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警中剑-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简介:社会奸邪,狡诈,凶残。守护正义,智勇,果敢。一生战斗,一路坷坎。。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155734

第1章 楔子() 
从警当为剑

    七月流火。

    黑色的七月,高考在七月,大学毕业又在七月。

    姜山从警院毕业时,正赶上号称“火炉”的省会城市高温桑拿天,一动一身汗,却不得不动。

    毕业前的几天,除了与下一级的同乡校友聚会,就是与同在省城的同学好友话别。

    特别是警院里,来自各地市的同学好友,互相都成群结队地互相拜访,合影留念。

    除了聚餐、合影、留言,更多地温文尔雅地交流着,把各自可能去工作的地点或多或少地透露一些。

    平时打闹惯了,互相争抢起来,互不相让,此时却是万分留恋起来。

    那些感情上瓜三拉四的,更是彻夜不归,恨不得太阳不出,或者月亮不落。

    学院里透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和谐来,不再似之前的争先恐后,轰轰烈烈,热火朝天。

    即便这样,也只不过再有一周的时间,就要离校。

    姜山他们这一届赶上了全省统一分配的最后一班车,各自的命运都在省公安厅下发的文件上规定的死框子里。

    唯一能够努力的,只是到了各地市局,到了各县市区局,是留机关还是到基层一线去。

    这些,对于姜山来说,都不重要。

    毕竟是全省头一届警院科班出身的大学生,想想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按照校长的动员报告精神,省公安厅要求全部充实到基层一线,作为将来全省公安战线的后备干部培养。

    正是热血青年时代,好儿郎自然赴沙场。学院的高音喇叭里正轮流播放着“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甘洒热血写春秋”之类的煽情歌曲。

    姜山却是冷静得很,他除了与自己的老师话别外,就是跟随着老乡同学刘韬辉的带领,与同学聚餐、合影,与其它地方的同学互留通信方式。

    他在大学四年里,一直默默地读书学习,极少在集体活动中出争强好胜。

    一切都有着老乡刘韬辉承头,集体活动随着大流,不落后,也不争先。

    这是他当老师的父亲所遗传给他的。

    也是父亲从血的教训中得来的经验。

    父亲曾经带领造反派冲锋陷阵过,最终从县革委会里被下放到偏远的乡村管制,后来才由代课教师,落实政策后,转正为一名小学教师。

    当然,姜山内心也有着割不断的情丝。

    只能埋在心底里,不能让别人看出来。既然不能承诺什么,何必招蜂引蝶。

    他眼睛里透露出的留恋淡淡,留言里隐隐流露。

    回家乡的公安局去工作,这是他早就预料到,也是父亲早就为他联系好的。

    父亲的学生,正在家乡的县里当着管事的官,给当地公安局长打过招呼,分配留在机关里。

    能够不到基层一线,是父亲的意见。

    因为,一线风险太大,也不利于学习进步,更不适合爱读书,喜欢静的姜山。

    每当想起家乡,姜山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个小山村。

    冬日夕阳西下,山梁上留下黄昏昏的圆太阳,渐渐变得软软,落下去。

    同时,把自己小小的身影拉得长长,如同长高一般。

    那是他小时候的梦想,盼着自己快快长得高高大大。

    此时,经过四年警院的训练,身体高大魁梧起来,虽然不是力大过人,但是面对三四名混混,他还是蛮有把握的。

    实习时,他一对三,捉住了一对扒手,跑了一名,后来也被他追得喘不动气,瘫坐在地,束手就擒。

    因此,他被警院给记了三等功一次,把刘韬辉羡慕得不行,好几天不跟说话。

    他知道,刘韬辉把自己当成了回到当地的竞争对手了。

    还没有工作,就已经比上了。

    他感到非常没有意思,很快就淡忘了,心底有所挂念,却说不清是什么。

    直至离校那天,他才知道自己心有所属。

    他正准备登车,突发而至的暴雨倾盆而下,匆忙跑向自己地市来接的大客车。

    迎面却看到一个浑身透湿的身影,正挥手向他打招呼。

    “姜山,工作单位定下后,记得来信。”

    那是同学何磊,她家就在省城,和老师一起,给同学们送行。

    与她站立在一起的,是自己的英语老师。

    刘韬辉站立车门前,嘴里嚷嚷着“快点,快点,就差你了!”

