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姜姬-第5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毛昭好像是想冲口而出说什么; 但深呼吸了几次后; 他就冷静下来了。
  白哥最淡定,风迎燕最激动。
  她就喜欢聪明人; 一听她这话的意思就都明白了。
  不是“假如义军发现皇帝在河谷”,而是他们可能已经发现了。
  至于义军正跟云青兰酣战不休; 是怎么会调转头发现皇帝在河谷的,这个问题就不必深入了。
  黄松年老脸微红。
  做为一个老臣,世受皇恩; 这两年来他是完全没想到过皇帝……
  毛昭则理性一点,当即提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有人向凤凰台递表,要求面圣怎么办?”既然皇帝在河谷,那凤凰台不就没皇帝了?
  凤凰台上下的各位要怎么对天下人交待!
  他认为公主这一招棋太险了!
  他暗自瞪了在对面坐着的龚香等人。这些鲁人都不知道劝着一点!竟由得公主胡来!
  但从姜武到龚香到王姻到阿陀; 这几个人全都面无表情; 仿佛毫不在意。
  阿陀心里想:陛下不是一直不在吗?怎么大家一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的样子?装得也太像了!
  姜姬:“如果有表; 自然该请他们来。”
  来了就别想白来了。
  毛昭闭上眼睛; 勉强定定神。
  姜武看看左右; 发言:“诸位议来。”
  这是姜姬替他拟的几句公式话之一,包括“诸位请议”——用于客气和有外人的场合。
  诸位议来——用于亲近和需要压制一下气氛的严肃场合。
  诸位肃静——再不规矩些; 老子要叫殿前护卫上来了; 自觉脖子够硬的别怂!
  诸位退下——要开小会了; 心腹留下,闲杂人等退。
  白哥迫不及等的上前,先对姜姬和在座诸公行礼,开口了。
  他担心徐公,但总得来说,公主这也不算骤然发难。从公主来了凤凰台以后也过了两年了,这两年间,公主算是已经把凤凰台上下都给抓牢了,也度过了天灾,虽然不算是准备充分,但此时确实是个好时机。
  他看黄公与毛昭都好像不太愿意,打了一下腹稿,说:“我觉得这倒是我们的机会。”
  凤凰台上,姜姬的地位还是不能算十拿九稳了。上一次一群人在王宫前自尽的事最好不要再发生了,再来一次,对她的声望是极大的伤害。
  姜姬在凤凰台现在的声望,不得不说是托了人祸和天灾的福。
  第一个人祸当属云青兰和朝阳公主。朝阳害了陶公与花家,制造了乱政,让凤凰台下人心思变,这才有了云青兰。
  云青兰则直接替姜姬解决了皇帝、徐公和城防。
  当然,白哥很清楚这前后两个人祸都有姜姬的手笔。
  姜姬借**之助,进凤凰台的时候,留给她的是一个举目四顾,皆无敌手的空城。世家不成世家,百姓流离失所,受尽苦楚。
  所以她一来,先安百姓,后驯世家,驱异已,拔忠臣,一步步的把位子坐稳了。
  可要想继续扩大影响力,维持她的统治,让世家和百姓更加无力反抗她,这些远远不够。
  恰在此时,天灾袭来。
  这不是姜姬的本意,但她在这场天灾中展现出的仁慈与博爱,才收服了更多世家的心。
  百姓更是只知神女,不知皇帝。
  白哥想到这里就看向坐在那里仍低着头的黄公。比如黄公,就是在看到公主的仁心后才会出山。如果是个暴君,黄公只会龟缩。
  可这距离姜姬的大业还差一步,这一步不跨过去,她就永远只能站在这里。
  如果现在的日子继续下去,十年……不,太短了。可能三十年或五十年后,她能凭获得的民心得到帝位。
  如果想缩短这一个过程,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凭武力走上去。
  可她不能真的派兵围住每一个世家的大门,逼他们送她登上帝位,逼他们在她的御座前叩首,这样换来的只会是第二批自尽的人。
  所以……
  白哥低下头,不敢目视前方。
  ——所以,她才要挑起整个大梁的混战。
  ——她需要许许多多的敌人去彰显她的武力。
  ——她需要把暗处的敌人都赶出来,一个个除掉。
  ——等到这天下再也没有一个能反对她的人的时候,她就可以安然的走到那个位置去了。
  当然,他不能这么说,所以他转化了一下,把这次说成是凤凰台可以将云贼的险恶面目大白于天下的最好时机。
  彼时皇帝被云贼挟走,凤凰台上活下来的人都没胆子说,其中也包括黄公。
  说胆小也罢,也是为了大梁也罢,他们确实决定放弃皇帝,迎来安乐公主。而他们也确实避开了这场危机。
  如果当时没有迎安乐公主,而是选择把皇帝被云贼挟走的事告诉天下人,那混战早两年就发生了。然后就是旱灾。
  天灾加人祸,大梁现在会是什么样?
