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3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接近;二来,都算佳字,比较雅驯。”



  “称谓上边,叫人家觉得你看不起他,乃生忿怨,实在是划不来,不是生意经。”



  慈禧颔首,说道:“这个可以改!左宗棠入疆之前,就可以发布上谕,改‘缠回’为……”



  “回太后,是‘维吾尔’。”



  “好,就是‘维吾尔’!”



  关卓凡面带笑容:“太后圣明!如天之德!新疆的回人,晓得朝廷剀切至意,也就未必肯继续附逆了!”



  慈禧心中,亦颇为自得,想了一想,说道:“你方才说,新疆的回人说的不是阿拉伯话,那他们说什么话?”



  “回太后。新疆回人说的话。发音上。同突厥话比较接近,不过,书写上,和阿拉伯话却是颇有渊源——嗯,咱们就暂且就称之‘维吾尔话’好了。”



  “书写上和阿拉伯话颇有渊源——那是怎么一回事?”



  “回太后,这回教,是从阿拉伯传进新疆的,回教的经典。都是以阿拉伯文写就的,所以,这维吾尔话之书写,就用了阿拉伯话的字母。”



  “字母?我记得,你说过,嗯,英吉利话有……二十六个字母——就是这个东西了?”



  “太后圣明,正是如此。不过,阿拉伯话的字母,和英吉利话的字母。是不一样的;还有,阿拉伯话。有二十八个字母,比英吉利话,多了两个。”



  慈禧听得微微头昏,有点绕不过来了,想了一想,说道:“听你这么说,我倒有点糊涂了,这个‘维吾尔话’,既然用的是阿拉伯字母,那么,算不算中国话呢?”



  关卓凡说道:“回太后,‘维吾尔话’虽然用了阿拉伯话的字母,但毕竟不是阿拉伯话,新疆是中国的地方,臣以为,这‘维吾尔话’,自然应该算是中国话的。”



  慈禧皱了皱眉,说道:“这么一来,除了藏话、蒙话,又多了门‘维吾尔话’——嗯,如果人家说,既然我们和汉话一样,都是中国话,那么,为什么‘官方语言’,偏偏定成了汉话?”



  关卓凡微微一笑,说道:“以太后之圣明,其实曷待臣言?既然都是中国话,自然就都有待选‘官方语言’之资格。可是,一百个中国人里面,一个藏人、一个蒙人、一个回人、一个维人,再一个满人,剩下的九十五个,都是汉人。蒙、藏、回、维学说汉话,加起来花四分气力,汉人学说蒙、藏、回、维——不拘谁的话,加起来却要花九十五分气力!什么才是生意经,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慈禧笑道:“这倒是。”



  “还有,以文字而言,藏文、蒙文、维文和阿拉伯文,一字一词,皆由字母拼成,皆为‘拼音文字’——这是洋人的说法,意思是:只表其音,不像其形。中国幅员广大,各地口音殊异,如果文字只表其音,久而久之,难保不各自为政,湖南话弄出湖南字来,广府话弄出广府字来,如是,岂非一塌糊涂,我中华大一统的格局,又何以维系?”



  这段话,对于御姐来说,就太深奥了一点,她不由地皱起了眉头。



  “汉字却是‘象形文字’——只像其形,不表其音。同一个字,湖南人一种念法,广东人一种念法,听起来全然不同,可意思却是全然一样的——正因为如此,各地口音殊异,笔下写的,却是同一种文字。中华一统,历数千年而不坠,实赖于此!”



  慈禧微微张了张嘴,想问一点什么,却又不知从何问起。



  若要通前彻后地解释清楚,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儿,为免转移焦点,关卓凡装作没有注意到圣母皇太后的表情,继续往下说:



  “最紧要的是,我华夏数千年文明典籍,皆以汉文书就,研究求学,不能不用汉文;传诸后世,亦不能不赖其力。蒙、藏之密宗,回、维之回教,到底是外来的和尚,‘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密宗也好,回教也罢,应该做的,是‘中国化’——文明教化,有本有末,有先有后,不能颠倒了过来。所以,‘官方语言’,实非汉话不可。”



  这段话,御姐自然是听懂了,但是,她沉吟不语。



  关卓凡也不着急,耐心地等着。



  半响,慈禧轻声说道:“卓凡,满蒙联盟,是祖训。”



  这句话,似乎有一点突兀,但关卓凡马上就懂了。有清一朝,对蒙、藏,和对回、维,态度是完全不同的。满蒙联盟,是清朝最重要的统治基础,因为这个,清廷对西藏,亦尽力怀柔。现在,关卓凡主张定汉语为“官方语言”,此政在回区推行,朝廷不会手软,但于蒙区、藏区,就难免犹豫了。



  关卓凡点点头,正容说道:“太后训谕,臣谨记在心。臣亦有几句肺腑之言,讲出来也许会犯大忌讳,不过。为国家社稷计。不能不说。”



  慈禧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偏过头,视线转向了李莲英和玉儿,两人十分乖觉,立即躬身退出了“蓝厅”。



  慈禧转回头,平静地说道:“好了,这儿只剩咱们两个人了,你说吧。”



