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1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个骑兵连为一个单位,每个单位排成四个横列,前两个横列一组,后两个横列一组。,两组之间前后约距五十米。



  如果有敌骑冲过第一组的队列,则由第二组予以射杀。



  同横列的两个士兵之间,留出半个身位的窄窄的间距。



  同一组前后两列士兵,后面一列士兵的站位,对准前面一列士兵之间这个间距。



  这是一片宽阔的地带,根据敌军的攻击阵势,一个个连队一字排开,左右绵延几近一公里。



  蹄声隐隐,很快便如地底滚雷,由远而近,南军骑兵出现了。



  仿佛大海生潮,初看不过一线,但转瞬之间,怒涛汹涌,大地颤抖,南军骑兵排着极宽的队形,挥舞在头顶的马刀组成一条鳞甲闪烁的巨龙,在半空中翻滚着身躯,呼啸而来。



  张勇大喝:“前排跪倒!”



  第一组的前排士兵呼拉一片,单膝跪地。



  张勇:“举枪!”



  第一组两排士兵哗啦啦一片响,托枪,抵肩,手指搭上扳机。前一排成跪姿射击姿势,后一排成站姿射击姿势。



  张勇:“瞄准!”



  所有的枪口都抬了起来。



  “放!自由射击!”



  枪声骤雨般响起,宽达近一公里、每隔不足半米一颗、上下两层、共两千颗子弹横掠出去。



  南军的骑兵阵线好像撞上了一堵无形的高墙,人仰马翻。



  还骑在马上的继续大呼驱驰,然而紧接着是的第二道高墙、第三道高墙……



  人鸣马嘶,一路狼藉。



  一支弹筒打完,前后两列士兵立即交叉换位——跪姿射击是一个很辛苦的动作,时间长了,影响射击的准确性。



  偶尔有士兵中弹,但第二组马上有人上来补位,对弹幕的密度没有任何影响。



  第二支弹筒还没打完,南军终于承受不住,撤退的军号响起,剩下的骑手纷纷拨转马头,涨潮和退潮一样的快。



  张勇重重“哼”了一声:打得真不过瘾。



  在轩军斯潘塞连珠枪的超密集射击下,南军骑兵攻击进行中很难有效还击——就算开枪,也只能发射一枪,前装马枪可没法子在奔跑的马上装弹。轩军的伤亡极低,第二组射手基本没派上什么用场。



  收到张勇的战报,关卓凡命令全军准备追击。



  准备追击?不是准备进攻?



  下面的将领以为自己听错了命令,咱们好像还没打呢,敌人就撤了?



  没有听错,就是追击,去准备吧。



  谢尔曼也将信将疑。



  情报很快传来,南军正拔营而去。



  *RS
第四十六章 我也挖战壕
  关卓凡心中暗自得意:我又破了我自己的纪录啦——这一次正面战场不但一枪没放,而且还一炮没放。



  但饶是关卓凡自以为料敌先机,还是没能捉住南军。



  其实三几口把剩下的早餐吞下去之后,约翰斯顿就开始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了。拜福德?福莱斯特兵败的消息一传来,约翰斯顿即下令撤退,那个时候南军已经束裹停当了。



  所以,虽然南北双方几乎同时收到骑兵对决的战果,约翰斯顿的手脚,还是比得意洋洋的关总司令、将信将疑的谢总司令快了一步。



  而且,南军的后卫部队,事先已在所有必经的路上——不管是马车路还是铁路,都埋下了炸药,主力部队一通过,即行引爆。留给北军追击部队的,是人为制造的塌方和凭空冒出来的深坑,横在路中间的树木、断成两截的桥梁,自然更不在话下。



  南军工兵甚至还把一条河流的堤坝炸开一个缺口,水量虽然不是很大,但地面上也多出来不少湖泊、池塘,方圆数里一片泽国。



  北军的左路军、右路军分兵追击,很快高下就分了出来,谢尔曼部的进度远远超过关卓凡部。轩军根本没成建制的工兵部队,昆布兰军团的工兵也远不如谢尔曼部,追击部队大半的时间都坐在路边,等前面把路开通。



  这件事给了关卓凡很大的刺激,自己建立这个部队、那个部队,又反复赞叹美国的工业能力,怎么没想过建立真正的近代化工兵部队呢?短时间内当然不可能达到谢尔曼那种水平——中国没有美国的工业配套能力,但总要一步步做起来先啊。



  近代化战争,没有像样的工兵,想什么呢?



  打完亚特兰大,就得着手这个事情。



  谢尔曼追得非常起劲,多尔顿战役、萨勒卡战役,基本都是左路军打的,右路军除了修了两座桥,就啥事也没干过了,这怎么成?



  终于,谢部前锋的牛顿师,在阿拉图纳附近,追上了约翰斯顿的后卫部队。



  出乎意料的是,这支南军不但没有慌乱,反而掉转头,狠狠地咬了牛顿师一口。



  南军其实也是憋了很久,多尔顿、萨勒卡都是没打过一个像样的仗,便一退再退,被人家赶鸭子似的,早已经窝了一肚子的火,见追兵不过一个师,这支后卫部队上下一起叫唤:给北佬一点颜色看看!



