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2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斗间隙,士兵可以坐在台阶上休息,腿部能够伸展开来。



  堑壕的另一侧叫“背墙”,胸墙、背墙都用木架和沙袋进行加固,堑壕的底部,铺上木板。



  *RP
第十三章 第一次进攻
  关卓凡设计的堑壕防御体系,一般情况下,都是平行的三条。



  第一条叫做“前敌堑壕”,平时只留观察哨,一旦“有事”,大部队从后方进入,是对敌的第一道防线。



  第二条叫做“转移堑壕”,如果敌人炮火过于猛烈,为减少伤亡,“前敌堑壕”里的士兵可以暂时撤到这条堑壕内;如果“前敌堑壕”失守,这里就是第二道防线。



  第三条叫“预备堑壕”,因为堑壕空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防守部队都塞进“前敌堑壕”,所以在战斗中,一部分部队在“预备堑壕”内待机,随时准备支援“前敌堑壕”。



  三条横向的主堑壕之间,用纵向的“交通堑壕”联通,士兵在三条堑壕之间的运动,全部通过“交通堑壕”。“交通堑壕”和主堑壕的交汇点,都修筑有坚固的工事,犹如一个微型的堡垒。



  “转移堑壕”的后部还有掩蔽所。掩蔽所深入地下数米,这是为防备敌人的重炮用的,小仓城后勤基地的防御完全不存在这个需求,就没修掩蔽所。



  在原时空,这套防御体系,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真正定型。经关卓凡之手,整整提前了五十年来到了世上。



  所以,在本时空,关逸轩才是“近现代堑壕防御体系之父”。



  小仓城基地地处前线,风险等级和“绿区”的长崎基地完全不同。小仓城基地完全按照“战区”标准进行防御体系的建设,工兵连的任务,除了基地本身——土墙内的建设外,主要就是修筑这套堑壕防御体系。当然了,守备营也得“在工兵连指导下”一起干活。



  堑壕的长度、走向,都经过精心的设计,确保火力密度做最合理的分布,并且不留下任何射击死角。



  小仓城基地砍光了土坡上的所有树木——这是为了不在射界中留下任何障碍物,对此,小莅原长行和小笠原忠干两个,心痛得不得了,可也不敢说什么。不过,这些树木一颗也没有浪费,全用于修筑基地和堑壕了。



  长州藩知道中国人的“后勤基地”的具体位置,也知道“土坡上的树都被砍光了”,但却没有任何关于这些“壕沟”的情报。堑壕是在基地落成之后才开始修建的,从那个时候开始,基地周围就成了“军事禁区”。而轩军修堑壕,完全是工兵连和守备营自己动手,没有抓一个日本人的差。所以,小仓藩自己对此都不甚了了,更别说长州人了。



  所以,高杉晋作和山县有朋,现在就只好皱眉头了。



  皱眉头归皱眉头,对这个“后勤基地”的进攻必须尽快展开,高杉晋作不晓得自己手上还有几天时间,两天?三天?



  长州藩部队在攻克大里和小仓城的战斗中,损失非常有限,建制完整,士气高昂。



  壕沟面前的地势平缓,但宽度有限,一次不能投入太多兵力,不然挤在一起,既增加伤亡,也反而降低进攻效率。山县有朋将进攻部队分成四队,轮番不停歇攻击,不给中国人喘息之机,直到攻入这个基地为止。



  第一队由福田侠平率领,第二队由时山直人率领,第三队由三浦梧楼率领,第四队由交野十郎率领。



  这几个人和山县有朋一样,出身都很卑微。山县有朋足轻出身,福田侠平等人连足轻都不是,有的是小商贩之子,有的是农夫之子,没有一个武士。高杉晋作改革制度,用人不问门第出身,他们迅速脱颖而出,正是最为热血锐气之时。



  福田侠平带队出击了。



  长州军队的进攻队形非常分散,士兵和士兵之间,虽然还不存在类似轩军“三三制”的配合,但已经基本没有“排队枪毙”的痕迹,这和还在使用密集冲锋队形的幕府军队,大相径庭。甚至比起他们的英国、法国的师傅们,长州军队的队形也要更分散一些。



  这固然是因为长州军队也装备了一定数量的后膛枪,武器对战术自然产生影响。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长州藩兵员有限,高杉晋作,山县有朋,还有协助高杉晋作进行军事改革的大村益次郎,几个人一天到晚想的,都是如何更高效率地使用兵力。这几位时代的天才人物,都敏锐地意识到:进攻的时候,密集队形增加伤亡,减低效率,已经不合时宜了,至少,不合长州藩的时宜。



  对面中国军队的阵地上,十分安静,望远镜中,沙袋的缺口上,“空空如也”。



  高杉晋作和山县有朋都略觉不安,中国人肯定已经进入了壕沟,但他们为什么还不露出头来?



