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姜姬-第4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氏丧夫后携子独居,保下家业不受人所欺,禀性就是个要强的。她以再嫁之身进入祁家,也并没有伏低作小。丈夫的事,她也时常过问,时常插手。祁家人倒是早有微言,只是祁连山却并不觉得这有什么。父母兄弟都是外人,只有妻子与孩子才与自己亲,他可不傻。
  陶然来了以后,祁连山尊其为“姐夫”,好生款待,一连几日都没有回家。
  这日,家里来人送信,李氏说祁连山的老姨的独子不行了,老姨让人送信来,请他赶紧回去。
  祁连山就匆匆赶回来,一进门,就看到李氏在屋里坐着,身边是几个爱妾。
  祁连山家中也养着许多伎女和妾侍,李氏平时喜欢趁他不在把长的好看的几个叫过来陪她说话逗乐。
  祁连山一进来,看到爱妾就知道什么老姨儿子,都是假的,李氏是为了叫他回来。
  爱妾上来服侍,他摆摆手让人下去,挨着李氏坐下,“突然叫我回来,是想我了?我在那里陪姐夫,是正事。”
  李氏轻轻扇了他一掌,“我才不会骗你。你老姨的儿子确实不行了,寿衣棺材都备下了,我才让人带老姨去看看坟地,点个好地方好埋人,只怕再过两天,丧事就要办起来了。说起来也是你表弟,到时你也要出去露个面。”
  祁连山点头:“我记下了。你不喜欢姐夫?”
  李氏:“我又不嫁他,为什么要喜欢他?我是怕他坑我们。他嘴里没一句实话,张口就要祁家所有的粮食,这种人,怎么能信得过?”
  祁连山叹气,“我又何尝不知?”
  祁家,不止祁连山,连祁连山的父亲当年都已经发觉陶然不可信。
  但有什么办法呢?
  一开始,他们只是想嫁个女儿,联个姻。后来亲事没办成,也不能怪陶然,两地离得太远,一桩亲事走完所有的礼数已经过去了四年,陶然在凤凰台另外娶妻后,祁连山的父亲本来想悔婚,可祁家其他人不愿意。
  当时祁家在河谷四城中还没有站稳脚,前有另三家,后有李家旁系。说句不客气的,祁家当时只求能有强援,这桩婚事成还是不成,并不重要啊。
  重要的是,他们攀上了凤凰台陶氏。
  之后陶然遣人送信,说他还认祁家这门亲。婚事没成是事不凑巧。
  他都这么说了,祁家当然更要压着祁父答应了。等他姐姐死了,祁父也死了,陶然步步攀高,成了陶公,最后力压徐公,成了凤凰台上说一不二的人物。
  祁连山更是托了这个没见过面的“姐夫”的福,成了家主。
  哪里由得他不认陶然?
  该是他害怕陶然不认他。
  所以,就算祁连山信不过陶然,更不信他口中所说的对祁家的情谊,对他亡姐的情谊——他也不得不信。
  他这几日陪着陶然,事事效子侄礼,送礼、送钱、送美,不就是希望能让陶然心中对祁家的情谊真上那么一两分吗?
  只是李氏这么一说,就把他心底的隐忧给勾上来了。
  “那我们能怎么办呢?”祁连山叹道。
  李氏:“派人去凤凰台打探一下吧——别叫别人去,叫我儿子去。一来,他不姓祁,就是被陶然知道了,你也有话说;二来,有我在后面撑着他,也不算是没名分的人,他说的话,该是有人听的。”
  祁连山既心动,又犹豫:“让诚儿去……也不是不行。可是让他去,又能做什么?陶公是逃出来的,听说是有人要害他。”
  李氏忙问:“他说没说是谁要害他?”祁连山摇头:“他说,担心连累我们。”
  李氏:“那就是什么也没说?”祁连山紧皱着眉,点头。
  李氏叹气:“就让诚儿去。诚儿打听完了,如果不是有人害陶公,就让他……去报信吧。”
  祁连山一惊,连忙摇头:“报什么信?如果我等出卖了陶公,日后会被天下人唾骂的!”
