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篡唐-第1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朵朵和无垢送他们走了很远,这才洒泪而别。
    言庆这心里面,存着一桩事情,所以一路上紧赶慢赶,在八月下旬,过河池郡走陈仓小道,进入关中。
    一路风尘仆仆,不管是郑言庆还是雄大海,都显得有些劳累。
    更不要说柔弱的裴翠云,更是疲惫不堪。三人在虢县休整了一天,而后再次启程,一路东进。
    不过这一次,言庆就显得有些紧张了!
    此时,杨广已集结十二卫人马,他御驾亲征,抵达涿郡,准备在开春之后,对高句丽发动攻势。
    为了宣扬大隋国威,杨广不惜民力。
    他先命元弘嗣在东莱海口造船。由于时间紧,任务又重,要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打造出三百艘大海船。这使得东莱官吏,不得不日夜监工,督促船工立于水中修造海船,不得休息。
    久而久之,许多船工的身上,都溃烂生蛆,死者十分之三四。
    五月,隋炀帝抵达涿郡临朔宫。
    再次发出诏令,命河南、淮南、江南制造戎车五万乘。并征发河南河北的民夫,供应军需。
    七月,又征发江淮以南民夫和船只,运送黎阳及洛口仓辎重粮草至涿郡。
    船队前后长达千余里,往还于路上的民夫,经常有十万人,日夜不绝。但在这看似繁荣的背后,河南河北至涿郡的路上,似是横遍了道路。举国为之骚动,河北之地,盗匪是屡禁不绝。
    郑言庆不由得心里有些发毛!
    隋炀帝一征高句丽的结局,他倒是记忆清楚。
    本来是一场可以摧枯拉朽的战争,但是在杨广膨胀到极点的自信心驱使下,为宣扬国威,最终却落得一个惨败结局。几十万大军丢弃于冰天雪地之中,使得高句丽一时间猖狂至极。
    这是一场原本能打胜的战争。
    哪怕换上一个中资主帅,也能获得胜利。
    杨广不是没有打过仗,但问题是此前,他名为主帅,可实际上麾下将领,都能自行决断。那时候有名将韩擒虎,名将贺若弼;朝中还有名臣高颖苏威牛弘杨素之流,都是足智多谋之辈。
    那个时候,杨广可是虚心纳谏啊!
    郑言庆先把裴翠云送到了闻喜县。
    到闻喜县一打听,才知道裴世矩随皇帝去了涿郡,裴仁基也随行伴驾。裴柏村中,没有做主的人,而裴淑英,在返回裴柏村之后,也换上了女冠的装束,在王屋山上修行,不见外人。
    “言庆,你赶快回巩县吧。”
    裴翠云劝说郑言庆道:“我去王屋山找姑姑,打听一下状况。若事有可为,我就留下来;如若是不可为,我就去巩县寻你。姑姑着了女冠,恐怕不好出面招呼你,你就不要去见她了。”
    裴淑英当女冠了?
    所谓女冠,就是女道士的意思,也叫做女黄冠。
    郑言庆心下颇为吃惊,隐隐也猜出,裴淑英此举,应该与他有关。
    裴翠云说的不错,他这时候,的确是不适合去探望裴淑英。再者时间紧迫,他要赶回巩县,弄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言庆送裴翠云到王屋山山下,与裴家的人接上头之后,他带着雄大海,日夜兼程,渡河自汜水关穿过……在大业七年九月上旬,言庆抵达巩县!
