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三国的无敌特种兵-第1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兴的野望里面,将来可是要将商贸货栈开到欧巴罗州去的。到时候,黄金这种密度大、价值高的货币便是首选,比起白银来要省事不少。既便于存储,又方便运输。
提到开办金行,实际上就是官办钱庄或者票号,自然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货币符号化,也就是纸币的发行与流通问题。
说句实在话,无论任何朝代,纸币从其使用价值上来说,不过是一张擦屁股都嫌硬的纸,尽管印刷的精美程度日益提高,但一旦失去了信用,那还真不如柔软一些的草纸更有价值。
上一世,出身农村的赵兴曾经亲眼见过祖屋的几面墙上,老祖宗们用“法币”糊了一面又一面的墙。没办法,那时候老百姓穷啊,没钱用立邦漆刷屋子,只好用白纸糊墙壁。要不是法币变成了一文不值的玩意,谁又愿意放着白纸不用,用钱去糊墙呢?
但纸币也有显而易见的好处。在发行方的信誉可以得到长久保证,伪造情况不容易发生两个条件都成立的情况下,发行纸币可以带来非常多的好处与便利。
第一,可以较为准确地估算出晋国甚至是大汉一年的国民收入,便于进行经济总量上的调控和税收的分配。作为金行,你印刷了多少纸币,又发出去多少纸币,自然心中有数。在保证货币不膨胀,能够实现纸币与流通货币近似于一比一的交换的情况下,老百姓手里头有多少纸币,那就象征着晋国或者大汉有多少财富。每年新增的纸币,便是国家财富的增加数量。
第二,纸币确实便于携带和存放,可以极大地为商业活动提供便利。俗话说“纸寿千年”,只要你不是水浸火烧,一张纸还真能经上一段时间的折腾。当然了,有时候火烧水浸的情况是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这时候,金行的一个好处便体现了出来。
虽然汉朝不可能有计算机联网这么先进的东西,但只要老百姓把大额的纸币存放在金行之中,再落后的钱庄票号也会进行至少两本以上账册登记。说句难听话,就算某地的一处票号被烧了个精光,或者捏着金行存钱凭据的百姓家起了火,只要有一方能够找出凭据或者记录来,这财富就不会变成无主之物。
第三,可以有效地对经济发展方向进行调控和引导。赵兴将要开办的是发展建设金行,所以就包涵这投资的理念在里头。赵兴就算再外行,他也知道后世的银行有个“存贷差”这种说法。老百姓把钱存进金行,动力来自于金行的安全和每年的利息;而开办金行的初衷就是要积少成多,集中财力办大事,自然要把钱给用出去,还要用到刀刃上。
赵兴既然知道拉动内需是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手段,他当然就知道国家和地方投资也是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途径。金行从百姓手中吸纳剩余财富,然后向一些新型行业进行资助和贷款,这样就基本保证了金行不会亏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之后,老百姓对于金行的便利和信誉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存款数目会越来越大,这时候投资就摆上了日程。
别忘了,赵兴可是专门跟王允进行了好几天的谈判,最终拿下了晋国可以在大汉全境开办商贸货栈和金行“许可证”的。行走各地的商旅,将会促进货物大量流通,自然需要大量的本钱。钱从哪里来?金行给你贷款!
