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篡唐-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回去仔细想想吧,你如果体悟不到‘齐家’的这个‘齐’字是什么意思,我看你就别去资阳为官了……好好想想,别因为自己的想法,而伤了孩子对你的情感。”
    窦轨低下了头,一脸羞愧之色。
    窦威走过去,拍了拍窦轨的肩膀,而后扭头对郑言庆说:“小友,你可是找我吗?”
    郑言庆神色一凝,颇有些尴尬的点了点头。
    “正好,我们边走边说吧。”
    窦威带着郑言庆走了,却留下窦轨站在原地,呆愣了许久。他回到了住处,下意识走到了窦奉节的房间外。只见烛光下,窦奉节正捧着一本书,呆呆的坐在那里发愣。
    稚嫩的小脸庞,似乎笼罩着一丝淡淡的哀愁,令窦轨心中不由得一痛。
    难道,我过去所做的,都错了吗?
    父子两人,一个在屋内发呆,一个在屋外发愣,皎洁的月光,洒在了这深深庭院中……
    ————————————————————————————
    郑言庆把来意说明,窦威眉头微蹙。
    “倭奴国使者?”
    窦威自言自语。这倭人早在汉朝时,就有文字记录。说是公元前后,一个来自东方海域的岛国,因为仰慕大汉文明和繁华,于是来朝汉朝,被汉光武帝赐为奴国,所以命倭奴国。
    此后,倭奴国和中华的往来,就没有停止过。
    他们不断吸收着汉民族的文明,并逐渐成长……
    窦威轻声道:“我今天没有出门,倒还真不太清楚这件事的状况。恩,既然倭奴国想要通过我大隋律法,说明这个使者,倒是有些见识。这牵扯两国争纷,若是走开皇律,你那位朋友可真的是凶多吉少了……言庆啊,此事可不大好办。”
    郑言庆低下头,突然说了一句:“又是天朝仁德吗?”
    “你这是什么意思?”
    言庆猛然抬起头,“为何我天朝,总是对外宽宏,对内严苛?昔日有骠骑将军,纵横漠北,打得匈奴人狼狈而逃。偏偏就是那该死的‘仁德’,令我天朝辛苦打下来的朔方,送与匈奴人休养生息。匈奴人休养好了,于是就出兵攻打。
    杀我同胞,屠我村庄,掳我百姓……
    天朝打了胜仗,却要讲什么‘仁德’。人家写一份降书顺表,就能拿到大笔钱粮。战败了,却得到了比战胜者更多的好处,以至于我天朝屡屡遭受异族欺压。
    窦大人,小子不明白,这样的‘仁德’,真的能教化豺狼吗?我曾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农夫在路上见到一条冻僵的蛇,于是心怀‘仁德’,将毒蛇置于怀中。
    哪知那毒蛇醒来之后,反咬一口,令农夫身亡……这是仁德,还是愚鲁?”
    言庆这番话,几乎是咬牙切齿的说出来。
    按道理说,他前世的仕途经历,本不该让他有如此偏激的心态。然则对倭国,他始终无法释怀。来到这个时代,他读过汉书,也读过三国。而此时,恰好距离那个汉人最凄苦的年代并不久远。没有亲身经历,就难以感受到那种切齿之恨。
    郑言庆豁出去了,瞪着窦威,低声吼道。
    换做其他人,言庆不会这样做。但窦威不一样,他的身体中,始终流淌着八百年大汉族的血液。听闻郑言庆说话,窦威不禁色变,白眉轻轻颤抖,胡须贲张。
    “大海杀人,固然不对。
    可是那区区海外倭奴的使者,就可以在我大隋国土上,纵马行进吗?他撞伤了,撞死了我大隋子民,一句仁德可以赦免。可我大隋子民稍有反抗,难道就要人头落地?
