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2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曾国藩的政治影响力已不如前;而且通过曾纪泽这座桥梁;关、曾已经建立了比较良性的关系。



  李鸿章被关卓凡一力推上协办大学士宝座;顺手还赚了一根双眼花翎和一个太子太保;关、李之间不但和解;李于关还很感激。



  现在;左宗棠也即将被搞定。



  原时空晚清的三大巨头;成为了自己的盟友或者准盟友;战线基本稳定;那么;有一件大事就必须着手进行了。



  关卓凡要开始对付恭王了。



  关卓凡和恭王算是“一个战壕”里出来的战友;说的严重一点;恭王算是他的“恩主”;但关卓凡要想取得最高权力;施展他的抱负;尽一个时空穿越者对本时空的责任;尽一个中国人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他必须跨过恭王这道坎。



  原本没有想这么早动手的;但情势所迫;必须提前发动了。



  因为他和恭王之间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裂痕。



  绝大多数人对此应该都一无所感;关卓凡自己;也是直到今天早晨才真正确认的。



  证据就是进午门正门的那场风波。



  慈禧的这个安排很不合适;但她是无心之失。然而;恭王没有做任何劝阻的工作。其实;他只要稍有表示;以慈禧的聪明;马上就会明白这道恩旨哪里不妥当了。



  关卓凡可以肯定;如果自己真的领旨;代表皇帝出迎的恭王绝对不会和自己一块儿;从午门正门入宫的。



  如果自己没有“读史”;又或者头脑稍有发热;就会踏进那位美丽的御姐无意中挖出来的陷阱。



  对景的时候;会有人跳出来攻击自己“无人臣礼”;甚至“大不敬”;甚至;“祸心包藏;反志早蓄”。接下来;哼哼;自己就真成年大将军了。



  而且;需要的话;这个陷阱;可以把慈禧包括慈安一起装进去。



  恭王站在陷阱边热情地说:“逸轩;你当得起!”



  这很不好呀;奕?先生。



  恭王终于感觉到关卓凡对他的地位的威胁了。



  慈禧对慈安说恭王“怕被关卓凡盖过了风头”;本来只是挑拨离间之语;但歪打正着;还真是这么回事。



  恭王的心态的变化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不知道;但应该没多久;关卓凡刚刚回国的时候不是这个样子;刚刚打平东捻的时候也不是这个样子。



  或许是朝廷决定封关卓凡贝子的时候;或许就在昨天晚上接到宫里面颁出来的谕旨的时候。



  政治最高层之间;裂痕一旦产生;只会愈来愈大;绝不可能重新弥合。



  恭王此人;时人以及历史上都被视作“贤王”;他也算当得起。



  但关卓凡的眼中;恭王还有另外一面。



  外和内方;外柔内刚;轻易不发动;但一耽动;比谁都狠。



  肃顺、端华、载垣三人的下场;是最好的证明。



  肃顺虽然跋扈;但他只想压制恭王;并没有加害于恭王的意思;恭王反击得手;却毫不犹豫要了肃顺的性命。



  单杀肃顺一人也就罢了;还饶上端华、载垣两条命。那可是两个亲王啊;还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而且;端华、载垣是两个笨蛋;根本没有能力威胁恭王;革去王爵、贬为庶民就足够了;最多永远高墙圈禁;其实真没有杀掉的必要。



  而且;顾命八大臣虽然“无礼”;但毕竟是在执行文宗的遗嘱;不是谋反。理屈的其实是恭王和两宫这边。



  不过;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胜利者必须加重罪于失败者;才能够示天下以理直气壮。



  如果您觉得网不错就多多分享本站谢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RU
第二十八章 明主
  阴鸷狠辣如世宗者,对付政敌:隆科多高墙圈禁,年羹尧被迫自尽——连“赐死”都算不上。



