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世富贵-第7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面对宗教文明,或者其他文明的优越感,根本上还是没有把心里的天命观去掉。认为自己实行了什么制度,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就绝对正确,无非还是天命那一套。

    这种争论要想有结果,只能从民心去找根据,真理说服不了人。你有你的真理,我有我的真理,难道还有谁的真理更大一说?

    说到民心民意,庞籍终于不再坚持。随便到街上问一问,幽云十六州的汉人是不是自己人,只怕是认为他们是自己人的占多数。民心不可欺,再坚持就过分了。

    徐平道:“刘三嘏为归正人,本是汉人渊薮,朝廷不可置之不理。而国之誓书,不可轻违,不然无法示信于四夷。是故,可先行文契丹,请其详列刘三嘏南来之因。如果是因其作奸犯科,有当死之罪,则遣返契丹,把其罪示之于民即可。如果仅是夫妻争吵,而契丹公主挟势害人,则夺其冠服,送还契丹,留其人置之闲地,了却残生。可与契丹约,以后此等事,皆按此办理。如有本朝蒙冤难申者,逃去契丹,以求庇护,也不必强求契丹送还。似此,后来必有假冒伪托,违法犯罪之人,逃到异国以求免死免罪。治国理政当施仁政,不求暴,此等人存而不论即可,不为大害。”

    正常的两国外交,必然要有不纳逃亡,即互相遣返的条例。不加约束,大家都争相招纳对方的人,大多是处于敌对状态。但是遣返不能没有条件,全国都认为这个人不应该送回去,以遵守誓约为名,强行把人送回去,就会失人心。

    徐平的办法很简单,先让契丹证明刘三嘏是不是犯了该死的罪,如果罪证确凿,虽然是归正人,也要送回契丹去处置。如果没有,仅仅是夫妻闹矛盾,契丹公主仗势要取他的性命,则把他一切来自契丹的封常送回去,人保下来。

    这个年代礼教还没有形成,夫妻离婚,各自再娶再嫁稀松平常。契丹公主看着这个丈夫不高兴,杀了再嫁别人,没有什么心理障碍。仅是夫妻矛盾,刘三嘏也可能有生命危险。

    信义,有义才有信,并不是严格遵照誓约之类的条条框框,就能取信于人了。要想得到人民信任,必要的时候,做些权变也无不可。

    最终讨论过后,还是按徐平所说定了下来。庞籍提出派御史去审刘三嘏,看其有没有必死之罪,被晏殊反对。他犯什么罪是契丹的事,宋朝依据什么去审?是按照宋法,还是按照契丹之法?契丹人用宋法断罪不合适,宋人用契丹法审案更加不合适。还是让契丹来定刘三嘏的罪责,宋朝斟酌,再决定怎么处置。

    随着改革的进行,对于政治制度的争论渐趋激烈。最主要的,就是一部分官员,认为应当恢复唐制。前些日子富弼提出废殿试是出于这样一种思想,庞籍的华夷如一也是,包括官制的改革,要求名实相符同样还是。

    徐平的基本态度,是可以从古代的思想和制度中找启发,但坚决反对泥古。制度和政策应该因时制宜,时代已经变了,不必非要追求从制度上复古。

第50章 朝廷定了,你做西平王!

    宋朝要求契丹提交刘三嘏罪证,再决定送不送其回契丹的决定,让耶律宗真及其手下大臣极为震怒。几天之后,契丹即在燕地点集兵马,扬言要在秋后南侵。

    得到消息,宋朝即向河北增兵。四月中旬,正式决定营建北京宫室和署衙,以枢密直学士王举正和内侍蓝元震为正副使,到大名府监督施工。以王德用为知定州兼真定府定州路都部署,借其威名震慑契丹。接着,赵祯正式下诏,将于六七月间巡北京大名府。