    窦大人,小子不明白,请您为小子解惑。”
    窦威目光炯炯,凝视着郑言庆。
    他一句话也不说,却是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闭上眼睛,窦威站立在池塘边上,许久后轻声道:“昔日之事,不可追……也罢,我就帮你这一次。只是我可以调出那谒者台的诉状,但也是仅止如此。”
    郑言庆喜出望外,深施一礼:“大人明见!”
    “小友,你今日这番话,出自你口,入我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日后切莫再说这种言语,说不得会让你粉身碎骨……我老了,已无你这般血气。但愿得将来你功成名就时,仍保持这样的血气,也就不枉费我今日帮你这一次。”
    ——————————————————————————————————
    推荐一本小说,喜欢官场文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官路烟尘》。
    宦海浮沉,官路茫茫,每个阶段都是一场需要全力去博取的赌博。——你,准备好了吗?
    书号:1511916
    'bookid=1511916;bookname=《官路烟尘》'
第六章 刀笔之下断生死
    平陵窦氏,曾盛极一时。
    汉末大将军窦宪,指挥汉军将匈奴打得溃不成军。这也是窦家满门引以为傲的事情。
    自窦武事败,窦家流落塞北,转眼三百余年。
    也许,在窦威的身体中流淌着胡人的血液,但是在他骨子里,依旧是昔日大败匈奴人的窦家子孙。
    郑言庆的一番话,激起了窦威胸中的火焰。
    他决意帮助郑言庆,也许是徇私枉法,但从窦威的心底,却认同言庆的话语。海外蛮夷也敢在洛阳纵马?我堂堂大汉……不,是大隋子民杀一个随从就要偿命?
    简直是荒天下之大谬!
    与后世的达官贵族不一样,隋朝的世族子弟,有着超乎寻常的骄傲。他们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并且从一场场磨难中走出来,更坚信铁与血的力量。窦威这种人,绝不会满口的仁义道德。也许,在窦威的心中,更愿意用刀剑去教化异族。
    窦威是司隶台下的洛阳别驾,主张河洛地区的刑案。
    所以他从洛阳县衙抽调什么公文,并非一件难事。只需派一人过去,洛阳县令自会将诉状交出来。窦威接过那公文一看,眉头顿时扭在了一起,同时冷笑连连。
    果然是大国气象啊!
    为了一个小小的蛮夷随从,居然引经据典吗?
    他把那诉状交给郑言庆,“谒者台那些家伙果如言庆你所说的那样,要诛杀雄大海。”
    通篇尽是诛心文字,似乎恨不得把雄大海千刀万剐,才能向那些海外蛮夷们证明,我大隋朝是何等的强盛,何等的律法森严,何等的高高在上。既然是国际纠纷,你们不站在本国国民的立场上去说话,却一个个争先恐后,为蛮夷说话吗?
    那些蛮夷,是不会心存感激的!
    郑言庆看完之后,陷入了沉思当中。
    从这篇诉状上来看,雄大海断无可能幸免。难不成,要去收买洛阳县令?更不可能。
    “窦大人,没有法子了吗?”
    “除非谒者台收回这篇诉状,重新撰写。否则以诉状上的罪名,绝无可能救下雄大海。”
    “那,谒者台有可能收回吗?”
    窦威歪着头,看了看郑言庆,突然笑问道:“言庆,你认为呢?”
    这就是等于回答了言庆的问题:没有可能。
    “老大人不是按察刑案,或许……”
    “言庆啊,你也许还不了解司隶台的职责。我身为洛阳别驾,有按察之责,但却不能插手洛阳县的审判。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在洛阳县做出宣判之后,可以检查这宣判的失缺,但不能负责具体的案子。”
    只有监督权,而无处置权。
    郑言庆敏锐的捕捉到了窦威的语病,“老大人,您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此,也就是有例外喽?”
    窦威一笑,“当然!如果你能让陛下过问此事,司隶台就可以插手其中。”
    晕!
    这不是和没说是一个样子?
    郑言庆不由得摇头苦笑。且不说能不能让杨广插手,就算是能使杨广过问此事,可杨广现在并不在洛阳。等杨广知道了,而且也愿意过问这件事,雄大海早已人头落地。
    不行!