  现在总比这样的结局要好。
  凤凰台安然无恙,他们的家族安然无恙。
  自私一点的话,凤凰台外面的世界哪怕发生大战了,局势也在控制之中。
  所以,当时选择迎安乐公主,这个决定并没有错!
  此无错矣!
  白哥站在殿当中,声如落雷的替诸君当年的决定下了断语,姜姬能看到黄松年和毛昭的脸色都变和煦了。
  真会说话。
  现在不用她开口,她就只需要坐一旁看戏。就是坐得腰酸。
  这回她不用侍人了,拉一拉姜武,让他到榻上来,然后她靠到他身上。
  所有人的眼角都扫到了,所有人都装没看见。
  姜姬舒了一口气。
  “腰酸了?”姜武伸手撑住她的腰,轻轻按揉起来,“要不要起来站一站,走一走?”
  她摇摇头,站起来还要坐下,扛着这么个肚子真辛苦,幸好快生了,再过两个月就该瓜熟蒂落了。
  白哥正在继续演讲。他替大家去除了心理包袱之后,就自然而然的进行到下一步:虽然当时我们做对了,但皇帝也不能不管,现在正好有这个机会让天下的义士帮我们救皇帝,除奸恶,不是正好吗?
  我们所有做的就是支持他们!
  白哥把一切正当化之后,连毛昭都没办法再提反对意见了。
  哪怕他觉得公主这一手太早了,太冲动了,应该考虑得更周全些,更……
  唉,算了。已经这样了,就只能继续下去了。
  毛昭很快提出两点,第一,就是他刚才说的,会有城上表要求面圣。
  这个公主也给出意见了,谁递表谁来,来见皇帝可不能空手,离城三十里就要缴械。
  ……这么一想好像是没什么危险。
  第二,就是义军到底能不能救出皇帝。
  毛昭很肯定的说,以义军现在各自为政的态势来看,希望非常渺茫。
  河谷那里不管怎么说,只有云青兰一个做主的人。哪怕云青兰个人品德上有瑕疵,但河谷现在没人敢反他,他带兵也算有些门路,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草包。
  义军每一路都有自己的小心思,盼着他们能突然摒弃前嫌一起打河谷?把兵放在一块用,粮草放在一起吃,武器互通有无?
  可能吗?!
  所以,毛昭认为,一旦义军提出救皇帝这件事,那会造成义军的又一次分化。
  “或者,反而会促成义军中的又一次内斗。”姜姬笑道。
  滨河,李氏。
  李氏发迹自此,这里就是李家的祖居之地。据说李氏曾在此地伐木为生,将一杆擎天巨木献给皇帝。
  滨河有山,山中有巨木。李家占地利之便,族中所产攻城器举世有名。
  但为了对皇帝表示忠心,李氏一族只传单脉,除继承家业的长子之外的余子皆不能姓李,李氏女子出嫁后,也不能自称李氏,只能冠夫姓。
  所以李氏一家这一代只有兄弟三人。
  李客是家中长子,如果他接任族长,两个弟弟就只能离开家,所以在父亲死后,他借口要给父亲守孝,一直不肯接任族长,他的两个弟弟李风与李溪才能继续留在李家。
  他守孝至今已经七年了,外人倒是说李家重礼仪,李客是个孝子。
  横竖哪怕李客不接族长,他也仍是事实上的族长。
  李客早就想改变李家了,李家一脉单系,兄弟手足都不能保全,这让他格外记恨当日逼迫李氏立下誓言的大梁皇帝。
  等河谷云氏的事传来之后,他欣喜若狂!狂呼道:“我李家的机会来了!!”
