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5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倒不是没打过仗——在八里桥跟洋兵打过,在热河跟马匪打过,在密云跟粘杆侍卫打过。但这些交手,情形不同,不能算作会打仗的证据。

    八里桥的时候,自己还只是一名外委翎长,一声冲锋,硬着头皮舍命向前狂奔就是了,能打破法军的炮阵,依赖的是后世军事史家的分析。跟马匪之间,算是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自己见机得快,所做的也不过是喊一声“放箭”,剩下的事便交给了丁世杰和兵士们来完成。至于密云一夜,本质上是宫廷政变,只是禁军之间的一次交手。

    而这次对上太平军,则是当面锣对面鼓,不仅是一场仗,而且是一场真正的战役。上一次太平军打上海,来的只是一支偏师,人数不足万人,就几乎拔城。这一次有备而来,人数必将数倍于此,自己该怎样指挥,才能打赢“许胜不许败”的这场仗呢?

    人不能真的生而知之,关卓凡一向凭恃的,是自己的历史知识。可是这一次,除了知道正月里会开打之外,对于太平军会来多少人马,分作几路,都会打哪里,他的记忆模糊得很。那么该如何指挥,如何进退,如何保持各部队之间的联络,就更是茫然。

    茫然之下,不能不深自戒惧,每天闲下来,要么就是拿着地图,苦心钻研,要么就是就拉着丁世杰、华尔和李恒嵩,做军事上的探讨。这样日夜用功之下,整体的作战方略,才渐渐在脑子里成形了。而且除了军事上的部署之外,还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只是这个决定,必然不会被朝廷接受,只能悄悄的进行。

    至于谕旨里对洋枪队的那一层意思,因为写得很微妙,华尔虽然听了,但多半理解不了,因此关卓凡琢磨着,是不是该向华尔做一个解释。然而很快他就发现,自己多虑了,华尔不但听懂了,而且立即所表示——洋枪队的官兵,在军服的左袖上,另加了一道袖箍,分成红色、绿色、蓝色、黑色四种,用来表示不同的级别。这个应急的办法,很巧妙,而更关键的是,每个袖箍上,都还写着一个大大的“轩”字。

    关卓凡的“轩军”,终于成军了!

    这支军队,高薪厚饷,由上海海关的关银和上海士绅的捐款养起,计有马队一营六百六十人,步勇两营一千一百人,洋枪队一营七百二十人,四营所用的长夫约八百人,全军一共是三千三百之数。

    既然成军,照例就要安排一次检阅,一来是坚定人心,让大家相信上海可守;二来是要给上海的官绅百姓一个交待,让他们知道,钱没有白花;三来也要为军中的官兵鼓一鼓士气,亲身感受一下军人的责任与光荣。

    受阅的日子,定在腊月的月半这一天,地点是在西城的城墙之外。在城墙上观礼的嘉宾,除了上海的官员士绅之外,还有各国的领事和夫人,租界工部局的董事,守卫租界的英美法三国海军陆战队的军官,以及泊在吴淞口的外国炮舰的舰长。而上海的老百姓,听说是轩军受阅,自然更是人人都要来看,以至于城墙上下,观者如堵,比过节还要热闹。

    江苏巡抚薛焕,特地从驻节的南通赶来主持这场检阅。时辰一到,薛焕下令开始,城上红旗一挥,受阅的轩军便依次起步,按照洋教习所指示的操典,分营列队进场。每营的前后左右,都各有一名特选的旗手,将轩军的战旗擎起,旗子上一个斗大的“轩”字,迎风招展。部队行过作为正台的仪风门时,一声号令,千军呐喊,滚雷般的声浪,响彻全城。观礼的人们,不论中外,心中都生出了同一个感触:论军容之整,士气之盛,这样的官军,从未见过!

    整个检阅,轩军一共得了四次大彩,就跟戏台上演得出色,观众给的叫好一样。

    第一次,是打头的马队。这一营是轩军的发源,受阅更是得心应手的事,马匹控驭自如,步点齐整,远远望去,彷如机械,于是这一声大彩,分外响亮。

    后面的两营步勇,虽是新兵,但走得也算齐整,而且初次受阅,人人心中激动,精神自是格外抖擞昂扬。另有一桩雄壮之处,是每营的六门大炮,都褪去炮衣,随队而行,翻增威势。于是为了这份精神和这六门炮,观众也是彩声不断。

    等到洋枪队走过来,不论中外士兵,都一水咖啡色的猎装,腰扎皮带,袖标鲜明,人群便轰动了。在上海的百姓来讲,这是破天荒地“检阅”洋人,兴奋惊奇自不待说,在城上观礼的洋人来讲,这算是“子弟兵”,因此一时欢呼声、叫好声、口哨声响成一片。

    等到检阅告毕,观礼的嘉宾之中,凡是对轩军曾经有所帮助的人,无不笑容满面,倍觉光彩,只有关卓凡,虽然陪在薛焕身边,眼睛却一直在偷偷打量着各国领事的夫人小姐——这是他穿越以来,第一次看见洋妞。里面固然有不堪入目的庸脂俗粉,却也真有靓丽可人的尤物。

