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终结者-第2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绍兴道:“羌人虽多,然而内讧严重,十分散漫,加之本为山民,非正规军出生,几无攻坚能力。

    因此,武威并无危险。

    种师中意,据守武威,待叛军全部聚集,一鼓破之。”

    众人都是了解羌人的,又详细问了许多问题。

    绍兴这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并无惧色,一一解答。

    能够被调来御书房解说,肯定不是平凡之人。

    邵兴乃是解州安邑人,明军到达时,他第一个报名投军。

    当时,明军已经不怎么收人了,能够投军成功,可见他的本事。

    入伍后,绍兴表现出色,一路提拔,直至进了武校进修。

    原来的历史上,绍兴也是十分出色的。

    南宋初年,他率众抗金,在解州神稷山结寨,屡败金人。

    金人执其弟邵翼,迫使他投降,他严词以拒,并击败金军。

    李彦仙守陕州,曾投其麾下,陕州失陷,突围南下,改名邵隆,后任商州知州。保卫商州十年。

    宋金议和后,邵隆常愤愤不平,后调任金州知州。常派兵化装出境袭击金兵,为秦桧所恨,被毒死。

    所以说,秦桧这个人被称作千古第一奸臣,确实不冤枉,也不会被原谅。

    大概可能知道自己上了方明的小本本,秦桧一直力主抗明。

    如今,赵宋小团体里,许多人都同明国暗通曲款,便是张邦昌也有意投降,就秦桧不。

    不过,哪怕他主动投降,方天定也不会接纳。

    当然,绍兴能进御书房讲解,和原轨迹无关,而是方天定的嘉奖。

    为鼓励和培养武校学员,方天定让学员们轮流入御书房当值。

    事实证明,这效果不错。

    来御书房长了见识,各人不论是心气还是忠心,都是增长的飞快。

    绍兴也不例外,虽然未露异样,内心却激动的不行。

    得知要为众臣讲解,他已经两天没合眼了,一直在准备功课,方有此时的侃侃而谈。

    说完了西凉,绍兴手指一转,指到了积石军,道:“因西夏辽国主持,吐蕃诸部联合下了高原,一路十万,围攻积石军,一路五万,攻打洮州。

    目下,刘锜领军八千,据守积石军。

    同时,洮州各部多有趁势而反,当地守军六千已经退守临潭城。

    该地偏远,粮草军器转运困难,因此驻军不多,恐短期内难以驱逐入侵。

    石宝将军正在调集兵力,准备反攻入高原,并拿下青海地区。

    以上,便是各部大致情况。”

    过百万大军围攻,哪怕在坐的历经风雨,也感到十分紧张。

    “万一应对不当,恐中华彻底沦为膻腥之地。”陈瓘忧心忡忡地说道。

    方天定哈哈一笑,起身道:“诸位,此次大战,乃是我国终极大考,只要打赢了,天下再无抗衡之力。”

    睥睨捭阖,果有雄主威风。

    皇帝陛下有这个底气。

    以明国的势力,困难会有,结果不会变。

    大明必胜!

    “诸位,情报已经通报完毕,各自回去商议,明日大朝会确定应对策略。”方天定又道。

第488章 粮草先动() 
“今日朝会,乃是商议金辽夏并赵宋余孽蓄谋进攻我国的事宜,以及西凉羌人造反、吐蕃诸部联合来攻的事情。

    余者琐事杂事,暂且放下不议,皆以战事为主。”方天定首先给朝会定下了基调。

    “谨遵上谕。”众多臣公应下。

    国家太大,事情太多,若不屏蔽无关事宜,怕是朝会非得拖到明天不可。

    方天定道:“杜敬臣,枢密院可有定策?”

    杜敬臣起身,道:“因为早预计到会有大战发生,因此我等一直在扩充兵力。

    目下,我国有兵一百零二万……”

    嘶~

    听到这个数字,许多文臣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朝廷各部各司其职,平日里,这些文臣也不知道军方的各项数据。

    此时听到,不免吃惊。

    吃惊之余,乃是满满地自傲。

    放眼天下,除了大明,还有谁能养的起百万大军?

    就问还有谁!

    随即,因为百万联军进攻的忧虑,立刻烟消云散。

    众人想的明白,这一百万大军,远远不是大明的极限。

    国家正常运转的极限状态下,军民比例大概是二十比一。

    因为没了丁口税,同时福利分配按照人口分发,因此隐瞒人口的事情基本已经消失。

    根据统计,大明国内有户两千万,人口六千三百万的样子,

    也就是说,把兵力扩充到二百万还是可以得。

    啧啧,兵力比西夏人口还多,就问李乾德怕不怕。

    杜敬臣没在意文臣们的想法,继续说道“其中,海军数量十二万,陆军九十万。

    根据情报,枢密院做如下安排。

    辽东增兵至十万,幽州增兵至二十二万,云中增兵至十万,河套增兵至十五万,萧关增兵至三万,西凉增兵至六万,积石军增兵至三万,洮州增兵至两万。

    如此,国内仅余九万大军。

    其中,广南西路不稳,需留军弹压,同时要预备大理变乱,至少预留六万军。

    为防止吐蕃突入蜀地,边境守军一万三千人并不能动。

    门州心得,远离中原,一万驻军不能动。”

    刘韐皱眉,道:“如此,国内可机动兵力,不过七千余?”