实际上,创办农兵商金行的巨大好处,不仅仅是上面提出的三点,从商业和经济角度思考,还有许多的便利之处。说句最不该说的话,万一哪一天赵兴缺钱缺的厉害了,他只有命令金行多印那么一点点纸币,就能缓解不少的经济危机……
鉴于以上所列举的种种好处,也是为了搭乘晋国政治改革的首班车,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的“并州农兵商金行”终于在晋国的九个郡的治所同时开张了。
为了增加老百姓对于金行的新任,镇北将军首先将名下包括许氏酒庄、卧虎钢铁厂、醉仙楼、卧虎兵工厂……等一大批令人眼红、日进百斗金的实体产业进行价值估算之后,全部入股“并州农兵商金行”,成为名符其实的第一大东家。
已经习惯了使用票据结算的并州百姓,对于金行的开张并不是十分陌生,因为金行有一条明确的规定,那就是官府以往开出的所有票据,金行全部可以进行兑换,无论你是需要实体货物,还是需要纸币,或者黄金。
有了赵兴和许多各界名流的参与,农兵商金行甫一开张,便赢得了晋国百姓的认同和热烈欢迎。毕竟赵兴的巨大威望和影响力,以及他名下那庞大的实体产业,可以获得许多老百姓的信任与支持。而且随着农兵商金行的良性发展,信誉度的逐渐积累,以及晋国实力的不断稳固,赵兴下一步掌控大汉经济的野心也并非不能实现。
第九卷 攘外安内 第四零九章 玉面虎沙场点兵
上文里已经多次提到了“农兵商金行”这个新鲜词汇,实际上也是赵兴与秦宜禄、刘继礼、糜竺等熟悉商业运作之人,暗中商议和琢磨了近十年的一项重大举措。说白了,赵兴就是借鉴了后世国家银行的经验,准备将这一项可以强国富民的制度或者机构引入晋国。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赵兴穿越之前深有体会的一种国家体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集中力量尤其显得重要,带来的各种社会效益更是成几何倍数的增长。藏富于民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调动全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官府仓库里面没有可用的财富。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建立“农兵商金行”就显得十分重要。
为什么叫做“农兵商金行”,而不是叫做“农兵工商金行”或者“农兵工商银行”?因为目前晋国的手工业者还没有彻底脱离农民身份,也就是说,工业化水平几乎为零,自然就没有纯粹的工人阶层;至于赵兴为啥叫金行而不叫银行,纯粹是他觉得银行听起来没有金行更硬通。要说保值性,还是黄金来得过硬。
赵兴的野望里面,将来可是要将商贸货栈开到欧巴罗州去的。到时候,黄金这种密度大、价值高的货币便是首选,比起白银来要省事不少。既便于存储,又方便运输。
提到开办金行,实际上就是官办钱庄或者票号,自然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货币符号化,也就是纸币的发行与流通问题。
说句实在话,无论任何朝代,纸币从其使用价值上来说,不过是一张擦屁股都嫌硬的纸,尽管印刷的精美程度日益提高,但一旦失去了信用,那还真不如柔软一些的草纸更有价值。
上一世,出身农村的赵兴曾经亲眼见过祖屋的几面墙上,老祖宗们用“法币”糊了一面又一面的墙。没办法,那时候老百姓穷啊,没钱用立邦漆刷屋子,只好用白纸糊墙壁。要不是法币变成了一文不值的玩意,谁又愿意放着白纸不用,用钱去糊墙呢?
但纸币也有显而易见的好处。在发行方的信誉可以得到长久保证,伪造情况不容易发生两个条件都成立的情况下,发行纸币可以带来非常多的好处与便利。
第一,可以较为准确地估算出晋国甚至是大汉一年的国民收入,便于进行经济总量上的调控和税收的分配。作为金行,你印刷了多少纸币,又发出去多少纸币,自然心中有数。在保证货币不膨胀,能够实现纸币与流通货币近似于一比一的交换的情况下,老百姓手里头有多少纸币,那就象征着晋国或者大汉有多少财富。每年新增的纸币,便是国家财富的增加数量。
第二,纸币确实便于携带和存放,可以极大地为商业活动提供便利。俗话说“纸寿千年”,只要你不是水浸火烧,一张纸还真能经上一段时间的折腾。当然了,有时候火烧水浸的情况是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这时候,金行的一个好处便体现了出来。
虽然汉朝不可能有计算机联网这么先进的东西,但只要老百姓把大额的纸币存放在金行之中,再落后的钱庄票号也会进行至少两本以上账册登记。说句难听话,就算某地的一处票号被烧了个精光,或者捏着金行存钱凭据的百姓家起了火,只要有一方能够找出凭据或者记录来,这财富就不会变成无主之物。
第三,可以有效地对经济发展方向进行调控和引导。赵兴将要开办的是发展建设金行,所以就包涵这投资的理念在里头。赵兴就算再外行,他也知道后世的银行有个“存贷差”这种说法。老百姓把钱存进金行,动力来自于金行的安全和每年的利息;而开办金行的初衷就是要积少成多,集中财力办大事,自然要把钱给用出去,还要用到刀刃上。
赵兴既然知道拉动内需是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手段,他当然就知道国家和地方投资也是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途径。金行从百姓手中吸纳剩余财富,然后向一些新型行业进行资助和贷款,这样就基本保证了金行不会亏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之后,老百姓对于金行的便利和信誉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存款数目会越来越大,这时候投资就摆上了日程。
别忘了,赵兴可是专门跟王允进行了好几天的谈判,最终拿下了晋国可以在大汉全境开办商贸货栈和金行“许可证”的。行走各地的商旅,将会促进货物大量流通,自然需要大量的本钱。钱从哪里来?金行给你贷款!