  牛顿师没想到这支南军一点败军的风范都没有,一大片灰乎乎的,嗷嗷叫着,如狼似虎地扑了上来,措手不及,很吃了一点亏,不得已,退了下来。



  等谢部的大队赶了上来,南军早已扬长而去了。



  谢尔曼气得要死,但也没办法再追下去了,因为发现:追得太快,补给线拉得太长,给养跟不上了。



  萨勒卡至阿拉图纳的铁路线,已在北、南两军的共同努力下被破坏殆尽,谢尔曼的工兵再牛,修复这段线路也得花上相当时间,毕竟,这不是十几米的铁轨,而是好几十英里的铁路。



  关卓凡终于气喘吁吁地赶到了,两位总司令一商量,决定就地安营扎寨,修铁路、等给养。



  另决定,拿下阿拉图纳后,就把阿作为前进亚特兰大的二级补给基地。



  牛顿师的失利让关卓凡非常警醒,他觉得,之前多尔顿、萨勒卡两役,又让自己隐隐滋生出了查塔努加战役前那种对敌人的轻慢之意。



  南军虽然“败退”,但约翰斯顿总能及时脱离和北军的大范围接触,南军整体兵员战力没有任何实质性损失。己方推进得快,固然时间上占了先机,但若一路上一直未能寻机予南军重大打击,容他们全身退回亚特兰大,到时候,亚特兰大的攻防战就会打得非常辛苦。



  毕竟,亚特兰大的防御结构、体系、体量都不是多尔顿、萨勒卡可比的。



  还有,约翰斯顿虽然善于治军,但战役指挥失于呆板,北军在追击的过程中战线愈拉愈长,已经露出不少破绽,如果对手是罗伯特?李这样的人物,很可能抓住战机,在合适的地方预设埋伏,北军吃的亏,就不只一个牛顿师了。



  骄兵必败,必须时刻警钟长鸣。



  修复铁路的工程夜以继日地进行着,计算日期,在发动阿拉图纳战役前,新的补给是赶得及运到的。



  关卓凡和谢尔曼反复观察研究阿拉图纳的地理和南军的防御态势。



  阿拉图纳的东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为山丘包围,面向北军的西北方向相对开阔,但这个开阔是一个自西北向东南缓慢抬高的过程,北军进攻,一定程度上,也算仰攻。



  南军防御工事之坚固自不必说,加上这种天造地设的地势,对于进攻一方,真是噩梦一场。



  关卓凡感慨:约翰斯顿是真会选地方。



  有没有重施多尔顿、萨勒卡故技的可能呢?



  基本不可能。



  萨勒卡那招肯定没戏了,骑兵无法在复杂的山地运动;多尔顿那招呢?也很困难。不说南军早在各个方向严阵以待,北军现有的情报资料中,也没有合适的可以用于大范围迂回的路线。



  这一次真的得正面进攻了。



  约翰斯顿的望远镜中,北军正在挖战壕,左、右两个方向都在挖,动静不小。



  他有点纳罕:挖战壕没有什么稀奇,但北军作为进攻一方,这么大兴土木,是一个掘壕对峙的架势,可这不是正中南军下怀吗?对北军意义何在呢?



  总不成想围困阿拉图纳?可没听说只在一个方向使劲就可以围住敌人的,其他三个方向我都下死劲盯着呢。



  第二天,发现不对劲了。



  一夜之间,北军的战壕便疯“长”起来,但不是东北—西南方向“横着长”,而是西北—东南方向,从北军阵地向南军阵地延伸了过来。



  约翰斯顿老将军的冷汗又一次流了下来,他明白北佬想干什么了。



  怎么办?



  开炮!



  北军的战壕不是直直地延伸过来,而是像蚯蚓一样在地面上扭来扭去,实心弹落在地上,一路弹了过去,绝大多数根本进不了战壕,造不成什么像样的杀伤。



  换开花弹!



  理论上开花弹的弹片能够从空中飞进战壕,但战壕狭窄,真能飞进去的只有一小部分,而且因为角度关系,战壕里的士兵只要猫低身子,被击中的概率就很小。



  打掉了许多炮弹,北军战壕掘进的速度并没有明显地慢下来。



  而且,现在是白天,到了晚上,可以想象的到,掘进速度肯定会大大加快,就像昨天晚上那样子。



  等到北军的战壕挖到跟前,一个冲锋便可以杀进南军的营垒,到那个时候,做什么都晚了。



  这个局面,便是战前关卓凡所谓“既然现在我有了全联邦最好的工兵部队,我也可以挖战壕”之意了。



  当然,挖战壕的并不都是工兵,这活儿的技术含量并不很高,工兵负责指导就好。



  南军出动了,源源不绝的士兵从工事里冲了出来。



  北军的炮兵早就在等着这一刻。左右两军三百门大炮齐声怒吼,失去坚固工事保护的南军士兵在硝烟中肢体断折,血肉横飞,从南军阵地到北军战壕前沿,这一片本来为北军准备的死亡地带,却成为南军的杀戮场。



