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2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ps:明天一更。



  *RT
第七十三章 扫盲工程
  “封印”之后的第二天,关卓凡就到了天津。



  轩军的营地还是“临时建筑”,但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丝毫也不马虎。正式的兵营和道路,已经完成了建筑规划和土地平整,过完年,立即大兴土木。



  松江军团的所有将领都已归队,包括回上海探亲的华尔。这是“新轩军”在国内过的第一个新年,要求“官兵同乐”。



  更重要的是,关卓凡要大动干戈,“改造”轩军。这个工作,要在征伐日本之前完成。时间有限,从现在开始,所有将领都要在本岗位上进入状态。



  关卓凡到达之前,打前站的传爵帅令,鼓乐吹奏礼兵操列,一切花样全免。于是只轩军诸将,华尔以下、团官以上,在军营门口肃立迎接。



  一班将领,个个戎装笔挺,寒风中举首挺胸,大氅猎猎抖动。虽然只寥寥数十人,一眼望去,却似有千军万马的气势。关卓凡看了,大为满意。



  下马伊始,略坐了一坐,喝了几口水,关卓凡便开始检查各部工作。



  关卓凡查得极细,从枪炮保养,到弹药码放;从士兵内务,到伙房卫生,事无巨细,一一检视。



  《值星登记》,《营队要事日记》,随机挑出几段,从头到尾,细细地看了。



  连茅房,也钻进去,很瞄了一阵子。



  一天下来,关卓凡只问话,不评论。华尔、张勇两个,还有被查单位的主官。惴惴不安,不晓得,爵帅到底是满意还是不满意?



  第二天,开会。与会者。为师官以上将领。



  军团长华尔,副军团长兼骑兵师师官张勇。



  第一师师官福瑞斯特,副师官方济成。



  第二师师官白齐文,原副师官吴建瀛调驻丰台。新任副师官为原第四团团官许达佑。



  第三师师官伊克桑,副师官郑国魁。



  第四师师官姜德,副师官展东禄。



  炮兵师师官安德森。



  这个会,一连开了三天。前两天,与会者就是这十二个人;第三天,变成“扩大会议”,轩军驻天津部团官以上将领全部与会。



  这个会议,史称“天津会议”,算是轩军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天津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议。排在第一位的。是进一步改革轩军的建制。



  松江军团的建制不但完全保留。驻江苏的轩军还编成松江军团第五师,由丁世杰以副军团长兼第五师师官,刘玉林任副师官。



  当然。丁世杰这个“副军团长”,算是一个虚衔。管辖范围只限于第五师。



  至此,“轩军”和“松江军团”完全合二为一,某部番号念全了,便是“敕命轩军松江军团第某师第某团第某营”。



  “天津会议”详情,会后派专人赴江苏第五师,“传达爵帅指示精神”。



  轩军的编制,全按“军团、师、团、营”序列,清朝经制军队的“镇、标、协、营”完全不进入轩军内部;轩军的将领,不论在朝廷经制军队中出任何职,身居何品,亦完全不带入轩军序列。



  比如,伊克桑是二等子爵、“领提督事”;华尔是三等子爵、“提督衔”。但在轩军序列中,伊克桑是华尔的下级,要服从华尔的命令;两人见面,伊克桑要先向华尔敬礼。



  这么做的目的,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轩军要完全按近代标准组建军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大步——营以下,编成连、排、班,从而在建制和战术两个方面,向现代军队过渡。



  就是说,本时空,轩军将成为全世界第一支彻底告别“排队枪毙”、“密集冲锋”战术的军队。



  在入美平叛的过程中,散兵战术峥嵘初露,小试牛刀,特别在新希望教堂一役中,发挥奇效。



  散兵战术的威力,是有目共睹了,虽然还有部分将领心存疑虑,但关卓凡已下定决心,全面推行。



  散兵战术的建制基础,是连、排、班。因此,要全面推行散兵战术,就得对轩军全军营以下建制,按连、排、班序列,做全面细化。



  散兵战术对士兵的军事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天津会议”通过的第二个重大决策,是在轩军全军普及文化教育,即,每一个轩军士兵,都得识字。



  这当然是“善政”,可关卓凡提出来的时候,大部分将领都睁大了眼睛,那个表情,暴露他们的真实想法:“爵帅是在说笑吗?”