  李家自有攻城器,屯积的兵器何止百万?
  他一意孤行,发书周知众人,要与河谷云氏誓不两立。
  当然,这不是说他真的就要去打云贼。
  他发书之后,就开始征召壮丁,训练勇壮,发召贤书,请天下贤良共举此事。
  李家因此声名大噪。
  李客派两个弟弟与友人出去游说,与李家隔河而望的八百里外,是春山包氏。
  包氏立刻响应,愿与李家共举。
  李客原本怕包氏不应,见包氏应了,两边又隔得远,一时半刻打不起来,便立刻握手称和,两边都有交好的意图,几番交流过后就成了盟友。
  他两家联手倡导此事,附近的小城都响应起来。
  这才是义军初成时的局面。
  后来伍家也加了进来。
  再后来,想分一杯羹的人就更多了。
  人多,说话的嘴就多,伸手要兵、要粮的人就更多了。
  与云贼几番争斗,李家也是吃了不少的亏的。
  李客肩上中了一箭,经过一番生死之后,不得已退回老家,前方就只有他的两个弟弟在支撑着。
  这一日,前面突然递过来一个消息。
  “……陛下在河谷?”李客支起身,“此话当真?”
  送信的是李风的从人,也是李家一子,只是不能姓李,借姓“孖”。
  从人道:“是伍家说的,想必不假。叔叔已经派人去河谷查探了。”
  李客想了想,摇头说:“河谷那里太险了……”从人道:“叔叔也曾犹豫,只是……”
  李客直起身,唤人取笔墨来,他现在手臂无力,只能用纸笔,用惯了倒觉得确实比牍片要方便些。
  他道:“我写一道奏表,递到凤凰台,求见陛下。”
  从人喜道:“如此更好!两厢印证,更能取信于人!”揭穿皇帝下落的竟然是伍氏,从人听说后就心里不服。
  现在李氏再出手,一定能做得比伍氏更好!
  伍氏不过用一个小小刺客就想取信天下人?哼!
  李客写奏表时一直皱着眉,似乎有无数心事。他勉强支撑写完,丢了笔倒回榻上。他的从人刚回来,立刻上前扶起他,道:“叫我来写不是也一样?”他和李客从小一起长大,笔迹一模一样。
  李客指着案上的纸说:“你看一遍,可有疏漏?”
  从人读了一遍,点头说:“写得很好。这是良春公的《慕君赋》。”
  良春公是某代的一个文人,困居小城,长得也不够美,才学也不够好,也没拜个好师父,有个好师兄,所以大半辈子都没能被皇帝发现。
  所以他就很痛苦。
  痛苦得多了,憋出一片《慕君赋》——当然原名不叫这个,这个是后人给起的。
  他憋出一篇说他有多渴望见到皇帝,泣血都要见到皇帝,见不到皇帝又有多痛苦的文章,真是从白天到黑夜,一年四季,见春光见流水见明月都想到皇帝,娶得老婆又美丽又贤惠也不耽误他想皇帝,纳得小妾又娇俏又动人也不耽误他想皇帝,亲爹娘关怀慈爱也不耽误他想皇帝,生了儿子以后还在想皇帝,发誓要把儿子教好送去给皇帝。
  结果这篇自苦的文章火了,传到皇帝耳中,皇帝找来一看,如此深情怎能辜负?就把这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传到凤凰台,终于让良春公达成了见皇帝的心愿。
  良春公在凤凰台住了七年,终于去逝,死后棺材被皇帝送回家乡,万人空巷。
  这是一段忠臣与贤君的佳话。也是一个士子终于能凭一篇文章打动皇帝的佳话。
  后来,但凡是臣子思君,十有八九都要引用这篇文章。写了以后,皇帝十有八九都要把人叫过去,好解臣子的相思之苦。
  李客引用此赋,当然非常合适。他总不能写我听说皇帝不在家,所以我特意来拜访他。他只能写我太想皇帝了,能让我见见皇帝吗?