    姜山一上车,他就催促着车行驶,自己朝着车外站在雨幕里的老师、同学挥手……

    从警院离校的一幕,历历在目,成为姜山挥之不去的场景。

    场景中的一位主角,此时已经安息地下。

    安息地的墓碑,从姜山站立的地方,就可以醒目地看到。依稀间,墓碑上“刘韬辉”三个字还能辨认,只是红漆已经斑驳。

    姜山把手中的最后一支烟,狠狠地扔在地上,用鞋底踩着,用力拧了拧,确认熄灭。

    一地的烟蒂,长长短短。

    他站在此处,已经很久了。

    姜山脑海里浮现出的警院毕业离校一幕,已经过去八年。

    当时风华正茂的刘韬辉却成为故人,永远地安息了。

    毕业了,他与刘韬辉共同回到家乡的县公安局,他到了局办公室从事了清苦的文字工作。

    刘韬辉去了青年民警向往的刑警大队,踌躇满志,大有作为。

    他与自己高中老师当教师的女儿恋爱结婚,生了女儿,过着平淡的生活。

    刘韬辉经过苦苦追求,如愿以偿地娶了一位副县长的女儿,成为县里高官的乘龙快婿。

    一切都向刘韬辉敞开幸福的大门,立功受奖,破格提拔,前程似锦,成为县城的风云人物。

    当刘韬辉提拔成为刑警大队副大队长时,姜山才按照资历,递补为局办公室的第三副主任,专管调研工作。

    众人都以为刘韬辉幸福美满时,只有姜山知道他的苦恼。

    在他貌合神离的家庭生活和风风火火的工作中,暗流涌动。

    最终,给刘韬辉致命打击的,就是这股涌动在他心底的暗流。

    竞争刑警大队长,在他位高权重的岳父大人的娴熟操作下,马上就顺理成章扶正了。

    所有资历比他深的副大队长全部安置到其它大队去了,现任大队长准备提拔重用。

    然而,生活工作中有多少的然而啊。

    刘韬辉因不满一边倒的夫妻生活,私下包养了情人,事情在关键时候暴露了。

    事情闹大,夫妻离婚,提拔无望,受到处理,一切回到原点。

    雪上加霜,情人也离他而去。

    刘韬辉莫名其妙地患上了抑郁症。

    死亡,成为他最终的选择。只是用了一条腰带,就解决掉了自己的生命。

    姜山之所以来到这里,是因为他也走到了三岔路口。

    自从任命成了办公室副主任,他的工作量加大了很多,领导和同事都看好他前途光明,加强培养,压担子。

    能者多劳,也是机关的通病。

    干活多了,毛病多。

    他需要经常面对众多上司的经典嘴脸,指指点点,一付痞子相:“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

    含意深刻却又隐晦的奸笑,透着意味深长。

    自己却要嘴角含笑,眼睛冒火,内心里如坠万丈深渊,却又要言不由衷地答着“是,是,好,好”。

    无可奈何,别无选择,接受教训,坚决不能用别人的顽劣和险恶,荼毒和伤害自己。

    他已经向自己的领导提出了辞职,强烈要求到一线锻炼。

    为自己谋求自由幸福,是人的自然天性。

    退,则随遇而安。

    进,则随机应变。

    那就做一把剑吧!

    只要专注,就会专业。

    剑招,可截,可削,可刺,可挑。

第2章 蹲守() 
第二章蹲守

    初夏的早晨,天亮的早,五点左右就能见到太阳的微光。

    借着太阳的微光,刚打过盹、似睁未睁的眼睛还不太适应周围一切。

    恍惚中,影影绰绰的荒草、树木和沟壑,如同影视剧中演义的阴间场景。

    疲乏让人产生幻觉,困顿使人陷入冥想。

    刹那间,姜山似乎忘了自己置身何处,恍然如梦。

    此情此景,他大脑深处冒出一个身影。

    那是他警院的大学同学和同事刘韬辉,他渐渐有些理解刘韬辉自杀的末日心理情结。

    蹲守了一夜。

    他用手一摸脸,瘦了一圈,面皮上沾着一层厚厚的灰尘,胡子窜出老高,毛刷一样,都有些扎手了。

    蹲守,对警察来说,是工作的一项经常性内容。但是,野外夜间蹲守,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折磨。

    在精神和肉体上,都会留下无形的暗伤和隐疾。

    豪情诗意些,就是猎手与猎物的较量,是毅力与意志的搏弈。

    较量是残酷的,结局除了猎物被擒,就是猎手空耗。

    搏弈是对抗的,胜负之间,互有伤害,互有损耗。

    不管任何结果,都会两败俱伤。

    从身体上、心理上,凡是互为敌手、进行较量的活动,没有伤害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有明伤、暗伤、隐伤。

    姜山向远处望望,看到在越来越明的天光映射下的地势稍高些的目标房屋,周围没有一点动静。

    里面居住着的人也没有起床的迹象,狗也没有叫唤一声。

    借着晨光的透射,他看到一同蹲守的同事在远处轻轻活动着手脚。

    从位置和身影上判断,那是王渐进。他接班后,一直没有打过盹。

    姜山的嘴角露出一丝赞许的笑容。

    王渐进和他第一次蹲守一样,还保持着新奇感和旺盛的精力。

    年轻真好,不怕累,敢连轴转。

    早上,姜山一旦醒来,就再难入睡。

    但是,考虑到白天还要继续工作,他就变换了一下姿势,合上眼假寐。

    闭眼养养神也好,姜山安慰着自己,但大脑却不听使唤,继续乱七八糟地想着事情。

    自从他从局办公室辞去副主任一职,旋即被局长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为名义,重用为刑警大队副大队长。

