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警中剑-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境外,特别是美国,网络更加发达,如果“网蚂”能够近距离破解到目标对象的空间,行动的成功率会更高。

    美国之行,让姜山感到充满期待。因为信心越来越足,就想着尽快完成任务。

    这是姜山一惯的风格。

第168章 寻找网踪() 
第三十三章寻找网踪

    姜山远赴美国“猎狐行动”的准备工作充分,信心倍增,但是为确保行动成功,他还是动用了远在美国的私人关系。

    在美国警方,他最密切的关系自然是唐娜。

    他选择在深夜,给唐娜打了越洋电话。

    考虑到时差问题,他细心地照顾了唐娜,没料到电话打通没有人接听。

    这个电话,从香港分别后,他前后拨打六次,都很顺利地接通,内容无非是问候和邀请。

    虽然,从在香港时就约定,唐娜到大陆旅游,姜山全程陪同并当导游,但是一直没有成行。

    按说,美国警察的带薪年假很正常,保障得最好,不应该是唐娜没有时间,原因就在于唐娜个人事务上。

    涉及到个人隐私,不便多问,姜山只能每次都保证,欢迎光临,随时恭候。

    现在,唐娜不来,姜山要去了。

    然而,打了电话却又联系不上,这是什么状况。

    次日,小组再次碰面研究有关问题时,姜山忍不住问了“网蚂”能否搜索到电话主人的有关情况。

    “网蚂”神秘地答应着“试试吧,谁知道呢?只有上帝知道。”

    姜山把唐娜与鲍恩、雷恩斯的相关资料,全部交代给“网蚂”参考,希望尽快查找到唐娜的相关信息。

    “网蚂”进入网络当中,一沉就是半天,丝毫没有挪窝,也没有以前的麻利和张扬。

    张猛也为他着急起来,不时到他的房间里问询,还利用刚学的“网蚂”搜索技术进行了简单的搜索,一无所获。

    在网络上,唐娜踪迹全无。

    姜山突然想起美国人利用网络,只是发发邮件什么的,不会利用空间。

    他们没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在网络空间发表自己的种种言论,以及陈词滥调。

    网络空间利用率最高的,可能就是国人了,任谁都会在空间里卖卖萌,发发图片及牢骚,展展小资及衣食住行。

    凡事都可上网,真正的互联网加个性。

    “网蚂”的搜索持续到下午时间,终有斩获,兴奋地向姜山汇报自己的战果。

    原来,他利用网络串联,把人物关系进行互联互通,终于发现了鲍恩的空间。

    他是位摄影爱好者,行走各地时,都会用摄影记录着自己的足迹,发表出自己的摄影作品。

    其中,有他们在香港联合行动的间隙游玩集会的图片。

    “网蚂”名符其实,他先从这些图片中,找到姜山与唐娜的合影,认识了唐娜。

    然后,又在鲍恩近期拍摄的图片中,发现了唐娜的踪迹。

    原来,她是与鲍恩一起到非洲执行任务去了。

    在一处战火弥漫的战场上,她为鲍恩充当模特,留下了一张满脸风霜的照片。

    这是唐娜近期唯的一张照片,再往前翻找,就是她在美国参加国际刑警组织的各种休假活动留影。

    从鲍恩的摄影空间里,姜山发现唐娜简直成了鲍恩摄影的模特。

    每次重大集会游玩活动,都有着唐娜的身影。

    看来,他们的搭档职业生涯未结束,或者两人有着共同的生活内容。

    在香港时,姜山没有发现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更多的时候,他们比较敌视,友好程度不够。

    互相之间的关系僵持得厉害时,还需要姜山从中调和。

    更多的时候,唐娜报怨鲍恩的机械,把对鲍恩的不满,向姜山倾诉。

    总算是找到了唐娜的踪迹,姜山很奇怪,唐娜是位利用网络及系统的高手,怎么会在网络上无空间呢?

    “网蚂”很善于揣摸人的心理,他见姜山皱着眉头,就把他搜索、破解唐娜的有关途径一一解释。

    “美国佬对于工作与生活分得非常清楚,简直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角色与本人分得一清二楚,工作中争吵后,生活中仍是好朋友。工作中的专长,绝对不会在生活中流露。生活中的爱好,也多与工作无关。”

    “网蚂”邀赏一样,两眼看着姜山的表情,继续发表自己的论点。

    “从这一角度上分析,唐娜因为工作与网络有着极大的关系,才不会在网络留下自己的任何痕迹。”

    “鲍恩的爱好,暴露了唐娜女士的踪迹。也帮了我们的忙,照片摄于一周前,目前估计她还在非洲。”

    “网蚂”终于得出了结论,连论据都没有,直接武断。

    姜山不置可否,正待要提出些疑问来,电话响了。

    唐娜回电,电话号码显示,她在美国。

    这下,美国来电实实在在地推翻了“网蚂”武断得出的结论。

    姜山不愿打击“网蚂”的积极性,也不想伤了他的自信心,就转身出去,接电话去了。

    “hi,mrjiang!”