  一心一意要谋世宗屁股底下的那张宝座,一心一意想要世宗的命的允禩、允禟,也不过被改了个脏名字“塞思黑”、“阿其那”,关了起来而已。虽然老八、老九都是死于圈禁,但毕竟没有确证是雍正直接下的手。



  即便真是雍正杀的,也不是“明正典刑”,性质和肃顺的弃市,端华、载垣的赐死,完全不同。



  因此,关卓凡认为,恭王此人,斩草务必除根,立威唯恐不著,其对付或者说报复政敌手段之狠,远过于名声远不如他“贤”的世宗。



  自己不好成为这种人的目标,只好这种人成为自己的目标。



  所以,说不得,只好先下手为强了。



  关卓凡先到兵部,缴销了“督办五省军务钦差大臣”的关防。兵部自满汉堂官以下,都在等着他,关卓凡一到,呼啦啦一大片请下安去。“给贝子请安”,“给贝子道喜”,乱了好一阵子,关卓凡自是连声逊谢。



  关卓凡回到柳条胡同,发现“毅勇公府”的匾额已经换成了“毅勇忠诚固山贝子府”,心里嘀咕,这么长的名字有点像衙门了。还有,顺天府的办事效率好高呀。



  白氏、明氏两个,果真如慈禧所言,和全家老少一起,都在等着他,谁也没有吃饭。



  叙不尽的温寒,流不断的泪珠,讲不完的笑语,这些也不必细表了。



  关卓凡吃了饭,好好地睡了一觉。



  起床后,外面天色已暗,看表时还未到酉时,原来彤云密布,是要下雪的意思了。



  屋子里放了两个熏笼,暖洋洋的。



  白氏、明氏和小福进来服侍他穿衣,屋外边冷,屋里边暖和,热气托着,三个美人的脸儿都是红红的。养心殿东暖阁御姐的抿嘴一笑莫名浮现眼前,两相叠加,关卓凡下边竟不受控,“腾身而起”,连小福都留意到了,三个女人不由一起大红了脸。



  白氏低声对小福说道:“你出去吧,我和明太太两个就可以了。”



  小福晓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慌慌张张地退了出去,带好了房门。



  小福刚一出门,关卓凡就一把一个,将两个嫂子揽进怀里,左右做嘴儿。



  三个人相互解着衣服,很快便寸缕不着。一张厚厚的大被盖住了赤裸的酮体,大被下波翻浪滚,呻吟喘息声忽高忽低,忽紧忽慢。



  鱼水欢好后,白氏、明氏两个一路红着脸儿,先穿好自己的衣服,再服侍关卓凡穿衣。待两个嫂子出了西厢房,关卓凡自觉神清气爽,于是坐在桌前,摊开纸笔,开始筹划今后大事。



  赴美之前,轩军还是一支“地方部队”;现在,轩军已经是未来的国防军的底子了,不能够再只驻江苏一地。



  轩军至少得分成两部分,大部分的轩军,得驻扎在北边。现在轩军暂驻的沧州青县马厂、天津塘沽新城,是比较合适的地点,要不要搬到涝水套,步原时空袁大头的后尘,实地勘察了再说。



  积存在上海的许多物资,得北运。



  短时间内不打仗了,就得和打仗一样下力气抓训练。这可不能变成一句空话,生死存亡之道,不可不慎!



