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网游之全球在线-第7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算是资源的合理利用。

    压榨完两位大臣,欧阳朔跟着说道:“朕常说,危机就是机遇,这次也不例外。蜀地、吐蕃,乃至云南,山高险阻,道路艰难,对朝廷治理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吐蕃,如果没有一条畅通的官道跟帝国中枢连接,未来就算攻下,也是半块飞地,游离在帝国体系之外,充满隐患。”

    “既如此,不若借着这次战争之便,利用现有的劳役跟资源,修通一条勾连蜀地跟吐蕃的官道,彻底打通吐蕃对外渠道。”

    此话一出,两位大臣均眼前一亮。

    曾国藩更是建议,“可双管齐下,一条由蜀地行省成都至逻些城,一条由西海行省兴庆府至逻些城,两轨并行。”

    “可!”

    欧阳朔赞许点头。

    历史上,因为吐蕃地界山高险阻,与中原的商贸交流非常之困难,到了现代社会,修通川藏线跟青藏线,情况才算彻底得到扭转。

    大夏现在要做的,就是复制这两条传奇官道。

    鉴于帝国西进之路远不止于吐蕃,还有更西面的波斯帝国,修通这两条官道的意义就更是不凡,必将成为朝廷连接西亚的一条干道。

    “下来之后,由内阁牵头,联合建设署,聘请最优秀的设计师跟勘察工程师,确定两条官道的路线,方案定下来之后,立即着手修建。”欧阳朔嘱咐。

    “微臣明白!”

    事实上,有现实世界川藏线跟青藏线为参考,建设署又不乏从玩家中聘请的第一流的工程师,确定修路方案并不如何困难。

    难的是施工,要在这般恶劣的条件下,修通两条官道,不知又要有多少士卒跟劳役,要永远葬身在修路途中。

    可是再难,此事也要推行下去。

    …………

    视线回到战场。

    九月二日上午十一时许,仅用一天一夜,王贲就率领七万大秦雄兵,昼夜兼程,来到目的地安多城郊外。

    前锋部队更是清早就已抵达。

    行军途中,王贲部还跟游荡在边境的敌军有过两次交手,结果可想而知。不知敌军深浅的阿育王朝大军,在秦军面前,被杀得落花流水,狼狈而逃。

    如果不是急着攻城,王贲可不会轻易放过他们。

    “传令,全军休整三个小时,吃顿饱饭,下午两点,准时攻城。”王贲很是雷厉风行,刚一下马,就下达了全军命令。

    “诺!”

    随着一声令下,将士们从马背上卸下帐篷,在将官的指挥下,按照一定的规则,在指定位置撑起临时营帐。

    辎重兵跟炊事员,更是娴熟地架起炊具,用泥土跟石块擂起临时灶台,从行囊中取出各色蔬菜以及处理好的肉食,开始埋锅造饭。

    不到一个小时,一顶顶白色帐篷就支了起来。

    别看只有七万大军,铺开来的帐篷却是连绵起伏,占了好大一片,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头,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煞是亮丽。

    伴着袅袅炊烟,饭菜的香味也已在营地飘荡,勾起了将士们的食欲。

    用罢热腾腾的饭菜,训练有素的秦军将士,除负责外围警戒巡逻的外,剩下的都抓紧时间进入营帐休息,为下午的大战养精蓄锐。

    每多储备一分体能,在战场上,往往就意味着多一分存活几率。

    很快,刚才还热闹的营地就归于平静,只剩下此起彼伏的鼾声。在军中,将士们早就学会了倒地就睡的本事,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