  在识字率上,和中国其他军队没什么实质不同,轩军的大部分士兵,都是文盲。其实,不仅中国,这个时代的各**队,文盲的比率都很高,只是相对欧、美,中**队的文盲率要更高一点罢了。



  前工业化时代,生产也好,战斗也罢,技术含量都比较低,不需要多少识字的劳动者和士兵。



  统治者对“教化”被统治者,是有很高的热情的;但对教被统治者识字,可就没有什么兴趣了。因为被统治者识了字,知识垄断被打破,就不大好“教化”了。



  还有,前工业化时代,社会剩余财富很少,对普通的农民来说,读私塾,送束脩,经济上几乎是不可承受之重。



  大部分的将领,自己的文化水平也高不到哪去。不少人对文字和书本,有天然的敬畏和厌恶。推己及人,这个读书写字,自然替士兵们觉得是件天大难事。



  冲锋陷阵,火海刀山,蹈之以死,只要爵帅一声下令,眉头也不皱一皱。



  管他奸恶善良,贤愚穷贵,只要爵帅鸣镝指示,毫不犹豫,一枪打爆他的脑袋。



  可是,要全军六万多人,通通读书认字?



  这个,嘿嘿,嘿嘿,这个……



  只有安德森大表赞成,说爵帅英明,提高士兵的文化水平,是提高军事素养和战斗力的必由之径。



  有人心里嘀咕:安老头在美国是最高军事学府的教官,“大学教授”,在中国,可不就是“点翰林”?自然这么说。他哪里晓得老粗们的难处?



  将领们面面相觑的样子,早在关卓凡意料之中。



  他向安德森微微点头,说道:“叫士兵们认字,不是要他们做八股,考秀才,只要识得自己的名字,能读通文书布告,能用白话写简单的家信——就好。”



  然后补充:“从今以后,轩军内部的文书布告,一律用白话、加句读,务必做到:没有人解释语义,士兵们也都能听懂,都能看懂!”



  关卓凡继续说道:“现在打仗,不是讲究舞刀放箭了。枪炮愈来愈精细,战法愈来愈复杂,你不识字,像炮兵,连弹药箱上面的数据表都不会读,还打个屁仗!”



  这个“屁”字,爵帅是很少“出口”的,将领们不由一凛,同时也不由精神一振。



  关卓凡说道:“教士兵们认字,我起个名号,就叫‘扫盲工程’——这个‘盲’,指的是‘文盲’,就是‘睁眼瞎’。”



  将领们暗暗点头:这个名字好!又明白,又生动,叫人印象深刻——爵帅果然斑斑大才啊。



  关卓凡说道:“既然是‘工程’,就要点验,三月一考,一年之后,必须‘脱盲’。”



  他的声音变得严厉:“这个‘扫盲工程’,要当一场大仗来打!我会为各部设定一个‘脱盲’的比率,到时候谁达不到这个数字,就当谁打了败仗。哼哼,打败仗什么下场,你们也晓得。”



  将领们想,枪毙大约是不至于的,不过看来爵帅真不是在说笑,到时候降职甚至免职大概免不了,于是人人打醒精神,个个提高警惕。



  *



  ps:



  明天一更。



  *RL
第七十四章 爵帅的话
  关卓凡放缓了语气,说道:“这件事情,不是你们想象得那么难。办这件‘工程’,关键不在‘有力’,而在‘有心’。除了留出专门的时段,请专人教授,有许多法子,可以学习识字,甚至,行军的时候,也是可以的。”



  他轻啜了一口茶,说道:“比如,走在前面的士兵,在背囊上贴一张大字,后面的士兵不就可以‘念书’了吗?”



  爵帅此议,大伙儿颇觉匪夷所思,可是……似乎也是可行的。



  关卓凡说道:“我举这个例子,是要告诉各位,还是刚刚那句话——办这件‘工程’,关键不在‘有力’,而在‘有心’。只要‘有心’,自然可以生发出许多有用的点子。”



  他顿了一顿,说道:“这是‘善政”,说句俗气点的话,是‘积功德’的事情。你们想想,士兵们学会了识字,他们和他们家里的人,不都要感激你们一辈子?”



  这倒是实在话,将领们听得心里面暖烘烘的。



  关卓凡说道:“这件‘工程’,要由军团长主办——华远诚,我不是叫你做师傅,是叫你‘办工程’。还有,我相信,你会成为士兵们的最好的表率。”



  将领们都笑了起来。



  关卓凡郑重说道:“这个‘课本’,我会亲自参与编写。”



  将领们都微微动容,爵帅是真的重视这件“工程”,大伙儿真正要拿出吃奶的力气了!



  关卓凡确实是重视“扫盲工程”,但他亲自参与编写教材。却另有不能宣之于口的深意。



  关卓凡要借助“扫盲工程”,完成对轩军的“再教育”。说的难听一点,就是“洗脑”——要叫轩军上下,以关卓凡所思、所想,去思、去想,最终使他对轩军的控制。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移替。



  大多数的文盲,对文字和书籍,有天然的敬畏。他们的潜意识中,多认为油印在纸面上的文字,就是“道理”,就是对的。因此。在学习识字的过程中,“学生”们自然而然,会接受教材所扬,反对教材所弃。



  这是一个向士兵们灌输“正确思想”的绝好机会。



  这些“正确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 477 章 ,每一章都会有一段“爵帅的话”,或者叫“爵帅讲话”——都行,叫什么名字,关卓凡还没想好。



  这“爵帅的话”,自然都是好话,讲大道理的话。只是全书没有一句“皇上的话”,“太后的话”,通通都是“爵帅的话”,这本书念完了,在“学生”的潜意识中,“金口玉言”的那位,自然就变成了“爵帅”。



  在书里,关卓凡戴了一位老师的面具,话说的再多,也算导人以善,对此,不会有谁有意见吧?



