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明末之重铸帝国-第2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绝大部分的底层百姓,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时候,最上层的人,却过着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生活。

    这样势必会加剧大部分基层百姓,对上层人士的仇视。

    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太过悬殊的财富差距,肯定会加剧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难怪再过几年,当李自成的流寇大军,来到京城里的时候,绝大部分百姓都像过年似的,蜂拥着迎接李自成呢!

    可惜,面对这一切,李子霄依旧还没有力量改变,只能默默的看着。

    “我需要名声,官职,人才,兵将,地盘,银子,加快手下势力的扩充,要不然我依旧没能力改变这一切,时间紧迫啊!”

    李子霄在心里呐喊着。

    进入内城之后,李子霄被安排在一处官驿休息,等待明天崇祯的召见。

    “李大人,郝某这就回去了,你安心在这里休息,明早会有人来领着你入朝堂的。”

    “郝老哥,小弟问一下,那高起潜阉人现在如何了?”

    “哼,那狗贼已经被圣上打入死牢,正在等待后面对他的判决呢!这阉狗差点害死卢大人,更是害的我们数千兄弟死亡,卢大人绝不会放过他的。”

    郝建听李子霄提起高起潜,脸色冷冽的说道。

    随后,郝建便离去。

    “嘿,崇祯这是让高起潜给自己背锅呢!”李子霄冷笑一声,在心里想道。

    他可是知道,当初崇祯就是有了和鞑子和谈的念头,才没将关宁铁骑交给卢象升,他担心卢象升掌控了关宁铁骑之后,会真的与鞑子决战。

    崇祯对于战胜鞑子没有信心,更是害怕一旦他手中这支王牌关宁铁骑也败了,就怕那时候京城也会守不住了。

    崇祯这才派出高起潜作为监军,并将关宁铁骑交给高起潜指挥。

    当然,崇祯为了保存关宁铁骑实力没错,但他肯定没有让高起潜,见卢象升被困贾庄,而见死不救。

    现在,崇祯估计是为了平息卢象升的愤怒,挽留住卢象升,才如此处理高起潜。

    但李子霄有预感,高起潜这阉狗到最后,恐怕崇祯还是不会杀他。

    ………………………………………………

    而就在李子霄入城不久,远在城东的一处大宅内,杨嗣昌也收到了家奴传回的消息,知道李子霄已经进城。

    “没想到圣上真召此人入京了,如果之前顺德知府送来的奏折上,写的是真的,那这个李子霄还真是不简单呢!

    哼,可惜,他已经是卢建斗的人了,那也就是老夫的敌人,明天上朝后,看老夫如何对付你。

    区区一个杂牌屯军游击,手下竟然就有六七千人之多,简直骇人听闻,就单凭你私自招募士卒这一条,老夫就能送你入狱。”

    杨嗣昌在心里阴险的想道。

    这个时候,杨嗣昌当然也注意到了李子霄。

    那场极少人知道的马官营一战,或是顺德保卫战,亦或是贾庄救出卢象升,活捉孔有德那一战。

    此时渐渐已经开始为人所知。

    (本章完)

第353章 敲打() 
353殿议

    (今天的章节奉上,求求收藏订阅了!!)

    李子霄来到这处官驿之后,就一直老实的住在里面,没有去拜访任何人,也不曾给任何朝廷高官送去贿赂。

    因为李子霄非常清楚,他已经靠上卢象升这座靠山了,其他的朝廷官员认不认识,拉不拉拢都无所谓了。

    他只要用战功,孔有德,以及那一百四十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取悦了崇祯,就足够了。

