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第2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视听。冀我速俯就其议起见。”

“昨接益盛七月三十日函称:俄日使臣之来,其中情窘急可想,然必故为狡宕,以示整暇,不肯遽就范围。是欲速了结之意。当在彼不在我,我既以逸待劳,可不求速了云云。似亦谈言微中,默喻尊旨矣。窃谓该使如尚坚执,彼此空费辩论,一时不得到题,似可与商明:请令各国公评,作一转笔。”

“适法国热使由烟台过津,绍泉前往答拜,谈次偶及此事。谨将问答节略钞呈鉴核。热使即于十九日下午登舟东行,前往日本,晤时或将鄙论略作印证,以补他日公评张本,祈酌办为幸。日前江南机器局冯道俊光来津,带呈驻沪美总领事中西条陈台事,并德国领事安讷克来禀。其大意均与江海关沈道等前呈销兵刍言办法略同。仍由钧处办到通商结局之说推衍而出。刍言本系冯、沈二道公撰,录寄贵署及闽帅各处。闻闽中督抚,颇韪是策,以第二条为可行。益盛则以‘利与人、其权须我操’八字括之。殊为扼要。又拟自行用西法于台地开矿,大泄后山精华,但患无此工本财力。”

“今观英、法诸领事议论俄出兵助日本平乱事,可见俄国垂涎北海道番地已久。终虑日本势难独守。将来若令各使公评,或归此议结穴亦未可知。惟中西条议,流弊太甚,多不可行。安讷克语较平正,亦颇有喧宾夺主之意。但视办事之法与人何如耳。谨照钞原稿奉呈电核。绍泉姑令冯道回沪候信。德、美领事处皆未作答,仍俟后命。据冯道面称:俄、德实暗助日本平定萨摩之乱。冀他日得地分肥。惟英国甚嫉之,而不与其党。若就斯议,英俄素来不睦,似宜引英法之力以阴持各国,此中操纵机宜,惟卓裁临机审断。”

敬亲王深吸了一口气,躺坐在椅子上,闭目养了一会儿神,方才起身,拉铃唤来仆人更衣,备轿,前往总理衙门。

总理衙门是大乾帝国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所在地原为大学士赛尚阿的宅邸。总理衙门的东半部为中土最早的外语教学机构京师同文馆(也就是国立外语学院),简称“东所”,西半部为各部院大臣与各国使节进行外交活动的场所,简称“西所”。

禁烟战争前,大乾帝国朝廷认为同外国关系仅是“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俄国使臣来中土,沿例由理藩院接待,其他各国均由礼部接待办理。在禁烟战争后,由两广总督专办与欧美国家的交涉,特加钦差大臣头衔。《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相继签订后,各国在中土设使馆、驻使节。各国使节不愿意以“蛮夷”的身份同带有封建社会衙门习气的大乾朝廷的外交机构“理藩院”打交道,同时认为地方总督无权处理涉外事务,多次要求乾国政府建立专门的对外交涉机构。

显凤十年(9060年)11月,英法联军依约从北京撤走,使敬亲王认为:“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自图振兴”。显凤十一年1月,敬亲王再上《统筹洋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请求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有效地办理洋务和外交事务。奏折指出:“近年各路军机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以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敬亲王上书后,大学士贵良、户部左侍郎文博川也奏请在京师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接管以往礼部和理藩院所执掌的对外事务。显凤十一年1月20日得到显凤皇帝批准。

总理衙门的全称是“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设立之初,由王大臣或军机大臣兼领,并仿军机处体例,设大臣、章京两级职官。有总理大臣、总理大臣上行走、总理大臣上学习行走、办事大臣。最初设立时,敬亲王宜欣、大学士贵良、文博川3人为大臣,此后人数略有增加,从七八人至十多人不等,大臣下设总办章京(渤人中原人各两人)、帮办章京(渤人中原人各一人)、章京(渤人中原人各10人)、额外章京(渤人中原人各8人)。