    杜敬臣道:“其实不够,许多地方也要驻军,不能全部抽调空虚。”

    便如应天府,最少也要万把军队驻守的吧。

    否则变生祸乱,悔之晚矣。

    这样一算,兵力远远不够啊,

    刘韐道:“枢密院意思,是要扩充军队?”

    杜敬臣点点头,道:“沿海地区已经海外领地,尽可以交给海军驻守,陆军全部抽调回来……”

    沈寿打断道:“军种不同,可确保无碍?”

    杜敬臣自信一笑,道:“虽然是海军,上了岸一样凶猛,升龙府的消失,便是明证。”

    这话一说,各位大佬便没意见了。

    突袭升龙府,除了张卫国的五百人,都是海军的人。

    虽然,海军全程打酱油,却不影响众人对海军的信赖。

    方天定问道:“枢密院可有计算,当征召多少人?”

    “禀奏陛下。”杜敬臣道:“枢密院上下连夜核算,至少征募十五万人,为保证万全,最好是二十万。”

    嘶~刘韐觉得牙疼。

    如此多人,又是大把的钱粮洒出去了。

    思忖片刻,刘韐道:“陛下,扩军事宜非同小可,臣需要户部确定钱粮是否足够。”

    他是宰相,当然有权说这话。

    桓逸出列,道:“户部积蓄,大多已经调集往边境存储。

    以目前边军消耗,各项物资支持一年不难,中枢并内地各处储量,可扩招军兵十二万。

    再多,钱粮不足。

    钱可以适当加印,亦可以发行战争债券,然而粮食,需要时间筹措购买。

    同时,还要看武器甲胄储量是否足够。”

    典型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若非明国一直在整军备战,一直不停地往边境运送粮草物资,恐怕也不敢把大军派出去。

    以粮食说话,每个士兵每天消耗不会少于六斤,一百万大军,每天消耗六万石。

    按照战争持续六个月计算,至少需要千万石。

    大明田税一减再减,加之百姓多用钱代替实物,每年收取的粮食也就这么多。

    最低价收购的粮食,能有两千万石。

    备灾救灾,抚恤贫困,国家工程实施,都需要粮食,一年结余,大概在三百万石左右。

    这还未计算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损耗。

    也就是说,这场战争,至少要掏空大明三年的粮食积蓄。

    方天定道:“民间储粮数量,各部可有估计?”

    桓逸道:“此时秋收过去不久,民间每户存粮不会少于五石,商户储粮不会少于两万万石。”

    嘶~众人再次倒吸一口凉气。

    也就大明如此富庶,民间才能有如此多粮食吧。

    方天定却不甚满意。

    粮食虽然多,人口也不少啊。

    按照估计的数据,平均每个人每天不过两斤半口粮。

    这个年代,也就刚刚保证不饿,吃饱都有困难。

    当然,现在不是考虑这个的时候。

    方天定又问道:“若保证民间粮价涨幅不超过五文钱,可能满足军队需求?”

    桓逸道:“可。”

    看他回答的痛快,明显是提前做过预案的。

    这也不奇怪。

    方天定这个皇帝,习惯听取数据,那些华而不实大多屏弃。

    若想稳稳当当地做官,数学不好可不行。

    方天定道:“即如此,户部会同转运司,保证军粮以及各项物资不缺。”

    除了粮食,油盐酱醋茶糖酒,煤铁布药材,豆子干草车辆牛马……需要的物资太多太多了。

    桓逸应下。

    方天定看向陈胜祖,问道:“军备司储备的军械甲胄可足够扩军用?”

    陈胜祖道:“秉陛下,供应前线后,军备司尚有三十万套军械。”

    满满地自豪感。

    “目下,刀枪甲胄等大多是新近赶制,质量十分优越。

    弓弩有一部分乃是赵宋的大黄弩等良品军械,质量同样不差,另外,弩炮、火药也是足够。”

    “善!”众人微微颌首。

    这么多兵器储量,就问其它国家怕不怕!

    要知道,大明可是一直在出口武器啊。

    特别是大理,高段两家已经打疯了,已经各自进口了二十万套军械。

    如此情况还有大量存货,不得不服啊。

    其实也不奇怪。

    看看各个矿场堆积的奴隶尸骨,便能估计到铁矿产量。

    要是四国皇帝把河边锻造厂的水车数一遍,估计也不敢来打了。

    说到底,战争打的是钱粮。

    只要有足够的钱粮,随便爆兵。

第489章 古筑村的变化() 
铛铛铛~

    铜锣声响起,打破了古筑村的平静。

    听到锣声,村民们不顾一天的疲累,纷纷走出家门,到村口集合。

    此时,古筑村比方天定来时,模样已经大变。

    村子里铺了碎石路,十分平整。

    家家都是砖瓦修建的房舍院落,看着颇为气派。

    只看这些,就知道绝不是当初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了。

    不一刻,大家到了村口。

    里正黄云看人到齐了,示意大家安静后,叫道:“乡亲们,朝廷发出的战争通告,大家可知晓了?”

