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篡唐-第3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敕令安南大都督李言庆重置安南都督府,不过其治下由早先的五十四州县,扩展为一百一十八州县。云贵以及僚子地区,尽归安南都督府所辖,李言庆除安南大都督一职之外,又被拜为镇南大将军,麒麟上将,总督岭南兵事,假节钱,上开府仪同三司,三品以下,可先斩后奏。
        这一咋,诏令。等于是承认了李言庆在岭南地区,乃至整个云贵地区的地位。
        整个岭南道,尽归李言庆所辖,包括冯盎治下的八州之所,也一同纳入至李言庆的手中。
        一时间,李言庆虽远在岭南,可他那岭南王的名号,却在长安洛阳的大街小巷中流传。
        虽比不得李建成的太子,也不如李世民的尚书令,天策上将。
        但在李唐朝堂之上,李言庆已隐隐与灵州大都督李玄霸持平更凌驾于诸皇室之上,
        一切看上去,似乎都是那么美好!
        如果没有武德七年发生的那一桩事情,人们也许都忘
        武德七年五月,李渊至玉华山静养,长安则留太子监国。
        事实上。李渊对太子。非常满意。
        李建成性情温和醇厚。有长者之风,且处理事情条理分明,朝廷上下对李建成都颇为赞赏。
        然而就在这时候,一个骇人听闻的消息,从长安传至位于铜川县北的玉华山中。
        这玉华山。地势险峻,是勾连关中南北的要冲之地。
        而大唐皇帝消暑的行宫一仁智宫,就位于这玉华山里。
        仁智宫营建在半山腰上,其格局和装潢都算不得华丽。宫墙是用厚重的大石块堆砌而成,上面密布各式各样的箭楼和垛口。据说,这仁智宫营造的时间不过一个月。但宫中仓麋里的粮食,却足够几万人吃上半年之久。所以。与其说仁智宫是一座行宫,倒不如说它是一座要塞更为妥帖。
        一晃七年过去,李渊已呈现出几分老态。
        他本是因为身体缘故,所以来这仁智宫静养,却不想在他静养的时候,竟发生了这等事情。
        “杨文干,要反吗?”
        李渊倒吸一口凉气,脸上流露出凝重之色。
        仁智宫位于铜川县,而铜川县则位于庆州”好死不死的,这杨文干。就是庆州的兵马总管,同时还兼领庆州刺史之职。换句话说,杨文干如果造反,仁智宫必首当其冲。
        庆州总管府驻节庆阳,距离铜川县不过六十里的路程。
        六十里是什么概念?
        从幕管府的大门口,骑着马赶路,最快三个半时辰,就可以抵达仁智宫的大门外。
        而手握庆州兵马的杨文干,最不缺的就是马匹。仁智宫只驻守三府兵马,合计三千六百人,想要抵抗杨文干,的确是有些危险。不过,李渊毕竟也是马上皇帝,对此并不担心。
        他真正担心的是,这件事情究竟是真还是假?
        如果是真的,那么太子李建成,又在其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因为,这杨文干,是李建成的人,”
        最让李渊感到不安的是:奏报这件事情的人,竟然是东宫所书。东宫六率之中,有两个下级武官,一个名叫桥公山,一个名叫尔文焕。他二人本是奉东宫左卫率韦挺之命,为杨文干运送一批甲仗军器。却不成想这两个人中途改道,居然跑到了仁智宫奏报。
        李渊得知这消息后,也无法相信这是事实”六月初五,李渊敕使飞马驰回长安。三天后。李建成素服免冠。面色苍白的出现在仁智宫内。
        这三天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已无人知晓”总之,少不得一番勾心斗角的尔虞我诈。
        初九,李渊命司农丰卿宇文颖前往庆阳招降杨文干,结果却是这宇文颖一去不回,若人间蒸发一般。
        至六月二十四日。谣言越来越多。
        更令李渊吃惊的是,杨文干终于在庆阳起兵造反更甚者,杨文干还袭扰了与庆州比邻的宁州,口称今上无道,太子明德,并提出了“诛秦王,清君侧。的口号……
        据说,泾州刺史,左朗卫大将军李艺已公开响应”
        据说,太子在前年任命的山东地区的那一堆刺史太守,一个个都在蠢蠢欲动。
        据说,连安南大都督度。镇南大将军,麒麟上将,河南王李言庆,也有些不太安分了,”
        不过这咋,消息一传出,李渊反而不怕了!
        他对李言庆的确是有些忌惮,但如果说李言庆会造反?他是绝不会相信。
        李言庆是个聪明人,而且远在岭南,他若是真要造反的话,那么现在的幽州、辽东,荆襄各地的旧部,早就起兵了。李言庆的这些旧部一旦行动起来,天下又怎可能如此平靖?
