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2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这种安排,对马新贻是真好。只是这种“好”,天底下永远只有关卓凡一人知晓,因为,只有他一人,是“大预言家”。



  好吧,马新贻,我就救你一命。



  关卓凡笑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星叔,这个浙江巡抚的位子,我要向朝廷保荐你。”



  许庚身连连摇手:“爵帅万万不可。”



  关卓凡愕然道:“为什么?”



  许庚身说道:“我是杭州人。做本乡本土的一省长官,虽至公亦有私。爵帅若作此提议,徒叫朝廷为难罢了。”



  关卓凡眉头微皱,说道:“可惜,可惜。”



  心里说,这些个情形规矩,其是俺是知道的。



  许庚身的语气变得凝重,说道:“有一件事,要禀告爵帅知晓的。”



  是关于德兴阿劫夺胜保吕姓姨太太的事。



  关卓凡的脸色慢慢变了。



  许庚身偷觑着,看到关卓凡眼睛中寒光闪过,那种狰狞凌厉,他从所未见,不由打了一个哆嗦。



  许庚身小心翼翼地继续说道:“这位吕氏,原是洪杨的‘英王’陈玉成的妻子——这个朝廷其实是知道的,只是一直装聋作哑罢了。德兴阿就是吃住了这一点,叫胜保和多隆阿都无可奈何。”



  他顿了一顿,说道:“德兴阿的官职是西安右翼副都统,但现在在山西当差,也算是爵帅你的下属。”



  又稍稍沉默了片刻,许庚身说道:“德兴阿的后面,是惇王。”



  惇王?那位“糊涂王爷”?



  就不知道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了。



  关卓凡尽量把粗浊的气息平缓地吐了出来,看许庚身一脸担心的神色,微微一笑,说道:“星叔,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不过你放心,我从不害人,可如果有人要骑在咱们头上撒尿,”他狞笑了一下,“那也不成。”



  船队离开长崎,就得分成两部分,轩军主力北上天津,其余一部押运不是剿捻急需的物资军火赴上海。这部分辎重数量非常之大,占用了相当一部分运力。此外,就是轩军战没士兵的灵柩,也同赴上海。



  轩军各部知道要去剿捻,都大为兴奋。这是一种“习得了屠龙技”,转头便要去屠狮杀虎的快意。



  关卓凡在会议上反复告诫部下不能轻敌。但这其实是做不到的,此时的轩军,哪里还能把捻子放在眼里?包括关卓凡自己,也难免生出“碾压”的快感。



  关卓凡和各部主官在地图上反复研议,具体军事布置在抵达天津前就要做好,到了大沽口,下了船,便各自奔赴预定防区。



  许庚身素来知兵,国内情形又最熟悉,也参加了相关会议。



  至于婉儿,当然不愿意和关卓凡分离,但既已归国,不回上海,扈晴晴的面子上须不好看。因此虽然两个人都颇为不舍,但婉儿还是主动提出回去上海,没有叫关卓凡为难。关卓凡给扈晴晴写了信,同时答应婉儿,打完仗,一定回去补她一个体面的婚礼。



  船队启程的前一天晚上,关卓凡在船舱里,反反复复地“抚慰”小有委屈的婉儿。舱外,海浪声声;舱内,小妇人的喘气呻吟一直持续到深夜。



  第二天清晨,汽笛长鸣,船队次第启程。



  通过了五岛列岛,出了日本的地界;通过了济州岛、大黑山群岛,朝鲜的地界远远地抛在了身后。终于,见到了山东半岛。



  各船都传出了欢呼声,关卓凡也不由鼻酸眼热。



  中国,我的祖国,我回来了。



  当然没有停留,经庙岛群岛,穿过渤海海峡,船队进入渤海湾,不久,天津大沽口在望了。



  *RS
第九章 三头六臂
  码头上锣鼓喧天,披红挂彩,人声鼎沸。



  前来迎接的是直隶总督刘长佑和三省通商事务大臣崇厚。



  关卓凡下船,两串万响鞭炮先燃了起来,噼噼啪啪响个没玩,震耳欲聋,三个人只好微笑“静”候。



  鞭炮声中,关卓凡想起刘长佑提出过的那个攻伐日本的战略。一是“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二是“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三是“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



  在美国打了大半年的仗,关卓凡的眼光已经和一年前不一样了。如果真要对日本大兴征伐,刘长佑说的“出朝鲜”、“趋长崎”都是正办,但以中国目前的国力,没有强大的海军,“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是做不到的。



  当时,东北开发的程度还很有限,愈往北愈荒凉,到了库页岛,简直就是蛮荒之地了。如果陆路进军,后勤补给的难度可能过于出西域。



  所以说,国力是战争之本;所以说,必须拥有强大的海军。



  不过,现在有了幕府这么一个大大的带路党,事情就简单多了,一条南路便够用了。



  正在浮想联翩,鞭炮终于放完了,关卓凡是钦差,刘长佑和崇厚跪请圣安,关卓凡答“圣躬安”。



  关卓凡想,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制度,我刚刚回国,圣躬安不安,你们应该比我清楚吧?