    郑言庆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抖擞精神,将那份诉状拿起来,再一次认真观看。
    “言庆啊,你莫要费心思了。
    谒者台写的这份诉状,很难找到缺陷。依我看,实在不行的话,咱们只能事后追究。”
    “事后追究,雄大海难道能保住性命?”
    “保不住!”
    窦威回答的斩钉截铁,“如今正值秋后,如若判定下来,三日内即当开刀问斩。我说的事后追究,可以以司隶台的名义,询问倭奴国使者于洛阳纵马伤人之罪。即便是去不了他们的性命,也能让他们伤筋动骨……权当作为雄大海报仇。”
    “人死不能复生,区区伤筋动骨,焉能抵得上雄大海性命?”
    郑言庆当然不会答应,拿着那诉状,一遍又一遍的认真研究。窦威也没有生气,坐在旁边,看着言庆研究诉状,心里却道了句:这父子两人执拗起来,倒真是一个模样。
    “窦大人,我有一个办法。“
    “哦,说来听听?”
    郑言庆研究了许久,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拿捏的地方。他轻声道:“只是需要冒些风险,在这诉状中,添上一笔。”
    “添一笔?”
    郑言庆看着窦威说:“只需一笔,我可保证,连谒者台的人也挑不出理来,而且雄大海也不必丧命,最多是监禁数年。这样一来,谒者台想必也不会真就翻脸吧。”
    “怎么添?”
    郑言庆将诉状铺在书案上,挑选好了毛笔,在上面轻轻勾了一笔,然后让开位置。
    “雄大海甩刀杀人?”
    郑言庆笑着点点头,“既是甩刀,自然属失手致人死命。按照开皇律,杖三十,监三年足矣。”
    诉状上,原本写着雄大海用刀杀人。
    这就是故意杀人,当然是死罪。而言庆这一笔,却将故意变成了过失,其罪名自然减轻。至于杖三十,更加好办。到时候请人出面,暗中贿赂一下行杖的差役。
    这轻与重,只在差役的一念之中。
    雄大海今年十六,实际年纪才十四。监禁三年后出来,也不过十九岁而已,大好人生刚刚开始。想那隋唐演义里面,程咬金不也是牢狱中的常客?遇到运气好的时候,赶上大赦,说不定连三年都不用。而谒者台,未必会真去为倭奴做主。
    这就是刀笔之下,断生死!
    其实在后世,流传有许多关于刀笔吏的故事。
    似郑言庆这种方法,也有人用过。言庆通篇反复研究之后,感觉也只有这个办法可行。至于当初谒者台的人究竟是写的‘用’还是‘甩’,也未必能记得清楚。
    只要洛阳县能宣判下来,谒者台也没有办法。难不成打自己的嘴巴,说是写错了吗?他们如何与那些倭奴使者解释,言庆管不着。反正,他就是要保住雄大海。
    待墨迹干了,窦威立刻命人,将诉状送回洛阳县衙。
    而后他连连摇头,“言庆果然不负虚名,这些年闭门读书,也是卓有成效。这种事情若换做是我,绝想不出这种主意。呵呵……言庆你这一支笔,可以断生死啊。”
    郑言庆则郑重其事,向窦威一揖到地。
    “若非老大人抬爱,小子这些许急智也没有用处。小子代雄大海一家,谢过老大人救命之恩。”
    两人又在书房里闲聊了一会儿,郑言庆看天色不早,于是起身告辞。
    毕竟在竹园,雄大锤还等着他的消息呢。窦威也没有挽留,而是命人将他送出府外。
    他是言庆的长辈,又是朝中命官,怎可能出门相送。
    郑言庆在窦府门前认镫搬鞍,翻身上马,急匆匆的走了。可他前脚刚走,后脚就有一匹快马疾驰而来,在窦府门外停下。马上人翻身下马,快步上前,登上了台阶。
    “请通报窦大人,就说有夏州家信,请他过目。”
    窦府的门子立刻通报进去,窦威让那信使将书信呈上,却是两封书信。
    “怎么,唐国公要请他出马吗?”
