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侯门医妃有点毒-第7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周靠什么治理天下?
  靠的就是三纲五常,靠的就是孝道。
  朝廷官员带头不当人,要当畜生,这样的人不严惩还留着做什么?
  难道要留下来,给世人做个坏榜样吗?
  朝臣非议,群情汹涌。
  有人在报纸上带节奏,不点名含蓄抨击顾珽。
  别仗着有皇后娘娘撑腰,就可以为所欲为。
  大家拿帝后没办法,难道还搞不定你一个莽夫武将吗?
  休要小看朝臣的战斗力。
  朝堂上这场风波,对于经历了各种勾心斗角,大风大浪闯过来的刘诏顾玖二人来说,不值一提。
  但是对于从未经历过朝堂腥风血雨般的撕逼大战,杀人不见血的政斗的顾珽来说,浑身的血已经冷了。
  他像困兽一般怒吼。
  他想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想要真刀真枪干一架,想要干脆了结一切。
  可是他会的招数,他在战场上学到的杀敌战术,在朝堂上毫无用处。
  曾经的他,只打真刀真枪的仗,哪里见过刀笔吏杀人。而且杀人不见血,却又字字诛心,句句要命。
  裴蔓劝他,“不要理会外面的风言风语,那群御史专门干这个,你要是当真就入了他们的套。皇后娘娘都说了,只是一点小风波,叫你不必在意。”
  顾珽怎么可能不在意。
  “我不替谢氏守孝,就成了禽兽吗?谢氏间接害死我母亲,又算什么?“
  “他们都是胡说八道,根本不了解内情。你别生气了。”
  他怎么可能不生气,他都快气得爆炸了。
  “我从来没有像今时今日这般厌恶京城,厌恶朝堂,厌恶那群御史。过去我不理解,鲁侯为何始终拒绝回京城,而且对朝堂官员颇有微词。现在我明白了,朝堂就是刑场,御史就是侩子手,朝臣则是监刑官。我一个不碍事,只碍眼的武将,他们都跟对待杀父仇人一样对待我。若是鲁侯回京,怕是要被挫骨扬灰方能让那群御史消停。”
  裴蔓叹了一声,“你是皇后娘娘的亲哥哥,在朝臣眼里,就是最大的靶子。”
  顾珽冷冷一笑,“我绝不会妥协。”
  宁死,也不给谢氏披麻戴孝。
  任朝臣弹劾,他绝不退缩半步。
  甚至为了划清界限,顾珽带着一家人,搬入顾玖替他购置的新房。
  就连朝廷赐的“承平伯”门匾,也让他搬到了新房大门这边挂着。
  顾府那边,没事他不会踏入半步。
  就因为这事,御史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天天逮着他咬。
  要是哪天没有弹劾顾珽的奏本,大家都觉着少了点什么,不习惯。
  顾琤数次上门,找顾珽谈话。
  顾珽实言相告,“我对你没成见,但是恕我无法替你母亲守孝。”
  顾琤苦笑连连,“我全都明白,父亲和母亲都有对不起你的地方。只是,朝廷非议甚多,你就不担心前程吗?只要做个样子就行了,私下里不必守孝。”
  顾珽摇头,坚决拒绝,“你不用劝我,我心意已决。”
  顾琤叹了一声,“罢了,我不勉强你。顾珙对我有诸多意见,留在西北不肯回京。写信回来说是他在西北守孝,京城丧葬诸事全凭我做主,我真是拿他毫无办法。”
  顾珽说道:“他人在军中,非常时期可行权宜之计。”
  一时间顾珽有些后悔,早知会发生这些事情,当初他就留在西北不回来。
  当然,他也知道这不可能。
  他身为顾家人,皇后的亲哥哥,无论如何都不能继续留在西北军。
  顾琤很苦恼。
  接到京城的报丧信件,他以最短的时间完成官府政务交接,然后带着妻儿坐车回京。
  紧赶慢赶,到京城已经是景明二年二月中旬。
  回到京城没喘两口气,就忙着办丧事,做道场,将谢氏葬入顾家祖坟。
  忙完一切,人已经虚脱。
  又赶上御史盯上顾家,顾珽被弹劾,顾家上下日子也不好过。
  顾珙不肯回京守孝,坚守军中,自然也遭到了非议。
  不过顾珙在御史眼里就是个小虾米,犯不着浪费笔墨。
  顾珽才是他们眼中的大鱼。
  “顾珙不肯回京,估计是不想见到我。”顾琤想得很明白。
  顾珙对他有怨气,而且这口怨气多年未消。
  顾珽随口问道:“你想见到他吗?”