    因为他需要的东西,只有崇祯能给他,只要其他那些朝廷大臣,官宦,勋戚,李子霄都懒得去见。

    因为,京城终究不是他的根基之地,他这次只不过是个匆匆过客,待不了多久就会离开。

    一晚上悄然而过,一切正常。

    第二次清晨,李子霄刚刚起床洗刷完毕,宫里就来人了,还是之前传旨的那个太监,传唤李子霄入朝面圣的。

    李子霄便带着石英等几名亲卫,跟着这个太监去了,其他人全部留在官驿内,他们不能去。

    走了大半天,李子霄终于来到了紫禁城,看着高耸巍峨的城池,以及许多不断来回巡视的禁卫官兵。

    第一次来皇宫的李子霄,心中一阵兴奋,也是一阵紧张。

    倒是走在前面的那个太监,因为又收了李子霄送出的银子,对李子霄深有好感,要不然他也不会争着,今早来给李子霄领路。

    这位刘太监回过头,对李子霄说道:“李大人不必紧张,现下皇上和诸位大人正在早朝。

    待会你只要切记,杂家将你领进去,你老实在那里站好,就可以了。

    可千万不要乱说话,否则那些言官,可是要弹劾你的。”

    李子霄连声称是,同时李子霄在心里,也不禁有些感慨。

    他很快就要见到,明末这位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

    在华夏古代历史上,崇祯不是李子霄最敬佩的皇帝,却是李子霄认为最有骨气的皇帝。

    李子霄跟着刘太监,穿过了重重宫门,来到了太和殿外,被一干宫廷侍卫,里里外外的又检查了一遍后,来到了一座大殿外。

    在大殿外,李子霄就看到了,从殿门外开始,无数穿着各色官服的大明文武百官,都静静的肃立在殿外。

    这些人排到了最里面,一直到了大殿的尽头,而在大殿最深处,李子霄隐隐约约看到一座金碧辉煌的宝座。

    李子霄随着这位刘太监进了太和殿后,看着周围一个个穿着鲜明铠甲,手持发着寒光发亮的兵器,昂然站立在一旁的禁军侍卫。

    以及那一排排穿着朱红色官袍,神情肃穆的文武百官,一股皇家的威严,顿时扑面而来。

    饶是李子霄也是见过大场面的,甚至刚刚从生死战场上下来,也情不自禁的变得小心翼翼。

    但李子霄依旧全力保持面色依旧,一如平常般沉稳。

    不一会儿,就有两名全身披挂的禁军侍卫,从里面走了出来。

    来到众人跟前后,面无表情的对众人说道:“皇上有旨,命李子霄入殿参见!”

    李子霄跟随在这两名禁军侍卫的身后,被领入大殿内后,李子霄跪拜下去:“臣永城屯军游击李子霄,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在没入朝之前,那位刘太监就已经,将入殿面圣的礼仪,都教给李子霄了,这种时候李子霄也知道乖乖对崇祯磕头礼拜。

    毕竟,人家此时依旧是高高在上的大明皇帝,九五之尊,自己那是大明将领,臣拜君,没毛病。

    跪了一会后,李子霄才隐隐听到前面传来一个声音:“李卿家免礼平身。”

    “谢万岁!”

    李子霄站起来之后,就站在那边一动不动,也不说话。

    他都不傻,也知道在这种场合,言多必失的道理,因此李子霄来时,就已经打定了注意,只要崇祯不对他问话,他就把自己当成哑巴就行了。

    站在最后面的李子霄,依旧有些好奇的,偷偷向着前方望了一眼。

    看到前方三十步远的地方,有一个高台。

    高台上,一名穿着明黄色龙袍,容貌清秀,但脸色却带着些许苍白的中年人,正坐在龙椅上,目不转睛的看下来。

    “这位就是明朝的末代崇祯皇帝,朱由检吧。”李子霄心中默默的想着。

    李子霄来的时候,早朝已经在进行了,此时就听见卢象升正在开口说话。

    “皇上,鞑子已经退出关外,此时乃是朝廷解决被鞑子祸害的,直隶各县城的关键时刻。

    要是不能让各县城百姓安排妥当,耽误了春耕,那可就要出大麻烦了。而且此时聚集在京城外的流民,已经多达三十多万人。

    这些流民必须尽快遣散,让他们各回原籍,让各县县令组织重建家园,准备春耕事宜……”

    看到脸上浮现出悲愤之色的卢象升,正在向崇祯提议,如何收拾鞑子留下的惨剧,恢复生产。

    此时,鞑子退走后,摆在崇祯面前,最主要的两道难逃。

    一个就是此时扎营在京城周围的三十多万各路明军,他们每日都要消耗大量的粮食,京城也负担不起啊。

    所以,需要尽快将这些来自各地赶来勤王的明军,打发走了。

    可是,人家千里迢迢过来勤王,你连点饷银都不发,人家会走吗,肯定不会啊!