    一干三年,刑警工作越干越有滋味。虽然还需要十年磨一剑,但他已经在侦破多起重大案件中,感受到剑意凛然了。

    接手这个案子,姜山还是受到了从警以来最大的一系列刺激,几乎让他产生“打退堂鼓”的念头。

    从警本来就是个阴差阳错的结果。报考了公安大学的中文系,没想到分数稍差些,就被省警院招收,进了刑事侦查专业。

    大学毕业后,在父亲的努力下,让他进入办公室,埋身纸堆,伏身案头,写了大量官样文章。

    论资排辈,熬成中层。

    借着加强基层基础,他辞职力争,终于如愿以偿,到刑警大队工作。

    三年刑警工作,成为资深前辈时,姜山喝上点酒,就会发自内心,由衷地向机关里的同事称到:“这才叫当警察呢。”

    在没接手这个案子之前,姜山说的是真心话,非常喜欢刑警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当他接手这起不大不小的案子后,其中的丝丝缕缕,曲曲折折,让姜山的想法却发生了彻底的动摇。

    人生爱好不能当事业干,也不能任由爱好主导人生。

    毕竟人都是有家有口的,生活中还需要养家糊口,也需要在社会上活动。

    尽管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但是人总是在比来比去中活着。

    警察也是人。会在公安内部与同事比,在社会上与同学好友比。

    这种比较是不经意的,自己内心会比。

    妻子会比,孩子也会比,亲朋好友都会在内心里掂量着比。

    有时不说破还好,也有比过了的人,最后还会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寻求心理上的自我满足。说是阿q精神也好,说是心理健康需要也好,现在这种比是具体的,物化的。

    社会化大分配的变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自然就会产生这种比较。

    中国人不患穷,患不公,也容易满足。

    前两年,局里还组织民警换位思考,到人力资源市场上去找工作,到社会上去打工,寻找职业的自豪感,或者说是自我满足感。

    但是就没有敢组织民警与经商做生意的换位思考的。

    姜山有位警校的师兄,专门从事刑事摄影,成绩出色,担任着技术科副科长。

    师兄雅致高,欣赏水平也高,对美丽有着特殊的追求。

    他追求到了一位貌美如花的意中人,却苦于没有工作。

    于是,他发挥自己的专长,手把手地教会了自己的爱人拍婚纱照和给学生照毕业照,聊以谋生。

    他没正式工作的爱人从拍照起步,逐步发家,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开起了影楼。

    师兄技术过人,从业余帮着拍照,到请假,再到旷工,忙着,忙着,面对流水一样进账的票子,终于下定决心,辞去公职,一心一意与爱人开起了婚庆影楼。

    他算是最成功的一个,换位体验,把自己体验进经济洪流当中,当起了弄潮儿。

    面对着年收入过百万的店铺和自己喜爱的摄影,他没怎么犹豫地就脱了警服,穿上最流行的时尚名牌服装。

    现在,师兄已经从开影楼,到开加工厂,事业越做越大,摄影反倒成了业余爱好。

    在县城的社交圈里,师兄和他朋友的社会地位比公安局局长都高。

    因为,他已经是省人大代表,公安局局长需要经常亲自登门征求意见。

    用他自己的话说,当初要是一直在公安干到现在,最好的处境也就是个能吃点喝点的大队长。

    实际上,他要是那样混吃混喝的,连副大队长也干不上。

    姜山胡思乱想着,却摆脱不掉刘韬辉的影子。两相对比,情何以堪?

    原来,庞杂的思维脉络都是围绕着刘韬辉展开的。

    刘韬辉自杀,根源缘于“比”字。他是典型“人比人得死”的受害者。

    人如果进了互相攀比的怪圈,再加上心气高些,境遇差些,不比死才怪呢。

    姜山一贯不同和自己不是一类的人相比,但与自己差不多条件的人,还是不知不觉地互相比较。

    莫名其妙的比较,有时也会使人有更加充足的动力,刻苦努力,在工作上干出样子来,在生活上活得讲究些,在道德上修养得典范些。

    在同龄人中,姜山算是工作能干、生活小康、家庭幸福的,堪称典范。

    成绩和进步,令人刮目相看,艳羡不已。

    无论社会评价,还是亲戚朋友,都对姜山竖大拇指,少有诋毁之词。

    这让姜山很是自慰,也颇为自恋,更为得意。

    因为他牢记着当父亲的教诲:人后努力,人前自律。

    思绪信马由缰,但面对现实,很快又回转到疑难案件。

    姜山到刑警大队工作,虽然身居要职,但为了“十年磨一剑”,习惯亲自带队上火线。

    工作中,他善于把学到的专业知识,与老刑警们的经验相结合,活学活用。

    他还非常注意总结提炼,认真践行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受益不一般。

    不一般,当然就不凡。

    由此,姜山侦破水平和工作能力蒸蒸日上,每年侦破的漂亮案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