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之奴隶的咆哮-第1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这种情况下,韩北行政区,由中央直属管辖。因为常年战争,地方人口稀少的缘故,合并大部分的县城,使用郡制度。

    并在内阁之下,设立朝南地区事务部和九州地区事务部,由两个事务部,管理两地各郡政务。

    不过两部现在的办公地点不在中央,而是暂时设在朝南和九州两地,等到未来有了远距离及时通讯能力后,再把两部搬回中央。

    在郡一级别上,按照中央各部的大致划分,设置各种地方政府机构,所有部门共同组成郡级政府,以民主集中制原则开展工作。

    然后在其下,依照人口密集程度和工业、农业的比例等不同数据,建设不同的乡镇下级机构。

    义州、明州、茂山钢铁煤炭基地等鸭绿江沿岸地区,成立平安郡,为临时首都。

    义州以南的盐州开始,直到安州,组成安州郡。

    安州以南至平壤,组成平壤郡。

    平壤以南至上京前线,组成汉城郡。

    接下来旧式朝南行政区和九州行政区了。那里的郡级划分,由两地的事务部负责。”

    这场会议只是大致的给下面通一下风,让他们做好准备工作而已,陈信从来并没有想过,能够一次性把政府工作捋顺。

    开完会,陈信大致分派了一下,让几位大臣在军管会的基础上,组建了个部门筹备委员会,慢慢的筹备这些机构的设立。

    接下来,还有人员的招聘、培训,政府办公场所的建设,人事调整,责权划分,文件档案移交等等大量工作要做。

    内阁各部,由现在的军管会各自筹备,可是还有枢密院和国王直属机构呢。

    枢密院该交给谁去筹备呢?这里面经济顾问委员会,编制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国家政策委员会、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等等,那可都是专业性极强的机构,现在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胜任啊。

    现在的王国,也才在大人中执行扫盲政策,而初级教育,也才开了个头,建立了几所小学而已。

    而且,因为时间过短,第一批小学毕业生,那要等到明年了,中学更是没影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组建专业性极强的为自己提供专业建议的枢密院,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不过,也不是没办法可想,毕竟陈信还有金手指。

    既然有了解决办法,那么,陈信也就不着急了。

    继续想下一步工作,那就是邮政系统、新闻系统、银行系统等直属机构的建立。

    先说新闻系统,现在倒是没有办法弄那些高科技,只能是纸质传媒,并且以报纸为主。

    报纸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

    新闻出版业认为“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邸”本来是指古代朝觐京师的官员在京的住所,早在战国时就出现了,也有人说始于西汉。

    颜师古说:“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邸,至也,言所归至也。”

    “邸”后来作为地方高官驻京的办事机构,为传递沟通消息而设,由此而有“邸报”之称。“邸报”又称“邸抄”,另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属于新闻文抄。

    有邸报做基础,想要往报纸方面发展,倒也不是很难。

    而且报纸是国家宣传的喉舌,必须重视。

    王国先设立一份或者几份报纸,然后还要建立新闻审查机制,在言论部分自由的基础上,审查未来可能到来的办报热潮。

第十章 敌在苏宣部() 
新闻管制措施已经是可刻不容缓了。

    要知道现在王国已经完成了初步的扫盲工作,只要是在王国住了一年以上的居民,都能够认识几百常用字,看懂大部分的宣传标语。

    在王国居住三年以上的公民,就基本完成了初级教育中的识字课程,并大致学会了加减乘除运算。

    这种情况下,已经有了报纸生存的土壤了。

    另一边,小学的建设也正在慢慢的进入了正轨。

    现在的初级教育体系内,上学的可不是6、7岁的小娃娃,而是一批十几岁,快要成年的青少年人。

    在完成初级教育的同时,这第一批的小学生们,还接受了初等的师范教育。

    等到明年,第一批超龄的初级教育毕业生从小学毕业。

    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会安排去做老师,那样一来,用于初等教育的小学,就能够以井喷式的速度,建设起来。