    而第二个难题,自然就是越来越大涌向京城的流民问题了。

    那些流民聚集到京城外面,不仅对京城安危构成威胁,甚至这些流民如果不能返回原籍,还会耽误即将到来的春耕。

    而要想解决这个难题,还是需要钱粮,不仅赈灾需要钱,组织春耕,为这些流民购买粮种,耕牛,农具等,全都需要钱。

    但面对卢象升的种种提议,户部尚书只有一个句话:“户部没钱。”

    李子霄也不认识这个户部尚书是谁,历史上他根本不可能记得住,反而面对这位户部尚书如此坦荡的话,李子霄也是一阵无语。

    没钱,不管卢象升提出多么好的提议,全都是一句空话,根本就无法执行。

    “圣上,外面那些可都是您的子民啊,你难道想不管他们了吗?”

    最后,卢象升哀呼道。

    因为,卢象升知道,昨天他可是刚刚将一百四十万两银子,拉进了宫廷内,此时崇祯手里是有钱的。

    当收到这笔钱时,崇祯兴奋的一夜没睡着,对于李子霄的印象,更是没的说,蹭蹭往上窜。

    崇祯早就忘了之前李子霄是土匪流寇这回事了,嘴里念叨着,一定要重赏他。

    甚至,崇祯已经在想着,如何使用这笔银子,他准备将这笔银子。

    一部分留给关宁铁骑,一部分留给洪承畴和孙传庭,让他们加大剿匪力道。

    争取彻底剿灭窜入商洛山中的‘闯匪’,这也是此时崇祯的一块心病,然后就是拯救流民,安置生产的问题。

    这个时候,卢象升如此质问崇祯,但崇祯并没有生气,谁让他今天心情好的。

    而且弄来一百四十万两银子,也有卢象升的功劳,崇祯当然不会责罚他了。

    但这个时候,旁边一名官员却跳了出来,大声叱喝道:“卢象升,你好大的胆子,你竟敢质问皇上,你的圣人之言都读到哪里去了?”

    卢象升转过头来一看,冷笑道:“原来是陈侍郎,你不要以为本官不在京城,就不知道你干的好事。

    是你蛊惑皇上,与鞑子和谈的吧,想不到你竟然因为怕死,硬生生的把几十万朝廷兵马,白白留在京师空耗钱粮。

    你这种人简直就是误国,最后你们和鞑子的和谈,可有成效,还不是被鞑子给耍了。

    这次鞑子横卷一府三州五十多县,在本官看来,你们这些当初蛊惑圣上和谈的人,就是鞑子的帮凶。”

    说这番话的时候,卢象升的眼睛,不由得朝着一侧的杨嗣昌瞥去。

    卢象升攻击陈新甲,其实影射的却是杨嗣昌,因为这次和谈的主谋是杨嗣昌,区区一个陈新甲,还没有这么大能量。

    陈新甲是受到杨嗣昌的举荐,才做到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的,他自然属于杨嗣昌这一派的人。

    此次和鞑子和谈,就是杨嗣昌在背后指挥,真正跑前跑后的,是陈新甲等一众朝廷官员。

    “卢象升,你……你含血喷人!”

    陈新甲被卢象升说中了心事,就像是被踩中了尾巴的猫一般,跳了起来,面色赤红的指着卢象升叱喝着。

    “我含血喷人,你敢说没有此事?”