    …………

    营地不远处的安多城头,四万阿育王朝大军早已严阵以待。

    昨天,己方先锋部队跟敌军交战的情况,早已传到安多城,震撼了整座城池。现在的阿育王朝大军,可一点都不敢轻视城外的这支敌军。

    早前的嚣张气焰,也悄悄收敛了起来。

    当然,他们还不至于畏惧。一则昨天比较是小范围的交锋,不能证明太多东西;二则他们聚城而守,占据地利之便,自然是有恃无恐。

    双方的士气,都维持的很好。

    …………

    下午一点半,秦军营地响起号角声,这是起床号。

    在这空旷、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号角声显得特别的悠远,有一股别样的味道。伴随着悠远的号角声,方才还寂静的秦军营地,瞬间活了过来。

    半个小时一过,全军就已集结完毕。

    效率之高,纪律之强,让人侧目,可见现身荒野之后,王翦他们这批秦将,没少操练大军,虽无什么实战历练,却着实不可小觑。

    相信经过吐蕃之战,存活下来的都将是一等一的精兵强将。

    贾诩的计谋果然高明,在消耗阿育王朝的同时,大夏还能达到练兵的目的,从两百万降军中,挑出真正的精锐。

    “进攻!”

    王贲骑在黑色战马上,长剑前指。

    “杀!”

    一万前锋部队扛着攻城梯,如潮水一般朝城墙涌去。

    在青藏高原,因为环境的愿意,城墙一般以都是石块跟泥土简单混合而成,既不牢固,也砌不到太高,都城逻些城的城墙也只有六米高。

    逻些城尚如此,更遑论小小的安多城了,城高不过四米。

    兼且吐蕃王朝冶炼技术、筑城技术以及锻造技术等,均落后于中原王朝,城池防御体系普遍偏弱。

    奈何吐蕃王朝地广人稀,筑成困难,除逻些城外,境内城池不超过三十座。如此,阿育王朝才不得不在这样一座在中原,跟乡镇无异的小城,就驻扎四万大军,实在是逼不得已。

    在见到安多城的那一刻,王贲就心中大定。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只要加把劲,他们晚上就可住进安多城中,不用在郊外承受风寒之苦。

    昨天晚上,他们可算是见识到青藏高原的冰冷寒夜了。

第一千两百五十九章 羞煞老夫也!

    青藏高原,风和日丽。

    蓝天白云下,正进行着一场生死搏杀,距离王贲部攻打安多城已经过去两个小时,双方都死伤惨重,鲜血染红了大地。

    在高原气候下,两个小时的连续厮杀对体能是个严峻考验。

    王贲抬头望天,眼见天色不早,安多城依然耸立不倒,脸色有些难看,“传令下去,不留一名预备队,全员随我杀上去。”

    “诺!”

    军令一下,两万预备队全线压上。

    王贲的决策是对的,事实上,阿育王朝大军已经到了崩溃边缘,两万生力军一冲上来,立即给予其致命一击。

    再有王贲身先士卒,秦军士气高昂,就更势不可挡。

    仅过去半个小时,城头就被打开缺口,王贲带头,率部冲上城墙,跟敌军厮杀在一起,尸体像饺子一样,不断从城头落下,垒上厚厚一层。

    阿育王朝大军也是厉害,宁死不退。

    双方围绕着城墙,展开一轮轮拉锯战,每一寸地方都要生死相搏,毫不退让,伤亡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大。

    城墙之上已经被尸体填满,战士们只能踩在尸体上作战。

    王贲见此,对敌军稍稍敬佩的同时,更激起心头怒气,如果这样还拿不下安多城,那他就太丢人了。

    “杀!”

    或许是受武安君白起影响,秦军以重剑士为主,而非刀盾兵。

    重剑士,重进攻,轻防守,一旦出击,就有我无敌,必须要倒下一个。在王贲的激励下,秦军将士彻底豁出去了,舍命一搏。

    这一下,阿育王朝大军终于被打怕了,看着同伴像麦子一样,一排一排地倒下,阵地接连失守,大军再无斗志。

    “撤!”

