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篡唐-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酒过三巡,徐盖击掌,从楼下走上来一些歌舞伎,轻歌曼舞。
        郑言庆坐在一旁,对歌舞并无兴趣。
        他扭头向窗外看去,却见楼下有一个小小的池塘,几只白鹅,在碧波间戏水。池塘水面,漂浮几抹浮萍,灯火辉映,更点缀了几分妙趣。酒宴的喧嚣,被湮没在这妙趣之中。
        “喂……”
        郑言庆觉察到有人推了他一下,回过神来,却见徐盖举着一杯酒,正向他看来。
        推他的人,是徐世绩,想来是看见他出神,所以才提醒。
        “郑少兄看什么,看得如此入神?”
        “啊!”
        郑言庆连忙赔礼,“徐伯父恕罪,小子只是看窗外白鹅,一时间出了神,还请见谅。”
        “无事,无事!”
        徐盖笑道:“这首阳酒楼的主人,倒是个雅士。许多人在此饮酒时,都会为窗外景致所吸引。昔日王右军爱鹅,愿书黄庭坚与之交换,更在家中营建鹅池而成美谈。少兄今日观鹅出神,将来也一定是风流雅士……大兄,你这却是好福气。”
        王右军,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
        其爱鹅养鹅,更将鹅的体态融汇于书法之中。
        相传,右军一日清早,与爱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的山水风光。船到县攘村附近的时候,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极其可爱。王羲之不由得生出爱慕之心,边想要把鹅买回家去。鹅的主人是一个道士,于是就说,右军大人想要的话,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
        后来,他在家中修建鹅池,准备在池塘边竖一鹅池碑。
        结果呢,刚写完‘鹅’字,就被皇帝叫走。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看见后,就提笔写了‘池’字。
        于是,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的美谈。
        杜如晦一旁笑道:“昔日右军父子为鹅立碑,今日言庆何不效仿,也是一桩美事。”
        “我?”
        郑言庆疑惑的看着杜如晦,连连摇头,“我哪敢和右军先生相提并论?”
        “不试一试,又怎知不能呢?”
        杜如晦眼珠子滴溜溜的打转,笑盈盈的看着言庆。
        孙思邈说:“言庆何不一试?说不定,真的能成为一桩美事呢。”
        他和杜如晦这边说笑,一旁徐盖却是惊讶万分。杜如晦那些话,他可以当做笑话,可孙思邈……总不可能,孙思邈也是胡说八道吧。听他的口吻,分明有把言庆和王羲之并论之意。心下倒吸一口凉气,这小孩子有何本领,让圣童如此赞誉。
        不仅仅是徐盖吃惊,徐世绩也万分的好奇。
        他也是聪慧之人,平日里相当自负。若非如此,他又怎可能入得了郑仁基法眼?
        眼前这个看上去比自己还小的娃儿,真有如此才能吗?
        郑世安,则在一旁微笑。
        “那……我试试?”
        郑言庆也不禁有些意动。
        被孙思邈和杜如晦这么一戳哄,于是就决定下来。
        自魏晋以来,文风颇盛。一般酒楼中,都会备有笔墨纸砚,以供酒客抒发情怀。
        甚至说,许多酒店的小厮,可能目不识丁,但却能分辨出好坏来。
        写的好时,他们会心一笑,将其保留;若是不好,则轻声鼓励,而后将其抹消。
        言庆既然决定露一手,歌舞声立刻止息。
        有歌姬匆匆取来了笔墨,放在一旁,好奇的打量郑言庆。
        可是,写什么好呢?
        郑言庆看着窗外在池塘中游耍的白鹅,心里有些踌躇。他静静的沉思,楼中众人,却屏住了呼吸。
        孙思邈挽起袖子,在一旁轻轻研磨,也不催促。
        这时候,池塘中的白鹅,突然引颈鸣唱。言庆心中一动,一首唐诗立刻涌现心头。
        请先生勿怪,我这也是被逼无奈啊!
        郑言庆提起笔来,走到了墙边。
        而后闭目沉吟片刻,在雪白的墙壁上,恣意挥毫。
        “鹅,鹅,鹅……”
        徐盖轻声诵读。
        但三个‘鹅’字出口,眉头却是一蹙,扭头向杜如晦孙思邈看去,见两人也是眉头紧锁。
        这算是什么东西?
        难不成,这小孩子准备在墙上写一壁的‘鹅’字?
        可也别说,这小子倒是写了一手好字,刚烈磅礴,颇有风骨。不过,我怎么没见过这种字体?
        徐盖正想的出神,就听杜如晦强压抑惊喜,叫了一声:“好!”
        抬头看去,却见那三个‘鹅’字下面,已有了一行绝句:曲项向天歌。
        郑言庆此时也已经进入了状态。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好诗,好字!”
