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江苏巡抚关卓凡候见。”伯彦讷谟诂在门外躬身报名。



  “进来吧。”还是那个干净好听的声音答了话。



  这一回,关卓凡与两年前的那一次来,大不相同了。



  上一次来,还是刚刚升任步军衙门的左翼总兵,觐见谢恩。一进九重,仿若梦游,到了养心殿门口,听到这一声“进来吧”,更是紧张到汗湿重衫。今天再来,已经变得很从容,迈步进殿,按照礼仪疾趋几步,看到了前面摆着的一个垫子。



  这个垫子,却是安德海替他安排的,特意往前摆了摆。



  这是太监们惯用的小花巧——凡是人缘好、打赏厚的官儿,就替他往前摆一点,这样跟太后回话,无须大声,就可以让太后听得很清楚,同时太后说的话,自己也能一下子就可以听得明白。



  反过来,则恨不能把垫子给他摆到门口去,那么觐见的人,每每就会有麻烦——声音不够洪亮,让太后听不真切,也还罢了,毕竟太后还可以让御前大臣过来问个明白,再去回话。可是太后所说的话,若是听不真切,那就麻烦了,未必还能说一句:“太后,请您大声一点”?



  今天是关卓凡觐见,自然格外不同,安德海特意交待,要把垫子摆在“最最近”的地方儿。



  这些关节,关卓凡不知道,也没有去想,到了垫子上,先将大帽子摘了摆在一旁,双眼花翎的翎尾朝向太后,以示敬意。



  “臣关卓凡恭请圣安!”



  “抬头说话吧。”这一句,仍是由慈禧来说。



  “谢太后。”关卓凡把帽子戴起来,至此才可以抬头一望。



  果然是“最最近”的地方,两张淡黄色的纱幔背后,丽人的丰姿,隐约可见。关卓凡心里琢磨着,是不是该补上一句“裙下之臣关卓凡,恭请太后懿安”?



  照例,臣下陛见的时候,都是由慈安太后先问,这回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她开头说的几句,无非是这两年你辛苦了,路上走了几天,可看见了什么没有之类的话,关卓凡早已做了准备。然而今天慈安太后的一句话问出来,立时便弄得不像奏对的格局了。



  “关侯爷,恭喜你啊。”



  话是好话,却让关卓凡有一点失措——准备好的答案没用上,只得俯了俯身子,答道:“这都是皇上和两位太后的恩典。”



  “嗯,”慈安喜滋滋地说。她心里一直觉得对关卓凡有所亏欠,这一回替他封了侯,算是补上了。“你是哪一天到京的?”



  自然是昨天,何须再问?关卓凡心想,这位太后,有时候真是懵懂得有趣。



  “臣是乘坐海轮,七月初三到的天津,初七到的京城。”



  “路上可还太平?”



  太平不太平,当然问的不是海路。陆路的话,虽然没有遇到盗匪,但一路行来,民不聊生的情形,倒是见得不少,无论如何也说不上“太平”二字。



  “回太后的话,都是太平的。”



  “你这两年在江苏打了好些大胜仗,辛苦了。”



  关卓凡心中暗笑:原来还是这个套路,只是顺序有点不同。



  “臣蒙皇上和太后特达之恩,理当竭力尽忠。”



  “你这次来,带了入籍的那两个洋人,”这是慈安最感兴味的事,“一个叫做华尔,一个叫做福……福……”



  “启禀太后,是福瑞斯特。”



  “对了,福瑞斯特,福瑞斯特,”慈安重复了两遍,牢牢记住了,“这两个人,怎么样啊?”



  “这两个都是忠勇成性的人,以为能够入籍中国,乃是莫大的荣耀,因此对太后和皇上的恩典感激涕零。”关卓凡多少要说一点大话了,“有了这样的激励,打起仗来,格外奋勇。华尔在战场上曾经三次负伤,福瑞斯特被俘,遭长毛严刑拷打,坚贞不屈,丝毫不曾堕了朝廷的威风。”



  这一番话,给两位太后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觉得“洋鬼子”能做到这个份上,殊为难得。



  “恭亲王是要接见他们的,”慈安太后动容道,“另外,你跟他们俩说,只要诚心报效,朝廷自然不会亏待了他们。”



  “是。”



  慈安没有话了,转头轻声说道:“妹妹。”



  慈安太后问话的时候,慈禧的目光,一直停留在关卓凡身上。



  她的心情,与慈安不同。慈安是高兴,她除了高兴之外,还混杂了一丝自豪和骄傲。



  慈禧的性子,有一份敏感和虚荣在里面——当初在如意洲失身给关卓凡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五品的佐领,芝麻绿豆大的官。这一次再见到他,却已经是一位侯爵,头品顶戴的红顶子大员了。而这个比她小三岁的男人,现在正替她儿子的江山在打拼。



  这个事实,让她的内心深处,洋溢着一种奇异的安慰和满足。



  不过虽然是心潮起伏,说起话来,却如往常一样的平静。



  “关卓凡,你这次回京,要办报销?”



  “是。”



  “轩军不打算再打仗了么?”



