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与天争锋:倚天屠龙-第1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挥使。”

    刀斧手立即在宫前砍下了谭、赵二人的头。侍读解缙遵旨拟好诏书。宁国公主在皇后等人的劝说下,这才渐止哭声,慢慢从地上爬起来。

    “内宫中官,备轿送公主回府……”成祖松了一口气后,又令侍者道。

    “陛下,驸马葬礼如何?”宁国起来后,临走时又回头再三问成祖。

    “以王公礼仪厚葬驸马!”成祖补充道。宁国公主这才向宫桥走去。

    “梅驸马……”正当宁国公主一波将平之时,不意另一波又起,突然梅驸马部将瓦剌灰蓬头垢面,疯也似地冲进宫来,一边叫一边以头击地,致使血流满面。

    “将军将要如何?”皇后徐氏赶紧问地上的瓦剌灰。

    “末将欲破二贼胸,挖二贼心,以祭梅驸马!”瓦剌灰哭道。

    ‘将军如此忠主,何不也将自己头颅献上,为主殉难?”成祖激将着瓦剌灰道。

    “若能以二贼之心祭奠驸马,末将情愿献出自己的头颅……”瓦剌灰哭道。

    “若果如此,朕且准奏!”成祖厉声道。

    “君无戏言,一言为定!”瓦剌灰闻罢成祖的话,遂擦了一下眼泪,欣然一跃而起,并斩钉截铁地叫了一句。

    瓦剌灰说罢,遂以尖刀挖出了二人的血淋淋的心脏,并在大殿上,当场祭奠了一阵梅驸马,接着,抽出长剑自刎在宫殿之上。

    “……此乃真义士也!可惜未能为朕所用……”成祖看着瓦剌灰还在冒着热气的头颅尸体,骇然惊叹道。

    见了这一幕幕血淋淋的场景,众人均惊愕不已。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深秋。南京雨夜,皇宫乍寒。一场腥风血雨过后,大明业已地改天换,朝中易主,又是一遍太平景象。

    成祖批阅了一夜奏章,最后,拿起诏书三本。

    “传侍读解缙……”成祖对内宫大太监中官狗儿令道。

    中官狗儿遵旨走出宫门,不一会,引新朝侍读解缙大学士进来。

    “此乃昨日爱卿草拟的几本诏书,朕已过目,明日将颁布天下。请爱卿明日早朝宣读,

    望爱卿今夜再先审视一遍!”成祖对侍读解缙说道。

    “微臣遵旨……”侍读解缙答道。

    侍读解缙一面说,一面躬身从成祖手中接过诏书,走到候朝房内,将诏书小心翼翼地展放在案上,细心阅读。只见其中一书上写道:

    “……诏革去建文年号。

    ……追夺兴宗孝康皇帝庙号,仍谥懿文太子。

    ……迁太后吕氏墓至懿文陵,废兴宗子允通、允坚为庶人,将二人禁固在凤阳中都城中。

    ……令兴宗少子允熙随母幽住中都广安宫中。

    ……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明年为永乐元年……”

    又诏大意写道:册封大世子朱高炽为太子,封高炽长子瞻基为太孙,其余各皇子皇孙一律册封为王。

    又诏大意写道:大封功臣。公爵有邱福淇国公、朱能成国公等二人,侯爵有张武成阳侯等十三人,伯爵有徐祥兴安伯等十一人。

    ……战死将士也都分别追加封赏……。”

    大学士解缙念到此处时,忽听窗外一声惊雷巨响,大雨哗然聚降。

    “啊——天道异常,秋雷闪光!”解缙悚然抬起头来,惊叫了一声,接着又闻殿外有人叹息道,“哦,建文已去,永乐将来,江山依旧,天道异常!”

