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青少年最想知道的100个未解之谜-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已死半年到1年之久)。它既不是鱼类,也不像是海龟,在海上捕鱼多年的船员谁也不认识它。大家发出了惊奇的议论:“这和尼斯湖里的蛇颈龙不一样吗?”“是尼斯湖的怪兽尼西吧?”……闻讯赶来的船长,见大家在欣赏一具腐臭的怪物,大发雷霆,命令船员们立即把它丢到海里去!幸好,随船有位矢野道彦先生,觉得这个发现不寻常,在怪兽抛下大海之前,拍摄了几张照片并做了相关记录。

    天野道彦将这一发现带回日本,顿时轰动全国,尤其是动物学家、古生物学家们更是兴奋,他们看了照片,分析后认为:“这不像是鱼类,一定是非常珍贵的动物。”“非常惊人呀!这是不次于发现矛尾鱼的世纪性的大发现。”“本世纪最大的发现――活着的蛇颈龙。”……消息也立刻传遍了全世界,各国报刊都很快转载了照片,发了消息。这件事引起各国著名生物学家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他们都对此发表了感想。

    把怪兽尸体又抛回大海这件事,引发了人们深深的遗憾和强烈的谴责。同年7月20日大洋渔业公司命令在新西兰海域的所有渔船,奔赴现场,重新捕捞怪兽尸体,甚至包括前苏联和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船只,也闻讯赶往现场进行捕捞。但与丢弃怪物之日已相隔3个月,虽然他们想尽了各种办法寻找它,但遗憾的是,在茫茫的大海里,谁也没能再把它打捞上来。人类可能认识一种新动物的最好机会,就这样遗憾地错过了。

    值得庆幸的是,这次发现总算给生物学家们保留下了三件证据:怪兽的四张彩色照片、四五十根怪兽的鳍须(鳍端部像纤维一样的须条)以及是矢野道彦先生在现场画的怪兽骨骼草图。

    照片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拍摄的。从这4张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怪兽有一个硕大的脊背,对称地长着4个大鳍,照片中还可看到它腹内已空,整个身躯肌肉完整,只是头部露出白骨,怪兽白色的脂肪下面有着赤红的肌肉。从个头儿大小来看,海洋里只有鲸鱼、巨鲨、大乌贼可以与它相比。但从照片来看,它的头部甚小,与现存的所有鲸鱼类的头骨迥然不同,而且颈部奇长,特别是有4个对称的大鳍,这就是其他海洋动物或鱼类无法与它相提并论的。

    鳍须是唯一留下的贵重物证。它是怪兽鳍端的须状角质物。长23。8厘米,粗0。2厘米,呈米黄色的透明胶状,尖端分成更细的3股,很像人参的根须。

    骨骼草图左上方写着:“10时40分吊起,尼西(即尼斯湖里的怪兽)?拍了照片。”这是矢野先生当时的记录,他根据现场的观测和大致的测量,画下了这幅草图。怪兽骨骼长10米,头和颈部长约2米,其中头部45厘米,颈的骨骼粗20厘米,尾部长2米,根部粗12厘米,尾端部粗3厘米,身体部分长约6。05米。据他说,骨骼属软骨。

    虽然上述这些记录和证据是非常宝贵的,而且成为科学家们研究、鉴定、探讨的依据,但是要依靠它们来确定怪兽究竟属于哪一种动物,还缺少根本性的依据。因为没有实物,无法与已知的各种动物和古生物的化石骨骼做比较,所以无法对比鉴定。

    它到底是什么?科学家们对此至今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从1977年报道这一消息后,这场争论大体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蛇颈龙说――鲨鱼说――爬虫类动物说――不认识的动物说。

    最初,人们认为它是七千万年前便已绝灭了的蛇颈龙的子孙。其中一个主要的依据,是它有那样长的颈,这是“蛇颈龙”的典型特征。的确,怪兽与蛇颈龙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人们以怪兽骨骼图与蛇颈龙的化石骨骼做了比较,无论是整个骨架结构,或者局部的鳍、尾、颈,都与之相似。蛇颈龙是生存于侏罗纪后期至白垩纪时期的一种海洋爬行动物,它的细脖子很长。与它外形相似的陆上蜥脚类恐龙,最初也有着细长脖子,但是发展到侏罗纪后期,这种细长颈的恐龙逐渐消亡,代之而起的是白垩纪早期的素食龙如肿头龙、沧龙等,颈部都比较短了。蛇颈龙也向颈短的方向发展,如果是这样,日本发现的这头怪兽也可以说是更进化了一些吧?于是报上宣布:“这是本世纪的最大发现!”