    一时河北与契丹剑拔弩张,朝野哗然。百官纷纷上章。有认为要休养生息,不可擅兴刀兵的,也有慷慨激昂,要一举恢复幽云十六州的,什么言论都有。

    中书和枢密院判断,仗应该是打不起来,不过为防万一,需要谨慎应对。大举增兵逼着契丹点集兵马,使其国力疲惫,有百利而无一害。

    几个月前,平塞军都指挥使王凯定为提点御前忠佐司,后来因为与契丹对峙,继续领军没有成行。至此决定由折继闵权都指挥使,王凯回京任枢密都承旨,兼提点忠佐司。李璋继续为枢密副都承旨,同提点忠佐司。这是未来的军校,也是数月之后赵祯北上,可能亲征的军事参赞机构,为皇帝参谋军事的司令部。

    京城禁军开始分批开拔,向河北移防,重兵沿真定府、大名府一路梯次配置。大军开拔的赏银,由赵祯从内库拨付,是近几年他的内库最大的一笔花销。

    这些禁军从京城调出去,十之**是不会再让他们回来了,直接在河北路拣汰,编练新军。于宰执和皇帝之间,这是心照不宣的事情,只是没有人说出来罢了。

    禁军的拣汰,朝廷不惜花费巨资,尽量做到让他们满意。但如果在京城里,这么多人拿刀拿枪,还是可能会出意外。调出京城,事情便就好做了许多。

    禁军移防,赵祯前去大名府,在那里亲自掌握新军的整编,军权还是在他手里。等到回京的时候,带着整编过的新军回来,完成新旧禁军的替换。赵祯不懂没关系,有王凯和李璋这两个人在,除了徐平,陇右诸军是怎么回事,就他们两个最明白了。

    此次挑起与契丹的紧张状态,消耗契丹国力是一,最重要的,是为了新旧禁军的平稳过渡。徐平没有说出来,吕夷简同样没提,赵祯也没问,三人心照不宣,最后把事情推到了这么一个局面。其他的宰执,有猜到的,也有没向这方面想的,都当没有这回事。

    沙州即汉所置敦煌郡,安史之乱后陷于吐蕃,后张议潮起兵,建归义军。一直到景年间被元昊攻破,这个孤悬于大漠之中的汉人政权才灭亡。自汉武帝起,历朝历代向这里不断移民,以瓜沙两州为主的归义军实以汉人为主。由于唐朝不断把胡族内迁,其东部的河西直到银夏,反而汉人势力没有这里强盛,造成其孤悬于中原数千里之外的局面。

    韩琦带兵带兵占据肃州后,依中书敕令,没有再对瓜沙两州大规模用兵,以原归义军政权的人员为主,重建了秩序。不久,以赵滋为甘肃路西都巡检使,驻沙州。实行了短暂的军事管制之后,以龙图阁直学士、右谏议大夫孙祖德为知州,正式治理。

    自汉朝传入中国,其风渐盛,沙州正当要冲,是佛教东来的孔道,尤为盛行。后来各朝崇佛之风对这里影响深远,与中原文化隔绝数百年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俗。

    大约来讲,当中原王朝强盛,沙州及周围的各势力,慕中原教化,上层崇儒学,而下层则尊佛。当中原王朝衰落,则不管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事佛,形成佛国。

    此时沙州西有西州回鹘,南有黄头回纥和吐蕃,面临的形势非常复杂。因为距中原过于遥远,河西数郡还没有完成开发,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战事,主要以抚绥为主。

    包拯跋涉数千里,到达沙州,遵朝廷诏命,与孙祖德一起查访张家后人。

    张承奉在唐朝灭亡之后,建西汉金山国,自立为白衣天子。金山国亡,张承奉据说绝嗣,后人已渺不可寻。查访张家后人,其实是找张议潮或者其同族的后人。

    州衙揭榜,并没有说要找张家人立西平王,而是连曹家、索家等等这些曾经做过归义军节度使及重要职务的一起,查找后人抚恤。一时之间,这事情在沙州闹得沸沸扬扬。

    张佛奴已经记不清自己家世了,只是周围都说他是张议潮一支传下来,真真假假,没有人说得清楚。他自幼穷困,父母早亡,由僧人收养长大,是以名为佛奴。这是沙州一带非常常见的名字,用与佛相关的字词起名,是一种风俗,就如从前用忠、孝起名一样常见。

