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3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想关卓凡回国之后,圣母皇太后的事情,他无不殚精竭虑,唯独“画照片”这个事儿,似乎没怎么真正上过心。慈禧也曾经做过暗示,不过,瞅着那个家伙,一副装傻扮懵的样子,哼哼叽叽,敷敷衍衍,拖拖拉拉,总是没个准信儿。以致在杜立德的封爵仪式上。朝廷重臣几乎都照过了相,还没有轮到宫里边那两位姐姐。



  御姐不由气闷:什么意思?



  其实,关卓凡怎么会听不懂御姐的暗示?又何曾不上心?何况,给御姐照相这么有趣的事情,他自个儿就是兴致满满的。



  但是。关卓凡要保证,圣母皇太后的“第一次”,是完美的,至少,必须让照片的主人感到基本满意。



  不然,对新事物的第一印象不好。或者觉得,也“不过尔尔”嘛,那么,之后的事情,就不大好办了。



  二十一世纪的人。看到十九世纪中后期的照片,大多会持“渣技术”的轻蔑态度。其实,这多少是有点冤枉的。



  十九世纪中期,照相技术诞生未久,功力确实有限。但是,如果符合一定的条件,照片的成像度还是相当不错的。关卓凡在原时空、本时空见到的不少照片——包括他自己拍的照片,都非常清晰。几乎算得上“纤毫毕现”了。



  这个“一定的条件”,大致有这么两点:一,充足的光线;二。拍摄对象的充分配合,包括:较长时间保持摄影师要求的姿势,允许照相机和自己足够接近。



  这是因为原始的底版感光能力有限,需要较强烈的自然光和较长的曝光时间。



  偏偏这两点,对于中国贵人来说,都不容易做得到。



  “较强烈的自然光”。当然只有在室外才能获得。中国的古代建筑,室内尤其昏暗。请中国的贵人。移玉屋外,已不容易。女眷尤甚。叫他们听从摄影师的指手划脚,更加困难。皇家禁忌最多,普通权贵不高兴了,顶多赶摄影师出门;皇帝、太后不高兴了,却是可能打你屁股、砍你脑袋滴。



  这就是为什么原时空的清末老照片少有高质量者的原因了。



  还有,轩军的随军摄影师,洋华兼有,但技术最好的却是洋人,洋人入宫,体制所限,也实在是比较麻烦。主客观条件都不全备,因此,关卓凡宁肯将御姐的“第一次”,往后推一推,等到诸事妥协,再来拿走圣母皇太后的这个“人生第一次”。



  未正二刻,关卓凡准时来到行宫,两个摄影师随行,都是洋人。



  今天天气晴好,阳光充沛,接下来的一个时辰,也就是下午两点半到四点半,正是一天之中,光线最宜摄影的时段。



  关卓凡上楼请驾,陪着御姐下到园子里来。两个摄影师对着太后,深深鞠躬行礼,然后一先一后,各自叽里咕噜地说了几句洋话。



  关卓凡说道:“他们说,为圣母皇太后服务,是他们这辈子最大的荣幸。又说,嗯,太后气度高华,园子景致极佳,佳人加上佳景,他们有信心,必定能拍出最好的‘摄影作品’——呃,就是‘照片’来。”



  御姐微微一笑,心想这两个洋鬼子还挺会说话的嘛。



  照片分两种,一种是“实景照”;一种是“砌末照”,就是搭起一块幕布,上面画着各种图案或者山水花鸟,作为背景。



  先拍戎装照。



  选的第一处实景,乃是大宅檐顶下的那一排大理石巨柱。



  经过第一天的“阅兵”、第二天的“演炮”,御姐穿这身军装,初初的生涩和不适已经无影无踪了。在石阶上拄剑而立,只见高华气度,飒爽英姿,兼而有之。红颜戎装,既有昂首天外之概,又有魅惑众生之态,关卓凡看了,心里面先暗喝一声采!



