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一统天下-第1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颍川人?”孙策顺着郭嘉的思路想了想,觉得满头雾水:“袁本初到底想做什么?你们不是一直说颍川派在他手下没活路吗?”
  “你不能这么看,”郭嘉说:“颍川派确实没什么活路,所以我跟着文若来投奔了主公。但这并不代表荀友若和淳于简仲不受袁本初的信任。”
  袁绍对荀彧不冷不淡,但对荀谌却一直不错,甚至在荀家举族搬迁去了益州后依旧给予了荀谌极大的信任;至于淳于琼,此人曾与袁绍、曹操同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彼此之间有着很深的交情。而且淳于琼不像许攸那样仗着自己跟袁绍关系好就喜欢作死,他为人很是谦逊,每每有思路,都会与袁绍的想法不谋而合,所以袁绍很器重他。
  至于张郃,虽然也是袁绍手下大将之一,但他一开始跟的人是韩馥,后来韩馥将冀州拱手送给袁绍,张郃才又换了主公,投到了袁绍的帐下。
  这么一比较,张郃和淳于琼两人与袁绍之间的关系亲疏立判。
  况且身为一位将领,虽然守城也是功劳一件,但积累功勋最快速的途径还是亲自上战场拼杀。袁绍出征的时候没有带上张郃,而是把他扔去了陈仓关,你可以理解为袁绍很器重张郃,希望他能够抵御住马腾和荀攸的进攻,但你同时也可以想,袁绍不希望张郃的功劳太大了。
  “为什么说张儁义没我聪明呢,因为他赶路赶到一半才想明白这个道理啊。”郭嘉叹道:“若是张儁义从一开始就坚持不出陈仓关,司隶战场就陷入了僵局中,只能靠着兖州那边的局势变化来决定胜负了。如果袁本初获胜,他回援长安城,事后即使不会褒奖死守陈仓不出的张儁义,也不会怪罪于他。”
  “但张儁义若是急忙驰援长安,那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一动,势必会把公达放进关内,司隶局势一破,兖州的僵局也维持不了多久了,再加上子龙还在幽州活动,袁绍的败局几乎是无法挽回的了。”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张儁义和袁本初之间有着这么大的认知差异……”郭嘉停下了脚步,他抬头望着未央宫的方向,低声笑了起来:“张儁义以为袁本初把陛下的安危当成了首要目标,然而袁本初却根本就没将陛下的死活放在眼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只要能打败主公,袁本初就是这场博弈最大的赢家。”
  自己都能当皇帝了,谁还会在乎另一个皇帝的死活?袁绍巴不得刘协去死呢,最好死在沈娴在长安城的时候,这样就连杀害皇帝这条罪名袁绍都能推到沈娴头上。
  郭嘉说到这里,孙策已经恍然大悟了:“所以张儁义停了下来?”
  忽然明白自己哪里犯错了的张郃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前进?且不说荀攸挖了陷阱在等他,就算张郃能打败荀攸夺回了长安城,他这不是给袁绍心里添堵吗?得胜归来的袁绍看着一个活蹦乱跳的刘协,得多憋屈啊。
  袁绍不是什么心胸特别宽广的人,他一看见刘协就憋屈,一憋屈就想起来给他造成一切的始作俑者张郃,张郃以后还能有好日子过?
  后退?陈仓关是回不去了,七万人对五万人看似占便宜,然而那只是荀攸率领的先头部队,如果有必要,张鲁会继续从汉中派兵出去的,到时候源源不断的兵马涌入,缺少补寄的张郃带着嗷嗷待哺的七万人,迟早走投无路。
  不能进不能退不能打,完全无路可走的张郃除了停下来等沈娴派人上门招安,还能有别的选择么?
  “所以说,这功劳我还就抢定了,”郭嘉笑眯眯地拍了拍孙策的肩膀:“顶多是分你一半,咱俩一起去,反正不会全让给你的。”
  孙策冷哼一声:“一起就一起!”