  福田侠平的第一队距壕沟已经不足一百米了,望远镜中,突然人影晃动,片刻之间,沙袋上所有的缺口,都被“填满”了。



  高杉晋作和山县有朋发现,这个时候,己方后方阵地的部队的射界中,进攻部队和敌人的壕沟已经部分重叠,很难从后方提供火力支援了。



  于是两个人都明白了,为什么中国人迟至现在才进入“射击状态”。两人对视了一眼,都在对方的脸上看见了不安的神色:长州军队可做不到这一点——这需要守军上下都有很好的“定力”。



  中国人并没有马上射击。



  八十米……七十米……长州军队愈来愈接近壕沟了。



  有的士兵一边前进,一边开始射击。



  中国人还是一声不吭。



  高杉晋作和山县有朋的手心都捏出了汗:他们从来没遇到过接敌如此之近还不开火的军队!



  他们都是行家,知道这么做对士兵的心理承受力和组织纪律性有多高的要求。许多军队,从指挥官到士兵,敌人还未进入有效射程,就会慌里慌张地开火。事实上,这么做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打中敌人——也根本打不中,而是为了给自己壮胆。看着敌人步步逼近,自己却不做任何反应,这需要极强的心理抗压力。



  但这么做会带来巨大的负面效用。



  敌人尚远,就开始射击,基本没有命中率。除了浪费弹药外,连续射击,却不能阻止敌人的不断逼近,是对防守方的巨大心理折磨。敌人发起最后冲锋的时候,守军的心理防线也就差不多崩溃了。



  这么打法,火力密度、交叉覆盖什么的,自然更加谈不上。



  中国人的这种“定力”,高杉晋作、山县有朋都晓得:自己亲手训练出来的长州军,是万万做不到的。



  六十米……五十米了!



  福田侠平大吼一声:“冲锋!”



  话音未落,堑壕边沿的上百个缺口中几乎同时冒出了白烟,枪声大作,正要全力加速奔跑的长州藩兵纷纷摔倒。



  高杉晋作、山县有朋心里猛地一沉:好高的命中率!



  中国人用的应该也是后装枪。但即便是后装枪,也需要退膛、上弹,两次射击之间也有一定间隙,可中国人几乎马上就射出了第二排子弹,然后是第三排子弹,然后密如连珠,弹如雨下。



  没等后方阵地上吹响撤退的军号,第一队进攻的长州军就溃退了下来。



  高杉晋作、山县有朋的脸色十分难看。



  福田侠平一张马脸涨得通红,他头脑一片混乱——说实话,他被突如其来的密集火力打懵了,甚至记不太清楚,自己是怎么和乱作一团的士兵们裹在一起,稀里糊涂地退下来的。



  福田侠平呆了半响,大叫一声:“我要切腹!”



  山县有朋怒吼一声,一巴掌扇了过去:“混蛋,胡闹什么!”



  检点损失,死亡和重伤的,一共六十五人,第一队五百人,战损率达到百分之十三,按照英国人的标准,可以认为这支部队“暂时失去了战斗力”。



  这仅仅是第一次进攻。



  *RS
第十四章 前所未有的麻烦
  未闻号令而自行撤退,这并非长州士兵不够英勇,甚至贪生怕死;而是再英勇的士兵,抗打击能力也有其极限,特别是和之前的经验相比,被敌火力强度突然增加数倍,仓猝之下,不崩溃是不可能的。



  “战斗到最后一人”,一般情况下,只会出现在防守方。而且,依靠的也绝不是士兵个人的英勇,而是最严格的纪律和士兵对纪律深入骨髓的服从。



  高杉晋作、山县有朋两人,已晓得对面的这支军队,绝非幕府军队可比。但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第二队队长时山直人就不服气。他未身临其境,不能真正体会第一队之遭遇,难免以为福山侠平不中用,当即向军监山县有朋请战。



  长州军队装备的步枪,都是线膛枪,其中,既有后装枪,也有前装枪,进攻部队都持后装枪,前装枪主要用于远距离射击。在第二队发起进攻之前,山县有朋命持前装枪的士兵列队,向壕沟“压制射击”。



  但中国人根本不和他们对射,立即缩回了壕沟。



  第二队距壕沟还有差不多一百米的距离时,时山直人就发出了“冲锋”的命令,第二队的士兵一边呐喊,一边加速奔跑。



  时山直人的想法是敌人火力猛烈,应尽量缩短到达壕沟的时间。但他没想到,第一队进攻的时候,中国人直到长州兵进入五十米范围内才开始射击,他提前冲锋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而且,这个土坡虽然不陡,可还是有坡度的,坡面亦崎岖不平,到处是树木齐根砍伐后留下的根桩,长州兵跑到后五十米时,速度反而慢了下来。