  这套官样文章做完,三个人欢然道叙,“轩帅”“默公”“地翁”叫了一轮。关卓凡乃在刘长佑陪同下。来到总督府小憩。



  一年前见面。关卓凡的官职比刘长佑要低,一年后见面,刘长佑已经成了他的下属。不知道刘长佑怎么想,关卓凡心中不能没有一点感慨。当然,嘴上依旧客气,一口一个“默公”。



  谁知道到了总督府,刘长佑拿出一份谕旨,变作宣旨的钦差。又轮到关卓凡跪倒磕头了。



  上谕的内容叫关卓凡微微心惊:西北出事了,多隆阿阵亡。



  朝廷把陕西也划给了关卓凡,“着该大臣全盘统筹办理,如何调遣兵马,并粮草辎重,乃细思详划,预为之计,陛见之时,明白回奏。”



  就是说,关卓凡现在“总督陕西、山西、直隶、河南、山东五省军务”。不但要剿捻,还要剿回。



  北京那位御姐。您真以为我三头六臂呀。



  接完旨,刘长佑讲起多隆阿阵亡详细,原来不是打了败仗,而是,实在倒霉。



  多隆阿入陕,大力振作,本来军务上已颇有起色。东边,同州、朝邑一带,他派手下大将雷正绾、陶茂林北拒回匪,大大缓解了潼关的压力;西边,西安一带的军务他自己亲自主持,隔着渭河,猛轰对岸的回匪巢穴。



  回匪立不住脚,向西退去,多隆阿沿河追击,追到了周至。于是全军猛攻周至。多隆阿亲登炮台,指挥作战,不想一颗流弹飞来,正中右目,很快便伤重不治。



  多军失去主帅,溃回西安;陕东的回匪得讯,士气大振,反扑雷正绾、陶茂林部,二将接战不利,苦苦支撑。



  陕西的匪情,几乎完全回到多隆阿入陕之前、胜保主事时候的局面了。



  朝廷对多隆阿的阵亡深感痛惜,赏云骑尉世职,并给一等轻车都尉,晋封一等男爵,着其独子双全袭之。



  还是那句话:这些都好办,问题是,接下来的仗,怎么打?



  窜入山西的西捻愈来愈西,差不多要接近山西、陕西边境了。一旦西捻西渡黄河,或回匪东渡黄河,就会回、捻合流,西北即全境糜烂,再图收拾,一定大费周章。



  朝廷手上是真没有人了,反正山西、陕西接壤,剿捻、剿回相关,于是索性全部扔给了关卓凡。



  关卓凡的头略略有一点大。



  多隆阿此人,不但能打仗,为官也是清廉自守。其子双全自黑龙江赴陕西迎丧,居然因为家贫,凑不出足够的盘缠,几乎无法成行。后来是在别人的资助下才终于上了路的。



  多隆阿虽然不文,却没有什么满汉之别的念头。他到了西安,斥革了许多不合用的旗人,军心振奋。这也是他能打胜仗的一个原因。



  关卓凡的计划中,是要把多隆阿收为己用的。多隆阿不但在军务上会成为一个好帮手,日后改革,他的旗人身份,也会起到特别的作用。



  这下子,镜花水月了。



  刘长佑说道:“这副担子,当真极重。不过事权一统,也许更易收功。我想,轩帅也不必亲赴陕西,坐镇中央,调兵遣将即可。毕竟回匪藓芥之疾,捻匪心腹之患。”



  这个看法,关卓凡并不同意。陕西,恐怕要亲自走一遭。



  剿东捻,离最后收功的时候,还有一小段时间,他要抓住这个“时间差”。



  不过,关卓凡知道,这次是刘长佑替轩军备办粮台,因此说了不少恳切拜托的话。



  刘长佑却说道:“为轩帅办粮台的,其实是恭王抓总,我不过跑腿办差而已。”



  哦?



  关卓凡反复请刘长佑叫自己“逸轩”,但刘老头张开嘴就是“轩帅”。算了,由得他了。



  军情紧急,所有迎来送往的虚花样,关卓凡一律推了,就借总督府,又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重新调整了部署。



  第二师和一个炮兵团、一个工兵营先行赴陕;关卓凡带近卫团和一个骑兵团入京,陛见之后,即从北路赴陕。两路入陕,都要经过山西,但关卓凡决定,完全不搭理西捻,衔枚疾进,在同州、朝邑以北汇合。