第十六章 出征
    巩县的历史,可以沾溯久远。
    早在三十万年以前,这里就出现了人类的足迹,并留下后世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遗迹。西周时期,武王分封诸侯,有巩伯在此建立了巩伯国。战国时,秦庄襄王设立巩县,也正是代表着,巩县也由此开始了它漫长而又极富传奇的历史。
    巩县南面,是中岳嵩山;北面有黄河天堑。
    东面,临虎牢,西面依持黑石关。故而自古以来,便有了,山河四塞‘巩固不拨’的名声。
    巩县也因此而得名。
    因其扼守古都洛阳,所以又有东都锁钥的说法,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大业六年,郑世安率众返回巩县。
    他从郑氏七房与郑善愿手中,谋取了三千顷良田,加之安远堂原本配发给他的五百多顷土地,从而一举成为巩县最大的地主。其土地从霍山延绵而至伊洛河,名下更有数千户佃农为他效劳。
    郑言庆前世,倒是多次访问过巩县。
    但重生以来,他还是第一次来到此地。一切都显得很陌生,如今的巩县,和他记忆中的巩义,无法重合。
    勒住玉蹄儿,郑言庆举目眺望。
    已进入深秋时节,原野中充斥着一种萧条肃杀之意。
    远处的伊洛河滚滚流淌,霍山漫山遍野的红枫,也显得格外壮观。
    “大哥,怎么不走了?”
    雄大海催马上前,好奇的问了一句。
    郑言庆脸上露出一抹笑容,手中马鞭向远处一指,沉声道:“喏,爷爷他们……来迎接我们了。”
    从远处的村落田庄里,来了一群人。
    为首的白发无须,正是郑世安。在他身后,还有王正和雄大锤随行。沈光、党家三兄弟则跟在他们后面,再往后,还有小念等一大群人。郑言庆远远的就跳下了战马,细腰和四眼,兴奋的冲了过去。
    它们认出了小念…当它们还是小狗崽的时候,就是小念一手喂养。
    言庆是它们的主人,但小念毫无疑问,如同它们的亲人一般。
    “细腰,四眼!”
    毛小念也快活的大声叫喊起来,跑上去和獒犬搂抱一起。至于郑世安等人,则没有去关注獒犬,而是快步来到了郑言庆的跟前。
    “孙儿拜见爷爷!”
    郑言庆紧走十几步,上前单膝跪地。
    而雄大海则扑通跪在了雄大锤的面前,砰砰砰磕了三个响头。
    郑世安和雄大锤,都乐得合不拢嘴。把各自的孩儿搀扶起来,上上下下的打量,怎么看也觉得看不够。
    “言庆,你可算是回来了!”
    郑世安轻声道:“你若是再不回来,只怕要耽搁了我一番心意。
    言庆一怔,“心意?”
    “走走走,到家里再说话吧。”
    郑世安拉着郑言庆,往回走。言庆这才和沈光等人见过,而沈光早在他下马的时候,已接过了缰绳。
    玉蹄儿对沈光倒是很服帖,很温顺。
    言庆和沈光拥抱了一下,“沈大哥,这两年辛苦你了。”
    “呵呵,那里谈得上辛苦。老太爷对我优渥的很呢…你看这两年,我都长胖了许多。”
    郑世安在巩县的住所,位于霍山脚下。
    这霍山,在后世可是非常有名。因为在数百年之后,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此选定了定陵所在,更名为青龙山。而后北宋无数皇帝皇后的陵墓,都是以青龙山为中心,选定地址。
    这里,也就是后世的宋陵所在。
    言庆没有想到郑世安居然把住处选在了霍山脚下。
    这里距离巩县县城,有大约三十里的距离。但不能否认,这可是一块风水宝地。郑世安依据地势修建宅院,并将田庄设立于此,短短两年的时间,就形成了一个多达二百余户村落。
    郑世安自领族老,巩县县令也不敢怠慢,并委任他为这霍村党长。
    如今的郑世安,越发显得气派了……这人所处的位置和身份不一样,气度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变化。
    和郑言庆回到家中,郑世安并没有急于和言庆谈事情。小念早已准备好了洗澡水,让言庆,先洗去这一路的风尘。
    泡了一个热水澡,言庆换上一袭白裳。
    小念为他细心的扎好了头发,让郑言庆有种恍若回到数年前的感觉。
