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式团队-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候,老板说:“不行,太少了,要多发一点。”员工知道后,就会了解奖金的发放是经过干部慎重研究过的,而且老板尽量想多发一些,不管实际上发到手的有多少,他们都容易接受。一般情况下,领导不要出面,要通过干部去行使职权。如果干部惹起民愤,领导才需要出面安抚。但是要记住,好人难做,坏人则比较容易做,因为领导这个“好人”要保护一大群“坏人”。否则,干部“坏”一次,就被免职,久而久之,还有哪个干部愿意为领导出力?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就用过这个方法:操军相拒月余,粮食将尽,致书于孙策,借得粮米十万斛,不敷支散。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入禀操曰:“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垕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垕依命,以小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听,无不嗟怨,皆言丞相欺众。操乃密召王垕入曰:“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垕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垕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
  

三、夫唱妇随是配合之法(2)
(见《三国演义》第十七回)王垕可谓死得冤枉,谁让他遇人不淑。不过,在现实社会中,领导如此对待干部,迟早会自食其果。
  《三国演义》中还有个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曹操去攻打张绣的时候,正逢麦熟之时,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老百姓听了,无不欢喜称颂。事有凑巧,曹操骑马过麦田的时候,马受惊疾驰,踏坏了一大片麦田。怎么办?曹操拿起刀来,说:“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意思是说,我自己定的法律,没想到我自己却犯法,如果不按法令执行,如何服众?他手下的将领当然不会让他自裁,纷纷劝阻,曹操也只好“顺其民意”,割发代首。
  曹操深知当老板的艺术,现代企业的老板应该适当学学曹操,遇到事情要先想着当好人而不是当坏人,这样会给干部留点空间。有的干部对我说:“我们老板为什么动作那么快呢?我们还来不及出来挡,他就冲在前面了,我们有什么办法啊?”而当老板的也会抱怨:“我的干部永远比我慢半拍。”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也是老板自己造成的。
  

四、半推半就是受权之术(1)
领导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授权
  关于领导的定义,中国人的与西方人的完全不一样。我们的定义是,无所不知、什么都不管的人就叫领导,即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人才是好领导。什么都不管,最后什么都不知道,这种人完全被架空了,有名无实;什么都知道,什么都管,这种人只会将自己弄得疲惫不堪。
  凡事都要了解的人就不可能授权,因为一旦他没有全盘了解,就无法作决策。美国人权责合一,什么事都有直接负责的人。中国人负责又怎样?当一个公司所有的干部都勇于负责的时候,说明这家公司已经遭遇危机,甚至面临倒闭。这才是中国人看得长远的地方,公司不能垮,谁都不必负责任。
  中国人害怕授权,因为容易导致消息闭塞,影响决策的质量。领导无所不知,就不会出什么差错,但你绝对不能什么事都管,否则你的干部就无法行使职权。因为他们的想法不可能跟你完全一样,如果你插手他们的事务,他们为了符合你的要求,维护你的权威,会拼命揣度你的意思,最后他们没有办法做事情。所以,你的职责就是把公司里大大小小的问题汇总,转给应该处理的部门,然后再搜集反馈意见。这样公司才能有条不紊地发展。
  授权有很多不良后果:
  首先,干部太厉害,就会蒙蔽领导。
  中国人要想蒙蔽领导实在太简单了,把你的耳朵蒙起来,把你的眼睛遮起来,让你没有一个耳目。然后你重用谁,大家都打小报告,非把他干掉不可,这就很严重了。为什么领导到最后都很凄惨?他们大都是被信任的干部干掉的,要不然怎么叫“干部”呢。
  如果当领导当到什么都不知道的份儿上,你已经完全被架空了,人家就可以对你为所欲为。在刚开始时干部可能并不是为了蒙蔽你,也并不是为了中饱私囊,所以做得也很坦然,但是谋私利的现象很快就会出现。如此一来你还敢说随便授权吗?虽然讲起来很好听,但那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其次,领导被架空,还得负责任。
