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彼岸繁花[综红楼]-第5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黄克缵在研制火炮的时候,看多了天子与徐光启等人的计算。他推推周嘉谟的手臂说:“徐子先在造新火炮的时候,就与陛下用这个数字记法,凡事都先算好了,然后再让工匠去做的。事半功倍。”
  周嘉谟看看天子和徐光启,立即很痛快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仍是老规矩2不见4、5,谁有什么疑问吗?”
  吏部尚书带头支持天子搞新意思,大家不过是评的时候抬头看看屏风核对下,算不上大麻烦,也就纷纷点头一致通过了。
  最高兴的要数徐光启了。他早就想变革一下数字的写法,西洋写法比汉字的写法快很多,计算起来也便利。今天各部尚书都接受了,以后工部和户部也就好变革了,算学也更容易推广出去了。
  徐光启就盼着天子应下的、把算学也加到科举里的那一天早日到来。单独的算科早已经不能满足工部的需要了。
  户部尚书汪应蛟与黄克缵同年,他问明白徐光启新的数字写法、用法,思索了一会儿对对户部侍郎毕自严说:“此法可以用到我们户部记账里。但唯一的不好之处就是比较容易被改动。”
  毕自严也是这么认为的,那记在账册上的1,随便前后加一笔,整个数字就变了十倍、百倍、千万倍了。但是他看着徐光启给他演示的数字计算,不想就这么错过了这便利的数字写法,就回答汪应蛟说:“部堂,我们回头仔细想想,看怎么才能够既用了这个西洋写法的便利,又不容易出现帐本被改动。”
  四百零九份卷子,朱由校只装模作样地看了几份,就溜去一边看徐光启做演算。徐光启的这个演算是为了重修三大殿的。万历二十五年的大火烧毁了皇极殿(俗称的金銮殿),中极殿和建极殿。
  万历末年的时候,数次清理废墟准备重建,最后都是不了了之。朱由校登基后更是把三大殿的事情彻底搁置下去,以辽东军务为借口,现在辽东和西北安定了,修建三大殿的事情再度提到议事日程。
  躲是躲不过去的。朱由校实在是不想修这三大殿,只能变着法子往后拖延。
  “徐卿,陕西那边移民去辽东的事情,你有关注吗?”
  徐光启摇头。他作为工部侍郎,本应该在替天子阅卷的那伙人中。但被魏朝以三大殿的借口叫了过来,哪想到陛下的心里仍是不想修三大殿呢。
  “徐卿,朕上次说的把在兰州之前增加渭水分流量,把渭水北岸用新煅烧出来的石粉,重新打造个新的北岸,你算算那个得多少银子?”
  “陛下,那臣得去西北走一圈,实地测量渭河北岸的情况。”
  朱由校很痛快地点头。
  徐光启见状立即试探着提出新要求。
  “陛下,新科进士考庶吉士的时候,能不能加个算科考试。臣想找几个能帮上忙的助手。”
  “可以。户部也需要这样的人才。你可以与毕自严商量,看看需要多少新科进士。朕还想把黄河引归回去旧道,这也要先算好再去做。”
  徐光启吃惊地瞪大眼睛,“陛下,那需要的人工和土方量可就大了。”
  “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朱由校抢过徐光启手里的毛笔,在纸上给他画黄河下游的现在流经区域。
  “你看黄河南徙经泗水在淮阴以下夺淮河下游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东潴水。黄河的水势大,淮河、泗水势弱,被黄河水逼得倒折,不得不积水而成了洪泽湖。
  如果不能在南方出现降雨量增加前,尽快给黄河水找到合适的出路,朕担心洪泽湖水迟早会酿成大祸。到时候被波及的就不止是运河了。”
  徐光启看着天子画出来的黄河、淮河、泗水、洪泽湖的相关连处,伸手抢过天子手里的狼毫,添上运河,然后掐着手在纸上演算了一番。
  “九龙治水旱,一龙治水涝。陛下想的周全,还是应该先治水然后再修三大殿。”
  一龙治水涝?曹化淳简直在为徐光启担忧了,你在皇帝跟前这么说话好么?
