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终结者-第2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轰隆隆~

    震天价的马蹄声在关外响起。

    箫嘉穗探头一看,关胜郝思文领着三千马军已经到了关下。

    这时间,卡的严丝合缝,可谓分秒不差。

    箫嘉穗喝道:“开门,放他们进来。”

    城门缓缓打开,箫嘉穗对着下方叫道:“关将军,切勿停留,直接扫荡城内。”

    “好!”关胜扭头喝道:“来啊,随我杀进去!”

    城门洞开,众人策马狂奔。

    街道上空荡荡的,并无一个人影。

    从南门冲到北门,全无一丝阻碍。

    北门大开,可见宋兵夺命狂奔的背影。

    奔跑中,不断有宋兵脱了衣甲、扔了兵器,拐进了旁边小路里。

    很明显,他们是不打算回去,直接就做了逃兵。

    关胜也不追赶,只喝令众人下马,接管城防。

    区区逃兵,不足为虑,不值得浪费力气和时间。

    左右门户在手,也不怕他们飞了。

    掌控了城墙,箫嘉穗分出两千兵,逐屋搜索隐藏起来的宋兵。

    倒也有没跑的,却没有反抗,各个老老实实的投降。

    便是大散关主将也留在了这里,见到明军就降了。

    他把门户丢了,回去也是个死,不如投降活命。

    一个时辰后,又有五千步卒进关。

    这下,大散关稳妥了。

    一万人在此,宋军又留下了海量的物资,哪怕宋军反扑,也可以坚持到主力到来。

    说实话,他们已经计划好了,若是宋军赶来,便领兵出城冲杀一阵,好杀杀宋军的锐气。

    可惜,直到第二天方天定领兵来了,也没看到宋军的身影。

    按理说,大散关背后的陈仓有兵五万,又是赵宋新任太子赵构亲自坐镇,不该如此迟缓的。

    然而,赵构并不敢出兵,只坐守城池,等长安援军到来。

    赵构不来,方天定可不会等他,略做休整,便领军到了陈仓城下。

第442章 赵跑跑的第三步() 
秦末群雄争霸,刘邦封汉中王,采纳张良的建议,烧掉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以示无心争霸。

    后来韩信拜将,建议刘邦明修栈道,暗地里带领军队走陈仓道进入关中,始有两汉基业。

    当时,刘邦实力相对项羽并不够看,因此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

    此时,明国实力势力全面占优,方天定不需要学刘邦,直接大张旗鼓地直接领兵到了城下。

    陈仓位置虽然关键,然而此时已经不是县城,城墙年久失修,多有坍塌处。

    赵构到此后,一直在加固大散关,对陈仓只是稍微补了补。

    大概,几轮轰炸,陈仓城墙就没了。

    而且,城中守军虽然不少,其实并没多少战斗力,最主要的是缺乏弩砲与火药。

    这些东西,同样都丢在了大散关内,成了明军的战利品。

    城头上,脸色苍白的赵构看着城下连绵的营寨,惊地说不出话来。

    此时,他还不是哪个南宋的宋高宗,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罢了。

    讲真,即便是后来的宋高宗在此,也不敢和明军对抗。

    不然,坐拥那么多良将,赵构也不可能一味地苟且求和。

    “长安方面,可曾派出援军来?”赵构问道。

    守将回道:“已紧急派出信使,只是四百里路,援军急切也来不了。”

    “这可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赵构不断地转着圈圈。

    “四百里路,便是即刻出发,也要十天才到,待援兵到达,陈仓怕是已经失守。

    且,大散关失守,明军可直抵长安城下,腹背受敌,恐难持久。”

    秦桧一席话说完,整个朝堂鸦雀无声。

    种师中投降的太过突然,赵宋上下全无半点准备。

    虽然大散关失守,朝堂当天就收到了消息,却没什么用。

    人人都知道大厦将倾,赵宋要完了。

    惶惶不可终日,便是赵宋上下最好的写照。

    便是赵佶自己也麻了爪子,全无半点主意。

    大散关可是在西边,他若是继续向西逃窜,就要冒被半途拦截的风险。

    可以说,宋廷上下,已经被堵住了。

    当然,要是沿途地方坚持抵抗到底,也可以争取足够的时间,让赵佶跑路。

    半晌,赵佶打破沉默,道:“折彦质、宋江到了何处?”

    罗戬道:“诏令昨日方出,未曾有回复。”

    赵佶道:“拟诏,册封折彦质为通安郡王,立刻派兵接管潼关防务。

    册封宋江为通义郡王,卢俊义为通义国公,余者皆为男爵,诏书到时,立刻启程回长安,护驾西行。”