    卢象升一改往日的形象,第一次在朝堂上,如此咄咄逼人,实在是这一次他死里逃生,心中想通了很多事情。

    特别是,他从李子霄嘴里听到的那句话,‘乱世当用重典’,有些东西他不能再一味的妥协了。

    陈新甲心虚,不敢跟卢象升叫喊了,而是将眼睛看向杨嗣昌,而杨嗣昌却在一旁眯着眼,老神在在的,假装没看到陈新甲的求救。

    陈新甲一咬牙,就知道这次这锅只能他自己背了,谁让他是杨嗣昌身前的小弟呢,这锅他不提杨嗣昌背,难道还指望杨嗣昌自己背嘛!

    “圣上,陈新甲进献谗言,蛊惑圣上,臣请求圣上将其罢黜,以儆效尤。”

    卢象升夜真够狠的,直接让崇祯罢了陈新甲的官,这下子可吓唬陈新甲了,直接跪下,哭泣着对崇祯喊道:“圣上明鉴呢,微臣对圣上可是忠心耿耿的啊!”

    这个时候,一旁的杨嗣昌也看不下去了,他可不能真的让崇祯罢黜了陈新甲,那等于削弱了他的势力。

    “皇上,陈侍郎之前或许也是考虑不周,但他对皇上的忠心,绝对不容质疑,请圣上看着他以往尽忠职守的份上,从轻发落。”

    “好了,陈卿家的劳苦,真也是知道的,但这次卢卿家说的也没错。

    既然如此,朕就将派陈卿家出城,好言相劝那些我大明的忠勇将士,让他们早早开拔回家吧。

    如果陈爱卿能完成这项重任,那就功过相抵了,如何啊,陈爱卿!”

    后面的李子霄听到崇祯这番话,也是一阵翻白眼,不由叹道,崇祯打的一手好算盘啊!

    借助卢象升提出的这个由头,直接将最棘手的一件难题,扔给了陈新甲。

    让城外那些明军人马撤走,岂是那么容易的,没有粮饷,那些明军人马估计很难撤走。

    之前崇祯已经下达一次命令,让这些各路明军人马撤走了,但来自山东,河南,山西等各路总兵,联合上书,请求钱粮,否则手下将士不肯撤走。

    这可把崇祯一顿好气,但他也无可奈何,崇祯也知道,这个时候朝廷确实该拨一笔银子跟这些各路勤王明军的。

    可此时朝廷户部当真拿不出多少银子了,但要是逼急了这些士卒,闹出兵变,那可就麻烦了。

    而此时,崇祯趁机将这个难题扔给陈新甲,去解决,估计崇祯是没打算拿出一分银子的。

    陈新甲听了崇祯的话后,也是一阵色变,跪地磕头喊道:“皇上,这件事臣当心做不到啊,户部没银子,你让臣如何解散那些人马啊!”

    “当真完不成,那朕要你这个兵部侍郎有何用?”

    陈新甲听到崇祯这句话,身体也是一阵哆嗦,他知道要是这次不接下这件事,估计自己要被一撸到底了。

    他好不容易打拼这么多年,爬到了兵部侍郎的位置上,只要再熬几年,坐上兵部尚书的位置,也是有很大可能的。

    前面大好的前途,在等着他,他不甘心就此离开朝廷,一咬牙,便应了下来。

    “臣遵旨,一定处理好这件事,不辜负圣上的信任。”

    陈新甲说完这句话后,眼睛看向卢象升,心里简直已经恨死卢象升了。

    看到陈新甲的怨恨眼神,卢象升不为所动,只要能为圣上分忧,中兴大明,什么事我卢某不能做。

    “至于卢爱卿所讲的处理流民问题的事,就交给杨爱卿处理了,户部拨出十万两来,朕再从内帑中取二十万两,爱卿务必处理好此事。

    这可关系到朝廷今年的税赋,万不可有所”

    “至于卢爱卿所讲的处理流民问题的事,就交给杨爱卿处理了,户部拨出十万两来,朕再从内帑中取二十万两,爱卿务必处理好此事。

    这可关系到朝廷今年的税赋,万不可有所”

    (本章完)

第354章 封赏,赐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