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这一顿米汤,灌得极是诚恳,但却不算是违心的话。在座的几人当中,丁世杰是共生死的军中兄弟,赵景贤是他从李秀成手里救回来的,刘郇膏是他简拔于风尘俗吏之中,杨坊是早就暗通款曲的人,又是华尔的岳父,利宾更不用说了,是在京师城南紫春馆中,便“已定终身”的人。



  大家听他这样说,无不离座欠身,连道“不敢当”。这五个人,连丁世杰在内,都是心思缜密的人,情知爵帅必然是有大事要说了,个个都凝神静听。



  “论新政,论洋务,咱们在苏省所做的这一点事情,只怕朝廷上下,也多有不同之见,遑论中外之防,谁敢擅启?然而——”



  话说至此,略作停顿,特意加重了语气,目光也变得锐利起来。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此诚非常之时,不能不为非常之举,有一件事,我已决意要办,今天就要跟大家,交一个底。”



  这就是说,这件事不但重大,而且并不是来跟大家商量的。每个人都支起了耳朵,生怕听漏了一个字。



  “这是浦江西岸高昌庙一带的草图,也是旗记铁厂拟搬入的地方。除了一座船坞之外,附近多是荒地和滩涂。竹兄,你的藩司衙门,即以旗记铁厂为中心,沿浦江上下三里,各划出一块地来,长三宽二,分别叫做上高昌和下高昌。”



  “成,我明天就着手去办!”赵景贤也不问为什么,一口答应。



  “这两块地方,我是要拿来设立工厂之用。竹兄,我给一年时间,请你着人招募民伕,把平整土地和修筑道路这两件事,做完它。”



  “成,交给我!”赵景贤依然回答得毫不犹豫,但是在心里面,跟其他几个人一样,都是大吃一惊——什么样的工厂,要用这么大的地方?



  长三里,宽二里,这就是两千亩还要多,上下高昌各一块地,再加上旗记铁厂,统共是将近五千亩了。



  “启翁,上下高昌一带的地势,你要会同江海关的分理,那个英国人斯凯林,亲往考察。”关卓凡的目光,转向杨坊,“特别是下高昌,一年之后,码头和道路之上,都要准备设立分海关。”



  一片荒地,哪来的什么码头?即便有码头;何以要设立海关?这都是不可解的疑问,然而杨坊却也象赵景贤一样,问也不问,沉稳地答了个“是”字。



  “世杰,高昌庙左近,轩军要设立营盘,拿一营兵轮流驻扎,以为防护。”



  “嗻!”丁世杰还是按军中规矩,霍地起身承令。



  关卓凡摆摆手,示意他坐下,接着从身上掏出一张纸来展开,捏在手里,先环顾一圈。



  “上高昌的地,先予空置。”他面无表情地念道,“下高昌的一块地,划线圈定,免征地租,准予西洋各国设立工厂!举凡外洋载入物料,不逾线者,免征其入关关税,举凡制成外销之货物,免征其出关关税!一切工厂,不征坐厘,不受官股!于圈定地块之内,一应纠纷争执,不违《大清律》者,交由中外招商局一体处置!”



  石破天惊之下,谁能应答?座中诸人彼此以目光相顾,心中都起了同一个念头。



  这岂不是又划了一个租界出来么?



  *(未完待续。)RT
第二十三章 处心积虑
  然而还没有说完,接下来仍有新意思。



  “于划定之地内,准建船厂一家,大型船坞两座;准建兵工厂一间;准建机器制造厂一间;准建火药厂一间;准建气炉厂一座;准建缫丝厂、洋布厂各一间;准建自来火厂一间;准建印书厂一间;准建华洋职员住宿房舍。其他一应机簧零件,需配套设厂者,经中外招商局核实,无不准予。”



  大家都品出味道来了——并不是想办什么就可以办什么,而是指定了目标。可是这个中外招商局,又是个什么东东?



  “下高昌地块一切工厂,凡自划定之地内,将所产货物运往关内售卖,则视若外洋舶来,依例征缴关税。”



  原来如此,难怪说要让杨坊在高昌庙设立设立海关。



  “中外招商局,以候补知府容闳、候补知府利宾、租界工部局总董麦都思、工部局董事金能亨、工部局董事让雅克五人组成。一切工厂,须具有上流品质,经中外招商局颁发许可,方准设立。一切厂主,须在租界内取得租地人资格,方准设立。”



  到这里说完了,关卓凡自觉卸下了心中一块大石,吁了口气,脸上方始露出笑容。



  “诸位,以为如何?”



  这就是在让大家说话了,赵景贤第一个开口。



  “爵帅,这是天大的事情,是不是要请旨?”



