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4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实上,即便不指挥作战,田永敏的能力,也不是一个军事学校的“总办”能够局限的。



  他在长州藩主持的军制改革,不仅仅是军事制度上的脱胎换骨,还是极其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其中最重要者,是大村益次郎废除了日本千年以降的“马廻众”制度。



  所谓“马廻众”,就是骑马围绕在主公周围的亲兵。大名的叫“马廻众”,幕府将军的叫“旗本”。长州藩的“马廻众”制度,又称“八组制度”,由八家重臣世袭藩主的“马廻众”——其实就是由这八家子弟世代垄断藩军的各级官职。



  因此,对长州藩来说,“八组制度”不仅确定了军制的格局,还是整个政治和社会格局的根基:大名居中,八大家族环绕拱卫,共同统治长州。



  旧藩军就是由这八大家族的私兵组成的,大村益次郎大手一挥,通通解散,连藩主毛利家的也不例外。然后,以“奇兵队”等“诸队”为骨干,再选拔旧藩军之精锐者,重新编成军政、军令一统的新藩军。



  选用军官上面,一手将大村提拔起来的高杉晋作,首先打破了士农工商的界限,但好歹还弄了个“武士”和“匹夫”的袖标,以示区别。可大村益次郎更进一步,连这个袖标也不要了,彻底打破了阶层之间的限制,晋升选拔,不问出身,全看能力。



  如此一来,不但军制彻头彻尾地变过了,长州藩的整个政治、社会利益格局,亦重新洗牌来过。



  商人、低级武士、小作坊主、农民,一股股新鲜血液,呼啸着注入长州的肌体,长州脱胎换骨了。



  原时空,长州能够以一藩之力,打败幕府倾国来攻,大村益次郎的改革,是最重要的原因。



  大村益次郎对政治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他废除“马廻众”制度,等于在强敌压境之下,以“强军”的名义,为长州藩不声不响地完成了意义极其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甚至,关卓凡以为,可以这么说:近现代日本国家之滥觞,亦由大村益次郎废“马廻众”制度而来。



  如此一个人才,只要能够保证他的忠诚,为什么不予重用?



  办陆军军事学校之外,关卓凡的心目中,田永敏是定位为“军师”的——参赞一切,并不局限于军事。



  那么,能不能保证他的忠诚呢?



  能。



  关卓凡说的“忠诚”,并非要田永敏为他本人上刀山、下火海,而是:能否抛弃残存的日本族群认同,全心全意为中国服务?



  能。



  首先,大村益次郎不是一个武士。



  这不仅仅指他的出身——大村益次郎出身一个医生家庭。更重要的,是指他的思维、行为。



  大村益次郎说过这么一句话:“吃败仗的时候,与其无谓地继续抵抗,不如早早撤退为好。”



  他的脑子中,全然没有“武士之道”这根弦,在幕末一大群狂热的牛人中,这是极其另类的。



  在当时的日本,没有武士身份的自我认同,就不大会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因为不存在明确的效忠的对象。



  大村益次郎因此成为了一位“政治上的沉默者”。



  他基本没有表示过在“尊王”、“攘夷”、“佐幕”、“倒幕”这些“大是大非”问题上的立场。



  他是长州人,却由宇和岛藩入仕。在幕末门户森严而对立的政治格局中,大村益次郎没有表现过任何明显的“门户之见”。



  大村是一个“士”,但不是“武士”,他更像春秋战国的“游士”。只不过,他不靠嘴皮子过日子。



  或者,用现在的话说,大村益次郎是一个非常纯粹的“技术官僚”。



  这个时代,日本的国家认同,还远未形成——也许永远也形成不了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村益次郎这样的一个人,不仅可能改换门庭,还可能改宗易籍:从一个“准日本人”变成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为了开好这个头,关卓凡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先抑后扬,磋磨了大村益次郎大半年,一直到大村所有的不切实际的想法都被磋磨掉了,终于醒悟过来,真正“输诚”了,才大加辞色,委以重任,酬以厚禄。



  嗯,如此冰火两重天,这个由大村益次郎而来的田永敏,应该真正爽到了吧?从此以后,应该死心塌地、鞍前马后,为俺打工了吧?