  授权的另一个坏处是,干部把你的权力分割掉,你有名无实,出了事情还要负最后的责任。
  领导是法定代理人。大家出了什么过错要由领导负全责。法院只追究领导,而不会追究别人。
  再次,领导有责无权,非常不放心。
  领导在把权力分配出去以后,一旦发生什么事故,虽然完全与自己无关,还要承担最后的责任。这样一来,对于领导而言,授权后就会由有权无责变成有责无权。
  总裁的“裁”是什么意思?“裁”就是裁决的意思,就是他可以下决定,用通俗的话来讲就叫做拍板定案。一个组织只能有一个人拍板定案,其他人不可以,如果是大家说了算,那天下就要大乱了。
  当然,某些事情也可以先斩后奏,但一定要奏,就是要让领导感觉到权力的存在。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将军天天要派人向朝廷报告打仗的状况,绝不能说今天我领兵出去,从此皇帝你就不要管我了。这样的将军迟早会因被怀疑谋反而被杀头的。
  授权的坏处就在于受权的人刚开始还规规矩矩,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经不起诱惑与威胁,最后就会滥用职权。
  当然,授权也有如下好处:
  首先,凡事请示浪费时间,还会养成员工不负责任的坏习惯。
  我们做工作是责任,不是权力。凡事都请示,只能说明这个人一点责任感都没有。员工完全听从于领导的指示来被动工作,只会使自己养成不负责任的坏习惯。
  因此,在选人时一定要抓住重点。我们要的是负责任的人,而不是只会享受权利的人。
  其次,授权后各人尽责,既提高工作效率又降低成本。
  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在他所著的《国富论》中对分工给工作效率带来的提高作了精妙的描述。一根针如果由一个手工匠制作,可能需要数月,但是如果由一批相互分工的手工匠合作生产,可能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所以提高工作效率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分工、授权、各尽其职。
   。 想看书来

四、半推半就是受权之术(2)
再次,权责合一、责任分明。
  在分配责任之后再进行授权,可以实现权责合一。每个人都安心于本职工作,在获得权力的同时,也能恪守职责。这样人人都会充分利用时间来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干部受权时也要表现出不得已
  领导在授权之前,一定要选用合适的人选。一个人的忠诚度不仅看不见,而且还会改变。一个人本来很忠诚,但突然间会变得不忠诚了。其实所有的奸臣都是从忠臣变过来的,如果一个人额头上刻着“奸臣”两个字,他就没有变成奸臣的机会。事情往往是他一开始很忠诚,后来由于皇帝对他过于信任,最后他就慢慢变成了奸臣。
  一个人值不值得你信赖,既不需要看相,也不需要算生辰八字,那都是不可靠的;只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信任来自考验。
  在进行授权时一定要提防,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就叫警觉性。
  领导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授权的,因为他有很多顾虑,怕干部弄权、怕干部能力不够、怕干部……所以领导在授权时,心里通常是七上八下的。而干部在受权的时候也一定要有艺术,绝不能喜形于色,也不能表现出非我莫属的样子。
  让领导放心
  中国人的职位越高,越是会避免把话讲得很清楚,否则就会把自己逼进死胡同。中国古代的皇帝往往说自己“君无戏言”,也就是平日尽量少开口,要么就说得让大臣糊里糊涂,而一旦说要杀人,那就真杀人了。
  中国人的授权往往属于那种不明言的授权,干部一般不敢问领导:这件事情你到底授权到什么地步?那就是明摆着要夺领导的权。
  尽管我们总是各说各话,但是心里却都很清楚彼此的真实意思。领导说这件事授权给你,此时你应该说“我会随时向您汇报的”,这样他就会很放心;假如领导说“我今天授权给你”,你说“我知道的,我会在权限范围里面去运作”,他就开始对你不放心了。
  干部也不愿意让领导看出他很想抓权。一个喜欢抓权的人迟早是要倒霉的。
  领导喜欢做事情的人,不喜欢抓权的人,只要你让领导知道你很想得到授权,基本上他不会授权给你。
  西方人讲企图心,就是只要我有这个企图,上面就会给我。但我们中国人却是,谁要我偏不会给谁,我专门给那些不要的人。
  中国人往往不会自告奋勇、一马当先,不会将很强的企图心露骨地表现出来。企图心隐含在人心里面,不应轻易暴露出来。这是一种文化,它既不是对错问题;也与奸诈没有关系。
  在中国要想得到权力就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原则一,你不要表示出来,而是要学会推。一推你就有权;一旦你表示出来,你就不可能获得授权。
  原则二,你不要与领导去抢夺权力。你是没有跟领导抢权的资格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权力统统让给他,这样他就会分一点权给你。你越不要权,他越会放心授权;你表现得越好,他对你就越信任。