    “知道。”

    “啊呀,天杀的契丹人党项人女真人,还有还是的宋狗要打过来了。”

    “一百万呢,乖乖,不得了……”

    “安静!”黄云叫道:“朝廷已经发布了募兵令。”

    闻言,众人立刻安静下来。

    黄云道:“我古筑村现今有户三百六十一,口一千二百余,二十岁到二十六岁青年一百零二人。”

    说完,黄云往人群中扫了一眼,道:“适龄的都出来。”

    人群一阵骚动。

    这些人已经想到了,黄云肯定是想让大家投军去。

    犹豫中,大多数出来,有几个却赖在人群里没动弹。

    黄云大怒,骂道:“忘恩负义的狗东西,躲在女人裤裆后面,还要不要脸。”

    “里正,如何就骂人了?”一个膀大腰圆地妇女回道。

    咻~

    黄云径直扔出手中木棒,正中这妇人额头。

    “啊啊啊啊~里正打人啦……大家评评理啊……”妇人立刻躺倒在地,连哭带闹起来。

    “瞎了你的狗眼,我看是好日子过多了,忘记以前受的什么苦了。”黄云破口大骂:“若非朝廷恩典,你狗日的穿的起这身好衣服,能天天吃肉,盖的起砖瓦房,你娃能上学?

    怕不美死你个贱货!

    现今国家危急,你拦着你男人作甚?你个骚蹄子就这么痒,离不开男人?

    我黄云今天把话放在这里,我古筑村适龄青年有一个算一个,都他娘的去投军!

    谁敢不去,看老子不把他搞的倾家荡产。”

    这妇人许是觉得脸面挂不住,从地上跳将起来,就要与黄云拼命。

    就黄里正这七老八十的,怕真不是妇人对手。

    “够了!”她男人按住她肩膀,道:“别人都去,我黄二如何能不去?还要不要脸了。”

    说着,黄二走到前面人群里。

    “不错,是个男人。”黄云赞道。

    妇人不依,径直躺倒在地,拉着黄二的裤脚不放。

    只听她嚎啕大哭道:“当家的,那么多军兵,偏偏少不得你,你要是死了,我们娘三个怎么活啊!

    今天你要是敢走,老娘立刻撞死在你跟前。”

    黄二立刻陷入两难,只眼巴巴地看向黄云。

    “来人,给她拿绳子凳子,让她去死!”黄云骂道:“整天算这算那,算没算过宋贼打回来是什么后果?

    黄二家的,你自己说,你你家前后溺死了几个娃娃?”

    闻言,妇人立刻停下嚎哭。

    本来只是干嚎,眼中无泪,此时却不禁泪流满面。

    黄云并不理他,继续道:“你如今在矿里卖饭,每个月赚了十多贯,可还要继续干?”

    他又看向看向人群中,喝道:“张石娃,你还记得你娘怎么死的?”

    张石娃没吭声,默默地走到了前面。

    他六岁那年,年景不好,家里一粒米都没了。

    为了让家里四个孩子活下来,张石娃他娘把自己卖到了青楼里。

    原以为可以攒钱赎身,结果去了不到半年,便被客人折磨死了。

    没有赔偿,便是遗体也没钱运回来。

    想想那个时候,真不是一般的苦。

    下面不用说,剩余的五六个人都出来了,只有黄二站在原地,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尴尬。

    “还不过来!”黄云喝道。

    “哎。”黄二搓着手走到前面。

    她浑家张了张嘴,却没再阻拦。

    点了点人数,黄云满意地点了点头,笑道:“不错,我古筑村青年都齐了,不错!”

    古筑村的村民,以及新近搬迁来的,基本都是依靠漓渚铁矿讨生活。

    晚间铁矿停工,他们都回家休息,事故聚集齐全。

    “乡亲们啊,不是我黄云逼大家去送死啊,实在是不得不去。

    想想以前做牛做马,尤自吃不饱穿不暖,甚至家破人亡的,这日子还是人过的?

    朝廷危急,你不去我不去,眼睁睁地回到过去?”黄云语重心长地说道。

    “国朝军队遴选严格,我等未必就能被选中。”

    话虽小声,却被黄云听个正着。

    黄云道:“选不上是选不上,不能不去,我古筑村绝不要孬种。

    谁要是敢在选拔时不倾尽全力,我黄云就让他在矿上什么活都接不到。

    除非你搬去外地,留在左近,你要是能挣到一块铜板,我黄字倒过来写。”

    当了一辈子的里正,在古筑村这一亩三分地上,黄云的威望十分卓著,所以这个牛逼真没人敢不信。

    其实都不需要黄云做什么,只要把逃避兵役的事情广为传播一下,立刻就要被人戳脊梁骨。

    名声坏了,还能有个好?

    现在遍地学堂,不止小孩子上课,成人也都去听。

    国家大义的观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