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1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黑人参军,可以增强己方的力量,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黑人参军,作为黑奴解放的一部分,是黑人地位发生实质变化的最好宣示,是瓦解敌军军心的利器,能够进一步促进南方黑奴逃亡、削弱邦联战争潜力;在国际上也会大大加分。



  问题是,前线的高级将领们不愿意接受黑人军团。



  比如托马斯,关卓凡问他,我手上有俩黑人团,昆布兰军团要不要拿一个过去。这个一向杀伐决断的汉子扭扭捏捏,嘿嘿了半天,也没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当然,这也相当于答复了。



  要知道,托马斯还是一个奴隶制的坚定的反对者,并为此和自己的奴隶主家族决裂。



  关键是同情归同情,但他和大多数的白人高级将领一样,并不信任黑人的战斗力。



  所以战争部和陆军部试探着问西部战区可不可以接受黑人战斗团时,并不抱太大的希望,没想到关卓凡一口答应,而且一要就是俩。



  对于黑人的战斗力,关卓凡和他的绝大多数白人同事,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



  不好说黑人就一定是有战斗力的,但加入联邦军队战斗部队的黑人,却绝对是有战斗力的。



  黑人并没有服兵役的义务,所有参军的黑人都是自愿的,都是有参战的热情的,这已经先过了一遍筛,而最终能加入到战斗团的,就那么几千号人,不是百里挑一也是十里挑一,基本素质是有保证的。



  进一步提高了黑人士兵的战斗力的,是对面的邦联的政策。



  因为怕引起大规模的奴隶逃亡,南方国会立法,北军的黑人士兵一旦被俘,没有战俘待遇,或者处死,或者重新当作奴隶出售,直接指挥黑人团的白人军官一律绞死。



  这样,反倒逼得黑人士兵没有任何退路。黑人团作战异常凶悍,直至打剩最后一人,也绝不投降,因为投降了也是死路一条。而且,以牙还牙,黑人团从不留俘虏,落在他们手中的南军全部处死。



  最重要的是,关卓凡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了解,翻身奴隶变成解放战士,能够爆发出来怎样的战斗力。



  *RU
第四十章 新编制
  而且,黑人总比白人好拐吧。



  陆军部已经给两个黑人团各派了主官,都是年轻的白人军官,一个叫做艾伦?布朗,马萨诸塞州波士顿人;一个叫比尔?凯勒,缅因州波特兰人,军衔都是上校。



  关卓凡发现他们俩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都算新英格兰人,都是豪门子弟。艾伦?布朗的老爸以前做过波士顿的市长,比尔?凯勒的老爸是缅因州最高法院的首席**官;同时,政治倾向上,都有着强烈的反奴隶制色彩。



  这是当时统带黑人团的白人军官必备的条件,反奴隶制的政治取态不消说,他们的豪门精英身份可以适当抵消歧视黑人的白人同袍的压力;同时,既知道被俘后会被敌人绞死,依然挑起这个担子,就必是意志坚定、能够舍生取义的“有理想、有信念”的好青年了。



  至于年纪轻轻就居上校之高位——都是从上尉直接升到上校的,也是出于上述原因,一来增加权威,压服戴着有色眼镜的白人同袍,二来也是对他们负责这种吃力不讨好、并且风险更高的岗位的补偿。



  两个年轻人生气勃勃,关卓凡都很喜欢。



  不论是布朗和凯勒,还是他们手下的黑人团士兵,都没有想到战区总司令会亲自校阅他们,都非常激动。



  这两支部队,从组建之日起,就受尽白眼。比尔?凯勒带的缅因州第十二志愿团到现在为止还没发军靴,有的士兵的鞋子破了洞,脚趾露了出来,有的干脆就光着脚。艾伦?布朗带的马萨诸塞第六十步兵团稍好一些,穿的是让麦克道尔吃了关卓凡一顿鞭子的鞋子——不分左右脚。



  两个黑人团报到的第一天,关卓凡就亲自下令给他们换装,然后校阅。



  穿上了新鞋子。舒服劲从脚底一直蔓延上了头顶。总司令缓缓地纵马而过——这是绝大多数黑人士兵这一辈子见过的最大的官,激动地黑脸上油光闪亮。这种激动不仅仅来自上官的身份,而是他们人生第一次。被他们服务的国家和政府,真正地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对待。



  他们整齐列队。尽最大的力气挺高自己的胸膛,伸直自己的脖颈,喊出最响亮的“乌拉”。声浪一波高过一波,许多士兵眼睛中泛出了泪花。一张张黝黑的面庞上激越飞扬的神情也感染了关卓凡:这样的部队不能打仗?!



  以前,他总认为解放黑奴是林肯的“术”,现在,虽然他还是认为这是“术”。但是,“术”也好,“道”也罢,有什么区别吗?你把对方当成一个“人”。对方才会为你发挥一个“人”应有的作用,而不是仅能发挥一只口袋、一辆独轮车、一只骡子的作用。



  南军焉能不败?