  哪怕陶公是个恶人,逃到祁家,祁家也不能反过来出卖他。
  李氏说:“诚儿又不姓祁。”
  祁连山反应过来,“这样……行吗?”
  李氏肯定道:“行,有什么不行的?”她说,“反正不能让这人害了姐姐,再来害我们!”
  祁连山在家待了一阵,就又回去见陶然了。陶然没有住在祁家,而是住在祁家的一处庄园里。附近连祁姓人都没几个,全是祁家仆人。
  祁连山把陶然放在这里,一是为了陶然的安全,二来也是有一点点防备的意思。
  正因为这样,他才必须日夜陪着陶然,避免陶然记恨祁家。
  他回来后,陶然不免问起“老姨之子”的情形。祁连山叹了两声,说就在这两天了。陶然就说那到了那天,他是必要去送一送的。
  过了五天后,祁家的确办起了丧事。陶然和祁连山一起到的,见堂上挂白,堂下有一老妇诅咒不休。
  敬礼过后,祁连山就拉着陶然出来了,不好意思地说,老姨一直都是这么个脾气,请他别见怪。陶然去了疑心,就道不怪,不怪,老妇失子,再怎么失态都正常。
  祁连山过后又回了一趟家,见到李氏,询问诚儿去了没有。李氏点头,道人已经走了,“最多月余就可以到了。”
  从河谷到凤凰台这一路是越来越好走的,现在天气不冷不热,适合赶路。
  祁连山叹了几声,心没放下,反而越提越高了。李氏劝他:“总不能只听他一个人说。他最近有没有再找你说卖粮的事了?”
  祁连山摇头,“他要我请张家、孙家、王家的人来。我看,他是想让我们四家联合起来。他还想见几位叔伯。”
  李氏马上道:“叔伯不能让他见!你就去找张家的人,张道常还是很通情理的,不会被他牵着走。其他两家再拖拖吧。”
  祁连山点头:“我已经给张道常写了信,我看,就叫爱儿送去吧。”
  祁爱是他与李氏的次子。
  李氏道:“也好。”
  原名王诚,这次出门后改名为李诚的青年坐着车从河谷出发,一路赶往凤凰台。
  他有两个父亲,一个生父,一个养父。生父留下的家业都被他继承下来了,养父对他也与亲生无异。
  这次出门,母亲先教他改姓,又让他先去王家拜访,最好能叫上王家的人跟他一道去。
  李诚就去了王家。他父亲早死,他又随母改嫁,与王家的叔伯兄弟们其实都不太熟,只是祖父祖母仍在,他每年也回来过年祭祖。
  他拜过祖父祖母后,就去见了大伯。大伯问他来意,他犹豫了半天,说了陶公在祁家的事。
  王伯昭听了这个名字就引他进了内室,还叫人守着门,让他从头到尾说一遍。
  李诚说:“伯父,其实我也不怎么清楚。你也知道,我成亲后就住在外面了,祁家的事,我也都是听我母亲说的。她一时不察说漏了嘴,才叫我知道的。陶公现在人到底还在不在祁家,我都不知道。”
  王伯昭点点头:“不怪你,你能知道来家里说一声,已经很好了。你最近在做什么?”
  李诚:“我家里的粮再不卖就藏不住了,现盖粮仓也太费钱了,眼看马上就又要收了,打算去外面找个商人回来收粮。”
  虽然现在河谷四家都不怎么卖粮了,可他们这些大家族收来了粮有地方放,像李诚这样已经分家单过的,虽然田不少,但家里的屋子却没那么大。每年两熟甚至三熟的粮食,除了存着自己吃,大半都要卖了换钱的。
  他们就是以此为生的。
  要么就是家族收了他们的粮。
  李诚的粮,王家和祁家都有理由收。可两家却都无法下手。
  收粮不比卖粮,收走了,钱给多少?几时给?这都会打折扣。
  李诚姓王不假,可几乎没在王家长过。当年若不是李氏强势,李诚父亲留下的那点家业也早就被这几个叔伯吞了。
  而祁家要收粮,也不太站得住脚。李诚并不姓祁啊。哪怕只看在李氏的份上,低价收粮不可行,高价收……李氏很“公道”的说,不能因为是她的儿子就另眼相看!不公平!