  从人将此表封在盒中,犹豫了一番,问李客让他哪个儿子去送信。
  肯定不能是李客本人去,两个弟弟都在领兵也不合适,那就只能是李客的儿子去了。
  最好是长子。
  但李客的长子非常重要,次子虽然不太够格,但确实是最合适的。
  从人:“不如就让二郎……”李客摇头:“我不去还行,大郎不能不去。就叫大郎去。”
  从人担忧道:“你现在坐都坐不住,家里的事都是大郎去办的,派他去那么远的地方不说,家里的事怎么办?”
  李家的规矩如此,长子是要接任家业的,底下的儿子倒是都不怎么重要。
  李客:“正因为看重他,才要历练。就让大郎去。”
  从人只得去传话让李客长子过来。
  在等的这段时间里,从人问李客:“你觉得皇帝现在在哪里?”李客睁开眼:“必是在河谷。”
  从人轻轻吁了一口气:“凤凰台上诸公,胆大包天……”
  皇帝丢了都敢不说!这胆子真是比天都大了。


第714章 何年何月才相见
  求见皇帝的奏表如毛昭所预料的那样纷纷递到凤凰台上了。
  有很多人可能根本都不知道凤凰台上的情况; 他们甚至还到花家、徐家或陶家拜访。
  这叫姜姬实在是想不到。
  “这都是几年前的事了,竟然还有人不知道?”
  她想到一个可能,“难道是在伪装?”
  白哥比她见识得多; 他说不可能是伪装; 应该就是真的不知道。不是所有城市的城主都知道收集凤凰台的消息的。
  他提出一个例子:“以前还有人以为徐公去世了; 特意来奔丧呢。”
  如果不是徐公大度; 那个人在说出这话的同时就被徐家人给打死了。
  姜姬习惯阴谋论——她还是不信有人这么蠢。
  “他是不是被人陷害了?”
  白哥说:“不是; 我们事后特意问过他,据他说是因为他们那里没有活到七十岁的人; 所以他就以为徐公应该已经去世了。”于是没有调查就直接带丧仪上门了。
  “……”傻得出奇了!
  毛昭也不奇怪,他见过的怪事多了:“他们世居祖地; 一生见过的天地只有那么大; 见多就不怪了。”
  这些外人撞错庙门后才带着礼物去拜访王姻,再然后通过王姻才把奏表递到姜姬面前来。
  毛昭已经过气了。现在人人都知道; 鲁人王姻才是能通天的人。
  姜姬接到奏表时还在想; 怎么才能让奏表能更畅通无阻呢?
  现在这种方式还是以前的老习惯,世家与百姓都习惯了这种找关系,找路子的办事方法; 现在流行的正是举贤必举亲。
  她不是说这种方法不好; 在目前看来; 它是有优势的。
  因为人才只在世家的小范围内流转; 所以皇帝或大王选拔人才; 也只需要关注世家的小圈子就可以了。他也没必要在意小圈子之外的人; 在世家之外的人连字都不识的情况下; 指望百姓中冒出一个能通识天下,有治国之能的天才是白日做梦。
  世家内部的人才流通可以说相当成熟的,自家子弟从小精心教导不说,各家还可以通过收徒、收弟子等方式来组成更大的社交圈。可以说在世家里面,基本不存在有才无人识的情况,哪怕本家里没人赏识,如果有真才实学,大可以求学于其他世家,借托师徒关系,甚至可以把父子亲缘给比下去。师徒就是另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