    十年前张佛奴生了一场大病,不得不典身于本地大户曹法律为奴,勉强存活。

    这一天夕阳西下,张佛奴从外面为主家放羊归来,就见到家主曹法律等在村头,伸着脖子一直看。见到张佛奴的身影,曹法律出了一口气,急忙迎上来道:“佛祖保佑,你可算是回来了!今天到哪里去放羊?我去寻了几次都没有看见。”

    张佛奴行个礼:“家主,小的见一片水草极是丰美,前所未见,到那里耽搁一天。”

    曹法律急忙摇手:“自今以后,切不可再以主仆相称。我才知道,原来你是张公的后人。张公盛德,数州百姓均记得他好名字,怎么让你为奴!”

    张佛奴不知道什么意思,他这张家后人只是个传言,也没有确信。以前没人当作一回事,怎么今天主家就说出这番话来。

    曹法律也不细说,取了一张纸出来,道:“今日放你良,立书为证。我家里列子已经通签过了,官司面前,可以作证。你若没有去处,可依先前替我家放羊,我算钱与你。”

    知道张佛奴不识字,曹法律念给他听:“窃以天高地厚,人在其中,南阎众生,人人受业不等……今放之为良。从良之后,如鱼得水,任意沉浮,如鸟出笼,高飞云外。宽行南北,大步东西。今对四王设誓,八部灯盟,地陷天倾不移,故勒此契。”

    后面是曹法律和其诸子的签名画押,依唐律传下来的规矩,张佛奴从此除贱为良。

    听着曹法律抑扬顿挫念着,张佛奴一片茫然,不知道今天怎么回事。

    念罢放良书,曹法律对张佛奴道:“今日你除贱为良,是难得好事。与我一起,到韩社长那里凑到酒席,庆贺一番。”

    张佛奴喃喃道:“我身无长物,哪里有钱饮酒?”

    “我自与社会凑钱请你,不必忧心。你在我家多年,多有辛劳,再宰一口羊,痛痛快快吃喝一场,以全我俩曾经的主仆之义。”

    韩社长名僧正,也是当地的一个富户。张佛奴被收养的那个寺,就是这些人立社建起来的,近百年来这些人家一直奉佛,社也一直没散。是以,曹社长对张佛奴是有恩的。

    张佛奴懵懵懂懂,随着曹法律到了韩社长的家里,韩社长却出门去了。曹法律让张佛奴等在这里,自己回家招呼儿子准备酒和羊。

    沙州一带会社非常普遍,这里是佛国,最常见的就是因为佛事立社。其余的穷人互助和因为农事、经济原因的社也非常多,是政权松散时期,民间的自组织形式。社分公社和私社,传承久远,最少从春秋时代就很常见了。一直沿续到宋朝,都是百姓最为常见的组织形式,反而因宗族结在一起的情况很少见。

    一般的社都有三个人管事,为社长、社官和社老,社老有的也称录事。这三个人是由社人推举出来,以牒状的形式立下社条、社规,专门处理某一件事情。比如建庙,或者是修渠,有的就是单纯的互助。

    徐平不敢把中原的治理方式直接移植到这里,很大的原因就是这种复杂情况。要么就是皇权不下县,政权除了收税,对其他的事情不管不问。要想直接治理,必然会出现无穷无尽的矛盾冲突。因为百姓有社集结,一闹事就是声势浩大,牵连甚广。

    内地的会社,多是因为经济原因而集结在一起的,无非是稍富裕的地方还有学社。这一带却是以佛事最多,带有很强的宗教性质,只能慢慢教化改变。

    韩社长大步流星回到家里,远远看见张佛奴坐在门外,高声道:“佛奴原来在这里!”

