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姜姬-第4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两个甚至直接走了,不敢再听。
  一个头发胡子全是白的,牙都快掉光的老头子颤颤巍巍的说:“听说; 咱们大王还想打呢; 叫先生们给劝住了。”
  店里的人七嘴八舌的。
  “还打?怎么打?兵都打死完了。”
  “没死完; 齐家的不肯回来; 还在郑国呢。”
  “那边好啊,郑王还没断奶呢,郑太后哪敢不好好养着娘家人?”一堆闲汉噗的笑起来。
  像赵国这样的娘家人,哪个闺女也不想要啊。
  王宫。
  赵王正在和齐夫人一起赏歌舞。
  齐夫人生得一张小脸蛋,细眉杏眼桃腮,进宫时才十四,今年也不过十六岁。她是齐家带兵在外的齐暇的幼女,亲爹领兵当了大将,把儿子带在身边,女儿只能送进王宫。
  齐夫人坐在赵王身边,两个宫女正在赵王怀里嘻笑,她偏着头,脸上带着笑,专注的看着眼前的歌舞。
  赵王看起来好像已经快一百岁了。他驼背弓腰,站起来和齐夫人差不多高,脸上全是皱纹,平时塔拉着眼皮,不到发怒的时候,都看不到他的眼睛。
  他被宫女撒着娇,看起来也并不动心,只是也不推拒,好像是个没脾气的好人。
  这时,一个侍人从外面过来,站在远处,对着赵王一揖:“大王,孟大夫求见。”
  赵王嗯了一声,殿中就是一静,乐舞齐齐停了,舞伎跪伏在殿当中,不敢退走。
  赵王怀中的两个宫女也不敢再吱声,全都低着头。
  赵王说:“不见,叫他走。”
  侍人不动,说:“孟大夫说,大王不见,他就不走。”
  赵王笑道:“你倒聪明,站这么远,怕孤又砸你?”侍人额角上还有伤,低头说:“我是怕大王再摔坏一只铜牛,可惜了。”
  赵王叹道:“你父当年就是这么倔。”
  侍人不说话。
  他全家都已经被赵王杀了。
  为了劝阻赵王兴兵攻郑,死了许多人。
  他和他的兄弟、子侄被罚净身入宫,能熬过宫刑的,只有他和他一个堂兄。
  可堂兄不堪受辱,能动以后就自尽了。
  只剩下他。
  赵王叹了两声,对齐夫人说:“那你就先回去吧。”
  齐夫人盈盈起身,拜了一拜,带着宫女们走了。
  赵王让侍人去请孟大夫进来:“又有什么事?孤不是已经应了他们不打鲁吗?”
  赵王听说鲁连下郑十九城后大怒,他在前面把郑国的兵都引过去了,鲁竟然在后面捡便宜!
  而且郑也没有打下来。
  郑太后始终不肯带小郑王出城投降献国。他想让齐暇带兵继续往前打,齐暇却不肯动。
  打到这里还行,真带兵打到郑国王城,这罪过就大了。
  齐暇也要顾忌身后之名啊。
  毕竟赵王攻郑的理由太儿戏了,站不住脚。
  赵王在王宫中也被连番劝阻,让他不要把郑赶尽杀绝。要顾忌名声,哪怕他不要自己的名声了,赵国不能不要名声啊。
  难道要让以后的赵王都背负着这个污名吗?
  赵王所有的儿子都跪在宫前祈求他。
  赵王大怒,砍了一堆人后,不再逼齐暇继续进军了。
  国中就松了一口气,那些拼死劝阻而死去的大人们,也算死得其所。
  然后赵王又说,他要打鲁。
  赵国人被砍了一部分,但赵王手下也有数,没真把国中能干活的给砍了。剩下的被赶鸭子上架,不得不继续“劝”他。
  难道不是因为赵王顾忌他们才没有杀他们吗?那除了孟大夫这些人之外,又还有什么人能劝阻大王呢?
  孟大夫只得拖着老躯,不停的跑到赵王这里来,虽然每回都担心这一次会不会惹怒了赵王,丢了全家的性命。
  但他不能不来。
  所有人都盼望着他,期待着他。
  他怎么能不来呢?