    动不得,万万动不得,他不住地告诫自己,一动就是国际纠纷。

    *

    受阅得了彩头,这让轩军的军官们都得意非凡。关卓凡发了一回赏,但也给予了极严厉的警告:高兴一天就好,光是虚好看,没有用,究竟是骡子是马,还要到战场上才能见真章。因为这一句话,大家只得收起了兴头,各营都再次投入了紧张的训练中。

    关卓凡却找来了利宾,要问他那一件“悄悄进行”的事情,有了眉目没有。

    “有了。”即使是在关卓凡的县衙之中,利宾依然把声音放得很低,“有一个英国人,叫做雷伊罗朵,是利富洋行的大班。他的库里器材齐备,一直没用上,他托了英国公使巴夏礼,向总署奏请了几次,都被驳回来了。”

    “雷伊罗朵,这个名字倒是风雅得很。”关卓凡笑道。不过听说是英国人,不免有些踌躇,问利宾:“有没有别国的商行?”

    “没有,”利宾很肯定的说,“整个洋场,就只他一家有货。”

    “那么……”关卓凡正想应允,却忽然灵机一动,问道:“这东西要有专门的技师才行,他用的技师,也是英国人么?”

    “那倒不是。他为这个事,请了三个丹麦的技师,已经闲在沪上大半年了。”

    “那就成了!他的东西一直放在库里,压的是他自己的本钱,既然用不上,一定在想法子脱手。利先生,你去找金能亨,让他把这批货悄悄盘下来,连那三个丹麦技师,多给薪水,一并请过来。”

    “逸轩,你是说,让金能亨的旗昌公司来干?”

    “不,”关卓凡摇了摇头,“让他做一家新的公司,跟他先说好,这家公司的股子,将来我们要占六成,另外三成,算是送给他的干股,那三名丹麦人,也送一成。”

    利宾点点头,先没吱声,把茶拿起来喝着,盘算了一会。

    “那就得我们自己来花钱了。”他不无担心地说,“利富洋行的库里,光是线杆就有六百多根,再加上六台机器,八十多盘电线……就算狠狠杀他们的价,总也得两万银子,才能办得下来。”

    “两万就两万,算是咱们报效了。”关卓凡慢吞吞地说,“电报这个东西,还是握在自己的手里,放心一些。”

    (谢谢侠客行、拒绝、生命、彩虹、ycbh、煮不熟的打赏。)
没办法,元旦要上架了
原来按照编*大大的计划,本来是要在上上周二十五万字的时候推上架的,不过我觉得这本书签约晚,希望能让大家多看点公众章节,所以希望推迟一点。现在通知我,是要安排在元旦那天上架,算一算,是三十五万字的样子。

    大概没办法再推了,这十万字,算做一点小心意,谢谢大家看我的书。

    圣诞快乐。
第十九章 尔虞我诈
    ()    从莫尔斯亲手发出的第一封电报算起,电报所引起的狂热,在国外已经持续了将近二十年,关卓凡知道,离中国出现第一条自己的电报线,大约还要再等十几年。既然如此,他决心冒一次险,把军用的电报线,悄悄先架起来。

    这算是华尔的提议。在几个人的军事会议上,谈到以骑兵传讯的办法时,华尔有所感叹:“要是有电报就好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关卓凡立刻抓住了这个念头。

    但是要架设电报,是一件逾越了朝廷规度的事情,因此不仅要悄悄地进行,而且还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进行。利宾按照关卓凡的意思,找到了金能亨,给出的办法,是让金能亨用新公司的名义,不必知会官府,直接架设。

    “嗯……”金能亨不免有些犹豫,“要是你们的官府干预,怎么办呢?”

    “官府?逸轩就是官府,他只装作不知道。”

    “那要是吴道台干预呢?”

    “逸轩要办的事,吴煦不敢管,也不会管。”

    “那要是松江府……”金能亨的胆子很大,但做事亦很稳妥,一定要先问清楚。

    “笑话。上海县和上海道都不管的事,他贾益谦怎么肯伸手?”利宾笑了,“这些官场上的规矩,埃迪你应该明白。”

    说的也是。金能亨通盘考虑下来,认为有关卓凡做后台,此事可行,于是兴奋起来,很起劲地开始筹划,并且拿了纸笔,当场就开始写新公司的章程,写着写着,又生出一个疑问。

    “利先生,这家公司你们送我三成股份,我很感谢。不过,公司怎么赚钱呢?”

    这句话是关键,如果不能赚钱,就算有十成股份,也不过是白白替人出力。

    “你想想,这第一条电报线,是我们拉起来的,以后朝廷要办电报,会找谁来办呢?”利宾自问自答,笃定地说:“自然是归逸轩来办!”