  徐光启却不理会曹化淳的那些小心思,他已经埋头在天子的新想法中了。连身边的天子也都不再顾及,闷头演算起来。
  朱由校示意曹化淳别打扰徐光启,自己带着魏朝去看评卷的臣子们。
  公鼐见天子遛达回来,拿了一份卷子塞给他。
  “陛下看看这份卷如何?是不是有状元之才?”
  最新出炉的礼部尚书推荐的状元卷,天子也得给自己的老师面子好好地看一边。一看抬头的名字文震孟,再看下面的评定,朱由校就有点儿方了。
  这样好么好么好么?
  他看看周嘉谟,在看看黄克缵,想寻求有力外援。但是连张问达都低头当作没收到天子的求救信号。
  这文震孟快到知天命的年纪了?
  明朝的大臣啊,果然有性格。明知道自己喜欢中意那几个年轻的士子,偏弄个年龄是他们二倍还有余的老人家。
  朱由校望天长叹。
  公鼐低头继续看其它的卷子。这又不是他一个人能做到的事情,实在是文震孟今年的考运到了。
  文震孟是文天祥的后裔,文徵明的曾孙,一大家子都是诗画出名的人物。文震孟少小就在南直隶长洲以文采、人品出名,万历二十二年顺利中举后,却屡次跌倒在春闱上。跟着他读书的外甥姚希孟上一科都得以高中成为庶吉士了,他却再次铩羽而归。
  这次已经是文震孟第十次进礼部的考场了。
  朱由校很佩服文震孟这种不屈不挠、不达目的绝不认输的精神。
  算了,谁当状元问题都不大。大不了把文震孟丢到翰林院,有本事他就在翰林院靠文采挣出头呗。
  哪一科没有几个二十左右的进士,难道还各个同周嘉谟、崔景荣一样了?才放去西南的状元周延儒不就是一个例子么。
  几十人上手一起评卷,每份卷子都要经过五人之手。就是没有糊名,能做到侍郎之位及以上的人,谁也不会为一个进士排名在天子眼前弄鬼。
  实际这事儿说起来还是看第一个阅卷的人,他要是先定了基调是5,跟着后面的人就不会给123。但是多数第一阅卷人都会留有余地,心里不是很赞许的文章,也就是给个3,最多是4。这就意味着要集合五人的共同认知的话,还是有操作余地存在的。
  会试排在前一百的,基本就在二甲之列了。后面的卷子基本不会交由各部堂去看。不等到子夜呢,公鼐就把前二十份卷子,带着今科考官朱国祚、何宗彦、周如磬等挑出来。
  “陛下。”
  公鼐还是把文震孟的卷子放在了第一位。


第888章 木匠皇帝143
  二十份卷子一字排开; 朱由校顺着看过去,第一是文震孟; 四十九岁。他觉得自己今儿才在乾清宫明言了喜欢那几个年轻人; 一定是公鼐用那套什么不能顺着天子心意、免得让天子习惯了就听不得逆耳忠言了; 挑了文震孟来呕他。
  因为春闱的会元是刘必达; 三十多岁的,挺正常的会元年龄。
  这绝对是公鼐故意的!
  第二是傅冠,二十八岁; 这个可以有。
  第三是陈仁锡四十一岁,也算勉强。
  继续看下去,他发现卢象生被排在第二十位;比他大一岁的邢泰吉在十九位;与邢泰吉同岁的郭都贤; 被排在第十八位;再大一岁的苗胙土排在第十七位。倪元璐是万历二十一年生人; 三十岁,被排到了第十位。
  他们之间那些进士也都是二十六、七岁的。
  总而言之,摆到天子面前的这前二十名,规律特别明显:就是从最后的第二十名开始年龄逐渐递增,剔除榜眼傅冠,到状元那里就是年龄最大了。
  朱由校险些被气乐了。
  真有这些臣子的,这是小孩子斗气吗?
