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当洛克菲勒先生对孩子的零用钱做出限制时,也就意味着让孩子们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
  不是每一个愿望都是可以轻易实现的,更不是可以不劳而获地向家长索取的。
  反观我们中国的众多家庭,尽管其物质条件远远落后于西方社会,甚至于许多家庭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家长却仍然对、孩子毫无节制地慷慨,以至于最终不但没能换来孩子的健康成长,反而使其独立性极差,娇生惯养,既不知道劳动的辛苦,更无从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5.让孩子走出爱的牢笼
  动手实践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培养和发挥孩子的创造性和才能。如果我们给孩子安排一条轻便的道路,他们只须饭来张嘴,上课就念书,什么也不管,这样我们就会害了孩子,会使聪明人也变成傻瓜。
  ——徐特立
  当我们了解到这一切后,就意味着变化的开始,而实践的价值就此得以显现出来。
  越是不能自立的孩子,家长就越是要主动为其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只有更多地动手实践,才能够让孩子逐步摆脱对家长的依靠。同样的,只有逐渐摆脱对家长的依靠,其自立、自理的能力才会越来越强。
  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保障性力量,家长势必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为孩子尽量铺垫较好的生活环境,而同时又要在这个前提下完成对孩子独立意识的培训,一方面要求家长尽可能多做,另一方面却又要求家长少做,如此一来,如何在环境的保障和独立意识培训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就成为了我们的家长亟需面对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分清楚哪些事情是应当由父母来完成的,哪些事情是应当由孩子来完成的,总结起来,应当由孩子来完成的事情无外乎分为三类。
  第一类: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
  通常来讲,孩子处理事务的效率比较低,在许多时候,当孩子还没有及时处理自己的事务时,我们的家长就已经抢先代劳了,久而久之,孩子便陷入了习惯性的等待之中,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许多孩子连最基本的穿衣、洗脸都无法独立完成,其原因就在于长时期的等待中,已经使得孩子不仅丧失了自立的能力,更丧失了自立的愿望。
  第二类: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家庭生活中,除了孩子自己的事情之外,还存在着许多适合其培养自立能力的家务劳动,这些劳动的共同特点是危险系数小、劳动量小、简单易行,而这些看似琐碎的劳动,恰恰构成了家务的大部分。

第一章 人性之爱欠缺精髓,同时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6)
假如我们的家长有意识地让孩子从事一些此类劳动,那么在孩子轻松完成劳动的同时,既锻炼了其动手能力,同时也对劳动的价值产生了新的认识,由此带来的是良好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态度。
  第三类:孩子们的集体活动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学校之后,往往会遇到许多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比起前两类事情,集体活动特别是集体劳动的意义尤为重大。
  除了我们提到的各方面锻炼之外,由于这类事情往往是由许多孩子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可以学会如何与其他成员配合,更能够增强集体观念。
  由此,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中国家庭教育中溺爱机制的探讨,然而我们的问题远未结束,在看到我们的家长溺爱孩子的同时,另一个非说不可的问题,也正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6.成功真正的动力之源
  精神的浩瀚、想象力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加上智力的强化,构成了天才的全部。
  ——狄德罗
  在我们开始这一节的探寻之前,先来试着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决定一个孩子成功的关键究竟是什么?