  好啦,啰嗦了这许多,够了。



  明天,该去看看我的新舰船了。



  *(未完待续。)
第五十三章 新舰队!
  天津大沽口码头。



  “冠军号”、“射声号”两位大哥身边,十位昨天刚刚到埠的新伙伴,按吨位大小,次第排开。



  “装甲巡洋舰”两只,“龙骧号”、“虎贲号”。



  “穹甲巡洋舰”两只,“驱雷号”、“策电号”。



  “标准巡洋舰”两只,“伏波号”、“超海号”。



  “全甲炮艇”四只,“镇东号”、“镇南号”、“镇西号”、“镇北号”。



  这十只军舰,从设计、制造到下水,轩军海军和花旗洋行欧洲司,全程参与、监督。军舰出厂后,在英国验货合格,由英国人开到香港,轩军海军提督丁汝昌、新任驻英公使曾纪泽,率大队赴香港接舰。交接之后,曾纪泽便自香港首途英国赴任,丁汝昌则带领自己的新舰队,一路迤逦,返回天津。



  旭日东升,十二只大大小小的军舰,通体沐浴在朝阳之中。



  桅杆、缆绳、铁锚、烟囱、舰桥、甲板、大炮,还有涂得漆黑的船身、雪白的船艏雕塑,无不闪闪发光。



  每一只军舰上,“红浪血睛蓝鲨”海军旗,都在风中猎猎作响。



  闭上眼睛,仅仅凝神倾听旗子的声音,就足以叫人热血沸腾:这不是三、四面旗子,而是三、四十面旗子同时啸动,宣告——



  中国第一支近代海洋舰队正式成军了!



  这是一支崭新的舰队。



  留意这个“新”字——这不仅仅是说,这是一支“新生”的舰队;也不仅仅是说,这些军舰,大多都是新近下水的。这个“新”字,也是指:这支舰队中的大部分军舰,都是目前世界上最新式、最先进的军舰。



  尤其是新到埠的“装甲巡洋舰”、“穹甲巡洋舰”、“全甲炮艇”。



  这三种军舰,是英国荟萃本国船舶设计、制造之精英,按中国的要求,单为中国设计、制造出来的,当今世界。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就连英国人自己也还没有装备。



  当然,所谓“中国的要求”,其实就是“关亲王的要求”。



  日本一行。关卓凡深感,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舰队,必须高低搭调,合理配置,不可以一味追求吨位。何况中国海军建设。毕竟刚刚起步,资源、人才有限,大军舰太多了,会吃不住劲儿。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海军建设,有自己的特殊的阶段性战略目标,那就是:在中国近海,和世界第二海军强国,进行一场中等规模的舰队对决。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中国近海”,一个是“中等规模”。



  所谓“中国近海”。最远,东至日本,南到印度支那,再远,就是好高骛远了。



  所谓“中等规模”,就是:对阵双方投入的军舰数目,各自十来只左右。超过这个数字,关卓凡认为:这儿是远东地区,远离欧洲本土,即便是“世界第二海军强国”。只怕也力所不能及了。



  第一个“五年规划”中的海军建设,军舰配置、战略战术,一切一切,都要围绕这个大目标。



  “冠军号”九千一百吨。这种全铁甲巨无霸,超级远洋大拿,拿来做旗舰和主力舰,一只就足足够够了——五年之内,都不必考虑第二只。否则,先不必说自己吃不吃得住劲儿。“世界第二海军强国”如何也不必说,那个“世界第一海军强国”,大约会首先表示“不理解”。



  暂时没有让“友邦惊诧”的必要。



  “射声号”四千五百吨,也是一等一的远洋大咖。对于一支中等规模的舰队来说,前边已经有了九千一百吨的“冠军号”,那么,五千吨上下的这个级别,有了“射声号”这样的一只主力舰,暂时也就算是够了。



  新添舰只的着重点,关卓凡放到了两千吨至三千吨这个级别上。



  这个级别的舰只,大致属于“巡洋舰”的范畴。



  “巡洋舰”这个概念,进入二十世纪,开始变形走样,给人一种重型舰只的感觉。其实,在“巡洋舰”初初诞生的时候,真正是顾名思义,其任务就是“巡洋”。



  包括:



  保护商船,打击海盗,巡弋海外殖民地——所谓“周莅属部”;战时,给主力舰——铁甲舰打打下手,做一些通讯、侦查的活儿,以及和对面的同事们进行竞争——袭击敌方的商船,破坏敌方的海上运输线。



  一般来说,“巡洋舰”是不直接参加舰队决战的。



  因为以上的特殊用途,自然而然地,“巡洋舰”就具备了以下特点:高航速、大续航力,同时,轻防护或无防护,火力也比较有限。



  可是,“关亲王”要的是“巡洋舰”——两千吨至三千吨,提出的具体要求,却极为奇葩:大火力、重防护、高机动。



  英国人愣住了,皱着眉头,心里说:这家伙瞅着挺聪明的,怎么说这么外行的话呀?



  “大火力”还好说,适当减少舰上火炮数量,大幅度增加火炮口径就是了。



  可这个“重防护”和“高机动”,却是天然的矛盾,拿你们中国人的话来说:鱼与熊掌,怎么可能得兼呢?



  “重防护”,就要给军舰披上铁甲——这样一来,“巡洋舰”变成了“小铁甲舰”,军舰重量大增,还怎么能跑得快?跑不快,怎么“高机动”?



  “关亲王”轻描淡写地说:换个大马力的发动机不就成了?