    等到这些新建的小学,完成第一个周期的教学任务,形成良性循环,王国将会源源不断的收获大量的小学毕业生。

    而这些小学毕业生们,将会对王国形成反补,支撑起王国工业的快速扩张发展。

    要知道,现在的工业虽然没有后世那么专业和高技术,但是也不是文盲能够胜任的。小学的学历刚好是个合适的程度。

    到时候,合格的产业工人数量,将不再是制约王国工业能力的重要因素了。

    那时候,大量的工人阶级将会出现,这工人阶级稳定,将会影响到王国未来的稳定。

    所以,新闻媒体这一宣传喉舌,一定要紧紧抓在手中。

    舆论阵地就在那里,自己不去争取,就会被别人占领。

    对于新闻系统的重要性,再怎么高估,都不为过。

    陈信穿越前,那个“敌在苏宣部”的真实案例,可是给了陈信很大很大的警示。

    不过,现在想要办报纸,还需要对工业进行进一步的升级。

    王国现在的工业,在采矿、初级冶金、初级化工、初级机械、精密仪器、食品、烟草、纺织、建筑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不过,办报纸,那还需要在造纸、印刷、还有运输等等方面下些功夫。

    那么,就安排一名虎贲组建新闻行业筹备委员会,让他们参与到下一阶段的工业能力升级中来,慢慢的搞。

    一边组建王国第一个报社,一边完善新闻审查制度。

    陈信作为国王,实在是没必要亲自下场,去主抓这些事情,要是所有的事情都要他亲自抓,那他早就累死了。

    后世的总理是非常让人尊敬的圣人,陈信心中充满了敬意,但要是让陈信去学习,那绝无可能。

    不过,也不能彻底的放权,半年前的那场大清洗,就是因为他太过信任手下,没有丝毫的制约手段,还完全放权造成的恶果。

    陈信的拿着一支笔,在一份名单上画了几个圈,就你们几个人了。

    这份名单上的人,全部都是虎贲,现在的陈信,需要的就是让这些忠心的手下,建立起一个忠诚而制度完善的个部门,然后才能往里面填充聪明人,让他们在陈信划定的圈子里面施展手段。这样就最大程度上减小了再次发生大清洗的概率。

    接下来,就是邮政体系了。

    中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殷即商代,亦称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

    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字。经考证,“来鼓”即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

    在古书《诗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

    “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通信的需要。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虽然较快,但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很难满足掌握敌情,指挥作战的需要。

    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从殷商时代的“来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更加严密的邮驿制度,并与烽火台互为补充,配合使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在全国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绎站网,制订了邮驿律令,如竹简怎样捆扎、加封印泥盖印以保密;如何为邮驿人马供应粮草;邮驿怎样接待过往官员、役夫等,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邮驿法。

    汉代邮驿继承秦朝制度,并统一名称叫“驿”。规定五里一,十里一亭,三十里置驿。

    邮驿还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而通达印度、缅甸、波斯等国。

    到了唐代,邮驿大大发展,全国共有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邮驿1600多处,行程也有具体规定,并订有考绩和视察制度,驿使执行任务时,随身携带“驿卷”或“信牌”等身份证件。

    宋代由于战争频繁,军事紧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将由民夫充任的驿卒改由士兵担任,增设“急递铺”,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昼夜行五百里,银牌四百里,铜脾三百里。实行每到一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递。

    到了元代,由于军事范围和疆域扩大,仅在国内就有驿站1496处,并将邮驿改称为驿站。

    明代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由于海上交通日渐发达,随着郑和七下西洋,还开辟了海上邮驿。

    接下来还有现在还没有改国号为“清”的后金。

    如果没有陈信的干预,未来还会有清、民国来继续中国的驿站系统。

    清初官办驿站1600余处,驿卒七万余名,驿马四万多匹,归兵部主管。19世纪中叶以后,驿站经费多被官吏贪污中饱,驿政废驰。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邮政逐步兴起,驿站的作用日渐消失,于是,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全部撤销驿站。

    邮驿制度起源于奴隶制度的国家,盛行于封建社会,并随着封建制度的衰亡而告终结。

第十一章 邮政和奶茶() 
邮驿制度起源于奴隶制度的国家,盛行于封建社会,并随着封建制度的衰亡而告终结。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虽系历代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但同时也是中国进入有组织的进行通信工作的开始。

    它不仅在中国邮政通信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也为促进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传递官府文书。一般老百姓传递信息,只有托人捎带,然而辗转传递,缓不济急,且易延误遗失。

    中国古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鸿雁捎书”一类的故事,可见古代人民通信多么艰难。

    而今天人们依旧把鸿雁作为邮政通信的象征,又可见人民群众对邮政通信所寄于的厚望。

    民间通信组织的形成,大约始于唐朝。

    当时主要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商贸易的需要。首先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有了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所得的钱,存入各地方政府驻长安的办事机构,然后再凭收据到各地方官府如数取回,这也就是今天汇兑业务的萌芽。