    但是不久,对那一把唯一的物证――怪物须条,东京水产大学进行了蛋白质的分析,发现它的成分酷似鲨鱼的鳍须,于是报纸、新闻又转向鲨鱼说,一时间“巨鲨”、“一种未见过的鲨鱼”的说法又充满了报纸。此时,英、美一些国家的生物学家也持此观点。英国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奥韦恩?惠勒说:“这个猎获物大概是鲨鱼,以前在世界各海滨附近曾发现许多别的怪物,结果弄清楚后,都是死鲨鱼。鲨鱼是一类软骨鱼。它们没有硬骨架。当鲨鱼死后,尸体逐渐腐烂时,头部和鳃部先从躯体脱垂,这样就形成一个细长的‘颈’,末端像个小小的头。许多日本渔民,甚至更为内行的人都被类似蛇颈龙的形状所愚弄……”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而且一时间许多持有蛇颈龙说法的人也都放弃了自己原来的主张。怪兽等于鲨鱼,仿佛已成定论。

    科学家和日本记者根据现场调查,提出了种种否定它是鲨鱼的根据:

    其一,鲨鱼的肉是白的,姥鲛的肉是粉红色的,而怪兽则是赤红的。

    其二,当“瑞弹丸”船员们把它捞上来时,现场没有一个人怀疑它是鲨鱼,为什么呢?记者调查了这个问题。原来鲨鱼没有排尿器,体内积蓄的尿是利用海水的浸透压力,从全身排出的;因此,鲨鱼的肉有一种尿特有的臭味,有经验的渔民都会闻出来。“瑞弹九”的船员们正是由于这一点而否定了它是鲨鱼。

    其三,如果真是鲨鱼,那么具有软骨架的鲨鱼,在死了半年之后,是绝对不会被起重机吊起来的。因为尸体开始腐烂,软骨也开始腐烂,尸体的软骨架绝对经受不住大约两吨的自重。对此,许多鱼类学权威都认为这是否定鲨鱼说的一个重要论据。

    其四,怪兽有较厚的脂肪层,包裹在全身的肌肉上,而鲨鱼只在肝脏里才有脂肪。

    于是,从鲨鱼说又转回到爬行类动物说。证明怪兽可能是爬行类动物还有一个重要的论据,即怪兽的头部呈三角形,这是爬行类独具的特点,日本著名科学漫画家石森章太郎根据骨骼草图,画了一幅怪兽复原图,如果照此图来看,它可真像一个爬虫类动物了。

    1977年9月1日和19日,在日本东京召开了两次有关怪兽身份问题的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人有鱼类、化石、鲸鱼、古生物学、比较解剖学、生物化学、血清等方面的学者共19人。他们研究了照片、草图和鳍须的组织切片,进行了认真地讨论,写出了9篇论文。综合两次座谈会的讨论意见,会议主持人、东京水产大学校长佐木忠义于同年12月15日下午向报界发表了日本学术界的研究结论:

    1。从怪兽鳍端须条的化学成分来看,得不出是鲨鱼的结论;

    2。从怪兽的两对腹鳍、长身体、长尾巴以及身体表面都是脂肪等特点来看,是和迄今已知的鱼类完全不同的一种动物;

    3。在分类学上,很可能是代表着全新的一种人类未认识的动物。

    现在,人们都盼望在南纬43度53分,东经173度48分曾经打捞上怪兽尸体的地方,有一天会再现怪兽的踪影。或许它正是人们所期待的史前爬行动物。

086 海豚智力之谜() 
在水族馆里,海豚能够按照训练师的指示,表演各种美妙的跳跃动作,它似乎能了解人类所传递的信息,并采取行动,人们不禁惊叹这美丽的海洋动物竟如此地聪明。那么,海豚的智慧和能力究竟高到什么程度?它们和人类之间的相互沟通有没有日益增进的可能?