    守城军官下达撤退命令,准备退到城内作战。

    王贲见此,喝道:“全军追击,不要给敌军留下在城中布阵的机会。”

    如此,秦军就像跗骨之蛆,追着敌军,从城头一直杀到城内,从这一条街道杀到下一条街道,就跟阎王殿内索命的鬼魂一般。

    直到夜间,灯火点起,城内各处依然传来零星的厮杀之声。

    战争打到这一步,双方大军都被打散了,以营,甚至是队为单位,在街道、房屋等各处打斗,将整座安多城搅动的是天翻地覆。

    原住民只能瑟瑟发抖。

    入夜时分,王贲在亲卫的簇拥下,走进城主府,不再亲自上阵,而是指挥全军,对敌军残余进行有计划的绞杀。

    这是一场没有战俘的厮杀,败者死。

    眼见城中各处的厮杀渐渐平息下来,四万敌军除少数逃走或者藏在城内隐秘地外,悉数被斩杀殆尽,王贲顾不上休息,直接拨通父帅的通讯罗盘,报告了安多城之战的结果。

    视频中的王翦没什么赞赏之语,只是点了点头,下令:“明天一早,派出部队,清剿周边村落,迎接大军主力到来。”

    “诺!”

    王贲却是习以为常。

    在父子两人眼中,拿下安多城实在算不上什么值得夸耀之事。

    就算如此,通过此战,王贲还是对敌军实力有了一个清晰认知,此一战,七万秦军阵亡近三万人,几乎跟敌军伤亡相当。

    这样的战果,其实已经很难看了。

    究其根由,除了阿育王朝大军比较强的客观事实,更重要的还在于,五十万秦军缺乏实战历练,严格来讲,这可是他们的首战。

    “没见过血,终究是不中用。”王贲很不满意。

    …………

    次日,右翼军仅以半天时间就攻下安多城的消息,迅速传遍四路大军。

    这一下,可将其他三路大军羞的五体投地。非常有默契的,三路大军的先锋官下达了同样的军令,“不惜一切代价,尽早拿下目标城池。”

    秦军夺魁,他们总不能垫底吧。

    四路大军的暗中较量,在这一刻才算真正迎来高峰。

    意外也不意外的是,第二路打下城池的乃是左翼军,也就是田单统领的周军。不为别的,只因周军在四路大军中是实战经验最丰富的。

    跟着是同样有一定实战经验的中护军,也就是宋军;充当中路军的唐军,很没面子的垫底,直到九月五日,才拿下目标城池。

    消息一出,唐军蒙羞。

    据悉,中路军统帅李,这样沉稳的老将,都气得暴跳如雷,直接将负责攻打城池的先锋官贬为最低一级的小兵,以儆效尤。

    “连宋军都比不过,真是羞煞老夫!”李就差骂娘了。

    程咬金跟尉迟敬德两员猛将也心有抱怨,埋怨主将李没派他们出战,否则的话,定然不让秦军专美于前。

    ………

    成都,西北战区统帅部

    唐军垫底,就连李靖都颇感没面子,当初安排唐军充当中军主力,李靖也是顾念旧情,哪里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

    “真是。。。。。。”

    李靖摇了摇头,实在不知说什么好。

    就在此时,军师荀走了进来,“大帅,四路大军第一战的战损都已经统计上来了,请您过目。”

    李靖收拾情绪,接过细看,良久才吐出一句:“意外,也不意外吧!”

    秦军攻打安多城,折损近三万人,在四路大军中还算好的。最惨的就是宋军,不知是置气,还是怎么,足足折损近五万人,比敌军伤亡还大。

    跟阿育王朝大军交过手的李靖,自然知道敌军的厉害,尤其是阿育王朝布置在边境的驻军,都是实战经验丰富的精锐部队。

    能打成这样,李靖已经比较满意了。

    荀建议说道:“大帅,首战就如此艰难,是否改变一下战术?”