  原则三,这一点是最要紧的,即你要随时向他汇报。这样他就会很放心地授权给你。
  学会做功臣
  干部受权后,要多向领导汇报,少向领导请示。干部要是凡事都向领导请示,他就会很紧张,因为他觉得你这是想要把责任退还给他。领导认为,你向他请示是不怀好意的——我向你请示什么,你决定了,你负责,我就没事了。所以不要认为,有事请示领导,他就高兴了。
  干部请示领导,实际上就是互相扯皮的过程。干部请示后,领导会含含糊糊地下个指示,然后两个人互相推诿:你请示领导,把责任推过去,他含糊其辞,又把责任推回来。其实两个人就是在推责任。
  实际上,领导多用势,而很少用权,因为用权就要决定,决定就要负责。而且领导也很少想到用权,因为权是有限的,一用就完,而拿在手里不用他就可以永远有权。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四、半推半就是受权之术(3)
中国的领导很会造势,你非听他的不可,但是最后事情却还是要由你来负责。真正有权的人并不会去用权,而是会把这个势造出来。
  干部受权后,不但要汇报,而且要及时汇报。“及时”这两个字很重要,但很多人却经常忽视这一问题。领导到你这儿来视察工作,你完全不当一回事,他心里会想:我到你这儿来是关心你,就是要你跟我汇报的,你却不把我当人看,那我还授权给你干吗?你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上司交代下属一件新的工作,下属毫不推辞,马上接受。上司就会觉得这位下属的工作负荷太轻,下次再把新的工作交付给他。如果下属还不推脱,上司会继续给他增加新的工作,造成“软土深掘”的症状,对下属十分不利。万一工作做得不好,还会遭人议论:“什么事情都敢承担,也不想想自己有多少能耐?”在同事眼中,这样的下属不是马屁精,存心讨好上司,便是爱出风头,为了表现不顾一切,反正都不受欢迎。
  稍微推辞一下,一方面表示自己并不是闲得没事做,专门等新差事;另一方面让上司明白自己不争功劳,以免增加上司的麻烦。然后利用这推辞的短暂时间,仔细想一想,这件新工作由自己来承担合适吗?会不会引起别人的不满,会不会处理得不妥当?会不会让上司觉得原来自己一直在等待这样的工作,有什么不良的居心?若是认为有比自己更为合适的同事,便应该把新工作推给他;如果自己确实比较合适,便可以“当仁不让”,承接下来。不“当仁”,要礼让,免得做不好害了大家;苟当仁,便不让,再推下去就是不负责任,对不起大家。
  对于那些大家不想承担的工作,只要稍微推辞一下,便可以接受,否则有“存心让上司难堪”的嫌疑,或者变成“抬高自己的身份”,那就更加不好。大家都希望承担的工作,应该多推辞几次,抱着“有人要做,我绝不争取;实在要我做,我才承接下来”的心态,以示君子坦荡荡,并无不良企图。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五、皆大欢喜是沟通之妙(1)
中国人的沟通特点
  在沟通方面,我们最重视圆满,也就是设法让每一个人都有面子。因为只要在沟通的时候,有人觉得没有面子,就会引起情绪上的反弹,制造很多问题,不但增加沟通的困难,还会产生难以预料的不良后果。
  案例
  替对方着想的教务主任
  有一个学生带着家长来到学校,他们找到教务主任,投诉学校里某位老师不公平,给的分数不正确,要求改分数。教务主任听了以后,说:“当然可以改,谁有错都要改,不管他是不是老师,但是我劝你不要改。”家长问:“为什么?”教务主任说:“你坚持要改,那位老师心里肯定不高兴,以后他会专门找你儿子的麻烦,那时我又帮不上忙,受苦的还是你儿子。”那个家长说:“那我们不改好了。”教务主任说:“你们既然来了,就改吧。”结果家长溜之大吉。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你一定要充分站在对方的立场讲话,才能有效果,这是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一种小技巧。
  让一个人下不了台对你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挫折,这是我始终坚持的理念。中华文化的精神就是两个字,“和”与“合”。一个人能达到“和合”的境界,是非常了不起的。“和合”并不意味着不负责任,得过且过,但是为了负责,制造很多问题、增加很多困难的话,也是得不偿失的。这样的人就像莽张飞,有勇无谋的人不适合当领导,贪生怕死的人更不必说。沟通要求圆满,首先要考虑其妥当性,再考虑其真实性。真实固然重要,若不妥当,再真实也可能使人受到伤害。妥当与否,实在很难说,所以不明言常常是沟通的基础,只有站在不明言的立场来把话说清楚,才不至于一开口就伤人。
  对不同阶层的人,采取不一样的申诉方式,是伦理的因素,而不是势利的表现。圆满很不容易达成,却值得大家用心追求!
  中国人的沟通原则
  自从我们学了沟通以后,就变得无法沟通。西方人沟通时彼此都是很诚恳的,凡事都打开天窗说亮话,中国人却不会这样做。中国人的沟通可以用三句话概括,而这三句是外国人相当困惑的:
  第一句,“我告诉你,你不要告诉别人”。
  外国人会觉得,你告诉我之后,我要不要告诉别人是我的事,你没理由管我。
  第二句,“你如果要告诉别人,就不要说是我说的”。
  外国人认为,是你说的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