    海豚智商难以测定

    海豚能做出各种难度较高的杂技动作,显然是一种相当聪明的海中动物。但是海豚实际上的智力情况如何呢?

    根据观察野生海豚的行为以及海豚表演杂技时与人类沟通的情形推测,海豚的适应及学习能力都很强,但目前尚无法证明海豚运用语言或符号进行抽象式的思考。不过即使没有科学上的确凿证据,也不能就此认为海豚没有抽象思考能力。

    倘若海豚真的具有抽象思考能力,那么它究竟是如何运用这种能力?而其程度又是如何?这些都是饶有兴趣的问题。但现在,想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容易,因为即使是人类所拥有的智慧,也还有许多未知之处。

    虽然海豚与人一样都属于哺乳动物,但因生活的环境不同,相互接触的机会不多,故人类对海豚潜在能力的了解是很有限的。那么,人类究竟是采用何种方法来研究并探索海豚的智能呢?目前,大多数都采用下列两种方法:一是根据海豚解剖学上的特征,来推算海豚的潜在能力;二是实际观察野生海豚的行为,并从行为目的与功能方面着手,推测其智慧的高低。

    脑部发达不逊于灵长类

    海豚大脑半球上的脑沟纵横交错,形成复杂的皱褶,大脑皮质每单位体积的细胞和神经细胞的数目非常多,神经的分布也相当复杂。例如,大西洋瓶鼻海豚的体重250千克,而脑部重量约为1500克,和成年男性的脑重1400克相近,海豚脑重和体重的比值约为0。6,这个值虽然远低于人类的1。93,但却超过大猩猩或猴类等灵长类。

    至于海豚大脑半球上由脑沟所形成的皱褶,根据研究显示,大西洋瓶鼻海豚的皱褶甚至比人类还多,而且更为复杂,它们的大脑皮质表面积为2500平方厘米,是人类的1。5倍。海豚脑部神经细胞的密度与人类或黑猩猩的几乎没有差别。换句话说,海豚脑部神经细胞的数目,比人类或黑猩猩的还要多。因此,无论是从脑重量和体重的比,或是从大脑皮质的皱褶数目来看,大西洋瓶鼻海豚脑部的记忆容量,或是信息处理能力,均与灵长类不相上下。

    尝试了解海豚的语言

    由于海豚大脑的记忆容量和信息处理能力与灵长类动物不相上下,如果人类能与海豚相互沟通,就应该获得许多有关海洋动物的宝贵资料,并学习到不同的表达和思维模式。与海豚一起潜水就会发现,海豚是相当“聒噪”的动物。根据录音调查记录显示,海豚使用频率在200~350千赫以上的超声波的喊叫声进行“回音定位”,而人类的听觉范围介于16~20千赫之间,人类无法听到海豚回声定位所发出的超声波。因此,我们在水中听到的海豚叫声,可能是海豚同类间互通消息所使用的部分低频声音。

    人类要与海豚沟通,先决条件是要了解海豚的语言,这样就必须分析海豚发出的声音与行为的关联性。事实上只要有适当的录音设备就可能进行海豚声音分析。然而,声音与行为之间的关联却不容易掌握,目前人们还无法确切了解海豚发出的各种声音所包含的含义。

    为使人类与海豚沟通,第二种方法是让海豚学习人类的语言,二十多年前,美国海洋大学的专家们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开发海豚的智能。目前海豚在专家的训练下,已经能从训练人员的手势中,学习并了解单字与复合语句的意义并能作出适当的反应,但尚无法达到能与人自由交换信息的境界。