  低价高价都不行,那就别收了。
  李诚说要去卖粮,这话,王伯昭是信的。明明是王家子弟,却跟王家隔了一层,他也是有点可惜的。
  叹了两声后,问清李诚往哪个方向去,听说他要去凤凰台,因为如果说最近两年哪里的商人最多——凤凰台!
  王伯昭就知道李诚这一去,不单只是卖粮。
  他道:“你一个人去怎么行?我叫你哥跟你一块去吧。”说完,叫了他的儿子来,让他跟李诚走一趟。
  王伯昭的儿子名叫王珍,论年纪可以当李诚的爹,两人走在路上,就以父子相称。
  他们花了二十多天的功夫,没到凤凰台,先到了公主城。
  听说这里是商人最多的地方,而且近来这里的粮价比凤凰台更好。
  李诚虽然是受祁家所托前来打探消息的,可他是真的想卖粮——何况还有王珍跟着。
  所以他听说公主城的商人多,粮价高,就说要先来这里。
  王珍说不过他,只好跟他来了公主城。
  他们来的时候,刚好是鲁国的金秋节。
  城外竟然冒出了一个“粮市”,一车车的稻谷,一袋袋黄豆,一瓮瓮的黄米都堆得冒尖,摆在帐篷里,由着客人询价。
  连几百里外的百姓都愿意走远路到这里来买粮、卖粮。
  李诚和王珍都没想到这里竟然会有这么多的粮商!
  最出奇的是,粮价竟然没有下跌!
  在看到粮市时,李诚都以为粮价一定会跌上一些,没料到进来一问,竟然比预料的还要更高一点。
  他挤进帐篷里问稻子的价钱,那商人问:“你是要买,还是要卖?”李诚是一口河谷话,道:“卖什么价?”
  商人眼睛一亮:“河谷的?稻子?今年的还是去年的?”
  李诚说:“是稻子,去年的。今年的……过几个月也有了。”
  商人马上请他进里面谈。
  生意很快谈了下来,商人以一个有点高的价格要了李诚手中的全部稻子。
  李诚疑心有问题,可想来想去,也想不也这千里之外会有什么人算计他。不由得问商人为何河谷稻子价格这么高?商人笑道:“这我哪里懂?最近两个月,河谷稻的价格一直没掉下来,还在慢慢往上涨。我看是你们河谷的人今年卖得少了吧。”
  李诚道:“纵使河谷稻子卖少了,可跟别处的稻子也没什么不同啊。”
  商人摇头,只说不知,还道河谷稻在这个市场里都是这个价,过几日说不定还会涨,他才会急着订下来。
  李诚道:“我没带着稻子来……要送过来还要两个多月,只怕你们这里都快下雪了吧?”
  商人笑道:“在公主城里做生意都是遵的鲁律。不见实物,只要东西是真的,我就可以买卖。等你两个月后把稻子送来,只怕这批稻子早就转了好几手了!我也早把钱赚到了!”
  只是要等稻子到了以后才能全部兑现,还是有赔的可能的,但只要小心点,不贪心,就算赔也不会赔太多。但若是成了,这就意味着人人手中积下来的货就会少得多,赚钱也会快得多了!
  李诚和王珍面面相觑。
  这种做生意的方式真是闻所未闻!


第600章 师出有名
  李诚在公主城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就连王珍在离开时都有几分不舍。
  “鲁国是这样的吗?”王珍在车里说,“我家男儿该去鲁国看一看了!”