  摄影师的要求,比如“偏一偏头”、“抬一抬手”乃至“挺一挺胸”之类,自然都由关贝勒转致。他也不说是摄影师要如何如何,只说“臣请太后如何如何”,圣母皇太后听在耳中,都是情郎在“调度摆弄”自己,当然无不乐从。



  有时候,关卓凡干脆直接“上手”——走上前去,在御姐肩头微微一扳,或者腰上轻轻一扶。换一个人这么做,当然是要“剁手”的。不过,这只手既然是情郎的,御姐只是粉面微红,由头至尾,由得他“调度摆弄”,并不做一声。



  两个洋鬼子不知里就,也不以为意;李莲英、玉儿等人,自然熟视无睹,就当啥也没有看见。



  拍完站姿,再拍坐姿。



  搬来一张高背锦袱椅子,御姐抚膝并腿端坐。拍了几张,摄影师表示满意,正待易地换景,御姐偏过头,向关卓凡以目示意。关卓凡赶紧上前,微微俯身,说道:“太后有什么吩咐?”



  慈禧轻声说道:“再拍一张!”



  关卓凡答了声“是”,正要对摄影师发话,御姐又轻声说了一句:“你站到我边上吧。”



  关卓凡一愣:这是……合影啊?



  他心中大大一跳,脑子中瞬间转过无数念头,嘴上说道:“是,臣遵旨!”



  略正衣冠,紧束腰带,站到了圣母皇太后右手边,再稍稍后退半步,企定了。



  御姐的嘴角,微微地向两边挑了上去。明亮的笑意,在整个面庞上洋溢开来。



  拍完“实景”,拍“砌末”;拍完“戎装”,拍“朝服”。



  圣母皇太后上去寝宫,脱了戎装皮靴,换上了龙袍,踩回了花盆底。



  这个园子,周围都是西洋景致,朝珠袍褂凤冠于其中,略有不甚妥协之感,因此,户外只拍“砌末”。



  拍完户外,移驾行宫一楼的“东厅”。此地虽为室内,但一排长窗极为高轩,全部打开之后,申初二刻的阳光自西南入室,满厅光华。洋鬼子摄影师认为,光线足敷使用了。



  “东厅”的正厅北墙之前,居中三级丹墀,覆以玫瑰红地毯,上设御座。这番陈设,虽然还是“西洋风”,但气象庄严,圣母皇太后朝服居于御座,并不“违和”。



  于是,又拍了一轮“御座龙袍照”。



  戎装、朝服,都算“正装”。拍完“正装”,拍“便装”——御姐换上她最喜欢的那件宝蓝缎子的“百蝶袍”,外罩貂皮出锋的“大毛”坎肩,再披上哆啰绒的斗篷,一步一摇地走下台阶来。



  拍“便装”就自在多了,拍了草地花木,拍了青铜“水法”,最后,还在那间玻璃亭子里面,拍了“赏花品茗图”。



  花可是真的,乃是一大簇早发的红梅,插在康熙窑的五彩青花瓶内。关卓凡俯下身,在御姐耳边,压低了声音,赞道:“人比花娇!”



  圣母皇太后靥生红云,眉眼盈盈,真有令梅花失色之妍。只听她轻声说道:“今儿的晚膳,你可得陪我进!”



  *(未完待续)R655
第一零六章 军调处
  关卓凡离开官港行宫的时候,已是亥正一刻了。



  不过,时辰虽晚,关贝勒却是面色红润,一派神清气爽的样子。



  这一来,是贝勒爷“奉圣母皇太后懿旨”,在太后寝室那个大大的白瓷浴缸里,好好地泡了个澡——说到沐浴之乐,小站军营那个糙地儿,和这座重金打造的行宫,还真是没法子比。



  这二来,就是关贝勒和圣母皇太后两位,于那大浴缸里里外外,波光荡漾,浪花飞溅,很做了些令人身心愉悦的事情。至于具体是哪些“事情”如此有益身心健康,这一次狮子未曾觑得亲切,就不胡乱杜撰了。



  咳咳,有些事,说多了,影响不好。



  一出门,冷风扑面,立时在肌肤表面扫起一层微栗。关卓凡仰望星空,深吸一口清冽的空气,觉得五脏六腑都清爽透了。心里想道:介是奇怪啊,某些人做完某些事情,只想转身蒙头呼呼大睡;老子做完这些事情,却必然神采焕发,咋回事涅?