敬亲王今天刚刚来到总理衙门,跨进那道挂着“中外祉福”牌匾的大门,便注意到了院内弥漫着一种异样的气氛。

总理衙门大臣夏家镐看到敬亲王来了。小声的向身边的几位办事大臣吩咐了几句,便迎了过来。

敬亲王看到夏家镐的手里紧捏着一份纸稿,,不由得有些奇怪。

“出了什么事?”敬亲王问道。他注意到夏家镐脸上的神情虽很是淡定。但捏着纸稿的那只手却在微微颤抖,显然是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

“王爷这边请。”夏家镐看了看周围忙碌着处理公文和章京们,伸出手指了指对面的一间屋子,说道。

敬亲王看到夏家镐小心谨慎的样子,没有说话。而是依言进了屋子。夏家镐跟着进屋之后,便随手将门带上了。

“今天是德国公使巴兰德和俄国公使布策、日本公使柳原前光一道来的,说要王爷今日必须给得交待。”夏家镐说着,将手中的纸稿递给了敬亲王,“在萨摩的那位林家小哥,这一次砍了三十多个德国人的脑袋,悬于阵前,德使这一回是问罪来了。这事儿怕不太好办。”

“什么?竟有这事?”敬亲王闻言大吃一惊,立刻接过纸稿看了起来。

纸稿上写的是同文馆的翻译人员从英国报纸上摘录的关于林逸青在日本的消息,其中便有林逸青在熊本前线杀死德国军事顾问团成员的报导。

敬亲王很快将纸稿上的消息看完。夏家镐注意到敬亲王看完纸稿之后,神色竟然瞬间恢复了平静,嘴角似乎还带有一丝笑意,不由得惊奇不已。

刚才德国公使巴兰德和俄国公使布策来势汹汹,以此问罪,大有乾国政府如不把林逸青抓回来审判,俄德两国就要组织联军象当年英法联军那样的打进北京之势,夏家镐、崇厚等几位总理衙门大臣闻言都有些担心,是以夏家镐赶紧差人前去请敬亲王,但敬亲王来到之后。听说了消息,不但不着急,反而露出了笑容,怎么能不令他吃惊呢。

“原来是德国人给日军当顾问的人给他屠了。呵呵!当真痛快!痛快!”敬亲王微笑道。

“王爷,事关重大,意气用事不得。”夏家镐提醒敬亲王道,“王爷可知,被屠者多为德军军官,个中不乏将校贵官。俄国现因四处动兵,为列国孤立,正寻盟友欲与我国为敌,如因此事将德人推到俄人一边,对我国可是大为不利啊!”

“你且放心!看本王如何对付他们!”敬亲王自信的一笑,将纸稿还给夏家镐,大步出了屋子。

夏家镐随着敬亲王出屋,来到西所的议事大厅,此时俄、德、日三国公使已经坐在桌子前等了很久了,见到敬亲王出现,全都站了起来。

三国公使见敬亲王一副不慌不忙的样子,耐着性子和他见礼,互致问候之后,德国公使巴兰德便迫不及待的将准备好的抗议书亮了出来。

“尊敬的亲王殿下,我代表德意志帝国政府,向贵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要求贵国严厉惩办杀害德意志帝国人民的凶手。”巴兰德将正式的抗议书放到了敬亲王的面前。

敬亲王看了一眼面前的抗议书,没有动弹,而是接过仆人呈过来的一杯热茶,喝了一口之后,才将目光转向了巴兰德。

“贵使适才所言之事,本王从未听说,须知我大乾与贵国一向交好,贵国人民凡来我国者,无不保护尊敬有加,何来杀害一说?”敬亲王放下茶杯,不紧不慢的问道。

德国翻译将敬亲王的话译成了德语,巴兰德听后,脸上现出悻悻之色:“我国人民,是在日本,被贵国暴徒杀害的。”

“在日本发生的事儿?这本王也没有听说过,”敬亲王故作讶然状道,“具体详情,还望贵使言明。”

“这是上个月的事,德意志帝国军事顾问团一行三十二人,在熊本城外遭到林逸青率领的萨摩叛军的袭击,全部遇害。”巴兰德紧紧盯着敬亲王,说道,“林逸青这个人,亲王殿下不会没听说过吧?”