    说罢,隐约听见远处渔歌声隐隐传来:

    青冢森森泪成涛,龙衣一变万骷凋。

    回首犹见石城水,秦淮流萤照南朝……

    歌声凄婉、哀怨,从报恩寺,越过秦淮河,穿过聚宝门、五龙桥、午朝门,直到皇宫候朝房中,却见数条人影随风飘去,愈来愈远,消失在宫闱之后,竟然隐隐不见了,解缙心中惊呼:“傅少侠,何故在此?“

    他问声毕,那边却无回音,想必那人已去远也。

第325章 暖宫浴血庭院深【6】() 
朱元璋病逝前,指定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逝世时很是安心,因为他认为朱允炆一定能够继承他的意愿,将大明王朝治理得更好,一个安心的人走了,却留下了一个忧虑的人。

    朱元璋巨大的身影从朱允炆身上消失了,朱允炆终于可以独自处理政事了,但这个年仅21岁的少年惊奇的发现,他仍然看不到太阳,因为有九个人的身影又笼罩到了他的头上。

    这九个人就是朱元璋的九个儿子,从东北到西北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

    如果说皇帝是最大的地主,那么这九个人就是保卫大地主的地主武装。

    朱元璋在全国各地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王,这些特殊的人被称为藩王,他们有自己的王府和军队,每个王都有三个护卫,但请注意,这三个护卫不是指三个人。

    所谓护卫是一个总称,护卫的人数从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这样算一下就可以了解藩王们的军事实力。

    上面那句话的关键所在就是不等,按照这个规定,藩王所能拥有的军力是九千人到伍万七千人,而在实践中,藩王们都倾向于选择后一个数字,枪杆子里出政权,就算不要政权,多养点打手保镖看家护院也是好的。

    按说这个数字其实也不多,区区五万多人,自然干不过中央。可见朱元璋在安排军队建制时是有所考虑的,但事情往往坏就坏在例外这个词上。

    可以例外的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九个人的某几个。他们之所以可以例外,是因为他们负担着更为繁重的任务——守护边界。

    他们的防区我们已经介绍过了,这九个武装地主就如同九大军区,分别负担着不同的任务,其中燕王和晋王势力最大,他们各自带有十余万军队,可谓兵势强大,但这二位还不是九王中最生猛的,公认的打仗第一强人是宁王,此人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看似兵力没有燕王和晋王多,但他手下却有一支当年最为强大的武装——朵颜三卫。

    这是一支特殊的部队,可以说是明军中的国际纵队,全部由蒙古人组成,战斗力极强。可能有人要问,为何这些蒙古人甘心给明朝打工。

    其实这个答案也很简单,因为明朝按时发放工资,这些外援们吃饱饭还能去娱乐场所休闲一下,而北元却是经常打白条,打仗前许愿抢到的战利品归个人所有,结果往往抢回来就要先交集体,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这就是明显的赔本买卖了,拼死抢了点东西回来,还要交公,万一死掉了估计还没有人管埋。确实不如给明朝当公务员,按月拿钱还有福利保障,无数的蒙古人就是被这种政策吸引过来的。

    在利益面前,要保持忠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另外宁王本人也是极为凶横,据说他每次打仗都领头冲锋,活像第一滴血里的兰博,杀人不眨眼,砍头如切菜,连燕王这样的狠角色看到他都要让三分。

    这几位镇守边界的武装地主还经常搞联合军事演习,动不动就是十几万人在边界动刀动枪,喊杀冲天,一旦有这样的动静,北元游击队就会立刻转入地下斗争。

    其实这些喊杀声惊动的不只是北元,还有坐在皇位上的朱允炆,在他看来,这是一种示威。

    该采取点措施了。

    朱允炆是一个好人,在他十五岁的时候,父亲朱标患重病,朱允炆尽心伺候。他的孝顺并没有感动上天,挽留住朱标的性命。朱标去世后,朱允炆将他的三个年级还小的弟弟接来和自己一起住,目的很简单,他不想这些年幼的弟弟和自己一样去承受失去父亲的痛苦,他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亲情。