  回到小站军营,不过亥正三刻。



  进屋之后,勤务兵给爵帅泡了一杯浓浓的热咖啡,关卓凡刚刚喝了一口,图林就匆匆而入,手里拿着一个公文袋,说道:“爷,北京的密电,刚刚到的。”



  关卓凡接过来见公文袋封缄严实的开口处,贴着一张“绝密”的小纸条,眉尖不由微微一挑。



  撕开公文袋,取出电报;又开了保险箱,取出密码本。两相对照。看着看着。关卓凡的眉头皱起来了。



  看完了。他抬起头,静静地思索了好一会儿,然后转过头来,对图林说道:“给北京回电:启动‘红色响应’。”



  “嗻!”



  *



  *



  回电发到了“敕命轩军松江军团总粮台驻京城办事处”。



  轩军在北京地区的存在,大致有这么几块:



  第一块,是驻扎在北京城外西南郊丰台的吴建瀛部。不过,在名义编制上,吴建瀛部属丰台大营。虽然还是“轩军”,但已不算“松江军团”了。



  第二块,是近卫团。从体制上来说,除步军统领衙门外,是不能有成建制的军队驻扎在北京内城的。因此,近卫团分成两个部分,大部分驻扎在距内城三里左右的城东的三里屯;另有一营五百兵,以关卓凡的“亲兵小队”的名义,驻扎内城。



  这五百兵,又分成两块:一部一百人。就驻扎在柳条胡同,就近保卫贝勒府;一部四百人。驻朝阳门内大街。



  近卫团在朝阳门内大街的驻地,原是步兵统领衙门巡捕左营的营房,步军统领衙门左翼总兵衙门也在附近。这儿距城南的柳条胡同,亦不算远。步军统领衙门左翼总兵是阿尔哈图,左营翼尉是蔡尔佳,关卓凡的两个拜把兄弟,最地道的“自己人”。



  但是,再怎么“自己人”,体制攸关,关卓凡的“亲兵小队”,也不好公然占据步军统领衙门的营房。因此,对外,这儿挂了块牌子,叫做“敕命轩军松江军团总粮台驻京城办事处”。



  不过,确实存在着“敕命轩军松江军团总粮台驻京城办事处”这样一个机构,倒不纯是那四百近卫团的幌子。只是这个“松江军团总粮台驻京城办事处”,和近卫团不存在任何编制上的关系,两者完完全全是两个部门。虽然大伙儿也算“住在一起”,却有“一墙之隔”,相互之间,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互不干扰。



  事实上,“松江军团总粮台驻京城办事处”,不但和轩军近卫团没有任何关系,和“松江军团总粮台”,也没有任何关系。这个部门干的活儿,和“粮台”、后勤神马的,还是扯不上任何关系。



  在轩军内部,“松江军团总粮台驻京城办事处”另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叫做“军事委员会调查联络处北京站”。



  在轩军内部,“军事委员会调查联络处”,通常被简称为“军调处”——这个名字,即便是华尔和张勇听到了,心里面也要微微打鼓的。



  说到这儿,再想一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个著名的名称相似的机构,书友们大致能够猜到这个部门是干什么活儿的了。没错,“军事委员会调查联络处”——这是轩军新近设立的特务情报机构。