        李言庆没有造反,说明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
        当务之急。李渊必须要平定关中的动荡。
        要知道,仁智宫的秩序虽然勉强还在,可人心却已经越发不安。
        随着杨文干兵发百家堡,距离玉华山不足二十里的时候,李渊终于做出了最后的决断。
        “召秦王巍见!”(未完待续)
第二章长安风云(二)
        “今的李世民,和历史!那咋车出,天下动,的天黄。有一些不太一样。
        江陵屠城,让他李世民的声誉多多少少受到一些影响。
        不过这种影响并不算太大,在这个年代,屠城坑杀的事情屡见不鲜。且不说王世充、寰建德这些人干过这样的事情,如果追溯起来的话,连伟大的汉高祖刘邦,也干过这种事,算得了什么?
        所以,一群书生士子站出来声讨一阵子后,旋即被平定江南的捷报所淹没。
        不管怎么说,李世民在平粱之战的表现,也不算太差。如果不是最后萧铣被萧太后摆了一道的话,说不得可以兵不刃血夺取江陵。李渊把李世民调回长安后,先冷藏了几个月。
        武德五年初,李世民重又登上了尚书令之职,并被封为左右十二卫大将军,总督天下兵马。
        李建成就是在这样的平衡之中,不得不收敛锋芒。
        李世民讨伐杨文干,结果是显而易见。
        李建成倒是不太紧张,因为这件事情里,和他并没有太大的干系。只是最令他吃惊的是,从仁智宫传来消息:李渊似乎动了废立太子的心思,准备在秦王战胜之后,册立李世民为太子。而李建成,则被安排到了蜀中,册封蜀王,并且永远不得反悔长安,”
        这消息,真还是假?
        李建成有些惶恐起来。
        随着李世民出征,李建成旋即被释放。
        但却被李渊禁足于东宫,无李渊的诏令,不得擅自离开。
        至少还住在东宫,说明李渊这废立太子的念头,也不是特别坚决!
        再时,东宫所属依旧可以进出,除了已经被揖拿入狱的东宫左率卫韦挺之外,余者并未受到太大的牵连。
        “太子也无需担心,如今之态势,只要拿下杨文干,太子就可以洗刷清白,陛下也必然不会怪罪。”
        看到李建成如此焦虑,就有人站出来为他开解。
        此人名叫赵弘智,受李元吉推荐,为太子詹事,秩比正三品。
        想当初,也正是这个赵弘智出面,不断挑拨李建成和太子少保李纲的关系,最后成功逼走了李纲,成为李建成身边最受宠信的人物”
        不过,他话未说完,一旁魏征忍不住冷笑起来。
        “赵詹事莫不是以为,秦王能留下杨文干吗?”
        魏征和赵弘智一白不太合拍,而且相对而言,李建成对赵弘智无疑是更信任几分。
        赵弘智顿时怒了,“难不成秦王还敢杀了杨文干吗?
        陛下可是有敕令,要留杨文干一条性命,秦王若是杀了杨文干,那可就是抗旨不尊!”
        魏征大笑,“赵詹事,我可以和你打赌,杨文干必死无疑。”
        李建成愕然问道:“这是为何?”
        “太子,杨文干之事出来的蹊跷,难道您就没有觉察到有些古怪吗?杨文干是老臣子,平素里做事也极为谨慎,怎么可能突然间就起兵造反?还有,宇文颖奉太子手书,却一去不返,至今生死不明。杨文干杀了宇文颖?我不太相信”据我所知,杨文干和宇文颖的关系,似乎并不太差。宇文颖杳无音讯,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被人杀害。
        被什么人杀害?”
        魏征这番话,还是引起了李建成的注意。
        虽然他心里面还是倾向于赵弘智一些,同时也认为,李世民未必敢抗旨。
        可是魏征的话,,
        “左庶子的意思是,杨文干”
        “杨文干和秦王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臣不好判断。只是臣却知道,杨文干起兵的突然起兵,未免有些古怪。杨文干活着,是一个麻烦,勿论是对秦王,还是对陛下而言,都不是一个好结果。所以,秦王必置杨文干于死地,于陛下而言,恐怕也希望如此。
        总之,此战之后,秦王必将在朝堂上获取更大的话
        而太子即便能够保全,恐怕也无法继续压制秦王”太子当清楚,朝堂之中秦王的拥更并不少。且不说灵武都督,镇北大将军,猛虎上将,赵王是站在秦王一边,还有很多人,是希望秦王能够登基”而且秦王的天策府中,同样是能人无数,太子怎可不防?”
        李玄霸的猛虎上将,与李言庆的麒麟上将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只是一个称谓,或者说是一个虚职,没有任何权利。
        李建成的心里,其实也在为此担心。
        他在朝堂内的确是有些根基了,可是在朝堂外,不得不承认,李世民的确是有些手段。
        就连当年最早跟随李建成在河西平乱的兵部尚书屈突通,如今也隐隐有投靠李世民的迹象。
        这其中的缘由,李建成也不是不明白。
        李纲告老还乡所带来的影响,着实不小
        毕竟是三朝元老,历经过隋文帝,隋焰帝乃至于今天李渊的老臣子,在朝廷内外,素以网直不阿而著称。赶走了这么一个网直的人,岂不是从某种程度上说李建成不够英明?