    那年,他才十五岁。

    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朱元璋的护理工作,由于朱元璋脾气本来就不好,伺候他的人总是担心掉脑袋,朱允炆主动承担了责任,他亲自服侍朱元璋,直到朱元璋离开这个世界。他尽到了一个好儿子和好孙子的责任。

    他也是一个早熟的少年,当然促使他早熟的并不只是父亲的早逝,还有他的那些叔叔们

    让朱允炆记忆犹新的有这样两件事:

    一次,朱元璋老师出了一道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求学生们对出下联,学生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好学生朱允炆,另一个是社会青年朱棣。

    朱允炆先对,却对得很不高明,他的答案是雨打羊毛一片膻,虽然勉强对得上,却是不雅,而此时社会青年朱棣却灵感突发,脱口而出:日照龙鳞万点金。

    这句不但对得工整,还突出了一个龙字,确是绝对。朱元璋很高兴,表扬了朱棣,而朱棣也不失时机地看了朱允炆一眼,那意思似乎是你也就这能耐而已。

    朱允炆虽然还小,但却明白那个眼神的意义。

    另一次就严重得多了,朱允炆放学后,正巧遇上社会青年朱棣,朱棣一看四下无人,就露出了流氓相,居然用手拍他的后背,说道:没想到你小子也有今天。

    朱棣的这种行为在封建社会是大不敬,大概类似今天学校门口的不良少年堵住学生抢劫。

    朱允炆也没有想到朱棣居然敢如此放肆,一时不知所措,慌了手脚,正在这时,朱元璋老师过来了,他看见如此情景,勃然大怒,狠狠地骂了朱棣一顿,此时朱允炆的反应却十分耐人寻味。

    他不但没有向朱元璋告状,反而帮朱棣说话,向朱元璋表示这是他们叔侄俩闹着玩的。朱元璋这才没有追究。

    你不得不佩服朱允炆的反应。这是皇室子孙在复杂环境下的一种天赋,但在我看来,这种天赋似乎是一种悲哀。

    在朱元璋的眼里,朱棣是一个好儿子,可是在朱允炆的眼里,朱棣是一个坏叔叔。这倒也不矛盾,就如我们前面所说,朱棣本来就有两张脸,一张是给父亲看的,一张是给侄子看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了那次历史上有名的对话。

    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带着几分神秘感,告诉已经被确认为继承人的朱允炆,自己已为他选择了一个可以治理天下的人才,但这个人有个缺点,就是过于傲气,所以现在还不能用他,要压制他一下,将来才能够成大气。然后他说出了这个人的名字:方孝孺。

    大家应该从朱元璋的话中吸取教训,一般领导提拔你之前总是要打压一下的,所谓磨练就是这样来的,千万不要为此和领导闹意见,否则就真有可能一辈子压制下去了。

    说来倒也滑稽,这位方孝孺就是在空印案中被错杀的方克勤之子,杀其父而用其子,不知这算不算也是对方孝孺的一种压制。

    方孝孺自小熟读经书,为人称道,他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濂,而他自己也常常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但让他莫名其妙的是,自己名声很大,老师又在朝中为官,洪武十五年、二十五年,地方政府两次向朱元璋推荐自己,却一直没有得到任用。

    我们知道原因,但当时的方孝孺是不知道原因的,他就这样等了十年之久,由此可见,领导的想法确实是高深莫测,不可琢磨的。

    朱元璋告诉朱允炆,方孝孺是绝对可以信任的,他的一生都会效忠于你,并能为你治理国家,开创太平盛世。

    这话他只说对了一半。

    洪武年间,京城里的谨身殿由于没有安装避雷针,被雷给劈了,如果是今天大概是要搞个安全宣传的,教育一下大家注意天气变化,修好完事,但在当年,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朱元璋认为是上天发怒了,便决定去祷庙祭祀,他大概是认为自己确实干了不少错事,所以这次祭祀他挑选了一批人和他一起去