    窦威看罢书信,也不由得暗自感叹起来。李家看样子已接受了言庆的存在,即便无法让言庆归宗认祖,可这培养起来,却真是不余余力。若让此人为言庆老师,的确是非常合适。
    那信使说:“老大人,信中内容卑职也不清楚,不过李太守交代,烦请老大人,将另一封书信交给收信之人。”
    窦威点点头,“此事你只管放心,明日一早,我就会把书信转交出去。”
    “如此,卑职告辞。”
    信使又急匆匆的走了!
    而窦威在书房中坐下,看着那信封上熟悉的字迹,忍不住微笑着,连连点头……
    ————————————————————————————————
    郑言庆返回竹园的时候,已经快到了子夜。
    不知不觉,他奔波了一个晚上,也感到有些疲乏。不过看到竹楼里灯火通明,他就知道郑世安等人还在等他。让毛旺把玉蹄俊牵到旁边,他三步两步走进竹楼。
    “言庆,情况怎么样?”
    郑世安连忙询问。
    郑言庆反问道:“爷爷,你们那边如何?”
    雄大锤迫不及待的说:“一切尚好。你爷爷找了人,我们也见到了大黑子。只是大黑子好像有点害怕,让我有点不太放心。不过你爷爷托人使了些钱帛,给大黑子安排了一个独立的牢房。里面的人也答应,会帮忙照顾他……言庆,大公子怎么说?”
    郑言庆当下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的讲述一遍。
    “大锤子爷爷,情况就是这样。
    我能做的,都已经做了。至于结果如何,还要看明日县衙怎么判决。不过窦大人说,只要谒者台那边不跳出来,大黑子就不会有危险,最多也就是关个两三年。”
    听说雄大海不会有性命之忧,雄大锤忍不住长出一口气。
    王正和郑世安也点点头,根据言庆所说的状况,如果真的只是判个两三年的话,无疑是最好的结局。雄大锤上前一步,推金山倒玉柱一样,就要给言庆下跪。
    “啊,大锤子爷爷,您这是做什么?”
    “言庆啊,大锤子得感谢你,能让大黑子保住性命。若是他出事,我日后都不知道怎么去面对他死去的爷爷。”
    雄大海是雄大锤的侄孙,也是雄大锤大哥膝下,唯一的骨血。
    郑言庆连忙摆手,上前要扶起雄大锤。一旁郑世安和王正也劝说道:“你这老小子,这不是让庆娃儿难做吗?快点起来,这么大的人了,怎么和小孩子一样。”
    “爷爷,你们也早点休息吧。
    明天一早,咱们还要进城去看结果。可别去的晚了,大黑子到时候看不见你们,一定会更加害怕。咱们现在关键是要让大黑子平平安安的,渡过这一道坎儿。”
    郑世安王正连连点头,拉着雄大锤,上楼去休息。
    言庆颇有些疲惫的站在竹楼大厅,长长出了一口气,“毛旺叔,把这里收拾一下,你也早点休息吧,明天还要早起。”
    说完,他转身走出了竹楼。
    站在竹楼前的空地上,言庆扭头看了一眼竹楼上仍旧亮着的灯火。
    看样子,这将是一个难眠的长夜……
    ——————————————————————————————
    明天就要上架了……
    兄弟们准备好了吗?有能力的,给个订阅,给张月票;没能力的就给张推荐票吧……
    月票、订阅、推荐、收藏、鲜花……有啥要啥,老新是来者不拒。
    ^_^
第七章 哈士奇(上下)
    清早,洛阳县衙门前,就聚集了许多人。
    自大隋开国以来,首次外交冲突事件的噱头,的确是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昨日事件发生后,洛阳人就开始对事件的处理结果,做出了许多判断。其中不泛一些耆老儒生们,摇头晃脑的诉说着关于这件事的看法。他们的观点出奇相似,无非是大隋乃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