  顾琤点头,“自然想见他一面,想知道他这些年过得好不好。老大不小了,还没成亲,总不能一辈子打光棍。他要是肯回京城,等出了孝,我就让内子给他相看一门婚事。可他人不回来,我也是鞭长莫及。”
  顾珽冷着一张脸,“那个家不值得回去。”
  这一刻,他理解了顾珙的想法。
  顾琤神色纠结痛苦,“那个家再不堪,也是家。身为人子,岂能嫌家里不好。”
  顾珽冷眼盯着顾琤,他就是嫌弃,怎么着。
  顾琤很无奈,“我算是看明白了,一家人全都是臭脾气。也就是我,愿意收敛脾气,好好同大家说话。”
  这话倒是没说错。
  顾家儿女,脾气都不算好。
  顾琤憋了太多话,他唠唠叨叨,“顾珊还怨我,说我当初对母亲太苛刻。她也不想想,我都是为了谁。顾玥那般欺负她,母亲又一味护着顾玥。不夺了母亲的管家权,顾玥从旁挑唆,不知道会多出多少是非。如今人死了,就记得她的好,忘却了她的坏。想到她的好,就开始怪我,怪内子。人心真是不堪。”
  顾珽没作声,就听他唠叨。
  顾琤喝着茶水也能喝醉,有的没的说了许多许多。
  “……外放为官的几年,就是我最快活的几年。回到京城,自己就好像变了一个人。到处赔笑脸,处处小心翼翼。”
  “我真羡慕你,你说不守孝就不守孝,半点不妥协。我没你这底气,也没你的勇气。”
  “你不守孝,我不怨你。我说真的,我一点都不怨你。你本就是个重情义的人,别人对你好,你就会加倍还回去。可她不曾善待你,你当然不必替她守孝。”
  “她死了,我反倒是松了一口气,我才是真正的不孝子。”
  “等风波过去,我就关门读书,修身养性。”
  “看守父亲的人,都是宫里派来的。很好,非常好。”
  “你倒是说句话啊!我对你掏心窝子,你就没一点反应?”
  顾珽沉默以对。
  顾琤伤心委屈,干脆赖在承平伯府不走了。
  许久,他听见顾珽开口。
  “京城对我来说越来越陌生。生于战场,死于战场,我已经知道我该怎么做。”
  顾琤瞬间清醒,“你可别做傻事啊!”


第982章 伟大的胜利
  顾珽走了!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他带着亲兵,告别妻儿,启程南下。
  他将前往南方烟瘴之地,练兵打仗。
  此去,不知经年。
  裴蔓坐在马车里,目送顾珽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她的视线中。
  眼泪滑落,心里头空落落的。
  她很难过。
  世事难两全。
  她想陪着顾珽南下,即便是那烟瘴之地,她也不怕。
  可是她还得为孩子着想。
  孩子一日日长大,只有留在京城才有远大前程。
  去了南边烟瘴之地,举目四面高山,来往皆是当地土着,找个门当户对的姻亲都找不到,更别提经营人脉关系。
  孩子跟着去了南边,他们的一辈子可就毁了。
  裴蔓擦掉眼泪。
  顾珽要南下练兵打仗,她不阻拦。
  京城对他太不友善。
  只因为他是皇后娘娘的兄弟,那群朝臣就跟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似的,全都涌上来,恨不得撕烂了他。
  走吧,走吧。远离是非之地。
  一家人会有团聚的一天。
  ……
  朝臣欢呼。
  终于将顾珽赶走了,“流放”到南边烟瘴之地。
  自刘诏登基以来,朝臣们和帝后斗智斗勇,败了无数次,死了无数人。
  终于,老天没有放弃大家,他们第一次获得了绝对性的碾压胜利。
  承平伯顾珽是去南边练兵打仗!