  “是。”



  关卓凡轻轻咳了一声,说道:“这满蒙联盟。确实是我朝立国最重要之基石。无此联盟,我朝未必能够定鼎中原;偌大蒙古地方,亦未必能够入我中华版图。”



  “为此,世祖以降,朝廷皆礼遇密宗,对达赖更是以国师之礼相待——这不仅仅是为安定西藏,更是因为,蒙古亦笃信密宗。”



  “不过,满蒙联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满蒙铁骑联手。天下无敌——可是,这是洋枪洋炮出来之前的事情;洋枪洋炮出来之后。这样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慈禧心头一震。



  关卓凡缓缓说道:“僧王的马队,是最精锐的蒙古铁骑。太后,臣是从八里桥的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亲眼见过,这支驰骋南北、纵横无敌的马队,是如何全军覆没的。”



  慈禧点漆般的眼瞳中,隐现异样的光芒,流转闪烁不定。



  关卓凡继续说道:“僧王剿捻,追亡逐北,人不解甲,马不卸鞍,以亲王之尊,夜晚宿营,同大头兵一样,和衣席地而眠,天色微熹,便第一个认镫扬鞭。人在马上,疲惫极了,几乎不能睁眼,全靠烈酒提神,竭心尽力,无以复加,不愧‘忠武’之谥。可是……终于殒身殉国!”



  慈禧低声说道:“捻子……终究是靠了你,才能打平。”



  “太后误会臣的意思了——臣这番话,不为表功!臣的意思是:世道不同了,仗不是那么打的了!”



  “看你急的……我没有误会你的意思!嗯,你是说,洋枪洋炮出来之后,蒙古马队,不好用了?”



  “是!拿臣来说,打长毛,剿捻平回,征美征日,小有微功,全赖洋枪洋炮;排兵布阵,亦都用西法。如果臣带兵,还是当年步军马队那一套……”



  说到这儿,关卓凡停了下来,微微地摇了摇头。



  辛酉政变,关卓凡御前救驾,步军马队呼啸而来、卷地而去,慈禧是见过的,并留有极深刻的印象;天津阅兵,陆上、海上“演炮”,则是前些天的事情。



  两相比较,如何呢?



  她不懂军事,但也不会有任何疑义:她当年以为凌厉无俦的那支马队,当不起“冠军号”一百一十磅“阿姆斯特朗”后装线膛炮之一击。



  慈禧喟然而叹。



  “还有,臣请太后留意,臣是旗人,麾下将士,却是……汉人和洋人。”



  这句话,关卓凡声调平缓,却一个字、一个字地扔进了慈禧的心房中,犹如空谷留音,回响不绝。



  她听得出其中意义严重的暗示:该依靠谁?该和谁“联盟”?



  过了好一会儿,慈禧轻轻叹了口气,低声说道:“这可是叫人为难了。”



  “臣以为,蒙古地方广大,为安靖其地,‘满蒙联盟’……还是重要的。可是,世易时移,该如何维持这个联盟,却实有斟酌的必要。不然,不但产出不及投入,还会耽搁更重要的事体。”



  “产出不及投入”,好违和的一句话。不过,御姐已经习惯了关卓凡一些奇奇怪怪的说法,略略一想,还是弄懂了其中的意思。



  “哦,怎么说呢?”



  “我朝一向以婚姻维持满蒙联盟,可是,皇后却是只能有一位的。”



  “你是说……”



  “是,臣的意思,‘治一经损一经’,立蒙古人为后,就难免冷了其余族群……仰慕亲近之心。如果国家有大事,‘满蒙联盟’缓急可恃,倒也罢了——这叫做‘产出大于投入’。可是,事实却已证明,不尽其然了!”



  慈禧默然。



  关卓凡暗暗小吸了口气,说道:“臣大胆,请太后想一想,几年后,皇上大婚,如果皇后是一位汉人,又如何呢?”



  慈禧心头大震,这可是她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



  过了良久,慈禧看向关卓凡,叹了口气,说道:“这个事儿,太大了,我一时半会儿,可还……想不定。”



  关卓凡说道:“臣唐突,臣的意思,不是要太后现下就做什么决定,臣只是想说,也许换条路子,这个‘产出’,要比‘投入’,大得多呢?”



  顿了一顿,说道:“再说,我朝也不是没有过汉人皇后的先例,高宗纯皇帝的孝仪纯皇后,就是汉军旗的,只不过,她的后位,是追赠的罢了。”



  “哦?嗯……”



  过了片刻,慈禧说道:“假如——我是说假如啊,真的像你说的,皇帝大婚,立了汉人为后——咱们先不说汉人那边如何,蒙古那边,该怎么交代呢?”



  “回太后,臣刚刚说过,‘治一经损一经’,立了汉人为后,蒙古也许会有一点子不痛快,不过,又能不痛快到哪里去?我朝立后,除了国初立了几位蒙古皇后外,自圣祖的孝诚仁皇后始,迄今为止,都是满洲人,立汉人为后,占的是满洲人的位子,不是蒙古人的位子,嗯,蒙古吃的哪门子醋呢?”