  朱由校去看主考官的朱国祚,朱国祚有点儿心虚地回避天子的眼神,他觉得文震孟除了年龄大了一点儿; 文章展现的才能还是足够状元标准的。
  所以他同意了公鼐的意见。这也是因为朱国祚不觉得是状元就能怎么地了,他三十年前就是状元,中间一步步的也是踏实做事; 与其他进士没什么不同的。
  当然了他心虚的那部分是不能怪他的。要不是天子今儿说服了公鼐履职礼部尚书,凭他一个代理礼部尚书的身份,他的意见也就是仅供参考,自己未必就一定要卖他的账。可是两朝帝师加上礼部尚书的身份,自己就必须……
  嘿嘿嘿。
  陛下你若是有不同意见,你自己和帝师商议去。或者你直接撇开帝师,行使天子点状元的权利,与微臣这个春闱的主考官无关了。
  现在是殿试啦。
  副主考何宗彦则一本正经、坦荡荡地回看天子,表示自己没有藏私。第二名就是他坚决不退让的结果。还有郭都贤、倪元璐都是他主张提到前面的。他可是很照顾、很体贴了陛下的心意了。
  至于另一个副主考周如磬,觉得自己对前二十的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见。个别人,咳咳,本部新履职的尚书,坚持文震孟为第一,别说文震孟的水平够,就是稍微差点儿了,自己做为副主考也没有权利去改变能在殿试有发言权的礼部尚书的主意啊。
  再说了,自己得有多想不开、才去与公鼐的心病较劲啊。因为那几个提到前面的年轻人,本就是副主考何宗彦、还有考官孙承宗、袁可立等违规,为哄天子开心弄的。
  虽然水平不差,但在他眼里还是没够前二十的水平。
  本来他据理力争的,奈何周嘉谟、黄克缵、张问达都说天子这两年太辛苦了,反正都是二甲,提前几名也不差什么。
  好好的一个朝廷伦才大典,硬是给这些附炎趋势的小人,算了,周嘉谟等还不是那等佞臣。周如磬是看在周嘉谟等人的份上,默许了把那几个年轻人的名次提前一些的“作弊”。
  但是对于把原本第三甲的郭都贤提到二甲前二十名,他可是黑着脸不曾让步地坚持过。可谁让自己一个人势单力薄、对抗不了这么多的尚书呢。
  哼,连张问达这个都察院的掌院都是佞臣。
  一个进士排名,让周如磬把张问达定性了。
  面对不能改变的结果,周如磬一直在心里劝慰自己以后要提高警惕,多给天子讲讲亲贤臣远小人的道理,坚决不能让这些“小人”、“佞臣”,把天子“惯”坏、引导偏了。
  至于如今这样的进士排名结局——
  唉。还是算了,天子还没成丁呢,就当哄天子高兴了。能在会试胜出的,水平也都不错。或许换一个题目,那些年轻人就够进前二十的呢。
  既然何宗彦不想计较状元是谁,他也就放弃了计较前二十都是谁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在他的心里面:哪怕是二甲的第一名、第二名,也与二甲第七十七名没有差别。
  考上庶吉士,就到翰林院读三年书;考不上或外放、或者去六部观政三年,以后也是按照个人能力派遣差事的。
  这科举高中的进士,就是踏入仕途的第一步。至于二十年后能走到哪一步,还要看个人的心性、能力、努力和运气的。
  六部七卿里不也就朱国祚是状元么。
  朱由校手里拿着卢象生等人的卷子,在前十名那里晃,试探着把卢象生的卷子放到文震孟的前面,然后看看文震孟的卷子,觉得卢象生还是差了文震孟太多。只好又拿起来与傅冠比、与陈仁锡比,最后不得不承认,差距还是明显存在的。
  就是第四名的传胪张天麟的文章,也比卢象生明显要好。
  看来这些老大臣还是挺公允的。
  自己要不要昏聩一点儿呢?因为越是年轻、□□起来的余地就越大,也月容易跟上自己的思维、脚步。像公鼐这等就没有任何扭转的可能了。大概是因为逆境太久了的人,心志更恒定了。
  朱由校把前四的卷子都看了一遍,又试着把卢象生的卷子往前插。公鼐的脸色就随着天子的动作变化。
  周嘉谟和黄克缵瞪圆了眼睛,难得见到天子和公鼐这样一起犯傻气的时候。张问达看了一会儿,就觉得自己已经看不下去了,转头与朱国祚、何宗彦等人商议二甲其他人的排名。
  公鼐很紧张。他太知道天子犯上犟劲的坚持了。
  要是文震孟最后没得了状元……
  “朱卿啊,你说他们这些人谁长的最好?朕想挑一个年轻英俊的做探花。”
  朱由校抖抖手里的卷子问,如愿看到公鼐的脸色又变幻起来。
  朱国祚见天子的问话里对状元没意见,微不可见地放松了肩膀,甚至有心情与天子开玩笑了。
  他指着朱由校手里的几份卷子说: “这几个年轻人都不错。看陛下觉得那个顺眼了。”
  “卢象生如何?他是这届最小的吗?”