  在许多家长看来,智力标志着一个人卓尔不群的观察力,强大的记忆力、准确的思维能力、灵活的想象力、专一的注意力。当一个孩子在这构成智力的五大因素上达到了较高的标准之后,就意味着他将会在自我发展方面获得极大的成功。
  然而,智力仅仅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指标而已,智力不可能代表孩子发展的全部,举凡认识不到这个问题的家长,无不会陷入来自多方面的困扰。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智力存在着高低之别,但是当我们看到下面的一组数据时,就会对智力产生全新的认识。
  根据我国心理工作者对二十万人口做出的统计结果显示,智力特别高的人,仅仅占到了统计总数的,同样的,那些智力特别低的人,也只占到了的比例。
  在美国学者对本国人口智力分布的统计中,处于正常智力范围的人群,占到总人口比例的80%之巨,把天才与过于愚钝者的比例叠加起来,也只有区区的4%。
  当我们看过上面的数据之后,就会了解到这样的一个事实:
  就人类而言,智力的分布是两头尖少,中间广多,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处在相差无几的同等智力水平上,而这也就意味着,在智力因素之外,还存在着我们所不了解的其他因素。
  鉴于这种因素是独立于智力因素之外的,在这里,我们将其称为非智力因素。
  比起智力因素来,非智力因素的概念要宽泛得多,在一个人的活动中,举凡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比如需求、兴趣、动机、性格、情感、意志等等。
  对于这些因素而言,其作用的机制较为间接,不如智力因素那样迅速,同时,由于其存在的隐晦性,不如智力因素那样明显,而且,在当下中国的教育体制中,成绩是作为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主要标准,综合这几方面,就使得我们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忽略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至于造成了种种畸形发展的现象。
  7.神童的悲剧
  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爱因斯坦
  在几年之前,电视节目上曾经出现过一批比较特殊的孩子。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人性之爱欠缺精髓,同时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7)
之所以说这些孩子特殊,是因为在这些孩子较小的时候,就表现出超乎同龄孩子许多的智力,他们往往可以在极低的年龄阶段完成许多繁难的学习任务,比如一岁背诵唐诗,两岁解出数学难题等等,由此,这些孩子得以脱颖而出,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登上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
  然而,就在这些孩子进入学校之后,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发生了。
  这些孩子中的相当一部分,都因为性格上的怪异、爱好上的特殊、情感、意志上的缺点,而被认定为“不合格”,甚至于被当成“夭折的神童”而再次为公众所知。
  当我们为这种现象而惋惜、哀叹的时候,更应当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神童”的消失。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要记住这样一点,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智力仅仅是个人素质的一个方面,真正决定其未来的因素,很大程度要依赖于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知识化、信息化速度的日益加快,使得整个社会上出现了“知识崇拜”、“人才崇拜”的潮流,而较高的智力水平,是形成高知识人才的最有利条件,由此造成的结果是,每一个家庭都将孩子的智力开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单纯强调智力上的开发,无疑意味着孩子的发展之路变得十分狭窄,而当家长本着急功近利的炫耀心理,为了实用和实际的目的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其结果就更加令人难以忍受。
  我们看到,在当下中国的众多家庭中,许多还在牙牙学语的孩子,就开始了学习的过程、儿歌、唐诗、算术、钢琴、书法、绘画、英语、舞蹈、计算机……举凡我们能够想到的技能,都有孩子在默默地学习。
  从家长的角度看,当自己的孩子掌握一两项超越年龄、超越智力水平的技能时,无疑意味着孩子在智力上的极大优势,这种优势不仅意味着在未来的角逐中可资利用,更是许多家长在茶余饭后炫耀自己教子有方的资本。
  于是,当个别孩子实现了“神童”的目标之后,越来越多的家长便投身于这场人为的“造神运动”中来,如此周而复始,最终便导致了我们整个民族的家庭教育,完全陷入了单纯强调孩子智力开发,甚至是技能开发的怪圈之中。
  在家长们浮躁而又急功近利的思维背后,受到伤害的却是我们的孩子。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可能保持一致,当家长过分强调智力因素的培育时,受到伤害的就注定是这些非智力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那些人为打造的“神童”,还是未能达到“神童”目标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在这种被动学习的过程中遭到了兴趣、爱好上的扭曲。
  当一个孩子在这些方面长期受到压制的时候,其心理上所遭受的损害也就无需赘言了,于是,一个个原本被捧入云霄的“神童”,在加入了学校生活之后,其心理上骄傲、偏执、缺乏耐心的障碍性问题就都显露了出来,神童的夭折,也就成为了必然。
  8.孩子为什么害怕考试
  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第一章 人性之爱欠缺精髓,同时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8)
当智力开发成为了家庭乃至社会教育的主流时,带来了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孩子的心理恐慌。