  这句话就更加外行了。



  英国人哭笑不得:亲王殿下,更大马力的发动机,需要更大的机舱和更大的煤舱,舰上的空间是相对固定的,最好的设计师,也没有办法变出新的空间来,安置好这两样同时变大了的东西。



  亲王殿下点了点头,说道:你说的对,机舱变大,大约是免不了的。可是,煤舱嘛,我看就不用变大了——“巡洋舰”的煤舱本来就太大了,别说变得更大了,我看,缩小一点也是可以的嘛。



  因为要执行的大多是远洋的或是时间较长的任务,为保持大续航力,巡洋舰都有一个超大的煤舱。



  英国人愕然:缩小煤舱?那么,如何保持大续航力?



  关卓凡笑了:我提出了三个要求——“大火力、重防护、高机动”,您瞅瞅,这里边儿,有“大续航力”么?



  *(未完待续。)
第五十四章 超越时代的巡洋舰
  英国人定睛一看:咦,还真没有“大续航力”这条,可是——



  没有“大续航力”,还能算正儿八经的“巡洋舰”吗?



  “关亲王”心里鄙视:英国人可真是榆木疙瘩脑袋!



  嘴上是这么说的:“巡洋舰”就是个名字,我会在前面加上合适的定语的——再者说了,我又不出去抢殖民地,要那么大的续航力干什么?



  后面这句话,起到了非常微妙的政治效用。谈笑之间,“关亲王”给英国人吃了颗大大的定心丸:嗯,中国人没有任何和我们正面竞争的意图,真是……最佳合作伙伴!



  没有大续航力的要求,煤舱就可以减小,“大火力、重防护、高机动”就成为可能了。



  关卓凡进一步提出:装甲敷设,可以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只对重点部位进行保护。



  这个方案,舰体重量增加有限,对速度影响较小。



  舰船最重要的部位是什么?当然是发动机啦。



  英国人召集船舶设计精英,不久便拿出了第一份方案:在机舱的顶部,平平地覆盖一层装甲甲板;装甲甲板之下,在机舱两旁、靠近两舷的地方,各设置煤舱。这样,顶部的装甲甲板、两侧的煤舱,从三个方向,共同对机舱进行保护——装满煤的煤舱,炮弹是没有法子打穿的。



  关卓凡对这个设计表示赞赏,不过,他指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保护机舱的装甲甲板,位于水线之下四英尺处。呃,这个,万一,水线处被打穿了呢?那么,海水必然趁势涌入,整个装甲甲板的上方将被淹没。最终……会导致军舰倾覆吧?



  第二,高航速需要大机舱,装甲甲板如此之低,一定会压缩机舱的空间。俺想加台锅炉都不成,操作起来也逼仄得很,实在不大方便哪。



  这两条提了出来,英国人面面相觑:怎么还好说这位亲王殿下“外行”?这两个问题,即便是最优秀的工程师。也未必能够看得出来!



  该怎么改进呢?



  英国人正在绞尽脑汁,“关亲王”说:我有一个想法,大伙儿瞅瞅,行不行得通?



  嗯,我是这样想的:咱们把平面的装甲甲板,改成中间平、两边斜的穹面装甲——就叫它“穹甲”好了。“穹甲”中间的平甲,提到水线之上;两边的斜甲,落到水线下四英尺处。这样一来,因为中间的平甲高出水线,即便水线处被打穿了。海水涌入,也无法淹没高出水线的装甲甲板,军舰依然能够保持较大浮力,不致倾覆。



  这么干,除了军舰即便破损也进不了多少水外,两边的斜甲落到水线之下,可以对机舱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还有,大家都晓得的:有一定倾角的斜面,能够消解炮弹的相当一部分动能啊。



  这一次,英国人目瞪口呆了。



  实在太有道理了。我们竟无言以对。



  万万没有想到啊,这位亲王殿下,除了政治家和军事统帅这两个身份外,竟然还是一位工程设计的天才!



  设计团队按照关卓凡的设想拿出了最后的方案。“穹甲巡洋舰”就这样诞生了——比起原时空,足足提早了十几年。



  需要说明的是,“穹甲巡洋舰”的相关专利,由关卓凡和英国设计团队共享。



  轩军海军订购了两艘“穹甲巡洋舰”,一名“驱雷”,一名“策电”。技术参数是完全一样的:排水量两千四百吨,舰长六十八米,宽十四米,吃水近六米,蒸汽风帆混合动力,装备两门八英寸后装滑膛炮、两门六英寸后装滑膛炮、八门六十四磅前装线膛炮。



  最高航速十七节,几乎赶得上“冠军号”了,一点儿都不算慢。



  装甲敷设的第二种方案,是仿“冠军号”和“射声号”,自舰艏至舰艉,在舷身上加装水线带装甲,即竖甲。这个方案,事实上就是把“巡洋舰”变成了“小铁甲舰”,可称“装甲巡洋舰”。



  “装甲巡洋舰”敷设的装甲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穹甲巡洋舰”。因此,不可避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