  孟大夫来找赵王,轻声细语的给他说,鲁国现在打不得。
  首先,国中已经没有人了。打郑已经把赵国的青壮给征完了,现在田间地头耕种的都是妇人和老弱;
  其次,打郑不能说没好处,但跟他们预期的好处不同,太少了。最大的好处已经被鲁国给抢了。
  郑国最有价值的是能种出郑国米那样珍贵谷米的土地,全在鲁人手中了。
  现在郑人在郑国的土地上耕种,种出来的粮食却归鲁国,郑人要吃米,还要从鲁商手中买。
  但正因为有赵国大军在,所以郑人就能容忍鲁国在郑土上为所欲为。
  最后,鲁国看似处处是破绽,实际上,这是一个有英主,有能臣,有虎将的大国。
  鲁王虽年轻好玩,但他左手有能臣,右手有虎将,又能信任两人,所以并不能小看;
  龚相本非八姓之人,而鲁国七百年,只有这一次的龚氏,越过八姓,坐上了相位,所以他也不能小看;
  最后,就是鲁王的义兄,鲁国的大将军,姜武。此人与鲁王幼时相伴,两人情同手足,所以姜武手握大军,鲁王能丝毫不疑。有姜武在,鲁王的王位非常稳固,不会动摇。
  所以,如果要攻鲁,赵需要先把大军撤回来,这样就有了兵;
  大军撤回,郑与鲁之间的平衡就会被打破,郑必会与鲁相争;
  鲁王座下二人,若损其一,则攻鲁可成。只是挑动龚相与姜武相争,还需从长计议。
  孟大夫最终说服了赵王暂时不要对鲁国下手。
  当孟大夫被侍人扶着走进宫殿时,殿中的歌舞仍在,只是不见了齐夫人。
  孟大夫看到歌舞,露出垂涎的神情。
  赵王便大笑,挥退歌舞,提着孟大夫说:“你又来骗孤。快说,有什么事?”孟大夫慢吞吞的走上来,坐下,赵王赐下酒水,他捧起来饮了一口后,才说:“大王,可曾听说凤凰台的事?”
  赵王:“什么事?”孟大夫:“大王果然没有听说吗?”赵王:“不曾听说。”
  孟大夫:“那臣就为大王讲一讲。”
  孟大夫说,凤凰台上,皇帝大权旁落,徐公年迈退避了,陶公阴毒,花将军骄横。
  某日,皇帝欲祭帝陵,花将军竟然百般阻挠,还在帝陵前口放狂言,被忍无可忍的皇帝诛杀。
  今年又有八个城欲反,皇帝派兵镇压。
  总之,就是凤凰台现在到处都很乱。
  赵王:“大夫不说,孤都不知。唉,这皇帝也实在是可怜。”
  孟大夫不说话。
  赵王知道孟大夫知道了,这老头是来阻止他的。
  赵王其实也没想做什么。打郑国是因为就在左近,但出了打整个大梁?
  他还……
  他需要再多想想。
  但是孟大夫听到一点风声就迫不及待的来劝他,这让他很不高兴。
  他上下打量着孟大夫,直到孟大夫被他的眼神逼得低下头,额上冒汗,袖子隐隐发抖,他才罢休。
  这个老头已经快死了,他不必去砍他,就容他活够天年吧。
  孟大夫从王宫中出来,坐上自家的车就险些要瘫倒。
  从人连忙扶起他,给他端来酒。
  他喝了一碗酒,才算是止住了被赵王吓出的寒颤。
  赵王在吓他。
  他很清楚。赵王并无仁慈爱护之心。
  但又能怎么办呢?赵王残虐,赵王的公子个个无能。
  赵国日后会是什么样,谁知道?
  他只能活一天,尽一天的力。
  他回到孟家,家里全是等着他的人。
  看到他被从人扶起来,脸色蜡黄,嘴焦惨白,这些人全都紧张担心的问:
  “孟公,保重啊!”
  “孟公,千万保重啊!”
  孟大夫摆摆手,坐下后,只说了一句话:“我观大王,确有……往凤凰台一游的心思。”
  众人听到这个噩耗,全都沉默了下来。他们瞠大双眼,互相看着,却都没有主意。
  他们该怎么办?