  哈哈哈哈……
  朝臣们大笑。
  在他们眼里,凡是前往南边烟瘴之地,等同于“流放”。
  这是一次伟大的胜利,是一次可以记载在史书上的胜利。
  靠着大家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火力凶猛,即便身为皇后娘娘的兄长又怎么样,还不是被他们赶出了京城,“流放”到南边烟瘴之地。
  “自陛下登基以来,终于,撕开了一个口子。”
  “大人的意思是,顾家是软肋?”
  “不不不,本官的意思是,帝后二人也有没办法的时候。”
  “顾家本就是软肋。”
  “可是观皇后娘娘的态度,她对顾家似乎格外冷漠。这一回承平伯被我们赶出京城,不就是因为皇后娘娘从始至终都没插手。若是皇后娘娘一力维护承平伯,我们还有机会将他‘流放’到南边烟瘴之地吗?”
  咦?
  这话听起来怎么像是叛徒说的话。
  这是在长皇后的气焰,灭自己的威风吧。
  敢情他们能胜利,靠的不是众志成城,齐心协力,而是因为皇后娘娘放水?
  岂有此理。
  众人大为不满,盯着敢说实话揭露真相的某位同僚。
  “承平伯前往南边烟瘴之地,似乎是他自己的选择。”
  “那是因为他没别的地方去。所有的出路,都被我们堵死了。”
  确定吗?
  不要为了往脸上贴金,就罔顾事实。
  仔细想想,承平伯顾珽前往南边烟瘴之地,好像同朝臣没有半点关系。
  朝臣只要求陛下严惩顾珽,可没说具体怎么严惩,更没提南边一个字。
  “陛下不是因为御史弹劾就妥协的人。”
  “闭嘴!”
  非要拆穿真相,有意思吗?
  就不能让大家多享受一会胜利的喜悦?
  到底站那边?
  要当皇帝皇后的走狗,就赶紧滚。
  “大家别吵了,别吵了。有看今天的报纸吗?”
  “还没来得及。今天报纸上写了什么?”
  “西北的出路,《山河书院报》首席评论员评论文章。”
  “西北能有什么出路?”
  “看了就知道。”
  “过几日,就是大朝会,说不定陛下会问起西北一事,大家都要做好准备啊。”
  “这才春耕,户部上下忙得脚不沾地。我看寰宇钢铁那边,也没熄过炉火。还有少府,神神秘秘的,不知道在忙些什么。”
  “你提这些做什么?”
  “大家不觉着奇怪吗?春耕,又不是夏收秋收,户部有什么可忙的。”
  “谁在户部有关系,打听打听。”
  数日后,大朝会,果不其然讨论西北问题。
  如何经略西北?
  在大朝会上,进行了一场大讨论。
  众臣将矛头直指西北军,以及鲁侯。
  “西北虽大,却也不需要两个统兵衙门。有了西北大都督府,微臣以为是该着手裁撤西北军。”
  “战事已停,朝廷却依旧养着那么多兵,那么多将。这是在糟蹋钱粮啊!”
  “请陛下下旨,裁撤西北军。”
  “朕在问你们如何经略西北,不是问你们如何搞内斗。”
  “陛下此言差矣。西北军乃是西北最大的毒瘤,此毒瘤不除,西北何以安宁,何以经略。朝廷输送到西北的每一文钱,其中一半都会落入西北军的口袋。养肥了西北军,穷了朝廷,大周江山不稳啊!”
  “休要危言耸听!”
  “鲁侯给了陛下什么好处,让陛下处处维护他,维护西北军?”
  “没有凭据,肆意污蔑朕,该当何罪?”
  “陛下即便杀了臣,臣也要说。”
  刘诏满腔怒火,大朝会每次都开成撕逼大战,够了!