        当言庆把那最后一笔书完,杜如晦忍不住抚掌叫好。孙思邈的眉头,也已经舒展开来,面露微笑,轻轻点头。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徐盖大声诵读,之后也忍不住大声叫好。
        郑言庆的脸,此时通红。
        不过并非酒意上涌,而是羞愧的脸红了……抢了人家颜真卿的书体也就罢了,如今又抢走了骆宾王的咏鹅诗。也不知道骆宾王如今出生了没有,真丢死个人。
        一旁歌姬舞姬,对着墙上的诗指指点点。
        “来人,来人啊……给我把这首诗拓印下来,快点快点,这第一版是我的,谁也别和我抢。”
        杜如晦手舞足蹈,大声叫嚷。
        自有歌舞伎跑过来,小心翼翼的拓印。
        而孙思邈则捻须微笑,“言庆这首诗一出,我想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来咏鹅了啊!”
        郑世安这时候已经懵了!
        他知道自家孙儿,能写一手好字。
        却没有想到,言庆竟然还能写诗?这小子,什么时候学会的本领,莫非真是天才?
        徐世绩忍不住问道:“言庆,你这手字,是临摹谁的书体?”
        没等郑言庆回答,杜如晦抢先说道:“小兄弟,言庆这一手字,可不是临摹来的。这是他根据蔡中郎的刘熊碑和王右军的丧乱帖,又融合了舞剑之意,而独创出来。”
        “啊?”
        徐世绩自认天赋过人,可听闻这句话,忍不住惊呼一声。
        至于那徐盖,更是目瞪口呆。
        独创书体?我的个天,这小家伙未免太妖孽了一些吧……刚才我还觉得孙先生说的有些过了。可现在看来,莫说是咏鹅,他若再大一些,又有谁敢在他面前言书呢?
        孙思邈沉声问道:“言庆,你可想好了名字?”
        “咏鹅!”
        郑言庆脱口而出。
第十四章 徐世绩的缺点(上)
        徐家和郑家的交情,可以追溯到郑大士的父亲郑伟一辈儿。(本书转载1⑹K文学网      www。⑴6kXS。cOМ)
        当年郑伟尽起郑氏族人,出兵北上,曾与徐盖的祖父并肩作战。当时的徐家,在齐鲁小有名气,还算不得豪商。正因为和郑家有这么一层关系后,徐家才开始发迹。
        到了徐盖这一辈儿,徐家已成为河洛地区,响当当的豪商。
        但时过境迁,随着朝廷对河洛地区越来越关注,有一些生意就不得不暂时停止。
        毕竟,作为关东世族,郑家受到关陇军事贵族的冲击,不得不愈发谨慎。
        违禁的事情无法再继续下去,徐盖也就生出了撤离河洛,回归故里的念头。郑大士和郑仁基对此,都表示了赞同的意思。不过徐盖提出一个请求,那就是让徐世勣拜在郑家门下,将来也能做进身之阶。毕竟,徐家富庶是富庶,但社会地位并不高。作为商人之子,徐世勣想要出人头地,会有很多困难。若有郑家支持,对徐世勣无疑是一件好事。考虑到郑徐两家的交情,郑仁基也就点头应承。
        这就是郑仁基让郑大士带徐世勣去洛阳的原因。
        回到营地之后,郑世安的兴致似乎不高。
        言庆有些奇怪,于是问道:“爷爷,您怎么看上去,不太高兴?”
        郑世安叹了一口气,“言庆啊,你难道就没有看出一些端倪?”
        “端倪?”
        “大公子这次让我带徐世勣一起去洛阳,对你而言,恐怕不会是一件好事情啊。”
        郑言庆蜷坐在车上,双手不自觉的合十,如老僧入定,不置可否。
        说实话,郑世安对这个孙子,是发自内心的满意。想当年,他因救护郑大士,而被伤了下体,以至于五体不全,绝了生育。可老天爷待他不薄,给他送来一个孙子。言庆聪明,而且懂事,也知道孝顺……若说有什么不满意,就是他太沉稳了。
        沉稳是一件好事,可若是放在一个孩子身上,就总是让人觉得少了些朝气。
        见郑言庆没有开口,郑世安苦笑一声,没有再说下去。毕竟,这只是他的猜测而已,没有证据说出来的事情,说不定会弄巧成拙。郑世安也不想言庆有太大的压力。
        其实,郑言庆已经明白了。
        不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事情吗?
        他是郑大士属意的人,却不代表是郑仁基属意。
        天晓得,郑仁基让徐世勣去洛阳,有没有另一层想法?如果有,言庆又该何去何从?
        对于自己的去向,郑言庆并不是很在意。
        他年纪还小,只要郑大士活着,郑世安就不会失宠。郑世安不失宠,他就没问题。
        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在门阀世族当中,同样适用。
        郑仁基和郑世安并没有太多感情,远不似郑大士那样信任。出仕以来,郑仁基在家的时间也不多,身边自然会有亲信之人。郑大士派郑世安过去,是出于好意,但郑仁基未必就会接受。即便接受了,郑世安也不会像在安远堂时那般权重。
        这,才是关键所在啊!
        郑大士快六十岁了,在古人当中,已经属于高寿。
        天晓得他还能活多久?如果郑大仕死了,那郑世安的好日子,怕也要到头了吧。
        所以,此去洛阳,郑世安的态度将决定他日后在安远堂的地位……
        可是怎样才能说服郑世安呢?