  这句话问得极是锐利,仿佛一下子便将关卓凡的用心看穿了——按照当时的惯例,如果接下来仍旧要继续打,又何必急于奏销兵费?



  “回太后的话,轩军是国家财政一力养起,臣以为军费报办,当以明快为佳,迁延俞久,俞是繁难。”这是准备好的回答,并不为难,“按臣的一点想头,轩军日后的兵费,要每年报办。”



  这个说法,巧妙地回避了轩军是不是打算继续打仗的问题,但却很动听。其时的各支军队打仗,永远是在要饷,往往打了七八年下来,到了告一段落的时候,才开始办理报销。而这个时候,历年往来的账目,自然早就成了一笔糊涂账,朝廷也只能糊里糊涂地准予过关,于是统兵的大员和各个将领都可以放心中饱,同时也白白便宜了户部的一班蠢吏。



  慈禧太后是当家的人,不过这个家,当得很为难,不仅没有钱,而且连底下的钱是怎么花的,都不能弄得清楚。她觉得关卓凡说得很好,若是各支军队都能像轩军这样,每年一回,把账目交待得明明白白,那该有多好呢?



  虽然眼下还不能这么做,不过她的声音里,已经带出了赞许的意思。



  “这还真是个好法子,算是替国家在着想了。”



  从这里开始,结合着从去年到现在的几个折子,把到上海以来的几场战役,都细细地问了一遍。临到末了,又问到洋人的事情上来了。



  “轩军里面,一共用了多少个洋人啊?”



  “自白齐文以下,洋教官、洋军官还有洋兵,一共是一千三百四十六个。”



  “我听说轩军能打,跟有这些洋人的关系甚大,”慈禧忽然有所感慨,“不知道什么时候,不靠着这些洋人,还是能一样的能打,那就好了。”



  “是,太后圣明!”关卓凡赶紧接上一句,“所以光打败了长毛还不够,非得把兵再好好练一练不可。”



  “嗯,”薄纱之后的慈禧,深以为然,点着头说道,“有这一支兵在江苏,我们也都放心的很,不过现在捻子闹得挺厉害,也不知道靠豫皖数省的兵力,够不够。”



  当然是够的,若说不够,岂不是轩军又要顶上去?而且剿捻的主帅是僧格林沁,他儿子伯彦讷谟诂此刻就垂手立在一旁,这是一句话都不能答错的。



  “够是一定够的,”这一句是总纲,非先说清楚了不可,然后才能再往下一层层地铺陈,“捻匪大致是在安徽、河南、山东数省之间奔突,现在剿捻的军队,旗将里面,有僧王的一万多蒙古马队和七万绿营,胜保的一万多人,德胜阿的八千人。汉员里面,有李鹤年的豫军一万多人,李鸿章的淮军近四万人,谭廷襄的鲁军两万人。湘军的鲍超、张运兰,在河南有三万人,刘长佑的部将张良佐和涂仁山,在山东跟河南交界处有一万五千人。另外还有吉林和黑龙江下来的马队,也有将近万数,这还没有算各地的乡勇团勇。”



  这样算下来,单是正规的军队,就有二十四万,人数确实是够的,何况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没有说。



  “僧王威名素著,有他统筹全局,几万捻匪无非是在苟延残喘,拖日子而已。另有一桩事,要请两位太后明鉴,战阵上的情形,倒也未见得是兵越多越好,因为后勤粮秣、枪弹火药这些东西,都需要供应运输,部队的指挥调派,也要灵便才好,若是人多得过了头,就变成了臃肿,反为不美。



  深宫之中的太后,于军旅上的事情本来就不能了如指掌,唯一最接近阵仗的一次,便是关卓凡在御驾之前,诛杀劫驾的勒保。而现在他虽然还年轻,但赫赫战功摆在那里,他既然这样说,不信他又信谁?自然都是深信不疑,却再也想不到他这一堆话,为的还是将轩军从战场上摘出来。



  “那就好。”自古为人主者,总是喜欢听好消息的,慈禧亦不能例外,听了关卓凡的话,心中喜慰,微微点了点头,接着问下一件事。



  “从江宁回来的人,只有你。”她用轻描淡写的口吻说道,“现在洪福瑱和李秀成已经杀了头,不知道当初江宁城里,究竟是个什么情形啊?”



  *RS
水与不水(求月票)
  最近这十几章,在书评区看到有读者提出意见,觉得太水了。



  狮子先表明一个基本的态度:作为付费的读者,是你们在替这本书捧场,因此不要说提意见,就算是骂,狮子也会乖乖地接受。



  如果阅读感受不佳,狮子要说非常抱歉。



  回头看一看,这十几章写了纳妾、铸币、电报、办新邮、轩军改制、廉政、广方言馆、工业、八旗、国家财政、外交、预言、与湘淮系的关系处理、未来新政和洋务的方向等一干事情,并没有哪一项是当真偏离了主题的。