  关卓凡是到了美国后才开始接触近现代意义上的特务情报工作的。



  奇克莫加战役后,罗斯克兰斯被免职,关卓凡接任田纳西战区司令,大力整顿、加强战区情报工作,很快便见成效。



  关卓凡不是情报工作的专才,但田纳西战区的情报部门,原来自有制度和人才,只是罗斯克兰斯一直不予重视,才逐渐变得粗疏荒废。关卓凡改弦更张,任人得宜,增加资源,情报工作自然迅速重焕生机。



  关卓凡升任西部战区联席司令之后,和谢尔曼做了一个分工,西部战区的情报工作由关卓凡主抓。



  有了田纳西战区的经验,西部战区的情报工作,关卓凡愈加重视,做的也愈加出色。



  他除了派出自己的探子以外,更重要的是“破除偏见”,依靠南方逃奴,和对邦联政府不满的南方贫苦白人,大力收集邦联的军事、地理、民生各种情报。南下之时,北军身为客军,却已对南军的种种军事布置,包括相关的山川地理,了若指掌。



  非但如此,关卓凡还成功地勾连了一批亲联邦政府的南方游击队——其中有一两支可说是由他亲手组建,替北军刺探军情、当带路党、袭击邦联政府和军队。



  这些工作,大收其效。比如南下亚特兰大第一战——多尔顿战役,北军关卓凡麾下福瑞斯特部,神不知鬼不觉,渡过河谷浅滩,奇袭斯内克加普,从侧后方攻破南军防线。那条秘密的进军路线,就是由逃亡黑奴提供,然后由北军的情报人员和南方亲联邦的游击队共同勘测确定的。



  又比如,在“起底”雅克琳和解救米娅父母的过程中,佐治亚州当地一支由北军特务参与组建的南方反政府游击队,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军事委员会调查联络处”的两位主要负责人之一、马丁。马丁内兹——没弄错:这位老兄的名、姓,都有个“马丁”——就是出身这支游击队。萨凡纳战役后,他正式加入北军情报部门,投在了关卓凡的麾下。



  马丁内兹是那种最典型的南方贫苦白人,仇恨自己的奴隶主政府,过于北方主张废奴的同胞:老子本就一贫如洗,还被逼自带干粮、武器,替你们这帮奴隶主老爷打仗,保卫你们压榨黑鬼的权力——请问打赢了,老子有一毛钱的好处吗?



  老子有半个奴隶吗?自己都喂不饱呢!还有,如果仗打赢了,奴隶制得以保存,在劳动力市场上,老子怎么和那些低廉甚至免费的奴隶竞争?!



  这些道理,有的是自个儿想出来的,有的是北军的特务散播的,马丁内兹略一深想:妈的,果断反政府!



  这个半途辍学的年轻人,在他那个阶层中,算是个少有的能够识文断字的“读书人”。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语言天才——和中国人在一起混了半年,就能够用汉语和自己的中国同事交流了。如今,一张嘴,便是一口地道的京片子——当然,听起来,还略觉怪异,但四声准确、不打结巴、十分流利。



  内战结束,美国军人大多要复原,马丁内兹除了领过几个月的军饷,兜里没有任何存款,家里没有任何土地。关总司令招兵买马,他想也不想,就跟着轩军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小马是一门心思从此长做瓷器人,再也不回自己那个贫穷的、已经烧成了一片废墟的佐治亚州家乡了。



  *(未完待续……)R1292
第一零七章 杀父之仇
  奇怪的是,轩军回国之后,关卓凡反倒一度放松了情治工作的力度——刚开始的时候,连他自己都没有明确的意识到这一点。



  不能简单地说关卓凡不重视情报工作——哪能转变得这么突然呢?



  比如,轩军入鲁剿捻的时候,关卓凡大打“军民鱼水情”的牌,严明军纪,厉禁淫掠,还送了一万五千套棉衣给当地的老百姓,就是为了争取民心,套取情报。这一招很灵光,老百姓不但不再通捻,还积极为官军通风报信,极大地改变了以前剿捻,“官军耳目闭塞,捻子消息灵通”的被动局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