实际上,创办农兵商金行的巨大好处,不仅仅是上面提出的三点,从商业和经济角度思考,还有许多的便利之处。说句最不该说的话,万一哪一天赵兴缺钱缺的厉害了,他只有命令金行多印那么一点点纸币,就能缓解不少的经济危机……
鉴于以上所列举的种种好处,也是为了搭乘晋国政治改革的首班车,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的“并州农兵商金行”终于在晋国的九个郡的治所同时开张了。
为了增加老百姓对于金行的信任,镇北将军首先将名下包括许氏酒庄、卧虎钢铁厂、醉仙楼、卧虎兵工厂……等一大批令人眼红、日进百斗金的实体产业进行价值估算之后,全部入股“并州农兵商金行”,成为名符其实的第一大东家。
已经习惯了使用票据结算的并州百姓,对于金行的开张并不是十分陌生,因为金行有一条明确的规定,那就是官府以往开出的所有票据,金行全部可以进行兑换,无论你是需要实体货物,还是需要纸币,或者黄金。
有了赵兴和许多各界名流的参与,农兵商金行甫一开张,便赢得了晋国百姓的认同和热烈欢迎。毕竟赵兴的巨大威望和影响力,以及他名下那庞大的实体产业,可以获得许多老百姓的信任与支持。而且随着农兵商金行的良性发展,信誉度的逐渐积累,以及晋国实力的不断稳固,赵兴下一步掌控大汉经济的野心也并非不能实现。
第九卷 攘外安内 第四一零章 锦马超再次吃瘪
光熹二年五月,草长莺飞的北方大城五原,早已变得满目生机,绿意盎然。几个月前,曾经在五原城下发生的那场围歼大战,尽管声势浩大,血流成河,如今已然难见踪影,成为晋国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
对于黄轩族、南匈奴族还有新近由赵兴命名的炎晟族而言,五原城便是他们心目中最坚固的存在。所谓的炎晟族,其实就是当年大瘟疫横行时,那些南下鲜卑和五原城内投降了六万鲜卑的合称。为了北方大漠长远的安宁,赵兴最终决定让投靠晋国的鲜卑族人另起炉灶,重新成立了一个族群。
从民族平衡的角度来看,北方存在三个忠于汉人的少数民族,自然要比只有两个稳固一些。并州北方四郡的扩展方向,可以分为东北、正北和西北,今后南匈奴负责向东北方向扩张,炎晟族则负责主攻正北方向,黄轩族负责向西北方向扩张。这个布局颇为巧妙,透露出了赵兴以夷治夷的思路。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南匈奴族的前身是北方昔日强大的匈奴王朝,由他们今后负责攻伐辽西鲜卑和辽东鲜卑,从感情上来讲,很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更何况还有一个讨回乌兰公主封地弹汗山的现成由头。
炎晟族的前身是漠北鲜卑,虽然人数较另外两支少,而且忠诚度方面也需要继续考验,但让他们负责向北扩张,遇到的阻力将会降至最低,如今北方还在苟延残喘的魁头余部,从心理上自然最愿意投靠同为鲜卑出身的炎晟族。