  

  第172章 171

  郭嘉和孙策两人最后虎了吧唧地带着一千人就出城找张郃谈判去了,当真是艺高人胆大,也不怕自己遇上敌人的大军被围歼了。不过对方显然跟他们的想法一致,以致于走在半路上的时候,两队人马竟然相遇了。
  孙策反应快,立马抄家伙准备开干,其余兄弟们在主帅主动了之后也都纷纷醒悟过来,拿起武器只等老大一声令下就打架。虽然对方看着人多点,乌泱乌泱的很吓人,但比士气,因为有号称小霸王的孙策存在,还是我方更胜一筹。
  眼看一场交战在所难免,对面人群忽然分开两半,从中间走出一位骑着高头大马脸色苍白的年轻人。
  年轻人身上带着风尘,眉角有些倦意,似乎是劳累了好长时间没有休息过。他对着孙策大大方方地抱拳拱手道:“来者可是孙伯符孙将军?“
  “你是何人?”孙策眯起眼睛,直觉告诉他这个年轻人不太好对付。
  “在下河内司马懿,草字仲达,见过讨逆将军。”年轻人微微一笑:“下官受朝廷征辟不久,有幸做个簿曹从事,跟在张将军身边驻守陈仓关,偶尔发表点薄见。”
  司马懿担任的这个薄曹从事应该是司隶校尉手下的属官,掌管粮草账簿的,年轻人却说自己偶尔会“发表见解出谋划策”,显然是话中有话,“含蓄”的意思表达得十分明显,别说郭嘉,就连孙策都听出来了。
  但俩人都没什么反馈:郭嘉是懒得开口,孙策是谨慎地不开口。
  司马懿见郭嘉和孙策谁也不说话,只好自己打破了尴尬沉默的气氛:“下官此番前来,是作为张将军的使者,来向刘太尉议和的。”
  孙策怀疑地打量着司马懿,他没有像往常一样贸然接腔,而是在经过认真细致地观察后,把司马懿这枚烫手山芋抛给了郭嘉。
  “议和?挺好的,”孙策点点头,伸手一指郭嘉:“那你找他吧,这种事归他管。”
  郭嘉正躲在一旁看好戏呢,猝不及防被孙策点了名,简直一个大写的不开心。面对司马懿看似正直实则狡黠的目光,郭嘉心中忽然有股危机感,好像在面对一个年轻蔫坏版的贾诩似的,他之前轻视的态度一下子收了回去,虽然人看起来还有点散漫,但是熟悉他的人若是在场便能看出来,现在的郭嘉在面对司马懿时,简直无比认真。
  郭嘉眯起眼睛细细地观察着司马懿,从头顶到脚后跟都认认真真地看了个遍,没有遗漏分毫,而且他不止观察司马懿,还将跟着司马懿前来议和的手下也打量了一番。
  司马懿起初很淡定地让郭嘉看,但郭嘉看了半天都不说话,司马懿就逐渐有点沉不住气了,他缩在袖子里的手攥成了拳头,脸上的表情开始变得僵硬。
  毕竟还年轻,算计算计其他人可以,但斗不过成精已久的老狐狸。
  就在司马懿觉得自己要忍不住了的时候,郭嘉终于点头了,他似笑非笑地看着司马懿:“年轻人,你很不错嘛。”
  司马懿不知道郭嘉说的是哪方面,好在这问题有个万金油的回答:“大人过奖了。”
  一般人夸小辈不错,要么是真心夸奖,要么是找个由头将话题继续下去,郭嘉应该是后者,于是司马懿在回答完后就等着郭嘉提出自己真正的疑问,这么短的时间内他甚至还在心里模拟了几个郭嘉会问的问题,提前打了草稿,省的一会儿郭嘉问了他答不上来。
  然而郭嘉从来不按套路出牌,他用真诚的目光注视着司马懿:“我可没过奖,这就是我心里的想法……现在的年轻人,胆子大,心思敏捷,机智又灵活,比我们当初可强多了。”
  “你这作风有点像文和,”郭嘉唇边不由自主地溢出一缕微笑:“主公一定会喜欢你的。”
  司马懿被郭嘉说得微微一愣,他呆了几秒钟才明白郭嘉的意思是什么,当时冷汗就顺着脊背控制不住地往下滑落了。
  他发现了,司马懿默默地想,他是怎么发现的?他竟然能发现?