    张佛奴起身行礼:“见过社长。我家主说是今日要为我放良,要社长作个见证,请你饮杯酒。家主回去准备酒肉,看看就来。”

    韩社长一拍大腿:“曹法律倒是个人精,看出了你身份不凡,提前放良。佛奴,我说与你听,你是菩萨下凡,非普通人。我自州衙来,太守知道你是我社里佛寺养大,让我回来说与你听。朝廷已经定了,立你为西平王!稍后便有诏旨来,与你封号,从此你就是这一带百姓的佛主!此是朝廷的事,等诏旨到了,与你法衣,我自拜你!”

    (备注:法律是指佛教的法条戒律,与僧正都是当地常用的人名。)

第51章 菩萨转世

    孙祖德、包拯和新任沙州通判兼监社使蔡挺立于檐下,看着赵滋带着一班兵士,族拥着都僧录契嵩,吹吹打打,出了州衙。

    按说,这个西平王虽然只是郡王,一样也要有中使,有宣诏使臣上门。只是因为这个王主要注重于佛教方面,便由契嵩代替了中使,与都巡检使赵滋一起去宣诏。

    孙祖德脸面不好看,他觉得徐平这一次有些过于胡闹了。西平王是正规郡王,一切待遇、礼仪皆比照郡王。但又说是这一带的佛主,标志就是在郡王公服之外,格外披上一块红缎,来自御赐。其余既无袈裟,也无僧帽,还没有紫衣法号。

    徐平的原话是,官法即规矩。朝廷这样定了,从此以后这一带的佛事便如此处理。西平王享受着世俗郡王的待遇,作为佛主,代表佛祖菩萨在这里的象征。不需要懂经,不需要念佛,只需要言行谨慎即可。真正解经、传法的,由沙州僧录司负责。

    宋朝的佛教管理机构,国家级的称僧统、僧录,州郡称僧正,县级称僧首。在沙州设置僧录司,表示这里是国家一级,规格极高。现今天下,只有在东京开封府和西京河南府设有僧录司,这里是第三家。沙州僧录司在规格上要高于西京河南府,略低于开封府,是以设僧官七员。都僧录一人,僧录、首座、副首座,左右街各一人,比西京多一都僧录。

    契嵩是被紧急召入京城,亲捧敕令,来这里做都僧录,管理佛事的。封的西平王实际只是一个象征,真正掌管这一带佛教大权的,是契嵩,和他管下的僧录司。

    宋朝佛教在社会上层比唐朝时大大衰落了,但在民间又大大发展了,后世除了元和清尊崇的喇嘛教,其本维持了宋朝的格局。

    此时佛教已经深入到民间,不但是佛寺众多,出家为僧者众,而且对社会风俗影响极深。民间丧葬法事,基本使用佛教礼仪,哪怕是宗室亲王和宰相也无法与民俗抗衡。这个年代社会火葬率高达三成,与徐平前世相差不大,可想而知影响有多深远。

    在前世的时候,徐平经常听别人说,自己也说,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如何。如喜欢红红火火,人要入土为安,社会比较散漫,讲究宗族家庭,其实大多来自于明清两朝。从周朝到宋朝,漫长的历史时期,社会文化和风俗并不是那样。中国文化一般比较开明,民间并不强调长幼尊卑,人和人容易团结,纪律性强,家庭宗族观念并没有那么浓厚,对土葬根本不执着。合股做生意,结社立契在民间非常普遍,注重契约精神,书契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民间的自我管理,经济活动,大多是用结社立契的形式进行。

    正是因为佛教深刻影响了社会文化和风俗,政权必须管理掌控,不允许脱离社会自我管理。立西平王,设沙州僧录司,便就是徐平尝试整理佛教管理制度和政策。

    一个僧录司,一个监社使,用这两个手段,尽快让朝廷掌控社会的基层管理。

    民间管理方法大多是从政权那里学来的,就是一个从法到礼的过程。僧事的管理,僧人的学习升迁,会比照官僚制度。年深日久,习惯了,也就融合到一起了。

    一时间沙州城里锣鼓喧天,一群公吏批红挂彩,在都巡检司军人前带路。而在队伍前面,是从民间招来的舞者,打扮得五花八门,有神有鬼,有男有女,涂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