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直击华尔街风暴-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30年一轮回,世界向左转?   

  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央行步调一致地同时降息,而没有降息空间的日本央行也表态强烈支持这次联合行动,堪称〃史无前例〃。这至少说明,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大经济体的货币监管当局已经就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的下一步应对举措达成基本共识:通过注入流动性来渡过眼前的难关。这与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危机发生国之间喋喋不休的争执形成了鲜明反差。         

◇欢◇迎访◇问◇。◇  

第31节:新自由主义死了(13)         

  更大的反差体现在对上述两次本质相同的危机开出的不同药方上,说起来,两次危机的根源都在于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泡沫破裂。当时,发达国家的主流观点是要求发生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加快〃市场化〃的结构改革,而它们提供资金援救的前提是这些国家最大限度地撤除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个星期前刚刚获得通过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的核心恰恰是对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实行暂时国有化,也就是说,加大而不是放松管制。   

  相同性质的病,截然相反的药方,仅仅说明欧美发达国家的自私本性吗?恐怕不那么简单。如果将视野拉得更宽更远一点,我们似乎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创造了30年经济繁荣〃黄金期〃的新自由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2008年注定要成为转折年的话,是不是从这一刻起,世界的钟摆向右已经摆到了终点,将掉头向左了呢?   

  曾经有一本书非常火热,它的名字叫做《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描述了一个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的世界。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制造业工作岗位的流失曾一度成为美国国内的焦点话题,但最后,消费者和企业似乎达成了一致: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影响完全是积极的。中国和部分前苏联国家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后,缓解了通货膨胀,开放了新的市场,并且增加了数以10亿计的低成本劳动力。美国人无比怀念那个时代,那时美元强势着,这个世界对美国而言,确实是〃平的〃。   

  现在,一本新书出现了,它的名字叫做《世界是弯的:全球经济中潜藏的危险》。作者戴维·斯米克在书中开始反思,为什么美国会在全球化过程中日渐落于下风。随着整个美国金融体系开始崩塌,曾经无比荣光的〃华盛顿共识〃,连带显赫一时的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流派,现在似乎已经破产了。全球化即美国化的道路,似乎再也走不通了。   

  专家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避免自身的经济危机周期,现在可以说英美式的、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遇到了巨大的问题,而奉行〃老欧洲〃式资本主义的德国,情况相对较稳定。   

  1929年大萧条催生了民主党人罗斯福的〃新政〃,强调国家积极干预经济活动的凯恩斯主义是〃罗斯福新政〃所尊奉的哲学,加上刚刚在一战硝烟中新生的苏维埃俄国最初两个〃五年计划〃的眩目成果,当时,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强大效果,整个世界都深信不疑,甚至达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从上世纪30年代起……期间还经历了二战的洗礼……到60年代,大约用了30年时间,当时的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成就达到了顶峰;在美国,凯恩斯革命所开创的福利资本主义的崭新繁荣也随着年富力强的肯尼迪总统的魅力登场而绽放到极点。         

虹桥书吧BOOK。  

第32节:新自由主义死了(14)         

  然而,对〃国家〃的过度依赖最终还是带来了问题,凯恩斯主义一手造成了1970年代弥漫整个西方世界的〃滞胀〃,欧洲的福利制度也越来越难以维系。与此同时,在东方,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显现……   

  如今回头来看,上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一是里根和撒切尔〃革命〃,二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不管我们将共和党总统里根和保守党首相撒切尔的变革称为〃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还是依据其经济哲学称为〃供应学派革命〃,总之,其核心就是回归自由市场经济,放松国家管制,激发社会中个体的创造力,从而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率。而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本身就是对10年文革的〃极左〃路线的否定,在又延续了将近20年以后,苏联和东欧体制也宣告解体。至此,自由市场经济似乎宣告大获全胜。实际上,弗里德曼和哈耶克这两位深刻的思想家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就不遗余力地抨击计划经济和凯恩斯主义,然而,直到70年代他们才被重新〃发现〃并热捧,这其中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整体思潮变迁。   

  西方新一轮自由市场经济的30年繁荣与中国伟大的30年改革开放几乎正好重合,期间西方的经济结构转变和创新活动与中国改革所释放出来的无穷的廉价生产能力和广阔市场,以及俄罗斯源源不断提供的以原油为代表的廉价原材料形成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千载难逢的优势互补。这造就了几乎20年的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奇迹,到20世纪末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前,繁荣达到了高潮,所谓〃全球化〃也是在这一时期真正完成的,甚至有人宣布〃历史已经终结〃。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又一个30年过去了。当年发生在西方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和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危机都没有让世人清醒和警觉,相反,以格林斯潘为代表的金融监管者以进一步放松管制、吹大泡沫的新自由主义药方〃成功〃地化解了那次程度较轻的危机。而现在,泡沫彻底破掉了,海啸终于爆发……   