  比尔?凯勒和艾伦?布朗都向总司令请战,愿为先锋,关卓凡微笑着答应了他们。



  四个白人团没有主官,要轩军自派。



  这六个新团合编在一起。组成松江军团“暂编第三师”。



  这“暂编”两个字,关卓凡想,打完亚特兰大,无论如何要去掉它。因为既然是“暂编”,就随时可以撤销。而关卓凡不但不要撤销,还要增加编制,其他兵种不计,步兵师至少要从现在的两个增加到四个。至于将来的“第三师”还是不是“暂编第三师”的这些人,不重要。



  关卓凡打的算盘是,轩军回国的时候,员额不但不减,还要至少翻他一番,而多出来的这部分员额,要由美国人替他装备起来。



  就是说,他要借美国人的手,用美国人的钱袋子,完成轩军的扩军。



  出国前,美国政府的条件是“赴美义勇,所有军饷和军械装备,以及伤亡士兵的抚恤,都由美国政府提供”,就是说,理论上,不论关卓凡把轩军撑成怎样的一个大胖子,美国政府都得替他给包起来。



  所以,不可以辜负友邦的一份拳拳之心啊。



  只是自己现在新官刚上任,狮子的嘴巴不好一下子张得太大,打完亚特兰大,自己的地位会上升到美利坚和林总统本人的救星的高度,到时候予取予求,就没人能说啥了。



  由原第一师克字团团官伊克桑出任暂编第三师师官。



  选择伊克桑坐这个位子,一个是因为在奇克莫加和查塔努加战役中,克字团的表现都很好,尤其是传教士高地之役,伊克桑主攻瞭望峰,打得有板有眼,节奏张弛拿捏得很到位,已初步显示出指挥大部队作战的能力。至于攻上去之后差点没守住,责任不在他。



  二来,也是对伊克桑当初未能出任第二师师官的遗憾的一个弥补。



  至于伊克桑的旗人身份,在关卓凡今后的战略格局中,有着特殊作用。只是这是一面双刃剑,刺倒敌人还是割伤自己,全看关卓凡如何把握了。



  轩军第一次有了全洋班的部队,伊克桑的英语还没有好到可以直接流利地和部下们交流的程度,但没有关系,给他配了翻译参谋,再说当时军队下达作战命令,都是在纸条上写下来派传令兵送递的,而不是在电话里嚷嚷——还没有电话呢。



  西部战区上报华盛顿,伊克桑升任准将。



  同时批下来的,是华尔升任少将。这一次,华尔没有推辞。



  除了暂编第三师外,轩军序列中,还出现了两只新组建的部队。



  一个是炮兵师。



  查塔努加战役后,轩军从战利品中瓜分了七十余门大炮,现总火炮数量已超过二百门,实实在在可以编成一个炮兵师了,安德森少校升任上校,出任松江军团炮兵师师长,这下子安德森就正式脱离西点军校序列,进入野战军序列了。关卓凡暗示,打完亚特兰大,就给他升准将。



  安德森自己也很兴奋,不仅仅是因为升了官,毕竟,讲了大半辈子的炮兵,终于有机会实践所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啊。对于事业的第二春,他非常来劲,所有制度,一项项从头细细地制定出来,培训新手,更是比在课堂上还认真严格,手把手地一个个过关。



  关卓凡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你越起劲越好,一年后就没仗打了,看你到时候会不会觉得比较失落?以您这个年纪,不退役就只好回西点教书,问题是,您都准将了,回西点,置校长于何地啊?



  所以,跟我去中国吧?那么广阔的天地,打出个第三春、第四春都是可能的。听说您太太已经过世了,孩子也长大了,那就没有什么牵挂了吧?



  关卓凡打安德森上校的主意,是因为炮兵不比步兵,是当时绝对的高科技兵种,两百门大炮——而且肯定还会增加,这么大一个摊子,短时间轩军自己是无论如何撑不起来的。何况安德森桃李满美利坚,他如果肯去中国,自然有办法通过他再挖一批他的学生过去。



  另一个是骑兵师。



  松江军团的骑兵师是在原马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副军团长张勇亲自负责。



  原马队二千四百人,这个人数,作袭扰之用绰绰有余,但担当方面作战任务就显得不足了。而接下来转战数千英里,骑兵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将马队扩编为骑兵师是必要的,时机也成熟了。



  此时的近代化战术体系中,骑兵已不再作为正面冲锋陷阵之用,当然,骑兵墙、甚至矛骑兵,这些欧洲人喜爱的古董,还会在某些国家的军队中赖上一段时间,但关卓凡和美国人一样,不认为自己需要学。