  “此事暂不请朝旨!”关卓凡压低了声音,“好在也不是立刻要办。这一年之内,不但要用来平整土地交通,而且要拿这一年的工夫,将外洋诸国的工厂,详加考察,拟定备选,初开谈判。一年之后,等到万事俱备,我自然会请旨办理。”



  赵景贤明白了。这就是说,还有一年的考察期。不过这还不能尽释疑问——关抚台的做法,是要一举将西洋各国最好的工厂,各搬一座到家门口来,可是这样大的举措,牵涉甚广,他不免要替关卓凡担心。



  “若是一年之后。朝廷能够准许,那固然皆大欢喜。若是竟然不允。我怕爵帅会因此得咎。”



  “我知道。”关卓凡点了点头,“竹兄,你这是在替我打算了。我直说吧,这一件事,若是今日请旨,多半是要被驳回的,不过若是一年之后再请旨,我却自信能够蒙恩御准。”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要再等一年,但抚台既然有这样的自信。赵景贤也就不说什么了,缓缓点了点头,看看另外几个人。



  “若能办到,这是极好的事情!”刘郇膏眼中放光,“这些厂,都找西洋各国里最好的,制成的舰船枪炮。自然也是一流。远在天边,不如近在眼前,若说办洋务,这些不就是现成的模子可以学?拿免缴地租,免征坐厘,把洋人引过来办厂。出产的货品,单是供应朝廷,至少就能包下来一大半。这样的好事,谁不要抢着来?倒是觉得有点便宜这些洋人了。”



  “没有便宜,别人又怎么会抢着来?”关卓凡接上话头,“何况洋人有便宜,我们也照样有。他的工厂办在中国。总要招募成千上万的人去做工,且不说给了这些工人一条养家糊口的出路,单说日后学会了手艺,轮到咱们自己办厂,这些不都是人才?再有,他用的物料,到底不能样样都从外洋运来,总要在这里采购不少,这都是生财的路子。”



  “老总!”丁世杰憋了半天,终于瞅准这一个话缝,抢着问道,“这些枪炮舰船,总归是要先装备轩军的,对不对?”



  “你说呢?”关卓凡不置可否,笑着反问一句,“又不是只有枪炮,还有缫丝厂、织布厂、印书厂、自来火厂呢,你没听见?”



  “我……嘿嘿,听见船厂和兵工厂,就把别的忘了……倒是那个自来火,不知是个什么东西?”



  “就是洋火,”最喜西式做派的杨坊倒是知道,替关卓凡回答道,“一根小木枝上涂了药,在专门的纸片上一擦,就有火出来,最是方便无比。这个东西是极稀罕的,有的洋商从外国带来送人,做成一笔大生意,才肯送这么三包五包的。”



  原来是这样好的东西,丁世杰不胜神往地想了想,问道:“老总,这些都是好东西,要是咱们能参一些股子进去,却不是好?为什么说‘不受官股’呢?”



  听他这样问,其他几个人的面上,一齐露出会意的笑容,结果还是杨坊说话。



  “丁提督,你一直在带兵打仗,不晓得官场上这些事情。办这样的厂子,难道咱们能比洋人高明?若是有官股参了进去,只会掣肘,决不能有什么好事办出来。不受官股,正是爵帅英明的地方。”



  “好了,好了,启翁再捧我,我就该脸红了。”关卓凡微笑着说道,“有一件事,我知道诸位一定心存疑惑的,倒是还没有问我。”



  这件事,就是那个中外招商局。因为除了利宾之外,别人的名字都不在里面,所以反而不好问,否则不免让人以为,是在问“为什么没有鄙人在内?”



  “方才竹生兄说,这是一件天大的事,诚然不错。大在哪里呢?大就大在事涉外交!”关卓凡不再等他们发问,自己来说,“如果是官对官的来办,则再有十年,也是做不成的。无他,准办的厂子有限,这么多国家,如何分排?现在我用的法子,是由官转民——容纯甫和利先生这两位,都是候补知府衔,不是朝廷的正式官员,而租界的工部局,则是租地人自己选举出来的自治机构,亦与官方无涉。何况这五个人之中,即使不拿容纯甫当美国人看,也是三洋两华,拿这个招牌来做事,依照万国公法,外国的政府就没办法找我的麻烦!”



  这个办法,确实是个好办法——以“民对民”代替“官对官”,算是堵了洋鬼子的嘴,让他们没办法拿出什么“利益均沾”之类的条款来说事。



  一经揭示,疑云全散,大家都没有想到,原来关卓凡的用意如此之深。



  “爵帅,这个中外招商局,不知能不能指挥如意?”赵景贤有些担心,问了一句,“毕竟是三洋两华。”



  “麦都思是利先生的老师,金能亨是替咱们办电报的人,只要英美各许一间厂,则事事都可以情商。那个法国人让雅克,不过是拉他来做一个幌子,即有争执,也是四对一,不妨的。”



  “那么上高昌的那块空地……”



  “留起来,将来给自己用。”关卓凡在草图上比划了一个圈,淡淡地说,“以前是没见过老虎,不知道该怎样去画。现在是已经把老虎摆在眼前了,以后照着画,难道还会画成猫么?”