  慈禧仔细一想,果真如此。



  哎,这个男人,怎么什么都知道啊?



  *



  (三千六百字大章奉上)



  *(未完待续……)R1292
第一六六章 正本清源
  关卓凡继续说道:“再者说了,还有嫔妃——蒙古人还是可以备充后宫主位的嘛。”



  顿了一顿,又说道:“不过,臣以为,以婚姻怀柔,怎么说都是权宜之计,正本清源,还是要想法子增加各族群的‘国家认同感’。”



  “‘国家认同感’?”



  “是。”



  又是个新鲜词儿。



  慈禧低下头,在心中默默品了一轮,抬起头,说道:“你说……定汉话为‘官方语言’,是否,就算是这个……增加‘国家认同感’?”



  “太后圣明!”



  慈禧柔声说道:“卓凡,你说的这些,确实是……百年之计,只是事情太大了,许多关节,我还要再好好儿想一想。”



  “是。”



  “我的意思是,嗯,这话你也是说过的——饭要一口一口的吃!现在就下诏,定汉话为‘官方语言’——这是可以的,不过,朝廷的力量毕竟还有限,实际推行起来,大约要有个先后次序。”



  “请太后谕示。”



  “我想,就像你说的,左宗棠西征,确实是很好的一个机会,咱们就借着这个机会,先在回区做这个事情!陕甘新疆做起来有眉目了——拿你的话说,这叫……‘试点’!?过些个年头,再行之于藏区、蒙区。如此行事,是否更加稳妥一些?”



  嗯,也算是正办。



  “太后圣明,臣感佩无已!”



  “我想,你说得很对。不论满、汉、藏、蒙、回。都是大清子民。若有人竟听不懂其余九成九的人说话的意思,这算什么事?这哪里还能叫一家人?”



  “太后圣明!若无‘官方语言’之设,藏、蒙、回、维,同汉地、汉人就难以交通,其人之求学、经商、仕进,必大受影响;其地之……欲兴旺发达,亦会困难重重,这个‘官方语言’。真正是为这些地方的子民好,真正是我皇太后、皇上育民如子、如天之仁!”



  慈禧微笑说道:“好啦,你就别再拍了。你说说,若要在回区推行‘官方语言’,具体该怎么做?那些是顶顶紧要的?”



  “回太后,第一紧要的,是多设学堂。一来,培训能够教授‘官方语言’的老师;二来,流布皇帝之德泽,宣扬朝廷之至意。剀切晓谕,春风化雨。终使荒服归于王化。”



  “好!”慈禧大为欣赏,“还有呢?”



  “回人笃信回教,这教务之管理,是顶顶紧要的。”



  “这……和‘官方语言’有关系吗?”



  关卓凡微笑道:“回太后,有的。第一,回教经典,皆由阿拉伯话写就,这阿拉伯话,毕竟是外国话,中国人学经、念经,学的是外国话、念的是外国话,实在是太不方便了——臣以为,这实在是朝廷的责任!”



  “朝廷应该出面,召集精通教义的饱学之士,将回教经典,一一译成‘官方语言’,钦定之后,刊刻颁行,以为弘法之绳墨——太后想想,这是多大的功德?”



  慈禧的眼睛亮了起来:“确实如此!这个功德——做得!”



  关卓凡继续说道:“既然教义译成了‘官方语言’,阿訇布道,也就可以用‘官方语言’了,至不济,也可用陕甘当地的土语。此事当然不能一蹴而就,阿訇学说‘官方语言’,也需要一段时间的。不过,如果始终学不会,或者明明是会的,却不肯以‘官方语言’或至少陕甘土语来布道,臣以为,大约就不好再请他来做这个阿訇了。”



  “嗯!”



  “教义译成了‘官方语言’,听道学经的信众,如果不会‘官方语言’,自然要想法子去学,这,自然而然,大大加快了‘官方语言’之传布。”



  “嗯,有道理。”



  “还有,大乱之后,朝廷应该将回区的寺庙,从头到尾,梳理检核一遍,重新予以认证,并颁发……‘执照’。一来,毁于战火的,要视情形拨款修缮;二来,要确保主持寺庙之人,皆为守法弘道之士。”



  “执照”二字,慈禧是理解的,吏部发给官员的任职证书,也叫做“执照”。



  “嗯。”



  “朝廷应颁下明诏,从今以后,传法布道,皆应在向朝廷申领了‘执照’的寺庙之内举办;若有人在这些寺庙之外,私下传教,即视为邪说异端,必严惩不贷。”



  “好!”慈禧满面笑容,“这都是正本清源之举!”



  “是。总之,只要遵纪守法,回人学经宣道,朝廷不但不会禁止干涉,还会保护鼓励的。”



  “嗯,这是陕甘的回区,新疆的呢?”



  “新疆的情形,比陕甘的更加复杂,会说汉话的也更少,推行‘官方语言’,更加难以一蹴而就,嗯,大约要‘官方语言’和维语‘双语并行’才行。到底该如何办理,容臣详细斟酌过了,再向太后请旨。”



  “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