  该怎么办?
  赵王召来那个替他送来凤凰台消息的商人,问他:“你可愿替我办件事?”商人说:“大王,只要有钱,我连我老父的头都能给您送来。”
  赵王不以为恶,反而大笑,笑完,对他说:“我要你往鲁国去。”
  商人点头:“我去鲁国做什么呢?”赵王:“就把你对我说的,再对鲁王说一遍。”
  商人点头,“必定给大王办到!”
  赵王想了想,觉得不保险。毕竟鲁王年轻爱玩,听说平时只喜欢踢球,国事都交给龚相,他听到凤凰台的事后,也未必会有兴趣。
  他说:“若是鲁王不动心,你就再去魏国。”商人点头:“都包在我身上!”


第563章 魏王心事
  魏王收到了一封信; 由鲁国使者当殿拜会后; 交给魏王的,深刻的表达了鲁国的魏太子对魏王这个父亲的思念。
  魏王自己看了,不能不掉泪。他看完后,还要传阅他人。
  于是殿上的人都看到了; 一个个轮着看了一遍魏太子是如何思念父亲的。
  殿上的人当然也要跟着感动的。
  感动完了; 魏王见今天显然是不能干正事了; 就说有些感伤; 要失陪了。众臣恭送大王后; 也都出宫了。
  一连几天,魏王都没有见人。
  当时在殿上的大臣们也很尴尬。
  因为魏太子象征着魏王以前的一桩丑事。
  当年魏太后与王后相争,太后命人推倒王后舆轿,致王后伤重而死。在王后死之前,王后宫中的小公子失踪不见了; 而王后面告大王; 称是太后带走了小公子。
  魏王根据王后死前之言; 将太后关在了宫中。太后至死没有再踏出宫门一步。
  彼时; 魏王和大臣都以为小公子已经死了。魏王就痛泣之后,将小公子追为太子后下葬。
  不料,就在几年前,已经长到十岁的小太子回来了!
  小太子是由前王旧臣曹大夫的子侄送来; 此人名为曹非; 他说当时王后求他将尚在襁褓中的小太子送到鲁国公主手中; 由鲁国公主抚养。因为鲁国公主与王后乃是不同父的同母姐妹。曹非受王后哀求; 将小太子偷出,挟带出宫,送到鲁国,长到现在才回来。
  可小太子已经不认父了,对魏王并没有丝毫敬意,后来更是逃回了鲁国。
  可子不孝,父却要慈。何况其中又有鲁国。魏王只能承认小太子的身份,待他却十足冷淡。
  小太子当日回来后居住在王宫深处,十岁上下却不通诗书礼仪,没有延请名师,魏王也没有替小太子引见诸位大臣。
  后来小太子逃走,魏王也是事后才发现的。直到鲁国遣使者送信:使者又是这个曹非;魏王才不得不将小太子托在鲁王座下,受其教导。
  事到如今,子不子,父不父,已经成了祸患。
  亲信深知魏王现在是骑虎难下,而且魏王身边已经有了四个聪明可爱的小公子了。
  “他总是要回来的。”亲信劝魏王,“大王何必忧愁?他不回来就算了;他要回来,大王要他做足孝子本分,若有一件不成,自可将他的太子之位夺去。”
  魏王的眉头皱成川字,“孤不是担心太子,是鲁国。鲁国挟着太子不放,肯定是想对我父子不利的。”
  魏王不肯说小太子坏话,说来说去,都是鲁国不好。
  亲信点头:“鲁王阴险狠毒,必取其祸!”