  而且,中国的政治传统中,皇帝也不能随便说话,因为开口就是“君无戏言”,变不了现的话就尴尬了;另外,皇帝高高在上,底层的子民,平民也罢,士兵也好,是“没有资格”直接聆听“纶音”的。



  到了近现代,周边工业化大潮浪涛汹涌,还玩这种农业社会的装逼路数,关卓凡以为,属于自动放弃话语权,须怪俺不得。



  还有,轩军的文书布告,打头的四个字,一定是“奉爵帅令”,全文极少出现“朝廷”或“圣谕”这种字眼。



  “奉爵帅令”和“爵帅的话”,起到的是相同的作用。时间长了,轩军上下,自然而然就认为,有权力对自己下命令的,就是“爵帅”了。



  而“奉爵帅令”,在台面上,有非常合理的解释。



  轩军“奉旨以西法练兵”,其兵制非朝廷经制。因此,在体制上,朝廷给轩军的任何敕诰,都是给关卓凡一个人的,然后由他“代表朝廷”实施。



  轩军的将领,在朝廷经制中有具体职务的,其职务和轩军并不发生直接关联。因此,轩军任何一位将领,都无法单独接受朝廷的敕诰。



  如姜德的“狼山镇总兵”,和他的“松江军团第四师师官”没有任何关系。只有事关“狼山镇”的军务,才能发给姜德本人。呃,江苏的“狼山镇”,已经裁得差不多了,能有什么军务,非得远在天津的姜总兵本人来办呢?



  松江军团军团长华尔,“三等子爵,赏戴头品顶戴,提督衔”,更是只有爵位、荣誉和级别,在朝廷经制中,没有任何具体职务。



  轩军种种事务,不仅管理建设完全自主,将领任免和部队调动,亦百分百操于关卓凡一人之手。朝廷在事实上固然干涉不了,即便在体制上,也很难干预——什么“师官”、“团官”,根本就不是朝廷的官。



  这就是关卓凡要采取新建制的第二个原因:将轩军和朝廷彻底区隔开来。



  新军装,新仪注,新建制,新思想,通通都是为了这个目标。



  既为保证轩军的战斗力不下降,也为保证自己对轩军的绝对控制。



  这个时候,相对于中国其他军队,这支军队的战力,占有压倒性的优势。只要轩军在手,通向大目标的路上,不论有什么蹉跎起伏,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自己的。



  ps:



  明天一更,放在傍晚。



  *RL
第七十五章 委员会和委员会
  道光二十年,即1940年,鸦片战争,英军总兵力一万九千人。



  咸丰十年,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总兵力一万八千人。



  两次战争,侵华军队的总兵力相若,即是说,近代化的军事力量,对付前工业化的中国军队,两万兵力足矣。



  开始“工业化”了之后呢?



  光绪26年,即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总兵力五万。



  当时的中国军队,其实还是农业社会的身子,但作好作歹,总算在下面,穿了一条破破烂烂的“半工业化”短裤。对付这种军队,侵略军的兵力,增加一倍,算到头了,再多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现在的轩军,总兵力超过六万,其中沐浴过美利坚腥风血雨的,超过五万。这五万兵,对阵英法,或者经略全国,或许还略有不足;但若只求自保,则坚固过于磐石。



  关卓凡在轩军内部,建立了一个“军事委员会”,把华尔、张勇、福瑞斯特、白齐文、伊克桑、姜德、安德森七个人放了进去,华尔任“主任委员”,张勇任“副主任委员”,其他五个,是“委员”。



  关卓凡自己,任“委员长”。



  明确规定:轩军日常之管理和建设,由主任委员以下负责;涉及轩军之调动、指挥,一律报委员长批准。



  理论上,丁世杰也是这个“军事委员会”的成员,当然这只是“挂名”,丁世杰并不参加天津驻军的实际工作。



  华尔这个军团长,性质颇为微妙。他以客卿身份参加轩军,以“松江军团军团长”名义,成为关卓凡在美指挥作战的副手。其权力,其实是有限的。



  本来,“松江军团”只是一个“战时机构”,就是说,是“临时性”的。现在,“松江军团”不但变成永久性的,还和轩军二合为一,则华尔这个军团长的权、责为何,容易让人产生误会,必须加以明确。



  “军事委员会”的建立,表明:轩军调动、指挥的权力,在爵帅一人之手;其他的人,只有“管理和建设”之权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