  未来整个世界是否会再度向强化政府管制的〃左〃转,暂时还有待观察。不过,从过去两个30年的轮回历史中我们应该得到一点教训: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任何真理也好,政策也好,走过了头,就难免折返回来。不过,矫枉过正的过程有时是非常痛苦的。    

  酒本是好东西,但华尔街喝醉了。而〃醉汉式〃的发展方式对于众多新兴市场国家来说也是不适宜、甚至是有害的。   

   警惕〃醉汉式〃的发展方式   

  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被国有化,这对于一直不遗余力将金融自由化的华尔街模式推举为全球典范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虹←桥←书←吧←。←  

第33节:新自由主义死了(15)         

  对于金融自由化,人们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议。事实上,金融资本与实业资本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和运作模式。金融资本的属性,决定了其投资行为实际上是在追寻高风险。次贷危机爆发的最主要原因,其实就是金融资本这种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偏好。对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来说,非常需要直接投资资本的流入,但是还没有应对高风险游戏的本钱。此时,如果金融投资资本过早地介入,多半会造成当地经济的大起大落。    

  由于次贷危机恶化,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接管〃两房〃,华尔街继续为自己制造的危机付出惨重的代价。占美国抵押贷款证券半壁江山的〃两房〃的国有化,释放了华尔街次贷危机最大的风险。虽然次贷危机有望在2008年底或者2009年初得以最充分释放,但是这一过程是很痛苦的。更痛苦的是,全球或许还要准备面对长达几年的经济低迷以及对国际金融市场多年来一直被推崇的某些价值观的痛苦否定。    

  当国有化成为拯救金融自由化所带来危机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对于一贯以最市场化,特别是在金融领域,一直不遗余力将金融自由化的华尔街模式推举为全球典范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对于无故受伤而成为次贷危机埋单者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则非常有必要在次贷危机中悟出一些什么来,否则学费就白交了。这里,我们暂就金融自由化的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重新思考。    

  事实上,对于金融自由化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议。但是这些争议有一个误区。    

  支持方在推动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时候, 比较多的说法是用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资本的自由流动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结论,强调金融自由化推动资本更大程度的自由流动带来的正面效应,特别是强调对资本流入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正外部效应。这里的似是而非之处在于,国际贸易理论支持的资本自由流动带来多赢的结论,是基于实业投资资本,也就是〃直接投资〃资本,不是指任意类型的资本,而金融自由化推动的应该是金融资本的全球自由流动。笼统地用〃资本〃流动的概念,或者借用直接投资概念作为抽象的资本全球流动的理论支持,而没有十分清楚地区别直接投资资本和金融资本以及它们带来的不同的影响,有偷换概念之嫌。    

  而反对派确实看到金融资本全球流动的负面外部效应,但这些不同观点往往被扭曲成反对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非主流的声音,而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读和更广泛的讨论。    

  对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来说,非常需要直接投资资本的流入,但是还没有能够拥有应对高风险游戏的本钱。此时,如果金融投资资本过早地介入,多半会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造成当地经济的大起大落。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  

第34节:新自由主义死了(16)         

  事实上,这种高风险的游戏,哪怕在是发达国家也不能玩儿得过分。比如此次在美国华尔街,最成熟的市场,最强势的金融业,金融资本的过度追逐风险,最终弄出个几乎玩火自焚的次贷危机。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更应该根据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来逐渐扩大金融投资资本的规模。金融资本的流入要匹配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金融服务业水平,不同的金融风险管理的能力,要与当时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广度、强度和成熟度相适应,不能超越发展水平。而在谈论全球资本自由流动时,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到,全球实业资本自由流动与金融资本自由流动不是同一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坚持即使是金融资本的全球流动也不能把发达国家的游戏规则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发达经济体以金融服务业的绝对优势,向发展中国家单边推进,以同样的程序、同样的节奏、同样的标准推进,这都是不公平的,也是很危险的。以次贷这样爆炸式的方式来推动新兴市场的金融自由化,显然是不符合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规律,也是非常不安全的。    