    唐娜的美式英语,带着浓厚的中国腔,令姜山感到一阵亲切。

    这极可能是她刻意做出的语气,但是相处那么默契,心灵相通,更容易产生出这种调侃的亲近感。

    姜山回应到,进行了问候,并通报了自己去美国的行程安排。

    唐娜在电话那边,丝毫没有提及,能否帮助的话。

    她只是表示,到时要请姜山吃饭,参观她的家。

    冷静而理智的回应,姜山内心里略有些失望和失落。

    美国佬真是把工作与友情分得清,不是他们份内的事,从来不会去做,更不会答应。

    帮助联络各方关系,在他们眼中是件奇怪的事情,一切公事公办,按照法律规程去办就好。

    姜山进一步深入了解了美国人的思维习惯,不能用国内警方合作的理念,却取得美国警方的支持。

    除了利用国际刑警组织间的合作协议,还需要严格按照国际法和美国的法律行事,更要认真研究利用美国的移民法。

    特别是美国人的思维定势与行事方式,更要仔细研究,最好从理念上沟通好,行动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169章 请到高人() 
第三十四章请到高人

    因为承担着领队职责,姜山意识到到美国“猎狐”,必须了解深透美国文化,特别是美国人的思维习惯。

    他向厅里提出寻找一位了解美国文化及美国警方勤务方式的高手,再为队员们集中上一次课。

    在集训时,针对的是全球化的外籍警方勤务,进行过培训,然而针对美国警方,针对美籍华人,总结出其各自不同的特点,从中发现规律。

    然而,厅里的答复是“爱莫能助,手头没有这方面的人才。”

    省厅政治部那帮伙计,纯粹的官僚习气,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把握的烂事,绝不插手。

    于是,姜山想到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吧,把主意打到马凯头上。

    赶鸭子上架,也会逼出办法的。

    姜山命令式地让马凯解决这两个课题,没有办法,就让他自己教授。

    强逼之下,马凯挖空心思,找到省外事侨务局,联系到在美国定居过,而且与警方打交道的一位资深律师。

    为请动律师,马凯把他的所有亲戚翻遍,寻到省厅警务协作处的一位同事,引荐之下,才登门见到那位资深律师。

    资深律师名叫姜会新,纯正的美国籍华人。

    在美国,他与警界名人李昌钰交往密切,有着很多的合作与交流。

    能够让这位资深业内人士为队员讲授一次较为针对而具体的课,只需要泛泛而谈就能收到极好的效果。

    没有想到,姜会新爽快地答应了,但是提出要留给他一天时间准备。

    因为他讲过法律各方面的课程,但是具体到美国警方与美籍华人的勤务方式及思维习惯,他还是头一次接触到。

    针对性越强,讲起来就容易吸引人,同样容易挂一漏万,他作为资深律师,是有着良好职业习惯的,也有浸染着美国的刻板与固执。

    法律方面的行家里手,与美国警方打交道大半生,又加本身就是美国籍华人,讲这么次课,应该是信手拈来,信口开河,出口成章的。

    然而,姜会新的做法,让闻知此事的姜山产生了敬佩。

    果然,第二天姜会新如约,很早就出现在省公安厅大门口。

    当门卫电话通知姜山时,他马上赶过去,并打电话叫回了还赶着去接姜会新的马凯。

    大门口,登记处,一位西装革履的雪白短发老头,手提电脑包,精气神十足,清瘦挺拨。

    一双眼睛深陷,透着精光,显出良好的学问修养,也透露出强悍无畏的气势。

    姜山快走进去,门卫武警战士敬了个礼,然后指向雪白短发老头,“就是这位先生找您,姜副厅长。”

    武警战士说完,就转身正步上岗。

    姜会新瞪着一双深陷的眼睛,略有些惊讶地打量着姜山。

    他明确地无误地听到武警战士喊姜山“姜副厅长”,初始还以为听错了,但见姜山点头应答着,让他惊讶眼前的年轻人已经是副厅长了。

    其实,这也是刚刚从胶东集训返回的事情。

    为了方便姜山出国后便于协调国际刑警组织,名正言顺,既是工作需要,也是姜山成绩突出应得的晋升。

    青城市副市长,成为省公安厅副厅长,其实只是平调转任,没有什么可值得大惊小怪的。

    不过,姜山在厅里算是个传奇人物,从地方一路飙升到正处级。

    到香港参加国际刑警组织的联合行动后,回到厅里马上提升为副厅级。

    临危受命,到青城市公安局拨乱反正,清理整理,功成返回省厅,又担负起远赴美国的“猎狐行动”总领队。

    这会,他成为副厅长,直接分管了刑侦及“猎狐行动”等多项工作。

    姜山热情地伸出手来,紧紧握着姜会新有力的手,“欢迎姜先生,感谢姜教授百忙之中,前来指导。我是姜山。”

    姜会新也做出热情的回应,摇动着姜山的手说,“久仰,久仰,早在美国就听李昌钰先生提起过你,大陆少有的神探。”