  所谓的心理恐慌,是基于智力衡量方法的基础上,与其他孩子对比参照所产生的错觉。这种衡量孩子智力优异与否的方法,就是为我们所熟知的考试制度。
  在这样的衡量方法下,学校关心的是升学率,家长看重的是考试成绩,而成绩单就成为了衡量孩子智力优异的唯一尺度,于是,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们的孩子不得不为了证明自己的智力,而一遍遍地温习考试所需掌握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不惟创造精神无从展示、兴趣爱好无从发挥,甚至就连最基本的心理健康,都无法得到保证。
  我们看到,那些语言与数学逻辑智能不够发达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很难得到认可和欣赏,许多拥有强烈自尊,良好自信、灵活创新能力的孩子,可能仅仅因为在语文和数学的学习上难以适意,便要背负着“笨孩子”的恶名,在人格尊严的长期践踏中成长。
  于是,当我们的孩子被迫屈从于这样的检验标准,这样的体制下时,他们所能做的唯一事情就是以考试成绩来证明自己,当这种努力归于失败的时候,孩子们的自信心也就遭到了最大程度的摧残,以至于孩子们厌倦考试、憎恶考试、甚至于害怕考试。
  当我们的家庭教育,一味地被这样的标准所摆布,当我们的家长,无暇甚至不屑于进行孩子非智力领域的开发时,无数孩子的潜能就此被抑制在萌芽状态。
  在家长的责备声中,我们未来的瓦特夭折了,在家长的冷眼中,我们未来的爱迪生陨落了,在家长的讥笑声中,我们的牛顿沉沦了,这些本应该属于我们民族的才华与天赋,那些宝贵的非智力因素,就这样被无情地扼杀了。
  作为新一代的家长,我们必须意识到的一点是,孩子的未来与希望,并不是靠今日的成绩单写出的,它更大程度上孕育在非智力因素当中,既取决于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取决于广泛的兴趣爱好,而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成长,则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必须遵循着由量变到质变的客观规律。
  由此,我们便找到了中国家庭教育中所欠缺的又一项重要因素,事实上,当我们了解到这一点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必将做出又一次的改变。
  9.双轮驱动的教育模式
  把意志与智力相结合,得到的将是天才,把兴趣与智力相结合,得到的将是专家,把爱好与智力相结合,得到的将是大师。
  ——达瓦诺娃
  当我们的家庭教育将非智力因素重视起来的时候,就意味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智力因素的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高智力所带来的高起点,是任何人都梦寐以求的先天优势。因此,对于孩子的智力开发,我们的家长决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放松。
  从孩子未来的发展来看,智力上的提升,其首要的目的是为了在孩子的大脑中建立一个接收的平台。如果放弃掉智力因素的开发,那么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对外界事物的敏感都会受到莫大的影响。
  开发智力因素,第二个好处是为了让孩子获得自我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孩子脱离了家长独立生存的时候,就必须在一些事情上形成自我的判断力,如果在这方面有所欠缺,那么对孩子来说就意味着其成为大众的附庸。
  开发智力因素的第三个好处,是为了让孩子培养起对学习的兴趣,人类被成为“万物之灵”的根本原因,就是人类有求知、求智、求生的渴望,对于这一点,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曾经有所感悟:“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如同没有蜡烛的灯笼。”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其社会经验在不断增加、个人能力在不断发展,这些都可以借助学习来使其更有效率。
  正因为如此,作为个人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智力因素,不但不应遭到摒弃,反而需要坚持开发,而在这个过程中,唯一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必须以非智力因素的提升,来作为智力因素开发的先决条件。
  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的家长试图让孩子从事技能学习的时候,就应当考虑到这些技能是否符合孩子的兴趣、性格、爱好等非智力因素,同样的,当我们的孩子在学校的考试中不能尽如人意的时候,家长也应当从孩子的特点考虑,不应一概将其归结为孩子的智力水平。
  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在我们未来的家庭教育中,当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被提高到相同的高度时,其为孩子成长所带来的驱动效应,无异于加装了一部高效率的推进机,而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孩子所遭受的伤害也势必将会降低到最低程度,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将成为这种改变的获益者。
  本章后记
  一个缺乏关爱的家庭,无疑会对孩子造成莫大的伤害。而一个关爱过度的家庭,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往往更大。
  当我们完成了这一章的探讨之后,便会自然而然地得出这样的结论。
  事实上,在中华民族三千年的教育史上,我们从不缺乏对溺爱之害的理性分析与冷静对策,然而在现时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溺爱的现象之所以比比皆是,溺爱机制之所以不能停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独特的国情所造成的。
  与此同时,我们的家长一方面在物质层面提供近乎泛滥的保障,一方面又在精神领域给予孩子最严酷的摧残,其只关注智力开发,摒弃兴趣、爱好、意志、创新能力等方面培养的教育方略,毫无疑问是对孩子未来的短视行为。
  事实上,我们每一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