        以言庆对他的了解,这是一个很较真儿的倔老头。你可以说他是认真,一丝不苟,但你也可以认为他是倚老卖老。如果郑仁基认为他是后一种,问题可就严重了……
        ——————————————————————
        这一夜,郑言庆在思索未来。
        而首阳酒楼,也正沉浸在一派喧哗之中。
        能在偃师开设酒楼,并且独占鳌头,自然有其不同一般的背景。首阳酒楼的幕后老板,正是张仲坚的老爹,扬州首富张季龄。不过张仲坚并不会插手酒楼事务,事实上,这座酒楼已成为吴县张家的产业,也是张季龄重回张家的觐见之礼。
        名义打理首阳酒楼者,是张氏的一个族人。
        但真正的掌控者,却是偃师县主簿张琮。这张琮,是张季龄从兄张季珣的庶子。
        吴县张氏,在太子杨广驻扎江都的时候,就投靠过去。
        在杨广和杨勇争斗期间,杨广花费了大笔金银,以收买朝中的显贵。张家就充当着金主的角色,对于杨广的要求,可谓是有求必应。杨广成为太子以后,台面上无法给予张家太多的奖赏,但暗地里运作,还是给张家子弟安排了不少官职。
        张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悄然来到了偃师,并接手首阳酒楼。
        当晚,他因为在家中设宴款待张仲坚,所以不清楚首阳酒楼里发生的事情。可是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得到了消息。据说昨夜在酒楼中,出现了一位神童,以恒古未有之的书体,写下一阕诗词。等他赶去首阳酒楼的时候,昨夜徐盖宴请宾客的酒楼中,已经是人满为患。他挤进人群,就见那墙壁上写着四行绝句,铁笔银钩,风骨凛然。
        文人士子们,争相在墙壁前品头论足。
        或是称赞那文字,或是评论那诗词……更有人急不可待的招呼酒楼小厮,拓印诗章,一边回家之后,把玩临摹。
        “昨夜谁在这楼中饮酒?”
        张琮也是个识货的人,一眼就看出,那墙壁上的书体,不同凡响。
        他把酒楼老板拉到了一旁,仔细盘问。
        酒楼掌柜说:“昨夜是离狐人徐盖,在此宴请宾客。但究竟是宴请什么人?并不清楚。”
        “徐盖?”
        身为偃师主簿,当然不会不知道徐盖的来历。
        张琮眉头微微一蹙,而后问道:“昨晚是谁在楼中侍服?”
        “好像是秀女那一组在此歌舞……徐盖也没有让人在楼上侍服,只点了些许歌舞。”
        张琮说:“立刻让秀女过来。”
        掌柜的不敢怠慢,连忙下去把昨夜在楼中歌舞的歌舞伎都找了过来。
        张琮仔细的询问一番。虽然这些歌舞伎们也不知道太多,可多多少少,也问出了一些端倪。
        写诗的人,的确是一个黄口孺子。
        据那秀女说,不过八九岁年纪……徐盖好像并不是独自请客,还有一个白胖老者作陪。
        主客有两位,气度不凡。
        一个好似官宦子弟,另一个似乎是姓孙。
        其他的,歌舞伎们也就说不出个所以然了,只是说那写诗的小孩子,是那白胖老者的孙子。而且听他们言谈话语,墙壁上的书体,就是那个写诗童子独创出来。
        “那他们有没有说,这是什么书体?”
        “好像有吧……那位孙先生似乎问了一句,然后那个小孩子就回答说是咏鹅体。”
        “咏鹅体?”
        秀女努力回忆,“孙先生当时还赞叹说,咏鹅书咏鹅,很贴切,很贴切!”
        孙先生……
        莫非是孙思邈吗?
        昨夜堂弟过来,曾说过孙思邈先生和他同行。只是,世人皆知孙思邈性情淡泊,不喜喧嚣,所以张琮当时虽有心拜会,但后来还是忍住了。三郎说,孙思邈和杜工部①的孙子一起,想必就是那个官宦子弟……咏鹅童子?莫非是郑家族人?
        “你有没有派人,去找徐盖问询?”
        “已经派人去了……”掌柜的连忙回答:“昨夜徐盖他们走的时候,已经是深夜,我也不好连夜去打搅。天亮以后,我就派人过去。结果他府中的人说,徐盖天一亮就走了。”
        “走了?”
        “听说徐盖准备结束这边的生意,回离狐老家养老。家人都早在十数日前就离开了偃师,只剩下徐盖和他的长子。今天一大早,徐盖就走了……据他家人说,他的住处已经卖给了一个洛阳商人,手续都办得差不多了,只等那商人来接收。”
        徐盖结束在偃师的产业,身为偃师主簿的张琮,也不是不知道。
        不过在他看来,徐盖只是一个商人罢了,并不值得太过于关注。再说了,人家是回家养老,合情合理。对一个即将离去的商人,张琮可不会投注于太多的精力。
        此时闻听掌柜提起,他才想起了这件事。
        张琮心中好奇,连忙命人备下笔墨纸砚,写了一封书信。
        他正要让人去追上张仲坚,询问此事。就在这时,外面有人禀报,说是偃师县令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