    “幸会,幸会,我们算起来是本家,天下无二姜嘛!”姜山遇到姜会新这么爽快的人,热情更加洋溢。

    就在姜山领着姜会新走出登记室时,一辆公务仓车停在他们的眼前,车上急急地跳下来一位。

    原来是马凯与张猛,他们刚出省公安厅不久,正准备打电话联系姜会新时,没想到姜山来电,称姜会新已经到厅里。

    于是,姜山就与姜会新一起上了车,直奔队员集中地。

    省厅内部的小招待所,在省厅最深处的隐蔽处,一路上高大的法梧茂密的枝叶掩映着,根本看不到厅办公楼等处的情景。

    直至最深处,下了车,全是些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参天古树,树荫底下,凉意森森。

    这些经年古年,见证了这座省会城市的风云变化,更是经历了无数的风起云涌的重大事件。

    它们早已经经多见广,处变不惊了,依然纹丝不动,密不透风,巍然屹立,欲与高楼大厦比高低。

    姜会新随着姜山快步进入小招待所,并不多看周围一眼,只是紧跟其后,步伐矫健。

    他身上背的电脑包,早在车上时,就被马凯以早为他调拭好投影为名,抢在手里提着。

    张猛虎背熊腰,也是护佑在姜会新身后,一行四人,鱼贯进入电梯,来到小招待所的四楼。

    这处招待所,当时厅长交给姜山这队人马用时,还专门嘱咐过,一定要保护好各项设施,千万不能损坏。

    因为,姜山看到,在小招待所的门口处,用不锈钢标牌标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还看到有数处房间的门侧也标着同样的标识,没见轻易打开过房门。

    据管理招待所的老处长说,这儿住过多位领袖人物。

    建国前和建国后,民国政府、国民党政府、新中国政府的要员,为了安人起见,都住在此处,既保密,又便于保卫。

    此处内部人称作“槐园”,只因小楼后的花园里有一棵数百年的国槐,老的只剩下几近镂空的粗大树干和扭曲的枝桠。

    四楼,是后来用钢结构搭建的会议室,正好适合“猎狐行动”这类保密的工作利用。

    姜会新先生一路无语,待跟着姜山来到四楼,刚刚坐定,就开口来了一句。

    “这是后来加上的,原来不是这个样子。”

    他突然没来头的话,令姜山大吃一惊。

    这是请了尊什么样的大神啊?似乎对这个地方很了解,这可是省公安厅啊,打解放前就是。

第170章 民国旧事() 
第三十五章民国旧事

    姜山正在吃惊时,姜会新却是坐下喝了几口早就沏好的茶水,然后起身,走到窗前。

    他招呼姜山,也来到窗前,用手指着楼后侧露出的“古槐”枝条,如数家珍地说到:

    “那棵古槐的枝条,早些年把小楼一侧的大半地面都遮掩住了,当时号称一树占了三亩园,才留下了槐园的名字。”

    他清瘦的脸上,带着对往事的回忆,流露出挽惜的神情。

    物是人非,肯定会让人大为感慨时光流逝,更何况一位海外归来的老者。

    姜会新似是沉浸在回忆中,节奏慢半拍地向着姜山介绍他对此处熟悉的缘由。

    姜山只点头,表示理解,然后静默地听姜会新诉说。

    张猛在一边,也是充满好奇,屏住呼吸,侧出耳认真倾听。

    窗外,有风刮过,吹动着古槐枝条哗哗一阵响动,似乎掀起了岁月的尘埃。

    “我的表叔张耀曾,原是辛亥革命先驱,追逐孙中山先生,做过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参加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起草工作。”

    姜会新忆及往事,脸上表情丰富,自豪之色溢于言表,声音宏亮,慷慨陈词。

    “他老人家因为袁世凯企图称帝解散国会,愤然离国东渡日本续学,后参加讨袁护国起义。”

    “1916年,袁世凯死后,他担任过段祺瑞内阁司法总长。他不辞劳怨,制定法典、审判官职责、监狱制度等重大法规,迫切希望中国成为一个法治国家。”

    姜会新转身走动,在小楼的每个窗户前,都停下驻足一番。

    “这段时间里,我跟着他在此处居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就在这栋小楼里,他与很多法学家商讨理想化的中国法律,也让我从此产生了学习法律,钻研法律的理想。”

    姜山跟在姜会新身后,也跟随着这位老人的回忆,顺着他手指指点方向,逐一看过他及表叔的住处,有的地方成为高楼大厦,面目全非。

    “1919年,表叔到美国华盛顿,参加全世界召开的太平洋会议,对国际形势提出精辟见解,被聘为会议高级顾问,推选为太平洋会议善后委员会理事。”

    姜会新老人很为自己这位表叔自豪,说到此处,语气加重,语调更加缓慢。

    “他这次去美国,带着刚完成基础学业的我,并通过在美国的朋友,把我安排进华盛顿大学的法学院学习,鼓励我学好法律,报效祖国,改变中国法律落后的面貌。”

    “从此,他的努力也改变了我的命运。张耀曾老先生可以说既是我的导师,也是我情同再造的恩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