    不论是研究海豚声音与行为的关联性,还是教导海豚学习人类的语言,以目前的进展来说,距离人类与海豚互相了解、互相沟通的最终目标都还相当的遥远。

    海豚护幼奋不顾身

    母海豚如果不幸小产,为了让没有行动能力的小海豚呼吸,它会拼命地把小海豚推向水面,并不断地重复这些动作,甚至停止觅食达两天之久。

    据水族馆的人士说,一旦小海豚死去,母海豚会奋不顾身地设法让小海豚复生,但如果持续的时间太久情形严重时,连母海豚也可以因衰竭而死亡。所以,必须尽快将小海豚的尸体打捞起来,也许这样做会避免母豚过分伤心,使其恢复体力。不过,工作人员要清除死亡的小海豚并非易事,母海豚会护着小海豚避开船只,与工作人员展开耐力比赛。

    母海豚是否知道小海豚已经死亡?还是因为觉得小海豚可怜,而拼命想把小海豚推向水面?抑或只是出于一种动物的本能?也许海豚的确具有某些人类所无法了解的理性,详细情况目前尚不清楚。

    海豚救援遇难同类

    古代希腊曾经流传着海豚搭救溺水者的故事:有一次希腊著名的抒情诗人和音乐家阿莱昂参加由一位意大利富商举办的音乐大赛,结果赢得了巨额奖金。他携带这笔财富乘船返回希腊科林斯,不料途中却引起船员们眼红,欲将他杀害,他临死之前要求再演奏一曲,美妙的音乐引来了一大群海豚,然后阿莱昂纵身跳入海中,海豚将他负在身上,游至安全的地方,阿莱昂因此脱险。这个故事说明,在古代,人类与海豚之间的关系良好。那么海豚与海豚同类之间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1994年6月,研究人员在太平洋进行海豚生态调查时,曾观察到一条海豚不幸被鱼叉击中而呈昏迷状态,在其附近,游来另一条海豚,不断地把它推向水面并发出声音,仿佛在唤醒处于昏迷状态的受伤海豚。

    海豚能识别敌友

    研究人员在调查野生海豚时发现,通常一开始海豚都不愿意靠近人,似乎意识到陌生物体的存在。但当察觉人类并无敌意后,海豚的戒备之心逐渐下降,甚至可近到伸手可及的距离,它们会一边摇动头部,一边观察人。只要其中的一条不经意地逐渐靠近人,其他的海豚也会慢慢地游过来。

    意大利南部夏科湾附近,每天都有十多条大西洋瓶鼻海豚游向海滩。这些海豚对人类的骚扰似乎并不介意,而且已习惯人类用手给它们的食物和鱼饵。因此,即使是野生海豚,若有适当的机会,也会与人类和睦相处。

087 巨人的传说不仅仅是传说() 
在世界各个民族的传说中,巨人几乎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从希腊神话《奥得赛》里英雄俄底修斯在海岛上遇到的独眼巨人、格林童话里杰克的豌豆与巨人,一直到格列佛游记里的“大人国”,许许多多的故事都描述巨人这样的生命。18世纪以后,随着近代人类学的研究发展,这一类的传说渐渐地消失,现在大家都说这些只是故事和传说,不可尽信。然而,一些关于巨人的考古和化石发现,让人重新思考:“传说”是否仅仅是传说?

    南美洲神秘的ICA石雕

    在南美洲蕴藏着许多令人好奇又不知其解的古文明遗迹。其中,在著名的秘鲁纳斯卡平原北部有一个被称为ICA的小村庄附近的小山中,有一批雕刻着图案的石头在几年前ICA河决堤时开始大量的被人发现。

    秘鲁的JavierCabrera博士从1960年开始研究ICA石头,在他私人的ICA石雕博物馆里收集了11000颗石头。这些石头,根据推测至少有一万年的历史,上面雕刻着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图画。在这些图画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与恐龙生活在一起的情况,恐龙像是一种家畜,或是当时人们驯养的动物。科学家认为恐龙早在一亿多年前就消失了,那么这些图画究竟是谁雕刻上去的?

    ICA博物馆的石头上刻着许多恐龙与人类生活在一起的图形,其中的一颗石头上刻着一幅图:一个惊慌的人被一只暴龙追着跑。这个暴龙跟我们在电影《侏罗纪公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