黄轩族的前身是河西羌胡,这个族群也是赵兴最先尝试进行部落整合的产物,事实证明很有成效。经过整合之后的黄轩族,有了共同的精神领袖胡车儿,而胡车儿又是死忠于赵兴的将领,黄轩族更是有大量族人投身原镇北军团,立下了汗马功劳。
黄轩族经过近十年来的不断融合发展,不仅内部日益稳固,而且与汉族逐渐形成了杂居和通婚的局面。黄轩族现在除了生活习俗上与汉人还有一些差异之外,很多黄汉通婚的黄轩族人,开始崇尚给子女取汉名、学汉字,在汉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或许不出百年时间,就会被彻底的汉化。
由黄轩族负责向西凉方向扩张,道理跟让炎晟族向北扩张一样,可以降低民族融合的阻力。西凉地区的异族主要以羌人为主,或多或少跟黄轩族还是有一些共同之处,从感情和民族心理上而言,自然更加容易认同。
在赵兴的谋划里面,大汉北方的广袤疆域,未来只能存在三个少数民族,而且最终也要被汉化驯服,那就是现在已经定下来的黄轩、炎晟以及南匈奴。南匈奴这个称呼太别扭,赵兴迟早会重新命名。当然,这需要等到黄轩族将辽西鲜卑和辽东鲜卑兼并的差不多时再实施。
通往民族融合的路上,赵兴奉行的是一手大棒再加一手糖果的策略,愿意真心臣服和投靠的,自然有比较温和的政策进行安置;不愿意臣服,准备顽抗到底的部落和异族,赵兴则给他们派去了凶名远播的赵子龙军长。
晋国人都知道,上党有五虎,分别是“赤面虎”关羽、“坐山虎”徐晃、“霸天虎”赵兴、“玉面虎”赵云、“笑面虎”张辽。能被冠以老虎这种百兽之王称呼的男人,一般都是极品中的极品。对于晋国北方四郡的黄轩、南匈奴、炎晟三族而言,他们有个共识,那就是“宁惹魔鬼,不招五虎”。
尽管话是这么说,但以崇尚武力的北方三族而言,他们是因为发自内心地佩服,才编出了这样吓人的顺口溜。在组成复杂的定远军中,各族将士也信奉“宁惹魔鬼,不招五虎”这句话,尤其是在赵云担任定远军军长之后,他们的感受就更加真实和深刻。
对于三哥赵兴对自己屡次进行职务调动的做法,赵云从来没有任何怨言,只有坚决彻底的服从。经过十多年来的追随和交往,赵云对于赵兴的认识,早已不是当初的忠诚和服从那么简单。赵兴的睿智、包容与坚定,让赵云非常赞赏,甚至在暗中一直模仿与学习。
赵云的性情,以冷静和稳定出名,如今又加上了坚韧和果断,可以说具备了作为统帅的全部必备素质,也是赵兴最为放心的将领,这从赵兴从来不给赵云配军师的做法就能看出来。
定远军有三万人,由汉人士卒、黄轩族人、南匈奴人和炎晟族人组成,各族人数相差不大。虽然定远军也是名列镇北军团八军之一,但只是排在最后,最大的原因就是成军最晚,而且整体战力明显不如排在最前面的几个军。
赵云非常清楚,如果单论士兵的个体素质,定远军并不比苍狼军、熊罴军和雄武军差多少,与卧虎军、飞虎军的差距也不是非常明显,但在整体战力上却明显不如。原因就在于,定远军的组成过于复杂,经历的大战和血战较少,到现在还没有磨砺出魂魄来。
赵云更知道,赵兴让他来这支成分复杂的部队担任统帅,就是希望他能将这只部队打磨成雄踞并州北方,甚至是大汉北方的一支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