    “老太爷在堂上准备了酒菜,等着少爷过去呢。”
    小念的脸蛋儿红扑扑。两载光阴,她出落的越发水灵。如果说,两年前她还只是初露风韵的青桃,而今已成为成熟的蜜桃。身材凹凸有致,体态修长,娇靥如花,更具有吸引力……言庆换好衣裳,精神抖擞的来到中堂。
    雄大海已经坐在酒席宴上,郑世安雄大锤还有王正居中而坐,下手还有一排管事打扮的人。
    这些都是平日里为郑世安操持事务的田庄管事。
    有的是本地人,有的是荥阳郑府的人……郑世安刚抵达田庄的时候,颇有一批刁钻古怪的家伙。不过郑世安当了一辈子的管家,这些管事儿的手段,在他眼中,简直如小儿科一般。
    初临巩县一月,郑世安表现的很安静。
    就在管事们肆无忌惮行事的时候,他突然出手,抓住了三个典型人物。一个被沈光当场斩杀,两个被送往巩县县衙,被判流涉边塞,终身不得回还。雷霆手段,一下子震慑了管事们。兰后郑世安软硬兼施,安抚的安抚,驱赶的驱赶……短短三个月里,就控制整个田庄。
    管事们,也都知道,郑老爷有一个孙子,是了不得的大人物。
    不禁在士林中颇有影响,更官拜云骑尉,日后前程远大。不过,他们也大都是听说过,除了几个从荣阳来的管事,曾远远见过郑言庆之外,其他人都未谋其面。如今一见,果然一表人才。
    郑世安把在座的管事,纷纷介绍给了郑言庆。
    言庆不冷不热的点点头,算是打过了招呼。对这些人,不能表现的太容易亲近,否则会有人蹬鼻子上脸。越是显得高高在上,有时候越是能让这些家伙感觉畏惧。人有畏惧,方有所敬。
    他的态度,在管事们眼中看来,理所应当。
    “世绩前些日子过来,还向我打听过你的消息呢。”
    “哦?”
    “他最近挺忙……今年以来,河南之地颇有些混乱。周围时常有盗匪出没,袭扰乡邻。世绩如今在房县令手下颇为得意。执掌管城乡勇,数次击溃了犯境的盗匪,名声可快要超过你了。”
    郑言庆并没有感觉不快,相反,他很高兴。
    这样的徐世绩,才是他印象中的徐世绩。能征惯战,而非只知道在学舍中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
    从郑世安的口中,他能体会到,徐世绩如今做的很开心。
    “年中时,他父亲在南河渡旁边置办了不少产业,现在也听得意。世绩本来想等你回来,可房县令紧急派他出去公干,故而只能抱憾。不过他可是说了,要你一定等他回来团聚。”
    言庆点了点头,表示明白。
    酒过三巡,管事们纷纷起身,告辞离去。
    郑言庆这才有机会开口询问:“爷爷,您在信上也没有说清楚,此次唤我从峨嵋回来,究竟有何事情?”
    这话一出口,在座众人,都露出一抹笑容。
    “庆娃儿,你的机会来了。”
    “机会?”
    郑世安说:“你一路赶回来,想必也知道了。陛下准备对辽东用兵,在涿郡召集了天下兵马。”
    我何止知道,我还知道,这场战争的结局,将会是以惨败而告终。
    不过言庆没法子把这话说出来,于是点点头,表示听说过此事。
    “如今,各家子弟纷纷率领宗团,前往涿郡集结。你也知道,那高句丽弹丸小国,竟然敢嚣张若斯。陛下此次用兵,必能大获全胜。
    各家子弟与其说是去参战,倒不如说是赚取武勋。”
    言庆听罢,心里隐隐感觉不妙。
    郑世安接着说:“你元寿叔和善果叔,争取到了海冥道(今朝鲜海州)参战的权利,故而派人回来,传令族中子弟尽出,组建郑氏宗团,前往东莱与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报到。大将军有令,各族子弟所带宗团,务必要在腊月二十二日之前,抵达东莱报到,若有迟误者,概不接纳。
    算算时间,已不多了。
    我在族老会上,为你争取了一个机会,你将以郑氏宗团司马之职,前往东莱,谋取武勋军功。”
    郑言庆闻听,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还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果然不出我所料,爷爷要我返回,竟然是要我出征高句丽!