  他拂袖而去。
  林书平拉着嗓子,一声唱喝,“退朝!”
  急忙追上刘诏,离开了金銮殿。
  朝臣面面相觑,大为不满。
  “陛下太过任性。”
  “每次大朝会,还没讨论出一个结果就拂袖而去,强行退朝。”
  “只能指望小朝会。”
  “走走走,去找陆大人。他乃百官之首,理应劝解陛下,做出正确的决定。”
  中书令陆大人见机不妙,早早溜了。
  留下任丘,应付那帮朝臣。
  任丘就是个嘴炮,天南海北,天文地理,民风民情,贵族平民,四书五经,佛经道经,统统能聊。
  还能将人聊得晕头转向。
  他一开口,就跟个神棍似的,“本官昨儿夜观天象,心有所悟,诸位臣工请听我一一道来。”
  偏偏朝臣们就吃他这一套。
  子不语怪力乱神,却不妨碍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毕竟任丘的实力,是经过实践证明的。
  公认有真本事的神棍。
  多听听没坏处,
  说不定就能逢凶化吉,在同帝后的斗争中,节节胜利。
  ……
  刘诏在兴庆宫开小朝会。
  政事堂几位大佬,户部,兵部,工部,以及少府,几个部堂官员皆在。
  大部分都是老面孔,个别换了新面孔。
  如何经略西北,大朝会上是第一次讨论。
  但是在这个小团体里面,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在忙活这件事。
  “据探子打探,西北军第一批人在半个月前开拔前往西域。”
  刘诏点点头,有些激动。
  计划终于开始上马。
  中书令陆大人说道:“宣传这一块该跟上了。”
  “西北军可有做好准备?”
  “鲁侯计划,用五千人乔装打扮成西凉兵,开启一场‘战争’。如此,西北军就可以名正言顺出兵前往西凉。”
  “届时,陛下的态度一定要坚决,不打下西凉誓不罢休。”
  “众多朝臣还是不要知道真相好些,更利于计划的实施。”
  “户部得抓紧筹备粮草。”
  “西北军要迁部分家属前往西凉。”
  “不用拦着。既然要占据西凉,进而经略西域,人口是重中之重。西北军能把人口迁过去,是他们的本事。”
  “陛下,埋在西北的暗桩,是时候启动。”
  “一切照计划行事。等到五月,这‘仗’能打起来吗?”
  只有当西北开始打仗,朝廷和西北军才能瞒天过海。
  瞒过朝臣,瞒过天下人,出兵西凉,经略西域。
  “等到五六月,不出意外的话,这‘仗’肯定能打起来。”
  仗一旦打起来,西北军就可以着手离开西北,前往西凉。并且最终扎根西凉。
  君臣一起完善计划,一直忙到午时才结束。
  刘诏前往长安宫用膳。
  饭菜上桌,帝后二人并排坐在一起。
  顾玖没什么胃口,略微吃了半碗就放下了筷子。
  刘诏胃口倒是不错,呼啦呼啦,一口气吃了三碗,有点饱。
  顾玖提醒他,“比不上二十来岁的年轻小伙,就别胡吃海塞。你也该注意养生,少吃多动。”
  “朕每日都有走动,偶尔还去校场练练手。”
  顾玖伸出手,摸摸他的腹部。
  刘诏好奇问道:“我胖了吗?”
  顾玖摇头,“没胖。就是不知体重有没有变化。”
  “自然没变化。”
  “今儿心情不错?”
  刘诏咧嘴一笑,挥挥手,将所有宫人打发出去。
  他才对顾玖说道:“鲁侯动起来了。”
  顾玖笑道:“果然是个好消息。我听下人说,早朝还没过半,你就跑了。”
  刘诏一脸委屈,嫌弃,“大朝会纯粹浪费时间,我都想彻底取消大朝会。”
  顾玖面容严肃,坚决反对:“不可!京城多少官员,每个月就指望着初一十五的大朝会见一见皇帝,出出声,发表一下看法。你若是取消大朝会,等于是扼杀了他们的希望和精神寄托。其后果之严重,你绝不想看见。”
  “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