    挑选条件是极为苛刻的,那就是在九年之内没有过任何过失的,这在洪武朝可真是难过登天了。那个时候,官员能保住脑袋就不错了,你就是没错,说不准老朱也能给你挑出错来。这么看来,能符合要求者还真是需要一颗纯洁的心灵,至少对老朱纯洁。

    虽然不多,却也不是没有,齐德就是其中一个,他因为这件事被朱元璋留意,并记在心中,祭祀完毕后,朱元璋亲自为齐德改名为泰,从此齐泰这个名字成为了他一生的代号。

    此人是个文人,虽未带兵,却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朱元璋也曾放心不下,为他举行了一场单独面试,询问边界将领的名字,齐泰不慌不忙,从东说到西,从南说到北,毫无遗漏,得了满分。之后又问各地的形势,齐泰这次没有说话,从袖子里拿出一本手册,上面的记载十分详细。朱元璋十分惊讶,大为欣赏。

    要知道,这次面试是突然性的,齐泰并未预先做准备,说明这位仁兄确实是把这些玩意当书来背的,还写成小册子,随走随看,其用功之热情胜似今日在公交车上背单词的四级考生。

第326章 星矢横飞役难靖【2】() 
他也将成为建文帝的重臣。

    这个人比较特殊,他从入朝为官时起就是朱允炆的死党,此人就是黄子澄。

    黄子澄是江西人,洪武十八年,他一鸣惊人,在当年的高考中以最高分获得会元的称号,后被选拔为东宫伴读,这是一个前途远大的工作,因为太子就是将来的皇帝,能够得到这个职位可见其学问之深。

    朱允炆为皇太孙时,他一直陪伴在旁,而一件事情的发生更是加深了他与朱允炆之间的感情。

    有一次,朱允炆在东阁门外唉声叹气,正好被经过此地的黄子澄看见,他便上前问原因,朱允炆看他是自己人,便说了实话,他担心的正是他的那些叔叔们,万一将来要造反可怎么办才好。没想到黄子澄听后微微一笑,要朱允炆不用担心,他说:诸王的兵力只能用来自保而已,如果他们敢造反,朝廷发兵攻击他们,一定能够取胜!然后他又列举了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的故事来鼓励朱允炆,表示只要朝廷出兵,叛乱一定会被平定。

    朱允炆听见这些话,顿时大感安慰,他把这些话记在心中,并感谢黄子澄为他指出了一条金光大道。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脱离实际以古论今的例子,试问周亚夫在何处,你黄子澄能带兵打仗吗?

    总结以上三人,有几个共同特点,都是饱读诗书,都是文人,都有远大理想,都是书呆子。

    书生误国,并非虚言啊!

    建文帝登基后,立刻召回方孝孺,任命为翰林侍讲,并提升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翰林学士,这三个书生就此成为建文帝的智囊团。

    当朱允炆正式成为皇帝后,他找到了黄子澄,问了他一个问题:先生,你还记得当年东阁门所说的话吗?

    黄子澄肃然回答道:从不敢忘记!

    那就动手吧,朱棣迟早要反,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我的判断没有错,他一定会造反的!

    朱棣其实并不像造反,他想当皇帝,但他不想造反。

    这看起来似乎是个矛盾的命题,其实并不矛盾。从权利义务的关系来看,当皇帝是权利,而造反则是义务,因为对于那些投错了胎或者是投晚了胎的人来说,要想享受权利,必须履行义务。

    从经济学上来说,造反的成本太高,而且很容易亏本,根据以往数据显示,亏本者的结局一般都是死。相信朱棣在造反前还是仔细读过历史书的,古往今来,把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这些小朝代也算在内,王爷能够造反成功的,扳指头就可以数得出来,估计还不用脚趾。

    如果把范围再缩小一点,只统计类似明朝这样的大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