  所以我猜测,也许有的读者所不满的,其实并不是“水”而是“不好看”。



  对于一本书来说,情节往往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纵向,一个是横向。纵向发展的时候,情节是流动的,节奏快,比较好看。横向发展的时候,情节容易凝固,节奏慢,如果笔力再不够,就会显得比较沉闷。



  作为读者,既然huā了钱,当然有权要求看“好看的东西”狮子深深地理解这一点。不过在狮子而言,相比于二百万字以上的一本书来说,这一段铺垫和交待,却又觉得必不可少。



  如果没有这十几章,这本书以后是立不住的。



  事实上,这十几章内容,狮子也写得很累,如何在大量的资料里面,把最该交待的东西拣出来,说清楚,真是一件挺为难的事。



  至于说是不是没东西可写了所以灌水,那真的不存在。狮子还是那句话,好不好看是笔力问题,灌不灌水是态度问题。



  原来就说过,这本书在任何时候,都有未来五十章的细纲,要写哪些东西,都是早就定好的,不会临时起意瞎写一通,请大家放心。这也是为什么自发书以来,一直可以保证一天两更,从未有一天中断的原因。



  即使这十几章里面,也有不少地方,与未来的情节转折是有着呼应的,大家以后就知道了。



  不管怎么样,狮子会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继续加油。



  嗯,既然已经说到这里了,那么干脆就厚着脸皮——



  三月份第一天,求张保底月票!



  谢谢,谢谢。



  *(未完待续。
第二十七章 秦桧也有仨朋友
  本来按照朝廷的意思,伪幼主和忠酋,是要送到京城,献俘阙下的,然而不等朝命到达,两个人便被杀在了吉字大营之外的法场上。而李秀成的供词,也被大涂大抹了一番之后,才呈送朝廷——曾国藩用的理由是,供词之中,“多有大不敬语”,不得不划了去。



  这个理由很堂皇,没办法指责他什么,但京中大老,多有疑问,认为这是曾国藩在替他那个九弟,遮掩洗劫江宁的真相。



  现在慈禧太后这一句话问出来,仿若无心,关卓凡却知道,内中有很深的含义。对于李秀成的死,他听到过一个说法,李秀成本有降意,但赵烈文的一句话,让曾国藩终于下决心动手——“此贼甚狡,不宜使入都”。



  赵烈文的意思,自然是死人不会开口,江宁的详情,朝廷也就无从得知。既然如此,湘军洗掠江宁城的“盛况”,自然也决不能从自己的口中说出来。



  “臣在江宁,一直是驻节索墅,提调本部兵马做外围的兜截,因此不曾进城。”关卓凡的话,滴水不漏,“破城之后,共俘获逃窜的长毛两千零七十三个,于东、南两方向,自信无一走脱。检获财物折银三十八万两,依照前例,拟以三成解交户部,又接六月十七日上谕,着不必解京,拨归藩库以充兵费,臣还没有谢恩。”



  这一番话,听上去官样文章而已,平平无奇。可是慈禧垂帘听政两年。这位二十七岁的少妇,心机已历练得愈发深沉。略一思索,便从关卓凡的话里面,听出了两层意思。



  一个是曾国荃的吉字大营,攻破江宁之后,心思没有用在把城围好上面,不然又怎么会逃出来两千多长毛?更不要说连洪福瑱、李秀成这样的巨贼都逃了出来。



  另一个是,这两千多人身上,一共只搜到了三十八万两的金银财宝。也就是说,江宁城内如果真有金山银山,那就并没有被这些匆忙逃出的长毛所带走。



  既然听懂了,就不必再多说什么,于是点点头,先把这一个话题放下,转而问洋务。



  “你在江苏办电报。听说军务上的事情,很得其力。”慈禧的声音,转为柔和,“上一次,我们倒是错怪你了。”



  “臣不敢当!”太后于殿堂之上说这样的话,为臣者当然只有做惶恐的表示。“原来也只是征用了洋人在上海的两条短线。幸而有皇上准许试办电报的上谕,这才能在苏省架设成功。不过臣在军务上得了电报的大力,这是实情,当初丁世杰攻苏南,受阻于长毛的太湖水军。以电报传讯,报臣得知。这才有丁汝昌的太湖大捷。”



  “对了,那两只买来的炮舰,果然好使得很么?”



  “真是利器。当时是两方的船队绕岛相迎,长毛以大龟船为前锋,自以为无敌。及至金台号发炮,只一炮就将长毛孙四喜那只最大的龟船,打成粉碎。”



  “哦?这么厉害!”两宫太后一齐动容,慈安脸上微现惊惧之色,慈禧脸上却有点失望的样子,“可惜那个阿思本舰队,叫李泰国给带回去了!”



  “是,那个李泰国,野心太大,幸亏太后和议政王识破了他的伎俩。”



  “对了,当时办《阿思本舰队撤退案》,谈到你那两只船,我叫总理衙门的董恂跟李泰国说,让他自己到上海去找你要!他倒是去了没有呢?”



  “去了,”关卓凡边回忆边说,“他是在江阴寻到了臣,说要把那两只船要回去。”



  “那最后怎么没有让他拿走呢?”



  “臣跟他混赖,”关卓凡老老实实地说,“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