“林逸青?哦,对,本王听说过这个人,原来是他做下的这事。”敬亲王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不过,我想问贵使一下,贵国向日本派出的军事顾问团,是奉贵国政府之命吗?他们是在籍的军人,还是平民百姓呢?”

“他们是志愿人员,受雇于日本政府,他们的一切行动,都是自愿的,和德意志帝国政府无关。”巴兰德立刻便觉察出了敬亲王问话中的玄机,赶紧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噢,这便是了。”听了巴兰德的回答,敬亲王点了点头,意有所指的看了一眼俄国公使,笑着说道,“那就是说,是和俄罗斯国志愿前往日本的那些人一样的身份了,是吧?”(未完待续。)

PS: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第四百七十三章大义之举

“是的。”巴兰德犹豫了一下,答道。

他当然明白这些德国军事顾问去日本是怎么操作的,但他现在只能一口咬定这些人是志愿人员。

“那我便有不明白之处,要问贵使了。”敬亲王笑了笑,问道,“既然是贵国的志愿人员,又拿了日本政府的钱,那他们在日本死于战阵,只能说技不如人,该无悔言,与我天朝何干?贵使怎可来此妄言?假使贵使要抗议,也要找日本政府才是啊!”

“可是杀害他们的人,是林逸青,他是乾国人!”巴兰德给敬亲王一番话呛得气息一窒,但他马上便抓到了另外的一个由头,开始了反击,“林逸青是乾国人,这一点是贵国无法否认的!所以我们才向贵国提出抗议,要求贵国严惩凶手!”

“林逸青是我国之民不错,然其远涉重洋前往日本效命西乡隆盛是自愿所为,和朝廷无分毫干系,就如刚才贵使所言,贵国前往日本之军事顾问,皆志愿人员,一切所为,与贵国政府无关。双方不幸见之战阵,则生死有命,各自在天,皆与本国政府无关,贵使向我国抗议,是何道理?”敬亲王冷笑着问道。

巴兰德万万没想到敬亲王竟然会用自己刚才的话反将了自己一军,一时间找不出反驳之言,额头不由得渗出了冷汗。

“彼等既受雇于日本政府,拿日本政府的钱办事,出了人命,自然要由日本政府负责。贵使前来问罪我国,实是大谬。”夏家镐说着起身,将根本没有打开的抗议书又推回到了巴兰德的面前,“这份抗议书,还请贵使收回,免碍两国和好。”

坐在一旁的柳原前光听到对方将日本政府扯了进来,心中不免着急,他看着巴兰德。此时的巴兰德,只是盯着敬亲王和几位乾国总理衙门大臣喘粗气,一句话也说不上来。

“贵国前此已然申明,为了贵国和日本的和平友好。贵国政府约束人民,不许参与到日本的战争中,支持叛军的行为更是要严厉禁止,但林逸青身为乾国人,却在帮助日本叛军。反对日本政府,给日本军队和外国志愿人员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贵国政府对他的行为却一直没有禁止,这是严重违反和破坏国际公法的行为!”俄国公使叶夫根尼?卡尔洛维奇?布策这时起身说道,“我强烈要求贵国政府采取有效手段,将林逸青逮捕回乾国!中止他的帮助叛军的行为!”

“林逸青虽是大乾之民,却在日本生活多年,未曾归国,日本非天朝属国,天朝在日本向无兵马。且林逸青行踪不定,贵国与日本数万大军,都奈何他不得,如何能将其逮捕回国?这不是强人所难吗?”敬亲王摊开了手,做出了一个爱莫能助的表示。

听到敬亲王说出“日本非天朝属国”这一句话,柳原前光吓了一跳,不由得在心里暗骂了一声“老狐狸”。

在他看来,敬亲王现在的表现,和以前大相径廷,已经颇得林义哲的“真传”了。

当年同林义哲关于苔湾善后事宜的和谈。可以说是所有日本外交官一生挥之不去的恶梦!