  这一带的回匪,正盯着黄河以南、以东的官军。关卓凡要出其不意,拊敌之背,从后面一拳砸碎这股回逆,然后顺势西进,将全陕的回匪赶到甘肃去。



  西捻西窜,根本是为了和回匪搭上头,如果回匪垮了,西北贫瘠之地,西捻一家子是混不下去的,只好东返。于是不需官军“兜剿”,山西的危局自解。



  然后回军山东,此时寿光一带,捻匪入彀,大兵云集,聚歼东捻的“火候”就到了。



  剿清东捻后,再掉头西向,那时的西捻,孤魂游魄,不难一举荡平。



  轩军其余各部,次第开拔,分赴山东各地。



  终于到了北京。



  骑兵团和近卫团大部驻扎在城外一处军营,关卓凡自带近卫团一部进城。



  一进城先到宫门递折请安,然后前呼后拥地到了东华门冰盏胡同的贤良寺。入宫之前,就在这里休息。



  陛见之前,不能回家,这不消说;关卓凡现在的身份,是军机大臣兼督办五省军务的钦差大臣,不是江苏一省巡抚,也不好再住江苏会馆。



  这贤良寺本是雍正年老怡亲王允祥的府邸,怡王生前向佛,舍宅为寺,世宗皇帝赐名“贤良”。这处所在既精致,又清净,距紫禁城也近,于是自然成为大员述职入觐的歇脚之处。只不过“潜规则”是只有总督或大学士等一品大员才有这个资格入住。



  刚刚坐定,顺天府的首县大兴知县的手本就递了进来。



  原来大员莅临,例由首县做东,备办供应,“公款接待”。



  自然挡驾。图林跟大兴知县说道:“爵帅跟贵县道乏!再跟贵县说一句,爵帅一向不扰地方,贵县什么都不必预备,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办。”



  这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早在大兴知县这个老油条料中,因此这家伙表面上点头哈腰,但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准备。



  关公爷回京了!



  整个北京城轰动起来,贤良寺周围立即喧闹起来。无数人探头探脑,想一睹打败了洋人的大英雄是何等样的风采?只是近卫团关防极严,外面热闹,寺里面总还算清静。



  *(未完待续。。)RT
第十章 嫂姐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黑着,关卓凡便起了身,洗漱完毕,穿戴齐整,手里拿起大帽子,看着上面的三眼花翎,心中嘿然:这可是同治朝的第一人了。



  端端正正地“上头”。



  寅时六刻,出门上了八抬绿呢大轿,两名宫里派来的太监前导——这次不是安德海的安排,而是出于“懿恩”。图林等材官跟着,一行人往紫禁城而去。



  进午门,入隆宗门,到了候见的朝房,今儿带班的御前大臣是醇王。



  醇王一看见关卓凡,便呵呵笑道:“逸轩,恭喜!”



  关卓凡上前请安,笑嘻嘻地说道:“王爷一年不见,愈加英武了。”



  醇王哈哈大笑,说道:“你这话,我回去说给福晋听去!”压低了声音,眨了一下眼睛,神秘兮兮地说道:“逸轩,你们家,还有好事。”



  还有好事?“我们家”?能是什么呢?总不成再封诰一个一品夫人吧?



  此时,太监来传懿旨,着醇王带领关卓凡觐见。



  醇、关二人来到养心殿门口,醇王报名:“一等公、军机大臣臣关卓凡候见。”



  那个干净、清亮的声音今儿分外柔和:“进来吧。”



  关卓凡进得殿中,三步走过,双膝跪下,口称:“臣关卓凡恭请圣安。”然后免冠叩首。



  磕过头,戴上大帽子,起身前趋数步,在离御前“最最近”的一个垫子上,又跪了下来。



  他隐约能够感觉到黄色纱幔后面,有不平静的气息。



  还是慈安先开口:“唉,总算把你给盼回来了。”



  声音里居然带出了哽咽。



  这哪里是君臣奏对的格局?



  关卓凡脑子里飞速地转动着:她们毕竟是女人。



  地位再高、权力再大、能力再强,也毕竟是女人。



  还是孤儿寡母、四边不靠的女人。



  而女人,一旦对你产生了依赖,这种心理只会愈来愈重,甚至可能一辈子也摆脱不了。



  看来这一年中,真的发生了很多事情。



  哥不在朝,朝中到处都是哥的传说呀。



  关卓凡咬了咬牙,好吧,我也肉麻点。



  他略略伏低了身子,说话却微微地提高了声量:“臣在美国,仰念懿恩,思慕慈颜,中夜彷徨,也是恨不得身生双翼,能够早一日越洋回国,以慰两宫皇太后的厪虑。”



  这一下戳中泪点,慈安差一点就要放声儿,拿个手帕子用嘴咬住了,好不容易平息下来,向慈禧歉然地摇了摇头,意思是:“我不成了,妹妹,你来吧。”



  慈禧表面上还拿捏得住,但内心激荡,并不输慈安。



  何况,在面前这个男人身上,她还感受着慈安无法体会的一种“况味”。



  那个多少个夜晚向自己坏笑着俯下身来的“他”,终于变成实实在在的一个人了。



  这个,不会还是梦吧?



  慈禧开口了,她尽量使自己的声音显得“正常”,但旁人听来,还是非常温柔:“关卓凡。”



  “臣在。”



  “你今后的担子,很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话慈禧却不爱听,哪个要你“尽”?哪个要你“死”?



  于是话里就多少带出一点责备的味道:“总要平平安安地,把差使办下来。”



  关卓凡听明白了慈禧的意思,说道:“是,臣努力巴结,断不使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失望。”



  顿了一顿,关卓凡说道:“臣在天津的时候,轩军各部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