  我该怎么办?直接承认?拿下他们?还是……再等等?
  会不会是我多心了?
  就在司马懿被郭嘉一句话搅得心思大乱的时候,郭嘉懒洋洋地对着司马懿伸出了手:“拿来吧。”
  司马懿微微一愣:“什么?”
  “议和书啊,”郭嘉用理所当然的目光看着司马懿:“怎么,既然是诚心议和,该准备的都没准备好吗?”
  司马懿赶紧摇头说没有没有,都写好了!他边说边从贴身的衣兜里取出一封薄薄的信纸递给郭嘉。
  跟着郭嘉的裨将机灵,跑过去想帮忙接过议和书,但司马懿忽然抽回了手。
  “这位大人,”司马懿翻身下马,郑重地对郭嘉抱拳说道:“此物不单是议和书,当中还有极为重要的内容,张将军吩咐了一定要下官亲自交到刘大人的手中,不知道可否……”
  “你就这么想跟着我们走?”郭嘉锋眉一挑,他的目光从司马懿轻颤的袖口掠过:“行,那走吧,带你去见主公。”
  司马懿心中稍定,他努力让自己面上做到不动声色:“多谢大人体谅。”
  在回去的路上,孙策简直一头雾水莫名其妙,完全搞不懂自己这趟出来是干什么的。他时不时偷偷去瞥被自己手下夹在人群中看管起来的司马懿,看他脸上一派风定云淡的样子,似乎并没有即将深入敌营的忐忑感觉。
  “他是要干什么?”孙策偷偷问郭嘉:“我们这就回去了?”
  “我只是觉得不太对劲,随口一诈,结果就把这小子吓得不轻,”郭嘉忍不住笑了起来:“他有点像是贾文和的翻版,估计是文和的崇拜者,仔细研究了文和这些年来干过的所有坏事,然后试着模仿了一下。”
  郭嘉顿了顿,继续道:“张儁义给了他快两千人,这两千人以他为首,各个都是精英,训练有素,令行禁止,我不知道这小子带兵的水平,不好评价,但若是将这两千人交到你手里,那就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强大的战斗力。”
  在大家普遍缺少战斗力的时候,张郃会派司马懿带着这样一支队伍来议和?
  这根本不是议和的配置,这是踢馆的配置。
  孙策闻言一愣,他表示有点惊讶,因为他竟然听懂了郭嘉的弦外之音。
  郭嘉的意思是说当年贾诩算计了沈娴一把,反而被沈娴看上(才华)收入了麾下,而司马懿,这个贾文和的崇拜者,在仔细研究了相关事件后,也想着如法炮制一番。
  让张郃完全不抵抗,带着将近七万人直接投降沈娴实在是太没面子了,哪怕并不在乎袁绍的想法,张郃自己心里也过不去这个坎啊,他好歹是被称为河北四庭柱的名将之一,在兵力高于对手的前提下不战而降……
  张郃已经可以预见到自己将来会被多少人在背后戳脊梁骨了,恐怕就是沈娴也会看不起他这个直接投降的人
  但是不投降,打吧,万一打毛了沈娴不要他了怎么办?女人的脾气可是很古怪的,谁知道她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张郃实在是赌不起啊!
  张郃纠结的时候,司马懿站出来了,这个年轻的谋士给张郃出了个主意。
  “降是肯定要降的,将军您可想清楚了,经此一役,不管结果如何,袁公那里定然是容不下您的,如果再得罪了刘太尉,天下之大,何处是您的容身之所呢?”
  总不能张郃自己扯虎皮做大旗占山为王吧?
  司马懿露出了一个高深莫测的笑容,他看着沉思中的张郃,继续说道:“但是我们又不能直接就降了,毕竟您麾下还屯着重兵呢,这样会让刘太尉看轻您的价值,您将来就难以得到重用了。”
  司马懿的意思,是让张郃亲自去找荀攸商量议和的事情,同时再交给司马懿一队精锐人马,由他带领潜入长安城去诈降,如果沈娴接受了,他可以用这队人与虎贲营抗衡,引发长安城的动乱,张郃就可以趁机出兵,等到那时大军兵临城下,他们再投降,分量可就不一样了。
  如果沈娴不接受……她没有不接受的理由,谁不想兵不血刃地拿下敌人呢?