  南军承受不住,未能接近北军的战壕,退了回去,留下一地残肢断骸和一时不能便死的惨叫声。



  约翰斯顿咬着牙:等晚上。



  北军的战壕还在向前延伸着。



  夜幕降临,在夜色的掩护下,南军终于成功接近了北军的战壕。



  *RS
第四十七章 暴雨之中
  偶尔钻出云层的月亮容颜惨淡,在她的悲凉的目光的注视下,激烈的肉搏战开始了。



  如果能从空中看下去,纵横交错的战壕里,无数个身影,你进我退,翻滚绞扭在一起。



  枪声似乎并不如何频密,喊杀声也不如何高亢,士兵们似乎都在闷着头搏杀,好像不想惊醒这个原本美好的夜晚。



  但战斗血腥残酷的程度,超过了查塔努加战役时北军攻克传教士高地主岭第一道防线时那场肉搏战。



  战壕里,尸体迅速一层层累积起来,血漫过了还能够站立的人的脚踝。



  北军的更先进的装备在这种搏斗中失去了任何优势,战壕里,面对面,斯潘塞连珠枪比不上左轮手枪趁手,而左轮手枪比不上刺刀好用。



  北南双方的士兵都源源不绝地进入北军新挖的战壕。不少地方,尸体堆积,无法通行,士兵们只好爬出战壕,于是搏斗从壕内延伸到了地上。



  云层开始散开,月华如水,洒在人间的这个大修罗场上。



  到了凌晨微熹的时候,约翰斯顿将军绝望地发现,战壕里的战斗还没结束,但北军的战壕居然依旧在往前延伸。



  他终于再一次下达了撤军的命令。



  这一次,北军没有试图追击,他们自己也深感疲惫。



  清理战壕就花了很长时间,一具具战友的尸体被抬了出来,等到所有的枪支器械也捡拾干净后,两位联席总司令下令:填平战壕,将南军阵亡士兵就地掩埋。



  后人会知道这里其实是一片广大的坟墓吗?



  无论如何,阿拉图纳到手了。



  不久,萨勒卡至阿拉图纳的铁路全线修通,一个庞大的二级军需基地建立起来,查塔努加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了过来。北军在原南军工事的基础上重新施工,把阿拉图纳从单纯的防御阵地变成了一个坚固的堡垒,四面八方都坚不可摧。



  昆布兰军一部负责守卫阿拉图纳。



  现在,查塔努加至亚特兰大的地段,已有过半落入北军之手,再往南,有一个肯纳索山和一个叫做新希望教堂的地方,约翰斯顿已退往这两个地方布防。这两处互为犄角,卡死通往亚特兰大的道路,必须都拿下来,而且最好同时攻打,使其相互之间不能支援照应。



  过了这道坎,再走不多远,就是进入亚特兰大地区的最后一道障碍——查特胡奇河了。



  从查塔努加出发算起,到现在不足一个月,进展之快,超出预计,形势非常乐观。



  邦联内部的情形对北军也很有利。



  邦联国内朝野上下对约翰斯顿极其不满,都觉得他怯懦畏战,一退再退,使北军如入无人之境,简直就是“不抵抗”。亚特兰大人眼见北军愈逼愈近,更是舆论鼎沸,提起约翰斯顿便破口大骂,要粮要饷之时,搜刮起来敲骨吸髓,要见真章了,就变成兔子了!



  来自佐治亚州的议员已经在国会提出了对约翰斯顿的弹劾案,几乎所有的新闻媒体都要求总统戴维斯换将。



  说实话戴维斯自己也想换人,问题是换谁呢?头痛啊。



  有的报纸更指责约翰斯顿是北方的间谍,要求政府彻底调查。



  人们大喊:我们要进攻!



  关卓凡和谢尔曼都热切盼望南军真的会发起主动进攻。



  从约翰斯顿的遭遇,关卓凡深感为将之难。约翰斯顿确实没有在半路上挡住北军,可是以眼下的实力对比,谁又能挡得住北军呢?罗伯特?李可以吗?也未必吧。就算他真的可以,整个美国,北方南方全算上,就一个罗伯特?李啊。



  最重要的是,约翰斯顿虽然没挡住北军,但也没损失多少军队,这就为最后的亚特兰大保卫战积蓄了足够的能量;换了一个冒失的将军,真的如邦联国内舆论要求的那样“进攻”,这支南军恐怕早就散架了。



  这可是邦联在西线最后像样的家当了。



  所以,约翰斯顿没有做到一百分,但也算做到了九十五分。



  而南方国内的所有人,都要求他必须做到一百二十分。



  看来,这种既不知兵,有特别爱对军事行动指手划脚的人,哪儿都多。中国不也是一样吗?



  想起前朝东林本朝清流之类,关卓凡不由从鼻孔中出气:看我以后怎么收拾你们。



  能不能想个什么法子,叫戴维斯早一点把约翰斯顿换下来呢?



  比如说,反间计?



  关卓凡正在自己的记忆库中搜索反间计的案例,帐子上疏疏落落地响起了噼噼啪啪的声音。



  哦,下起雨来了。



  关卓凡走出帐门,雨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