  *RU
第四十一章 骑兵和工兵
  关卓凡对这个时代的骑兵的定位,就是快速移动的步兵。



  通过大范围、长距离的运动,迂回到敌军的侧后翼进行突袭和骚扰。



  深入敌境,在敌人兵力薄弱的后方,对重点目标如敌军的后勤基地进行破坏。



  切断敌人的运输补给线,特别是铁路交通。



  通过对敌人防守单薄、又具战略价值的目标做出威胁姿态,以自身为饵,吸引和调动敌军兵力,达到打乱敌军部署的目的。



  需要的时候,对敌境的不设防的平民目标进行恐慌性烧掠破坏,增加敌方决策层的民意压力,动摇敌方支持战争的民心士气。



  要坚决抵御住正面冲锋的诱惑——哪怕是短促突击,骑兵墙那种活谁爱干谁去干,反正我的骑兵不干。



  当然,这种战术是用于对付同等武器装备的敌人的,如果回国对上捻子那种水准的对手,就不需要这么折腾了,直接奔到斯潘塞连珠枪射程内碾压就是了。



  以上思路,关卓凡和张勇反复讨论过。其实在打长毛的时候,轩军马队的这种战法便初具雏形,现在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下面的官兵对这种战术的理解和实施都很到位,城南马队袭杀勒保和粘杆处侍卫那种冷兵器作战模式,已经恍若隔世了。



  骑兵师下辖两个骑兵团,每个团二千五百人,总兵力五千人,不算多,暂时够用,还留出了一个团的编制,打算最快在亚特兰大战役结束后、最迟在萨凡纳战役开始前填满它。



  骑兵师的马匹已经大部分是美国马,轩军带了三千匹口马即蒙古马过来,但马匹是非常娇贵的动物,船上便死了不少,来到美国,水土不服,前前后后又死了一批,许多马队士兵心疼得直掉眼泪。



  还好美国马高大雄壮,外形比蒙古马神骏得多;性能上,长途奔走略逊蒙古马一筹,但短途冲刺比蒙古马还强,而蒙古马已经是中国所产短途冲刺能力最强的战马了。



  关卓凡想,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把美国马引进中国?但他对马匹繁殖基本一窍不通,也知道这不是一日之功,只是嘱咐张勇等留意这个问题。



  南下的过程中,这支新组建的骑兵师,很有可能和南军的传奇骑兵将领拜福德?福莱斯特交手,那肯定是一件非常过瘾的事情。



  除了克字团团官暂由副团官署任外,轩军其他各团名称和主官都暂时不变,但相互之间进行了混编。



  这是因为,查塔努加战役,不少部队伤亡甚重,比如打传教士主岭的先登部队德字团,打瞭望峰的主力克字团,打阻击朗斯特里特的洋二团和建字团,战后减员都很严重,既然新的兵员自成一师,暂不直接往轩军原来的两个师里补人,那么第一师、第二师各团之间就得相互调剂,以达到各团员额大致平衡。



  这件工作关卓凡亲自主抓,他的目的,除了维持各部之间相对平衡外,更深的心思不能宣之于外:他要借这次调整的机会,进一步缩减轩军各团残留的对团官个人效忠的可能性——轩军唯一的效忠对象只能是关逸轩,从而为日后彻底改革军制做准备。



  关卓凡要来了整六个月的后勤补给,但进军亚特兰大的时候,真能带在身上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都得放在查塔努加。查塔努加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后勤基地,物资堆积如山,新建的仓库绵延数里,一眼望不到边。



  其实还不止,孟菲斯还有一部分,实在是查塔努加摆不下了,才发了一部分到孟菲斯去,结果变成了一个很有趣的局面:查塔努加是西线大军南下的总后勤基地,而孟菲斯是查塔努加的后勤基地,查塔努加的储备不够了,再从孟菲斯往查塔努加运。



  而查塔努加对前线的补给是这样操作的:进军初期,从查塔努加用铁路向前线运送,战线向前推进后,在前线的后方沿铁路建立二级后勤补给基地,查塔努加的物资发到这个二级基地,再由二级基地向前线发送。



  战线持续前推,二级补给基地和前线之间便出现三极补给基地,物资由查塔努加而二级补给基地,由二级补给基地而三极补给基地,由三极补给基地而前线。



  如此节节推进,铁路和物资一直跟着前线部队,直至亚特兰大。



  在这个庞大的后勤补给体系中,铁路是串起每个环节的生命线,可以想象的到,不论是在北军的前方还是后方,南军必采取一切手段破坏自身以北的铁路线,于是,随时随地修复甚至新铺出一条铁路,便成为保证北军顺利进军的必要条件。



  而查塔努加和亚特兰大之间,虽然没有类似传教士高地瞭望峰那种险要,依然是有山有河,远远谈不上一马平川。



  这在中国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事情。当时的中国,连一条铁路都没有,自然完全没有想象空间;可即便中国有了铁路,甚至之后的好几十年时间里,还是无法想象啊。



  而美国人这个时候就办得到了。



  关卓凡在心里一声长长的叹息:任重道远啊。



  负责搭桥修路的主力,是谢尔曼独步全联邦的工兵部队。



  在今后的行军作战中,关卓凡会不断见识到这支部队变戏法一般的、令人瞠目结舌的工程能力。



  相比起来,之前谢部强渡田纳西河不过是小菜一碟。



  仗还没开打,这份后勤补给计划便给了关卓凡很大的感慨,他本来认为自己已经充分认识到“国力是战争之本”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