  李诚已经算是分家了,虽然他现在还姓王。他点头说:“是啊。我觉得,如果不去鲁国,会错过很多东西。”
  他们不得不前往公主城,而李诚在离开前跟商人约定,等他回来时再经过这次就带人去他家收粮。
  商人和他去官衙对他们的交易进行了公证,商人交了不匪的公证费。而公证员,则对李诚说如果他违约,那公主城的官差会对他进行追剿。
  李诚慢了一步才反应过来,“你们会找到我家去?”
  公证员点头,“对。如果你违约没有交上合同所写的粮食的话。”
  李诚出来后问王珍,这样做……可能吗?
  王珍摇头,“太花人力了。在王家不可能。”如果有外地商人骗了王家人,那他就走不掉了。可如果是王家人骗了外地人,那外地人只能自认倒霉。
  如果是两个外地人在王家这里做生意,其中一个骗了另一个,那也只能自认倒霉。王家最多替他们说合,是不可能替一方去追债的。
  他问李诚:“你说那个商人交了钱?交了多少?”
  交易时除了双方之外,闲人免进。
  李诚摇头:“我不知道。但似乎是有好几个数目的。那个商人说,他按最高数。然后他也没交钱,而是取出他的身份证,再写了什么,我们就出来了。”
  王珍取出怀里的“身份证”。
  他和李诚进公主城时也有了这么一个东西。据说公主城里人人都要有。上面有姓名,性别,年纪,还有体重、身高和牙齿数。
  王珍看了几遍,对李诚说,这些东西都很有用。除了姓名之外,剩下几样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特别是身高和牙齿数。高的不可能变低,低的无法再长高。还有牙齿,多可以拔,少了怎么办?
  何况牙就算掉了,短时间内也不可能长好,仍会有血肉。
  对于他和李诚这样的过客来说,这些已经能够非常准确的形容他们了。
  就算想冒充,一时半刻也难以找到合适的人。
  李诚说:“如果花上一段时间,也不是不可能。”
  王珍摇头,“别的都好说,身高最难。那根杆子上的线一格格的非常小。我从没在别的地方见到那样的尺子。”
  他们不停的说着鲁国的事,甚至开始后悔没有在公主城多买一点鲁国的书。他们买的那几本只是最新的。
  “想全部买到手可能要去一趟鲁国。”王珍说。
  李诚说:“我们可以寻一个鲁商,这样会更快一点。”
  王珍看着膝上摊放的数学书,这一本讲的是斗。每一本都会讲一种量器,斗分九种,每一种都有着不同的大小。从酒斗到粮斗。
  “我应该买一套量器的,买一套鲁斗。”王珍很遗憾,“我们回去时可以再去一趟公主城。”他抬起头,“我觉得,我们应该去拜访一下鲁国公主。”
  李诚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他们到了凤凰台。这里跟之前没什么不同,就是在城外不远处的村庄里多了许多人拦车,看到他们的车过来就上前问:“要不要鲁浆?刚煮好的!还有云食!有炸过的也有腌过的!”
  李诚和王珍都在公主城吃过鲁食,知道鲁浆是一种雪白的浓浆,醇厚甘美,加盐加酱都可食,什么都不加也好吃。
  云食炸制后也分外美味。
  李诚很精明:“加酱要钱吗?”
  来人马上说:“加酱就是九分钱,加盐八分,什么都不加七分。”
  李诚跟王珍各要了一瓮加酱的鲁浆,又多买了些加盐的炸云食。
  那人还催他们多买点,“进了城就没有这个吃了。”
  李诚好奇地说:“城中商家不会制这两种吃食吗?你们怎么会的?”
  那人叹道,“以前城里才多呢。鲁浆里还可以煮米煮肉,大吃馆小吃摊都有。可上头的大人们突然恶了鲁人,鲁人都被赶跑了,也不让卖了。你们现在去吃,如果想吃鲁食,在饭馆里不要这么说,就跟他们说,你们要吃陶花饭。”
  王珍问:“什么是陶花饭?哦!”
  陶家和花家?
  王珍和李诚交换了个眼神。从百姓的反应看,陶公和花大将军两者的争斗非常严重。
  那人笑道:“鲁食就是一瓮里什么都煮进去,米啊菜啊肉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