  年还是得在北京过,但年前要去一趟上海,那边的轩军、洋务,还有那边的家,都要认真打点。



  还有,要把婉儿“娶了”。



  自己在上海的时候,“倒恭”发动,自己不在京中,既避嫌疑,也留下周旋余地。



  “倒恭”的第一步成功后,自己从上海回来,“收拾局面”。



  年关一过,即大展拳脚,“关式新政”开始上路,中国从此迈入新时代。



  “倒恭”正式发动之前,要和慈禧达成默契,这个关卓凡很有把握,此亦御姐之所欲也。



  恭王独柄大政,各衙门都看恭王脸色办事,在行政上,恭王的话,其实比圣母皇太后的更管用,慈禧对此不满,非止一日,这个前文已经说过了。



  不仅如此,恭王从小就被当做皇位的继承人选来养育,心气高傲,加上确实才华出众,其实看不起没有读过什么书的年轻嫂子。



  独揽大权之后,有时候对慈禧就不如何尊重。抢在太后前面说话,甚至生出不同意见的时候,高声抗辩,都是常有的事情。



  君臣奏对的时候,恭王是特旨免跪的。不仅如此,如果只接见他一人的话,两宫必定赐坐。太监上茶,两宫也必定赐议政王用同样的茶水。



  有一次,讲得兴起,恭王居然拿起了御案上的茶。虽然他马上意识到不妥,放了下来,但两宫看在眼里,不免心中大生异样。而恭王也未谢罪,没事人似的。



  这些毛病,在没有受到足够的教训之前,恭王是改不了的。



  过两天两宫皇太后就会临幸毅勇忠诚固山贝子府,这是一个“沟兑”的绝好机会。不过慈安在旁边似乎不大方便,怎么办比较好呢?



  这个大行动,从今天晚上要见的这位客人发端。



  蔡寿祺接到关卓凡的帖子的时候,几乎以为自己看花了眼。



  胜保被赐死后,蔡寿祺把仇恨的目光投在了恭王身上。他“蛰伏待机”,以期给恭王重重一击。



  一个小小的翰林院编修,妄图扳倒权倾朝野的议政王,如果说出去,别人肯定以为他发了疯。但蔡寿祺做事,确实有一股狠劲,他用胜保给的那笔银子,疏通关系,补上了“起居注官”。这是一个翰林、詹事才能坐的位子,主要工作是记录人君的言行动止。



  蔡寿祺钻营这个位子,目的是想以此接近两宫皇太后,看是否有可能在两宫和恭王之间打上什么楔子。慈禧和恭王有隙的流言,朝野上下、宫内宫外传得不是一天两天了。



  这个思路相当高明,但执行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两宫太后哪里是他一个“日讲起居注官”想见就能见的?



  正在苦恼,关卓凡派人送来了帖子。和帖子一起的,是毅勇忠诚固山贝子的名刺。



  以关卓凡和蔡寿祺的身份的差距,下帖子请人已经是非常尊重的意思了;加上名刺,简直是拿蔡寿祺当“国士”看待了。



  蔡寿祺激动地浑身发抖,嘿,明主终于出现了!



  蔡寿祺确实是以“国士”自居的,自以为习得“屠龙之术”,要做一番大的事业。可惜除了一个胜保,始终遇不到肯用他的“明主”。就是胜保,也不是真肯听他的话,不然何至于一根索子吊死了自己?



  蔡寿祺并非没有“原则”的人。他从来不做那种收甲的钱、为甲攻讦乙的事情——如果他不认为乙有错的话。因此外官致送穷翰林们的“炭敬”、“冰敬”,分到他手里的就非常有限。



  他确实是想“做事”的。



  但蔡寿祺又爱“名士做派”,就是携酒狎ji。可这个是要花银子的,蔡寿祺手头拮据,日子便过得非常痛苦。



  以关卓凡和胜保的渊源,蔡寿祺不是没有想到投靠关卓凡的,但毅勇忠诚固山贝子府的门槛太高,容易进不去;而且,谁知道关卓凡要不要“避嫌”?



  这下子,天从人愿啊!



  帖子上特别注明了会面的时间:“戌时四刻”。选择晚上会面,当然是要避人耳目,那么,就是要“与闻机密”了!



  蔡寿祺全身充满了“天将降大任”的兴奋和激动。他将名刺双手郑重奉还,表示一定准时过府拜见贝子。



  当天晚上,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但蔡寿祺却心中火热。



  *RS
第二十九章 向东还是向西
  蔡寿祺准时到了毅勇忠诚贝子府,被从角门接了进去。蔡寿祺愈加惊喜:如此机密,果然是要“办大事”了!