  但张郃觉得不妥,因为沈娴又不是只有虎贲营那三千人撑场面,荀攸可带着快六万的人马把他们围在长安城外面了呢。
  再说了,你第一次接受别人的投降被欺骗了,还会相信那人第二次的投降吗?不抓起来干掉都是好的了!
  “将军,”司马懿叹道:“我们得让刘太尉既看到我们的实力,又看到我们的诚意,得让她重视您啊。”
  否则就算是投降了,但没有发展前途,那和在袁绍的麾下混日子有什么区别?
  怎样才能重视一个人?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大家都不会珍惜的,只有历经千辛万苦抢到手了,才会无比宝贝。
  所以司马懿才设了个这么弯弯绕绕的局。
  但司马懿学到了贾诩的皮毛,却没有学到贾诩的精髓——要知道贾诩当年虽然算计了沈娴一把,但他半路上就直接跟沈娴摊牌了,而且还算是间接地帮沈娴从刘焉手里夺了权利,最重要的是,贾诩人没有被沈娴抓住啊。
  再看司马懿这里,小伙子你认为你是能干的过孙策呢还是能干的过沈娴?你这不是自投罗网嘛。
  奇思妙想和愚蠢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当然,郭嘉理解司马懿,因为张郃的最终目的是投奔沈娴,而不是收服长安,所以司马懿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日后可以在沈娴那里得到更好的发展”来考虑的。在这个条件的限定之下,留给张郃和司马懿的选择本来就不多——要么规规矩矩地不抵抗直接投降,落个胆小如鼠的评价,前途受到点影响;要么玩票大的赌上一把,至少还能让沈娴看到他的实力。
  “不过我觉得那小子不会想不明白这点,”郭嘉摸着下巴对孙策说道:“所以我才想带他进城,看看他究竟有何后手。”

  第173章 172

  司马懿在前往长安城的路上心中越来越忐忑,他远远看见郭嘉和孙策忽然笑成一团忽然又怒目相向,就觉得这俩人一定是在讨论到底要不要干掉他的时候产生了分歧,一方觉得要干掉,另一方觉得可以诱敌深入,再一举拿下……
  要说司马懿的脑洞是真大,其实孙策只是在跟郭嘉说——
  “小曦特别可爱,你戳她的脸蛋她还会吐泡泡哈哈哈。”
  郭嘉黑着一张脸瞪孙策:“……你对我女儿做了什么?”
  他忽然想起来沈娴似乎提起过一句戏言,她问孙策你这么喜欢小曦,难道以后要娶她当媳妇吗?结果孙策竟然很惊喜地问:“真的可以吗?!”
  一瞬间,危机感浮上了郭嘉心头。毕竟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什么都好,自带美化滤镜,哪怕她只是个坐在床上挥着小手吐泡泡的小宝宝,那也是天下最美最可爱的,没人会不喜欢她。
  孙伯符你想都别想!开玩笑都不行!
  “你女儿?”孙策完全不知道郭嘉脑补了什么不靠谱的剧情,他翻了个白眼斜视郭嘉:“你倒是真敢说,谁承认了。”
  郭嘉原本就对孙策不满,在听到这句话后变得更愤怒了:“这种摆明了的事情你否认有什么意思?”
  “我就是不承认,”孙策撇撇嘴:“不服你来打我呀。”
  郭嘉差点儿就想上手敲孙策的脑袋了,但关键时刻他记起了自己其实打不过孙策这一事实,而且——郭嘉眯了眯眼睛,深吸一口气,用一种隐忍的口气说道:“为什么要打你?我们要是发生了冲突,最后心里不好受的不还是主公么?”
  孙策:……算你狠!说得好像我很不懂事一样!
  接下来孙策拒绝跟郭嘉说任何一句话,两人之间的气氛变得很是僵硬。这让远远围观的司马懿更加的坐立不安。
  司马懿现在开始觉得自己这都是想的什么馊主意啊……完全没有考虑一下自身的安全!难道沈娴真的不会杀了他吗?
  果真是初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