    到了明朝才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息的民信局。

    在西南各省也曾有“麻乡约”探亲带信的出现。相传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农民,由于思念家乡,相约每年推派代表回乡探望,往返时带些土产和信件,而后逐渐形成民信局。

    民信局开始出现于交通方便、贸易发达的沿海城市,以后逐渐发展到内地。

    民信局由私人经营,以谋利为目的。他们一方面是哪里有利就在那里办,偏僻地区无人管;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招揽生意,相竞为主顾提供方便,如派人上门收取信件、汇款,收费也可以记帐,等等,促使民信局得到了迅速发展。

    到了清同治年间(公元1821年到1874年)是民信局的最盛时期,全国大小民信局已达数千家之多。

    有的在商业中心上海设总店,各地设分店和代办店,民信局之间互相联营,构成了民间通信网。

    自宋、元以来,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一带的贫苦人民,有的为了谋生,被拐骗国外做苦工,这些旅居国外的侨胞,要与祖国亲友通信,或将物品和汇款寄回祖国,“侨批局”便应时而生。

    “侨批局”实际上就是侨信局,因为福建方言把“信”叫“批”,所以把为华侨通信服务的侨信局习损称为侨批局。

    由于侨批局对华侨服务周到,信誉卓著,几乎垄断了华侨寄信和汇款的业务。

    自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以后,封建统治阶级任凭侵略者侵夺中国邮权,并伙同洋人利用亦官亦洋的特殊权利,采取强令民信局登记,接受海关邮政领导,限制民信局向轮船发运邮件,并采用资本主义的竞争手段,将大部分民信局置于无法经营的境地。

    到1935年,民信局已被国民党强迫停办,而侨批局一直到解放前夕尚有100多家。

    当然了,现在,才是1630年,后面的事情还没有发生,而且,有了陈信参与进来,整个世界的历史一定会发生巨大的改变,这些事情就只是一个小小的参考了。

    华夏联合王国本就是移民国家。

    韩北行政区大多数的本地土著,也就是高丽人,在常年的战争中,不是被抓去当了奴隶,就是当了炮灰死在战场上。

    哪怕命大剩下了一些,也都跑到了苟延残喘的朝鲜王国地盘上去了,剩余在王国这片土地上的本地土著,真的是极少极少了。

    剩下朝南行政区和九州行政区的土著,虽然数量少尉多了一点,但是在王国不断的从大明收拢流民充当新移民,并不断的以人数优势分格本地人,并配合汉化政策后,很可能到了下一代,就全部变成汉人了。

    在这种情况下,从大明来的新移民,在生活慢慢好转后,就会有与老家联系的需求。

    被迁移到其他地方的本地土著,也会有联系以前亲戚、朋友的欲望。

    煊军的民政文件,还有一部分军事文件,也需要有效的传递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不断的给各部门分别配置单独的信件、物资传递系统真的很不划算。

    在未来几年内,王国将会不断的建设完善13个大部,还有几十个独立的,向陈信本人负责的独立机构。

    这么多的机构,要是一一建立自己的通信渠道,那将是一场可怕的浪费。

    所以,建立统一的邮政体系已经是很有必要的事情了。

    让陈信欣喜的是,在华夏联合王国开办邮政体系,还有这一项便利,那就是空运。

    王国军队早就从5年前起开始习惯使用金手指制造的生化鹰隼来传递消息。

    能够带着1斤重的物资,以300多公里的时速快速飞行的鹰隼,真的是邮政方面的好帮手。

    特别是现在,各郡之间的道路还没有修建好,无法快速行驶马车的时候,这些鹰隼真的是能够帮上大忙。

    不过,也不可能全部都依赖鹰隼,在初期的时候,王国人口少,可能还没什么,等到人口爆发后,那鹰隼的携带量可就成问题了。

    在开辟邮路的时候,首先要大力使用水运、海运,同时,实用型的蒸汽机已经可以小批量的制造了,那么铁路的建设也应该提上日程了。

    就以此次开辟邮路为契机,把铁路的相关技术给吃透,并建立一条实验性质的铁路。

    陈信换了一支笔,用不同的颜色,在名单上再次画出了几个人的名字。

    “很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