    那岂不是找死吗?
    郑言庆一点都不想去凑这个热闹。可问题是,爷爷已经为他争取了这个资格,他若不去,又有什么理由和借口呢?他知道这一征高句丽的结局,可郑世安等人,却不可能知道结局。
    在他们眼中,出征高句丽,是赚取军功的好机会。
    言庆如今官拜云骑尉,若能赚取到军功的话,对日后而言,可谓是大有助益。问题在于,军功赚不到,别连性命都丢了……慢着,来护儿?怎么在印象里,征讨高句丽,没有他的事情啊。
    “爷爷,来护儿大将军……屯扎东莱?”
    “是啊。”
    “他难道不去涿郡集结吗?”
    “哦,这个我倒是不太清楚。”郑世安说:“元寿说,来护儿大将军的麾下,是以水军为主。正月过后,大将军将会移驻于沙卑城……之所以让你们在腊月二十二日之前集结,恐怕就在于这一点。”
    言庆,顿时有点发懵。
    沙卑城在哪儿?
    他犹豫一下,轻声问道:“爷爷,家里还派什么人过去?”
    “以元寿长子郑醒为宗团之主,你为随军司马,协助郑醒。除你二人之外,宏毅可能也要过去。
    还有各方子弟,共三十七人,率八百郑氏宗团前去……恩,我想让沈光和大海随你通往沙卑城。”
    毫无疑问,爷爷是一番好意。
    可问题在于,郑言庆无法接受这份好意。
    去沙卑城集合?水军?
    言庆觉得脑袋有些糊涂,打高句丽,不是从辽东进兵,过鸭绿江吗?怎么会多出一支水军?
    “言庆,你觉得如何?”
    郑世安见言庆不回答,忍不住开口询问。
    郑言庆抬起头,苦笑着说:“爷爷,我能不能选择不去?”
    这句话刚一出口,在座的所有人,包括雄大锤、王正、沈光在内,都不由得诧异向郑言庆看去。
    这可是赚取军功的大好机会,他为何不想去呢?
第十七章 长命锁
    第十七章长命锁
    场广东征高句丽。动用左右十二 百万大军出动。推掉一个弹丸小国,绝不会有任何问题。
    郑言庆是害怕打仗吗?
    绝不可能!他若是害怕打仗,就不会在白雀寺之战的时候,镇静自若的与山贼周旋血战。
    所以,他不可能是因为害怕打仗,而生出拒绝之意。
    可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又是什么原因,让他想要拒绝这个赚取军功的机会呢?郑言庆没有办法解释,因为这里面牵扯到的事情。实在是太过于复杂。而且。他也知道。自己这次出征,郑世安肯定是花费了不少代价。才争取到手。若没有合适答案,恐怕劝说不得郑世安。
    “我只是觉得,这两年未曾在爷爷膝下尽孝,心中惭愧。所以,”
    郑世安摆手道:“膝下尽孝,日后多有机会。可是这军功武勋,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言庆你莫要做小儿女态。你的孝心,爷爷自然明白。但比起你的前程来,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
    再者说,高句丽弹丸之地,将其灭国,也不过举手之间。
    也许用不了多久,你就能凯旋归来。到那时候再尽孝心,爷爷这心里,会更加开心。此事就这么说定,勿复言。你在家休息几天,九月十五前往荣阳。到时候与族中子弟汇合一处。早日开拔吧。莫要误了时间”我听说那位来大将军,是个极重军纪的人,断不会为你们而耽搁军机大事。”
    “是!”
    郑言庆表面上顺从的答应下来,可心里却无比苦涩。
    明知道是一个火坑,还必须要跳进去?而且还要带着一帮子小正太,公子哥跳进去小那就不只是麻烦的问题,活生生的一场灾难。
    对于郑家的那帮子公子哥,言庆了解不是很多。
    可以说,除了郑宏毅外,其他如郑醒等人,他最多是见过两面,有的甚至叫不出名字来。
    不过,他倒是听郑醒他们的事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