  “好!”这样的算无遗策,让赵景贤彻底心悦诚服了,再无顾虑,激动地站起身来,“爵帅,你尽管放心上京,今天你交待下来的事,我们这就着手操办,绝不会有一丝耽搁!只是上下高昌划定的两块地,是不是该弄个名堂安上去?日后函件往来,也好有个区隔。”



  “这个么……原该是有个名字的。”



  这一回,关大人没再出什么新花样,把他抄袭来的名字,老老实实地报出来。



  “上高昌预留的那一块空地,就叫做‘工业园’。”



  工业园?大家咂摸着,都觉得既动听,又贴切——“工业”这个词,从来没听说过,再加一个“园”字,更是颇见雅意。这样的好名字,爵帅居然随口创制,真是大才!



  “那么下高昌给洋人用的那一块……?”



  “自贸区。”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T
第二十四章 启程回京
  这个会议从开始到结束,也不过一个点的样子,关卓凡却觉得似乎从来没有这么累过。



  这是他“关氏洋务”最重要的一步,今天毅然迈出去了,能不能成功,只有交给历史来评判。



  或许会被骂成卖国贼也保不准——想想也是,白给地,不收税,果然很像卖国贼的样子。



  他一时又遗憾起来,自己要是个学理工的,该有多好呢?飞机大炮坦克车,没准连原子弹都造出来了呢。



  没办法,谁让自己不是呢?那就面对现实吧。



  后世论及这个时代的自强运动,诸多品评,众说纷纭——有说应当官办的,有说应当商办的,有说应当官督商办的,也有说应当学日本人,殖兴产业。



  关卓凡认为,这些说法都对,也都不对。



  对的不用多说,各自都有言之成理的地方,而不对的只有一条——我没有时间了!



  不管怎样办,都不允许再虚耗时间和金钱,来做盲人摸象的事情了。



  现实就是,中国缺钱,缺技术,不懂近代企业的运作和管理。



  洋鬼子有钱,有技术,懂管理。



  那就让洋鬼子来吧,带着最好的来。



  他想走的路,简单直接——让洋鬼子把几个最好的模板竖在那里,一边用,一边学,允许洋鬼子赚走该赚的钱。



  这个时代的西洋强国,还没有像后世那样,以森严的技术壁垒来对待中国。只要有利益,洋商们决不吝于拿最好的货色,来换走白花花的银子。



  何必摆出一副拒人千里的样子?就好像真能拒得住似的。每每摆起一副上邦大国的架子,结果打一次,败一次,让一次,等到终于肯放下脸面,想发奋图强的时候,回头看看,国家已是残破不堪,即想自强亦不可得了。



  他又想起容闳的那句话来:卧薪尝胆,以求一逞!



  老虎拜猫为师,也总要等本领学得七七八八了,才好造猫师傅的反。



  等一等,忍一忍,待到雪晴日,终有出头天。



  唯一不能等的,只有军队。



  军队一定要直接用最好的东西!



  对关卓凡的这个做法,利宾也曾有过担心,在私下里问过他:“这些洋人今天来了,明天跑了,那怎么办?”



  简单的解释是:“原来是什么都没有,就算他跑掉了,也不过还是什么都没有。”



  复杂一点的解释是:“跑了东家有西家,岂有统统不跟中国做生意的道理?”



  逼急了的解释则是:“这些东西,不像金银细软,卷一卷拿着就跑了。工厂一旦建起来了,就算借他一对翅膀,能飞到天上去?”



  想到这里,关卓凡长吁了一口气——不论如何,上海的事情算是暂且告一段落,他现在要把注意力,转移到回京这件事上来了。他早已开好了一张单子,把这次回京所要办的事务,细细列在上面——见哪些人、办哪些事、带哪些东西。



  不过最重要的,是要带够钱。当他把要提的数目跟利宾说出来的时候,利宾都吓了一跳。



  “三十万两?”利宾吃惊地看着他,



  “也还不止三十万,”关卓凡叹了口气,“我在启翁的海关上还提了十五万,在刘松岩的粮台上也提了十五万。”



  “六十万!”利宾的眼睛都瞪圆了,“逸轩,你回一趟京,做什么要花这许多钱?”



  “做什么?”关卓凡也把眼睛瞪起来,“自然是行贿。”



  “哦,哦。”利宾不吱声了,默默盘算了一会,说道:“今天大约是来不及了,明天我亲自送过来。还好我把你的钱放在渣打,若是在哪个钱庄里,怕是调头寸都要十天半个月。”



  六十万两,公一半,私一半。关卓凡心说,老子这回要大大破财了,扈晴晴的那个保险柜里,也已经空了一半。



  “你吩咐的事,我已经派人到香港,发了电报给山度士。”利宾的眉宇之间,微带忧色“这次你要在京里花这么多钱,那一件事,或许是可以办成功。只是在我而言,真不知是该盼你办得成,还是盼你办不成?”



  “利先生,不必替我担心。”关卓凡心里感动,面上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