“贵国政府难道就对林逸青在日本的所作所为,不管不问吗?”布策也听出了敬亲王话头不对,对于大乾帝国主流意识形态“天下观”中的“属国”一词代表什么意思,他是非常明白的。是以赶紧将话头又扯回到了林逸青身上,“贵国政府这样的不作为,放纵林逸青的行为,实际上是等于在帮助叛军!”

他怒瞪着敬亲王,逼问了一句:“贵国政府难道是想要颠覆日本现在的合法政府吗?”

“贵使所言差矣!我天朝一向重信义,绝不做此等下作之事!本王脑袋小。可当不起这么大的屎盆子来扣!”敬亲王有些火了,声音不自觉的大了起来,“说到底,是日本政府失政于民,致使士族无以为生,激起变乱,其咎在日本政府!林逸青助西乡隆盛清君侧,诛奸臣,乃是激于大义,平心而论,其所作所为,并无不当之处!要本王抓他,碍难从命!”

“激于大义?林逸青帮助叛军反对日本政府,亲王阁下竟然认为是大义之举?”布策感觉到自己抓住了敬亲王的把柄,立刻反击道,“这么说,亲王殿下是赞同林逸青的行为了?”

“当然!非是本王这么认为,我大乾朝野士子,凡有节义智识者,无不如此!”敬亲王猛地起身,戟指三国公使,厉声道,“日本政府以维新改革为名,任意欺压国内士族,致使士子生计无着,穷困潦倒,虽贩妻卖女仍不得温饱,此是一国政府应有之义耶?林逸青身为我天朝忠良之后,在日本多年,激于大义,助西乡隆盛为天下士子讨公道,申冤曲,不是大义之举是甚么?”

“贵使以我赞林逸青之举为非,哼哼,事情没有临到贵使头上,贵使自然站着说话不腰疼!”敬亲王愤怒的目光扫视过巴兰德和布策,“贵使也是贵族出身,倘若贵国政府也同日本政府一样,借改革之名,大肆欺压贵族,贵使难道情愿忍受吗?只怕贵使愿忍,贵国的贵族忍得不忍得?”

“我提醒亲王阁下,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您的这种说法,只是想象,并非实际情况。”布策给敬亲王吓了一大跳,他在乾国多年,对于乾国人对“大义”的理解十分清楚,他不想在“大义”这个问题上同乾国大臣们纠缠,怕引起对方的强烈反应,是以打算将话头扯回来。

“并非实际情况?看来贵使对贵国的历史,所知有限啊!”敬亲王冷笑道,“据本王所知,贵国大君主彼得一世改革时,便有这样的事啊!那位缅希科夫大元帅最终是何等下场,难道贵使不知道吗?竟然敢在本王面前说出这样的话来?”

听到敬亲王说出“缅希科夫”的名字,布策不由得在心里暗叫“糟糕”。

他万万没想到,敬亲王竟然会知道这位俄国名人的事。

亚历山大?丹尼洛维奇?缅希科夫出身莫斯科街头的卖饼少年,是彼得大帝青少年时代的朋友,后来的宠臣、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和小沙皇彼得二世执政时的执掌实权者。俄国著名的权臣和大元帅。

自打年轻时起,缅希科夫便一直忠心耿耿地辅佐彼得大帝巩固政权、开拓疆土,是彼得大帝打造新俄罗斯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缅希科夫极为聪敏。具有军事和行政管理才能以及罕见的精力和工作能力,为彼得一世的改革做出了极大的成绩。所以,无论在彼得大帝时代,还是在彼得大帝第二位妻子叶卡捷琳娜一世时代,他都是无出其右的重臣。虽然这两位皇帝也知道他经常把国库和私产混同在一起。相当贪财,但念其功劳巨大,都宽厚地不予计较,于是他的权势更是如日中天。待到彼得大帝的孙子,也就是那位被彼得大帝处死的皇太子阿列克谢之子小彼得(彼得二世)刚11岁继位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