  一直被延入书房。一见关卓凡,蔡寿祺便行大礼,关卓凡伸手相扶,连声说道:“蔡先生,我敬你国士,可不好行这样的礼。”



  蔡寿祺脑子晕乎乎的:称“先生”而不名,贝子是真待我以国士了!



  他坚持“礼不可废”,到底磕了头。



  这一谈就是一个时辰,谈了什么,没有人知道。



  第二天上朝,出来这么一个消息:惇王病了,明天告祭太庙,他的告祭后殿的差使空了出来。



  “奉旨办理告祭太庙事务”的恭王当场举荐关卓凡接任。



  关卓凡很是愣了一愣。



  告祭太庙,就是向列祖列宗报告捻、回乱平的大喜事。本来这是皇帝的工作,但小皇帝太小,做不来这个活计,循例遣宗室中位分最高者代皇帝告祭。



  告祭太庙分告祭中殿和告祭后殿。中殿即正殿,告祭中殿是皇帝的责任,由老惠亲王代表皇帝告祭;后殿按例遣官告祭,这个差使派给了惇王。



  惇王生病,后面还排着一堆王爷贝勒,本来轮不到关卓凡这个贝子,但作为赐给关卓凡的一种特殊的荣誉,派他告祭太庙后殿也无不可;何况捻、回为他所平,由他亲自来向列祖列宗报喜,也有特别的意义。



  慈禧马上称好,慈安自无异议,于是没等关卓凡发表意见,恭王的提议就通过了。



  事出仓促,关卓凡找不出推辞的理由,但心里莫名奇妙地不安。



  以他的判断,恭王不应该再给他锦上添花了;而且,另外一个当事人是惇王。



  这里面有什么猫腻吗?



  关卓凡虽然是学历史的,但太庙的祭祀太冷门了,他并不如何了解,只知道什么迎神、初献、亚献、终献、送神,程序无比繁复。



  但这个倒不是问题,他这个承祭官其实什么脑子都不用动,因为所有的程序都会有太常寺的赞礼官唱礼指示,他们让你干嘛就干嘛,行礼如仪就是了。



  如果有人想玩花样,能怎么玩呢?



  想不出来,毕竟对大部分的细节并不了解。



  想不出来就不想了,见步行步吧。



  次日,天没亮就起身,大伙儿在午门前集中。



  銮仪卫陈法驾卤簿于午门外,日出前四刻,太常卿至乾清门请旨,准奏。于是午门严鼓,法驾卤簿前导,不陪祀的王以下各官齐集朝服跪送,导迎鼓吹设而不作。



  一路浩浩荡荡,出端门,左拐入太庙街,自街门入,至太庙南门,承祭官们下轿,入太庙,至大戟门“幄次”,即俗称“小金殿”者——这是在开始正式的祭祀仪式前,用来给皇帝和承祭官们歇脚、盥洗的地方。



  大佬们待在“小金殿”的这段时间里,司礼们从“神库”中把各位前任皇帝的“神主”请了出来,安坐殿内神龛之中。



  这样,告祭太庙的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老惠亲王和关卓凡分头行动,一个去正殿,一个去后殿,同时开始了冗长繁复的祭祀活动。



  过程就不细表了,总之大半天折腾下来,整个告祭结束之后,关卓凡头晕脑胀,比指挥了一场战役还累。



  第二天就出事了。



  一个叫做吴凤阁的御史上折,弹劾关卓凡主持告祭太庙后殿的时候“失仪”。



  事情出在进入后殿的过程中。



  程序应该是这样子的:太常寺的赞礼官引承祭官至后殿垣门,承祭官东向立;然后赞礼官引承祭官入垣门右门,升右阶,至殿外拜位前,北向立。



  关卓凡在后殿垣门前,是西向立的。



  因为那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