  用美国总统布什形象的说法是,酒本是好东西,但华尔街喝醉了。而〃醉汉式〃的发展方式对于众多新兴市场国家来说也是不适宜、甚至是有害的。   

  【背景资料】〃两房〃国有化风波   

  2008年9月7日美国房贷证券双寡头〃两房〃……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接管,成为次贷危机2007年2月爆发以来的一个顶峰。   

  这一天,美国财长亨利·保尔森面色凝重地宣布,美国政府将正式接管两艘正徐徐下沉的金融〃泰坦尼克号〃……房利美 (Fannie Mae) 与房地美 (Freddie Mac)(本书简称〃两房〃)。   

  保尔森的这一决定,为世界经济史增添了历来最大的政府金融援救案例之一。这一年来,美国房市危机与金融危机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越演越烈的恶性循环。美国房市的大跌使〃两房〃首当其冲,陷入了金融风暴的最中心,其资产不断减值缩水,亏损日益增加,资本急剧下降,投资者的信心几已丧失殆尽。在〃两房〃山穷水尽之际,除了被政府强行接管,已别无他途。   

  〃两房〃从诞生之初就带有非常浓厚的国家干预主义的基因,在〃两房〃不断膨胀的过程中又感染了资本金融市场的贪婪病毒。   

  房利美(Fannie Mae)由罗斯福总统于1938年推动成立,旨在重振大萧条的美国经济,是一家鼓励银行向民众提供住房按揭的联邦机构;1970年成立的房地美(Freddie Mac),一方面为了打破房利美的垄断,另外一方面为了加大对经济实用房和政府廉租房的资助。〃两房〃尤其是房利美存在的前30年里,本质上是美国联邦政府的附属机构,尽管〃两房〃在发展中分别上市,但它们作为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的定位本身就相当微妙。它们并非国有企业,却享受着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享受联邦以及州政府的税收减免,享受来自财政部的信贷支持。最为关键的是两家公司给市场的隐性国家担保信念,让〃两房〃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迅速发展膨胀到如今足以〃祸国〃的规模。         

§虹§桥书§吧§。  

第35节:新自由主义死了(17)         

  〃两房〃目前估计持有或担保高达5。2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占全部约12万亿美元住房抵押贷款的44%,几乎相当于美国2007年GDP的40%。正如布什坦言,美国金融市场难以承受〃两房〃倒闭的风险。其实全球经济都经受不起这个风险。〃两房〃发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 (MBS+CMO等)总额高达近5万亿美元,其中除了3万亿美元为美国金融机构拥有,约1。5万亿美元为外国投资人拥有。   

  然而,美国一向被认为是最自由的市场经济,此次政府直接接管企业,实在犯了自由市场理念的最大忌讳。按照9月8日 《华尔街日报》社论的话来说,〃是我们这个岁月最严重的政治丑闻之一〃。美国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和佩林抢先发表声明,〃接管两房,下不为例!〃可见美国国内对政府接管〃两房〃存在巨大争议。有人质疑,国有化是解决〃两房〃危机的唯一出路吗?   

  在多数美国资本市场分析人士看来,虽然〃两房〃自7月后一直身处困境,股价较去年下跌了90%,却暂时还没有立刻崩溃的危险,资本储备比法定要求高出许多。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华尔街的分析师们在9月7日接管行动前都曾表示,〃两房〃在未来及进入2009年之后几个季度都不会面临资金危机。美国政府此时出手接管多少有点出乎市场人士的意外。   

  实际上,美国政府在这个时候对〃两房〃采取国有化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国有化才能彻底保证〃两房〃的安全。我们知道,〃两房〃的运作模式必须靠不断发行新债券偿还到期旧债券来维持流动性,而仅在9月30日之前就有2230亿美元债券到期。现在华尔街众多金融机构自身都不保,危机四伏,流动性紧缺,哪里还有什么余钱投资两房证券,只能依靠公众。但如果公众对〃两房〃信心无法彻底恢复,就没有人愿意购买新债券,〃两房〃的危机马上就会爆发。如果广大普通投资者拒绝购买新债券,那么美国财政部要么被迫购买所有新债券,或是为其提供担保,无论哪种情况,那时候代价都将会十分沉重,远超现在的2000亿美元注资。   

  因此,美国政府反复权衡后,最终确定,必须早日出手、放手一搏,以避免更大的损失。而当前在风雨飘摇的美国金融市场中,彻底恢复市场对〃两房〃信心的唯一手段是国有化,用政府信用来代替企业信用,除此别无出路。   

  事实上,〃两房〃的国有化不过是美国政府对住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