  中国人开火了。



  时山直人只觉左边的胳膊一热——他挂彩了。



  这个刺激使得时山直人愈加疯狂起来,他大声吼叫着,一边开枪还击,一边向上猛冲。



  他身手矫健,左冲右突,许多子弹贴着他的身体飞过去,可就是打他不中。



  时山直人一口气冲到距壕沟十多米的地方,心中正在狂喜,不经意向两边扫了一眼:没有士兵跟上来。



  他一惊,动作便滞了一滞,突然间胸口一凉,只觉得被一股大力狠狠地推了一把,整个人向后直直地倒了下去。



  时山直人的世界迅速黑暗下来。



  后面的士兵拼死抢下了生死不知的队长,溃退下去。



  相比第一次进攻,第二次进攻坚持了更长的时间,但也因此蒙受了更大的损失:战死和重伤的超过八十人,包括队长时山直人,战损率百分之十六。



  高杉晋作脸色阴沉,他明白:长州遇上了前所未有的麻烦。



  山县有朋眼中冒火,传令第三队准备进攻。



  高杉晋作已经看出来:这仗再用这种方式打下去,除了增加我军的伤亡,不见得能有什么其他的结果。如果我军的伤亡能够换来敌人等数量级的伤亡,这么打还是值得的,中国人毕竟人少——可中国人的火力密度,至始至终,没有丝毫变化,这证明:他们的伤亡非常有限。



  但陆军毕竟由山县有朋统带,高杉晋作这个总督,暂时还是得尊重山县有朋这个军监的意见。



  第三队中,许多士兵的脸上都露出了不安的神色,他们并不是都怕死,但信心的缺乏自然导致了士气的低落。队长三浦梧楼吼叫着整队,连踢带打,“你们这帮娘娘腔,打起精神来!”



  这一次的进攻加了点花样。长州军从小仓藩军械库里搬来了几十具“竹束”,这东东也叫“竹把盾”,就是十几根截齐的青竹捆在一起,充作抵挡枪弹和弓箭的盾牌,原理和中国的“藤牌”接近。



  “竹束”是火器出现后,日本流行的一种防御兵器。这个东西防御火绳枪有很好的效果,对燧发枪也有一定的抵御力,但拿来抵挡击发枪?还是后装线膛击发枪?呃……



  何况轩军的斯潘塞连珠枪,用的已经是金属定装弹了——当然,“连珠枪”这个东西,高杉晋作和山县有朋只闻其名,他们还不晓得什么叫“金属定装弹”。



  不过也不能怪高杉晋作和山县有朋。长州藩换装新式军械不过半年,他们还从来没有过击发枪和“竹束”对抗的经验,不晓得这东东的防御效果到底如何。现下没有更好的办法,试试看吧。



  “竹束”长度接近成年人身高,十分沉重,士兵双手同时用力,才能把持“竹束”,这样就无法持枪,也无法快速奔跑。于是,第三次进攻,几十具“竹束”打头,大伙儿慢慢地往土坡上挪,后面的高杉晋作、山县有朋都不由大皱眉头。



  中国人开始射击了,13。2毫米铅弹,像穿过纸张一样,轻松撕碎了看起来非常坚实的竹子。而且,破碎的竹片四面八方地激射出去,对“竹束”后面和旁边的士兵造成了二次杀伤,一时间,惨叫声不绝。



  第三次进攻很快就失败了,持续的时间还比不上第一次。



  山县有朋暴跳如雷,他要设立督战队,“后退者死!”



  高杉晋作坚决地制止了他,真这么做,士兵非哗变不可。



  “山县君,不能再这么打下去了!”



  高杉晋作看得很清楚,中国人躲在壕沟内,长州军很难给予有效杀伤。而中国人在长州军进入五十米范围内才开始射击,命中率极高,火力密度又极大,几乎中国人一开火,长州军就无法再往前进。极少数特别勇猛或运气特别好的士兵,能够再往前冲二、三十米,但人数太少,最终还是在到达壕沟前被中国人一一射杀。



  唉,可惜我没有大炮!



  高杉晋作不知道的是,即便他有了火炮,还是拿这样的壕沟没有办法。当时的陆军火炮,比如拿破仑炮,对堑壕的破坏力是很有限的。事实上,在坦克出现之前,这种构造的堑壕,一直都是步兵不可逾越的障碍。五十年后,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都做不到的事情,现在不过才半个脚掌迈进近代化门槛的长州兵,怎么可能做得到?



  没办法,关卓凡的这个外挂开得有点大。



  山县有朋怒道:“那怎么打?难到就这么撤回去?”



  高杉晋作抬头看了看天色,轻轻地吐了口气,说道:“等晚上。”



  山县有朋不出声,这次轮到他“颇不以为然”了。



  他明白高杉晋作的意思:利用夜色的掩护,悄悄接近中国人的壕沟。



  战争爆发以来,高杉晋作策划指挥了两次成功的夜间行动,一次是驾驶“丙寅号”,单枪匹马杀入周防大岛幕府舰队泊地,成功吓跑了整支幕府舰队:一次是这次攻打小仓城,全军在深夜渡过马关海峡。



  这两次行动之所以能够成功,都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对手太愚弱了。而现在的这个对手,明显比幕府强悍十倍不止,不能指望人家像幕府那样,全无防备,任你接近。



  更重要的是,在当时的军事技战术条件下,特别是在当时的通讯条件下,夜晚指挥部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基本不可能进行什么复杂的行动。



  高杉晋作的两次成功,其实都是非常简单的行动:夜袭周防大岛,只用一艘“丙寅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