    “哦——”金能亨明白了,这条线虽然是给军队用,赚不到钱,但以后若是把朝廷办电报的生意揽在手里,那可真是财源滚滚了。跟这个前景相比,眼下这一番辛苦,实在算不了什么,何况又不必自己出钱。

    “OK,都包在我的身上。”金能亨拍了胸脯,“利富洋行那边,我明天就去谈。”

    他还真是说干就干,第二天便找了雷伊罗朵,把利富洋行仓库里与电报相关的一应物资,全部买了下来,那三位丹麦技师,也由他来转聘。

    “埃迪,你是不是弄到了总理事务衙门的许可?”雷伊罗朵甩掉了一个包袱,虽然也高兴,但多少也有些心痛,试探着问金能亨。

    “没有,不过我想试一试。”金能亨当然不肯说实话。

    雷伊罗朵点点头,没有再问什么。他知道金能亨是敢于冒险的xìng格,旗昌轮船公司的申汉线,就是这样被他闯出来的。

    于是,在英美租界,新成立了一家叫做“四合”的洋行,找了两个工程师和上百名民夫,在丹麦技师的带领下,堂而皇之地就开始在城外掘地竖杆,做起来了。要架设的线路有两条,往泗泾的一条,长二十里,往周浦的一条,长二十五里。

    关卓凡和利宾所料的不错,在开始架设的时候,亦碰到过查问的兵勇和衙役,但带队的洋人,只说一声“是得到你们官府批准的”,便无人敢于再问了。一则是对于洋人,都本着“能躲就躲”的心理,认为惹不起;二则是上海周边的管辖权力,叠床架屋,不知道有多少层,因此既然洋人说“官府准了”,谁也不晓得是哪一层的官府准的,自然也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都装作看不见,乐得清闲。

    利宾传回来的消息是,以这样的速度,大约不用二十天就可以架完。听了这话,关卓凡开始在衙门里倒腾起来,让衙役们动手,把签押房所在的那个小院子,正房和起居房都清理干净,只留下那间书房兼签押房,作为办公的地方。

    “爷,这是要做什么啊?”图林不解地问。

    做什么?关卓凡在心里说,做我的军机处。

    *

    *

    电报好是好,不过亦有一桩麻烦事,那就是译电的过程。

    不用说,没有中文电码,因此只能用英文。每台发报机,需要配置一名收发报手,一名通译,就算以两班轮值,那就需要四人。现在一共打算设三台机器,那就是十二人。

    “让通译来做发报员好了。”利宾忽发奇想。

    利宾这个办法听上去很好,这样就可以省去请通译的麻烦。但是租界内会发报的,本来就没几个,又要会英语,又要会中文,又要会发报,这样的人则根本没有。

    “重金,招人来学。”这是关卓凡提出来的解决办法。

    “不是钱的事。”利宾摇头道,“我问过丹麦人,说是要学会发报,至少也得三个月,要说熟练,那至少要三年。”

    关卓凡倒吸了一口凉气:“那怎么办?”

    两个人大眼瞪小眼,一时无语。

    “有了!”还是利宾想到了办法,“可以到香港去请人!”

    “香港有会发报的人?”

    “哈哈,逸轩,到底也有你不知道的事了。”利宾笑得很开心,“香港的电报,是从星加坡接了外洋的,发达得很,只要肯给钱,请几个人是办得到的。”

    “时候赶得及么?”关卓凡犹自不敢相信。

    “赶得及。”利宾很肯定的说,“坐洋船,十天来回足够了。”

    “可是……这样的时候,我这离不开人。”关卓凡摇了摇头,“你不能去。”

    “不用我自己去,”利宾解释道,“我有个嫡亲的表弟,是在怡和洋行做小买办,上回梁楷那幅画,就是托他到香港办的。”

    这就没问题了。关卓凡高兴极了,交待利宾,最好明天就让他那个表弟出发,耽误的时间和费用,都由自己来补贴。

    “钱没有关系,到底是我弟弟。只是到了香港,该招几个人呢?”

    关卓凡张了张嘴,却没有说话,用手摸着下巴,似乎有些拿不定主意。利宾见他这样,知道他必是又想起了什么事情,于是也不催他,静静地坐在一边喝茶。

    “我看咱们那个‘四合’公司,大概是要赚钱了。”关卓凡终于开了口,说的话却是言不及义,不知他想到哪里去了。

    “这……怎么说到钱上面了?”利宾不解的问。

    “利先生,我给你透个风儿,军机上的曹毓英曹大人,有一封信给我,说李鸿章的淮军,四月里准能到上海。”关卓凡看着利宾一笑,慢慢地分析着,“李鸿章是曾督帅的高足,他这个人,要比老师更加洋派。你说,若是他到了上海,看见电报这个东西,会不会喜欢呢?”

    “你是说,让‘四合’做他的生意?”李鸿章的声名还没起来,利宾对他并不怎么了解,听关卓凡这样说,很感兴趣地问道,“不过他到底只是个三品按察使的衔,军饷大约还要靠曾涤帅替他筹划,未必有余钱来弄电报吧。”

    “他只要到了上海,就不是三品了。”关卓凡目光幽幽地说,“薛焕的苏抚,就得归他。”

    原来是这样,利宾心想,这自然是关卓凡从京里得到的内情。既然李鸿章会就任江苏巡抚,那口袋里自然会有钱,要办的电报的话,也自然要找“四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