    在一开始的计划中,是四路大军左右呼应,结成一条长长的战线,由东往西,一路平推过去,直到将阿育王朝大军赶出吐蕃地界为止。

    可以眼下的战损,这样刚正面,怕是会损失惨重。

    “军师可有良策?”李靖不动声色地问。

    荀回道:“我建议,命令右翼军派出一支骑兵部队,借道窝阔台汗国,突袭吐蕃后方,骚扰敌军粮道,以减轻前军压力。”

    李靖听了,说道:“此事,容后再议!”

    “大帅!”荀急了。

    “军师,眼下伤亡惨重,全因大军缺乏实战。这正是练兵的最好时机,只要多打几仗,情况势必会有所好转。等待那时,才依军师之计也不迟。”

    荀听了,疑惑看了李靖一眼,终究没有反驳,转身告辞离开。

    李靖见了,在心中悄悄叹了一口气。贾诩制定的“绞肉机计划”,不仅四路大军不知,就连荀亦不知,只李靖一人有资格知道。

    如果仅从常规战争考虑,荀的计谋自然是好的,可惜,这一场旷世大战,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场非常规战争。

    目的不同,手段自然也就不同。

    如此此时派军骚扰敌军粮道,很有可能让阿育王朝打退堂鼓,就此放弃吐蕃,那样一来,可就跟朝廷战略完全背道而驰了。

    或许会有人问,就算阿育王朝撤兵,大夏也可乘胜追击,直接攻入阿育王朝本土,同样可达到消耗敌人的目的。

    事情当然没这么简单。

    阿育王朝在吐蕃跟大夏作战,是外战,孔雀王朝跟笈多王朝自可作壁上观,无人能指责什么。

    可一旦大夏军杀进阿育王朝领土,那就是内战,两大王朝,乃至天竺以千万计的冒险玩家,都会一拥而上,跟大夏死战到底。

    等到那时,区区两百万大军,又能奈敌人何?

    兼且在没接管吐蕃,使其恢复正常生产之前,要远征阿育王朝,运粮路线就要延长一倍不止,难度跟路上消耗,将呈几何倍数增加。

    就算大夏根基深厚,也经不起这般消耗,说不定仅此一战,就能将大夏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家底败光。

    这样的蠢事,陛下又怎会去做。

    所以,跟阿育王朝在吐蕃决战,是最理想状态。

    “文若,对不住了!”李靖摇了摇头。

第一千两百六十章 谁比谁更疯狂

    九月七日,京师。

    李靖虽然没采纳荀的计谋,还是将此事原原本本地上奏朝廷,目的无非就是请朝廷早作准备。

    因为蒙古帝国一直没承认大夏的华夏正统地位,两国关系一直比较僵,或许李靖也有点担心,怕日后真要借道,却被蒙古大军拦下。

    这个难题自然只有上报朝廷,才能得到解决。

    吐蕃之战是大夏这段时间最大之事,无论大小事,都会第一时间报到欧阳朔这。欧阳朔看罢李靖的奏疏,说了一句:“也该探一探蒙古的底了。”

    “来人!”

    “在!”

    “请鸿胪寺卿张仪来一趟。”

    “诺!”

    稍倾,张仪就赶到御书房,行了一礼:“微臣参见陛下!”

    “赐坐!”

    待张仪坐下,欧阳朔说道:“爱卿,你派人出使一趟哈拉和林。”

    “敢问陛下,可有使命?”

    欧阳朔点了点头,伸出食指,“其一,跟成吉思汗重申一点,蒙古西征期间,帝国不会对蒙古用兵。此承诺,一直有效。”

    此话既是承诺,也可看作是威慑。

    说起来,蒙古跟波斯两大帝国之间的战争,已经打了小半年,至今还没分出胜负。根据黑蛇卫亚洲司传来的情报,蒙古帝国已经打下十二座城池,再往西,就越大莫大阻力,有点难以为继。

    不出意外的话,蒙古应该会于近日撤兵,结束第一次西征。

    如果蒙古西征归来,可就必须要直面大夏威胁。虽然才过去半年时间,中原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夏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