  何宗彦立即不干了。
  “陛下,伦才大典是朝廷要事,进士凭文章、才能,不能用年龄来决定名次的。”
  自己都把后面的年轻人该排在后面的卢象升 、 邢泰吉 、 苗胙土提到前二十了,连郭都贤这个本该三甲的都提到前面了,够照顾陛下的心意了,陛下现在可是太过份了。
  公鼐看一眼何宗彦扭脸,刚才是谁把说要照顾天子的年纪、把年轻一点的往前排的!嗯?
  “要不把傅冠和陈仁锡换换?”朱由校试探。
  何宗彦坚持,“陛下,傅冠的文章比陈仁锡要好。”
  朱国祚劝何宗彦道:“榜眼和探花都是一甲,也没什么区别。”
  是没什么区别,都是翰林院编修,授官是一个品级。何宗彦沉默了一会儿,为了傅冠的长远考虑,还是不要与现任吏部侍郎、未来的吏部尚书对上。
  朱国祚见何宗彦不坚持了,就自己上手,把傅冠和陈仁锡调换了一下位置。然后从天子手里把卢象生的卷子挑出来放到第五位。
  “这样可以吗?”
  你们师徒俩该满意了?后面还有三百八十九人要排次序呢。可没时间与你们这些“庸俗”之辈磨。
  孙承宗看着卢象生插队,就在一边说:“倪元璐的文章不错,他足可以进前十名的。”
  他也是天子的经学老师。他开口了,公鼐就伸手把倪元璐的卷子往前移动,第十名。然后挑眉看孙承宗。
  如何?你满意了吗?
  在公鼐这里,只要不动文震孟、不动前四就好。袁可立见状要开口为自己看好的王铎争取,何宗彦拉他一把。
  “还要考庶吉士呢。七十七和十七也没什么区别。”
  朱由校听何宗彦这么说,不由地一乐,心想自己活了多少年了,点过多少三鼎甲和进士了。如今反倒与公鼐这喜欢较真的犟种对上,可见是日子顺畅的不找点刺激过不下去了。他掐着手里的这叠卷子走到前三跟前,就想再逗逗公鼐这老夫子,看看他的紧张模样。
  “陛下。”
  公鼐如愿出声。
  “哈哈,朕就是看看、看看。公卿莫要紧张。”
  差不多就可以了,君子可欺之以方,过犹不及了。思及此,他把手里的卷子往条案上一放,顺手打乱了第六名到二十名之间的顺序。然后把倪元璐挑出来,放在第九的位置上,孙承宗的面子得给。
  “就这样。周卿、黄卿、张卿,咱们几人是老的老、小的小,在爱惜身体的年龄就不能熬夜,咱们先回去歇着,这里交给他们了。”
  周嘉谟特别赞赏天子把次序打乱的举动,不然那么明显的年龄排序,不是等着被御史进谏、被后世诟病么。
  “如此甚好。兆隆,孝与,我们先回去了,你们早点办好事情,也早点也眯一会儿。”
  周嘉谟发话,公鼐和朱国祚立即应了。
  所有人站起来恭送天子和周嘉谟等人。
  老臣们跟在朱由校的后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