    终究,赵佶还是决定跑路。

    若是四关不失,关中自然是最合适的基地。

    但是以关中的地理地形,一旦有关卡失守,立刻就是关门打狗的下场。

    长安城防虽然坚固,也不足守。

    历朝历代,战斗大多发生在四关之外,敌军兵临长安城下,其实发生的抵抗并不够激烈。

    所以,赵佶跑路并不奇怪。

    不然被围在城里,明军凭的消耗一年半载,终究是能耗死赵宋的。

    之所以选择宋江随行,那是因为赵佶发现,搞到最后,最忠心可靠的,还是这个曾经的绿林大寇。

    曾经,他以为那些饱读诗书的翩翩君子们最知忠义,会为他的王朝正统殉节死难。

    结果,除了寥寥无几的真君子,余者皆是真小人。

    明军到来时,一个个不是比兔子逃的快,就是摇身一变成了反正的忠义之士。

    只有宋江,虽然一直在挨打,却从未放弃过抵抗,更在开封外一举坑杀了五万明军。

    这种战果,可是前所未有的。

    因此,宋江他爹被枭首。

    到了现在,宋江部和方明的仇恨,已经不可调和。

    以前,因为顾虑宋江出身,赵佶只是嘉奖,并未提拔。

    此刻火烧眉毛,那还有如此多顾虑,当然尽量邀买人心为上。

    至于册封折彦质,不过是为了安抚折家军而已。

    折家确实世代忠良,然而种家种师中都降了,直接让出了南方门户,折家为何不能降?

    因此,赵佶更愿意带宋江随行护驾,也想冒险带折彦质。

    众臣听出赵佶要跑,却没有人出言阻止。

    此时朝堂一号大佬秦桧,二号大佬张邦昌,都是没半点节操的。

    他们只会奉承赵佶,绝不会违逆半点。

    安排了诏书送达,赵佶又道:“传旨陈仓,坚守半个月,援兵必至。”

    毫不犹豫地,赵佶又把自己的儿子给卖了。

    册封圣旨,朝发夕至。

    接了诏书,宋江直欢喜地傻了。

    真不枉他豁出他爹的命和方明干,不然如何能够封王?

    谢恩完毕,宋江召集众将,下令出发。

    不过一个时辰,五万大军开拨出了潼关。

    马上,宋江叹道:“晁贤侄神机妙算,早料到了会有这一天。”

    吴勇叹道:“多智近妖,不过如是。”

    其余人闻言,皆点头。

    他们能如此快的出发,便是晁天养早定下了计划。

    为了掩护大军离开,晁天养主动留守潼关,以钳制东路明军。

    宋江又道:“贤侄只有两万余兵,希望不会被贼人察觉。”

    吴用道:“郡王放心便是,晁贤侄足智多谋,早已安排妥当,定能赶来与我等会合。”

    宋江微微颌首,看向身边的兄弟,道:“各位兄弟跟着宋江东奔西走,辛苦异常,此时得封爵位,也算是苦尽甘来。”

    卢俊义道:“将亡之国朝,末代之国公,有甚值得欢喜的?若非兄长义气,我等早回乡快活去了。”

    这耿直男……宋江心塞的无以言表。

    再看周围众人,各个都是一副不能赞同更多的模样。

    虽然生气卢俊义的态度,宋江却不得不好言安抚。

    此时,梁山老兄弟,剩下的不过卢俊义、吴用、花荣、杨志、张横、燕青、石勇,马麟、阮小七、孙立这十个。

    在明军占领山东时,小遮拦穆春已经告辞回乡去了。

    安抚好了众人,宋江只觉得心累。

    想他还打算把西进计划和盘托出呢,此时,怕是说不出来了。

    按照晁天养的推演,赵宋撤退的最终地点,当在西夏境内。

    仅凭赵宋已经干不过方明了,加上西夏也不够,还必须联合辽国、金国、大理等,才有可能反推明国。

    只是宋江也愁,如何说服众人随他西去。

第443章 武关降() 
武关之下,旌旗招展,锣鼓喧天。

    吕师囊站在关下,也不觉得烈日烘人,只是笑吟吟地等待着。

    大散关破,明军进入关中,赵佶再次选择了跑路。

    做为弃子,折彦质当然很不满。

    于是,他决定投降。

    只是谈条件时他才发现,除了一个武关,自己并没有什么太好的筹码。

    此时此刻,武关也无足轻重,并不是太重要。

    折彦质投降,也只是免了明军些许伤亡和时间罢了。

    不过,他还是选择了投降。

    不得不降!

    他自己的小命无足轻重,随军的众多折家儿郎,却不得不考虑。

    最重要的是,折家所在的府谷县,早已经落入了明军手中。

    也就明军仁义,未曾以折家老弱妇孺逼迫,不然,折彦质怕是早就投降了。

    毕竟,他折家也不是赵宋的脑残粉,是绝对不愿意陪着赵宋殉葬的。

    不然,前唐、五代各国覆灭时,折家就该随同陪葬了。

    眼看将近午时,武关厚重的大门缓缓打开。

    折彦质当先而出。

    未曾披甲,只一身白衣,也未带兵器,手中捧着一个盒子。

    身后,是鱼贯而出的宋军将士。

    军兵们虽然未去甲,却也未带兵器,各自垂头丧气地向外走来。

    不管什么样的军队,投降总是让人很沮丧的。

    到了吕师囊面前,折彦质把盒子举过头顶,拜下,道:“伪宋通安郡王、武关防御使,折彦质斩杀伪越王赵偲,献关投降。”