        要知道,李纲可是做过前朝隐太子杨勇的辅臣。
        结果杨勇疏远了李纲,最终被杨广所取代;而今,李建成又逼走了李纲,是不是说明,
        这个问题,李建成在最初并没有想到。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建成也不禁开始,感到后悔!
        只是这开弓没有回头箭,李纲已经离开了长安,李建成也无可奈何。
        失去了李纲,使得李建成也失去了不少外援。李世民一天天的壮大,让李建成也颇为紧张。
        “左疼子的意思是…”
        “其实,太子于朝堂中。尚占居上风。
        且不说蒙阳郑氏与太子是翁婿之好,朝中许多老臣,对太子也颇为看重。左仆射裴大人也曾说过,太子虽略输于小节,然大节不亏”臣以为,太子如今所需者,是外援。”
        “外援?”
        “一个强横如猛虎上级。赵王千岁般的外援!”
        赵弘智似乎不满魏征抢尽风头,于是开口问道:“但不知这外援有何好处,谁又可为外援?”
        “若太子于外得一强援,就足以制衡赵王。
        赵王手握兵马十数万,坐镇灵武,从某种程度上,也给予了秦王足够的支持。人言秦王,必言赵王之勇猛。可言及太子时,却找不出一个能与赵王抗衡的人物,不免缺憾。
        赵詹事问我,谁可为外援?
        其实,太子外援早已有之,只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有些忽视。
        太子若得此人支持,则既可高枕无忧,即便赵王麾下雄兵十数万,亦不足为太子所虑。
        同时,若得此人,太子也将再无顾虑。
        太子当知,汉高祖欲废惠帝,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张子房献策,使惠帝得商山四皓,则高枕无忧。此人比之商山四皓,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人文武双全,且与秦王颇有恩怨,太子何不请之?”
        “你说的是,”
        魏征把话说到了这咋。份上,李建成又岂能想不出,他说的是谁?
        魏征笑而不语,李建成的脸上,也不禁露出几分轻松笑意。
        “四年了,河南王远赴岭南,四载而创一番天地。
        据说如今岭南,已大不一样,若能请他相助,孤却真的放心了”只不知道父皇,是否会同意?”
        “这个,就需要看太子的手段。
        臣愿为太子分忧,亲赴岭南,拜访河南王千岁,试探他的口风。不过如今这时候,前往岭南还需谨慎,不可是陛下知太子心意。臣有一计,可令河南王返回,更能神不知鬼不觉,为太子取河南王之臂助。
        李建成顿时精神振奋:“计将安出,速告之。”
第三章 海门镇(一)
        哪怕他兵临百家堡,更多的是希望兵谏。而非造反。
        原因很简单,他手中并没有多少兵马。哪怕他身为庆州兵马总管。手中也不过七八千人的兵力而已。        以这么一点的兵力,而且又是面对李世民这样的对手,杨文干那里有胜算?
        所以,在百家堡双方只是短暂的交锋,杨文干便大败而走,最终被李世民部将秦琼所杀。
        杨文干输了!
        李世民自然万分高兴
        经此一战,自己的声名再获提高,更重耍的是,令李渊下定决心,废太子李建成,改立自己。
        一废一立,李世民地位自然水涨船高。
        虽然李渊和他谈过,并不准备置李建成于死地,而是打算让李建成赴蜀中就藩。这多多少少让李世民有些失望,不过这心里的负担也随之减少许多。李建成去蜀中,自己至少不必背负一个手足相残的名声。而且,等到他登基以后,有的是机会对付李建成。
        武德七年七月末,凯旋而归的李世民,带着杨文干的首级,返回玉华山仁智宫。
        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抵达仁智宫的头一天,李渊率部绕道泾州。摆驾返回长安。
        仁智宫的宫门口,悬挂着三颗血淋淋的人头。
        其中,除了桥公山和尔文焕两个告密者之外,还有一张李世民非常熟悉的面孔:杜凤举。
        这杜凤举,是天策府兵曹参军事杜淹的私生子。
        后在杜淹的照顾下,出任彭原县尉一职,看到杜凤举的首级,李世民激灵灵打了个寒蝉,脊粱上窜起一股寒气。
        杨文干造反的前因后果,他李世民心里最清楚。
        原以为大局在握,不成想他七月初一领兵出征,短短时间里,竟变成了这副模样。
        桥公山和尔文焕为什么会突然告密?
        宇文颖奉诏前往庆阳,为什么会杳无音讯?
        这里面的龌龊事,不足为外人道”若真要解释清楚,其实并不难。总而言之,桥公山是他李世民的人,尔文焕也是他李世民的人。至于杜凤举,有杜淹这层关系,自然不会归附别人。
        而宇文颖从玉华山前往庆阳。必须要经由彰原县。
        李渊甚至不等李世民凯旋回来,就匆匆忙忙的返回长安,这里面又隐藏着什么样的含义?
        李世民是聪明人!
        李渊这分明是告诉他:你的那套把戏,我已经完全知道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