  魏王想了想,还不是不得不承认,当年把魏太子送到鲁国,虽然有好处,但坏处也越来越大了。
  一来,这个太子,是在当时以为他已经死了才立的。既是看在晋国的份上,也是看在其母已死的份上。
  之后他把太后关起来也就师出有名了。
  而太子未死,这一切就完全不同了。
  他并不想要一个有着晋国血统的太子,更别提这个太子还身负杀母之仇,日后他继位,会不会重提旧事?造成魏国的动荡?这都是隐患。
  所以太子回来后,他碍于父子天伦,无法下手杀他,但也一直忽视他。
  他逃走,他原本想顺理成章的将他的太子之位夺去,不料曹非又跑回来当殿哭诉,叫他无法下手。
  毕竟当时王后惨死,太子被迫流落鲁国,都是他这个为夫、为父、为王的没有担负起责任来。
  是他的错。
  如果他再轻易就舍去太子,会令天下人不齿。
  魏王是想成就一世无暇之名的。他不想像赵王一样四下征战,夸耀武力;也不想跟鲁王一样,自在游戏。
  他想当一个可堪为后世表率的大王。
  所以他承认了太子的身份。
  但将他托给鲁王教养。
  他这样做,是为了趁着太子不在,教导出一个魏国人人爱戴的儿子,这样等鲁国送回太子之后,两人相校,魏人自然会选择他们更熟悉更喜爱的那一个。
  他就可以让人“劝说”这个生长在鲁国的太子,让出太子之位。
  在太子离开魏国后,世家不再骚动,也不再有人催他尽快替太子延师,让太子出阁见人。
  他将其他的儿子送给名师教导,慢慢替他们显名、扬名。
  而宫中也不再为这个太子紧张慌乱,王后与夫人们也日渐和睦。
  可这个长在鲁国的太子仍然如鲠在喉。
  他逐渐成长,魏王心中的不安也一再扩大。他不禁后悔自己的心软,不该顾忌太子是前王后唯一留下的血脉而没有除掉他。
  其二,国中仍有人在蠢蠢欲动,他们一再向魏王建议要迎回太子,道魏国太子在他国成长,不是吉兆。若太子日后只知鲁国,不知魏国该如何是好?
  他们认为只要将太子迎回来,再善加教导,他就会忘了鲁国,一心一意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也有人认为应该将名师送到鲁国去教导太子,只凭曹非一人只怕不是够。那曹非,两面三刀,心怀不轨,他的父母亲人也早就不在了,只剩下他一个人,谁知道他安的是什么心呢?
  这些魏王统统都知道,但他想的不是把太子要回来,而是选择其他儿子。可他又不愿意让人知道他的心思,他希望人人都知道是太子不孝,而非他不慈。
  一个已经打算舍掉的太子,为什么要为这样一个人去牺牲他的名声呢?
  亲信替魏王出了个主意,“大王,何不就送几个人去照顾太子呢?”
  魏王听懂了,他沉思片刻后,命亲信选取良女,送往鲁国,服侍太子。
  随车而去的还有大批的珠宝玉器,以及擅长游戏的歌伎、舞伎、乐伎等。
  当这些人离开后,魏王想起了来鲁人说的一件趣事。
  这件趣事是商人告诉鲁人的,而鲁商行遍天下,自然知道的趣事多一点。
  魏国则因为之前的一些缘故,魏王赶绝了商人,甚至在国中颁下王令,或魏人行商,则克以十倍税金;或有城放商人进出,则商人需以头赎罪,此城太守、将军也要脱冠待罪。
  但魏王也知道,魏国真没有了商人也不行,所以他会亲手颁发一个叫“买卖”的行商令,有此行商令者,可以买卖货物,替各城互通有无。
  能得到这个行商令的,都是各大世家,他们自己家里就有子弟或奴仆擅长商事,得了此令,便奉王令行事,专司买卖,又称王商。
  王商借着行商令,买卖随心所欲,所获颇丰。
  魏王收到各家送上的贡物,也觉得此令解决了一大难题。既避免了恶事重演,又能令国内畅通,百姓安居,乃是大好事。
  说起来,恶商肆无忌惮,只有这些遵奉王令买卖的商人才是善商,才是魏国需要的。
  坏处自然是外面的消息会慢一点。
  这些鲁人说的是关于凤凰台的事。
  说皇帝的一个宫妇把一个领兵的大将军杀了,皇帝的姑姑又重新任命了这个大将军的儿子、侄子去打仗,还打胜了呢。
  一个鲁人说,那宫妇是何人?皇帝就这么喜欢她?另一个鲁人说,那一定是个美人吧?说不定会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