    杨沂中接过盒子打开,一颗血淋淋的人头,尤自怒目圆睁。

    看他模样,是死不瞑目。

    赵偲乃是宋神宗赵顼第十四子,初授武成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祁国公。

    宋哲宗登基后,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永宁郡王,是后累换节铖,历任尹牧,封睦王。

    赵佶登基后,历太保、太傅,进封定王、邓王、越王至今。

    赵佶西逃时,赵偲一路随行至关中,因不信外人,赵佶派赵偲来武关监军。

    结果,便成了折彦质的投名状。

    吕师囊接过人头,转给亲卫,随即扶起折彦质,道:“将军弃宋投明,实乃深明大义之举,本将定当禀奏陛下,为将军请功。”

    折彦质道:“败军之将,不敢言功,只求保全家小罢了。”

    吕师囊哈哈一笑,拉着折彦质,一起进了武关内。

    见吕师囊如此亲热,折彦质放下了担忧,问道:“未知将军,如何发落此间兵丁。”

    吕师囊道:“遴选五千精壮入伍,余者皆发还乡里,复为良民。”

    折彦质道:“将军,武关守军一共六万,虽然良莠不齐,也可提供四万兵,只收五千,是否太过浪费了?”

    吕师囊笑道:“我军将士数量众多,实不需要再次补充。

    若非需要收拢人手开山修路,便是这五千人也不会要。”

    折彦质哑然,不知如何说话。

    明军越大越多,目下总数已经超过了八十万。

    其中的道理,细细想来也正常。

    这是内战,各地投降的十分多,硬仗恶仗很少,明军的伤亡也不多。

    唯一一次损失惨重的,便是杜壆被大水冲没了四万多万人。

    这点损失,也说不上多。

    各地投降,自然要收拢俘虏扩充部队,不知不觉就到了八十万。

    基本上,这就是极限了。

    人数再多,也养不起。

    现下前线节节进取,也没必要养那么多兵。

    “工部规划,再国内修建三横三纵的直道,以贯通全国交通,目下,部分地段已经动工。

    进入关中,我将暂代关中经略使职责,当然要未雨绸缪,做好修路的准备。”吕师囊道。

    折彦质点头,道:“若需我配合,将军只管说话。”

    “好!”吕师囊赞了一句,道:“若是你能找到足够的修路人才,我便让你统领这一部。”

    “额……”犹豫片刻,折彦质道:“我的志向,还是军武之中,修路实非所长。”

    “哈哈,此言差矣!”吕师囊说道:“工程部队,那也是部队,关键时刻也要能拉的出去。

    以后,道路修到北方草原、西域大漠,定有敌人滋扰,修路队不能打,还指望部队时时护卫左右么。”

    “请容我考虑一二。”折彦质说道。

    他折家立身根本,乃是军功。

    正因为长期御边有功,折家才能从唐初传承到现在。

    做为折家家主,关系家族的前途,折彦质必须要考虑清楚才能做决定。

    闲话间,守关宋军已经全部出去了。

    关外空地上,已经摆了许多座椅,有文吏在给降兵登记。

    降兵们也很老实,各自安心排队。

    “籍贯?”文吏问道。

    降兵回道:“延安府。”

    “年龄?”

    “三十六。”

    “为何投军?”

    “要养活一家老小,只能出来卖命。”

    “哦?”文吏抬头,道:“兄弟,琼州、流求正在招揽移民,到了那里,保底分配土地三十亩,都是上好的水浇地,一年两熟三熟的,养家绝对不难。

    兄弟若是有意,待会可以找移民官细细询问一番,绝对不会差。”

    说完,文吏唤来下一个。

    工程部队,只要二十二到三十岁之间的,还要是十分精壮的才行,其余的先诱惑移民,不想移民的,那就放回。

    移民还要讲究个自觉自愿,强迫决不能干。

    否则,心怀怨怼,轻则消极怠工,重则揭竿而起,反倒是不利于属地开发。

    六万余降军,没有十天半个月也处理不完。

    吕师囊当然不会等那么久,在武关里休息一天,便领兵进入关中。

    一路上,各城闻风而降。

    虽然没有战事,速度却也快不起来。

    受降、接管、安排当地军兵将官,都需要不少的时间。

    另外还要清查当地恶霸,并派出军队进行武力抓捕或者镇压、剿灭。

    待做完,没个三五天不能行。

    好在,方天定也没催促吕师囊,只让他稳步前进,把地方理清楚了,好方便地方官上任治理。

    方天定的主力,却被阻于陈仓城下,不得寸进。

    赵构当然是没胆子抵抗的,实际上,赵构想趁夜逃窜,已经被巡查军士拿下。

    操蛋的是,打了三天,明军上下尚未搞清楚,城中主帅到底是谁。

    最让方天定恼火的是,明军上下,居然出现了畏惧伤亡的思想。

第444章 血性() 
轰隆隆~

    硝烟弥漫,砖石崩飞。

    火药包不断投射,如雨点般砸落,不停地落在陈仓城墙上。

    砰~

    又一截城墙崩塌了。

    方天定直直地看着城墙,面无表情。

    此时,他骑在马上,甲胄齐全,长戟在手,随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