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5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伍贵文和熊万荃,一炮未发,就这么退走了?”

    “是,现在已经查清楚了。”丁世杰挥挥手,便有亲兵取出了地图,摆在案子上,“昆山的长毛,是在我们攻破千灯镇的第二天开始撤的——”

    轩军和淮军的这一次进击,保密的功夫做得很好。自从上海的战事结束,四乡的清剿都督促得极严,连最小的水陆道汊,都有团勇和乡兵把守,因此原来太平军派出的细作,纷纷存身不住,不是被抓被杀,就是逃回了苏南省的地盘,因此谭绍光对轩淮两军的动向,便不能像过去那样了如指掌。

    到了官军初二宣誓开拔,初三接仗,突如其来的攻势让太平军有些措手不及。特别是轩军这一路,没几天就已经攻到昆山城下,而且把淀山湖至昆山一线的寨垒,扫荡殆尽。及至谭绍光收到消息,几乎没做什么犹豫,立刻便下令伍贵文部从昆山撤退回苏州。

    之所以要撤退,是因为打不过。

    对于现在这支轩军的战法,太平军几乎是束手无策——火力不如,射程不如,何况轩军又有张勇的马队作为机动呼应,因此完全是无处下手。尤其是轩军的火炮太过凶猛,单凭昆山城外的石垒和昆山的城墙,连死守都变成做不到的事情。

    谭绍光跟关卓凡两次交手,都吃了绝大的亏,第一次是李容发被堵在高桥,近万人全军覆没,第二次是被轩军犁庭扫穴,从南桥打到青浦,最后把郜永宽的五千人活活困死在青浦城内。血的教训,殷鉴不远,这一回,他可不想让伍贵文再重演青浦故事,否则一旦被轩军黏上,怕是连走都走不脱——张勇的快枪游骑,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既然这样,倒不如保存实力,留到苏州来决战!东南名城,高墙厚垒,就不是轩军的火炮所能轰开的了。凭借苏州城,再加上经营多年的工事堡垒,特别是还能跟“航王”唐正财的太湖水师连成一线,互为依托,倒要看看他关卓凡如何下手?

    只要在苏州挡住了官军,无锡常州这些重镇自然也都安全,至于昆山那些来不及运走的辎重银两,留给他关卓凡好了,等到忠王解了天京之围,回师东进,再报这个仇。

    他在想着关卓凡,而此刻身在昆山城内的关卓凡,却在想着李鸿章。

    “我们先在昆山等一等,”关卓凡对刘郇膏说,“你派人联络一下李抚台的淮军,看他们在太仓打得怎么样了,什么时候可以南下夹攻苏州。”

    (晚上还有一更,老时间。)

    *(未完待续。。)
第九十二章 有朋自远方来 (三更)
    (对清代江苏地理不太了解的朋友,可以参照作品相关中的《苏常战役地理图》。)

    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打听,打听出来两条消息,一是李鸿章的淮军,在太仓州遇到了麻烦,迟迟没有打开局面,二是朝廷准许了李鸿章的一道奏折,调吴熙替淮军帮办军务,身份是兼任“常胜军”的会带一职。

    太平军在太仓的守将,是“会王”蔡元隆,曾经随同李秀成,在坂桥一役中围歼官军九千人。他不像谭绍光和伍贵文那样谨慎,而且认为面对的又是淮军,大可以一战。

    他的打法亦很灵活,不仅守太仓城,而且派出数支小部队,利用熟悉地形的长处,不断袭扰淮军的侧翼和粮道,更派了三千人的一支偏师,越过北簳山,径直去攻打宝山。宝山当然是打不下的,但因为声势造的足,这一条围魏救赵的计策,也给淮军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一时间手忙脚乱。

    另一个麻烦,则是出在军饷上。上海之战,淮军在太仓和嘉定两地,损失都很惨重,因此李鸿章利用间歇的这段时间,又补充编练了不少新勇,特别是替戈登的常胜军,把两个营的编制,扩大到了六个营三千人。再加上要急购各式军械,花费不小,军饷就不免吃紧,这次开拔的队伍里面,就有部分营头,要欠着一到三个月的饷银,而随同淮军行动的绿营,更是早就只发半饷了。

    这样一来,士气不免打了折扣。进展得就很缓慢。直到轩军占据昆山六天之后。淮军才算是打到了太仓城下。

    至于奏调吴熙兼任常胜军的会带,而且军前赴任,就更是浑不可解。关卓凡心想,难道是为了保证拨付饷银的顺畅么?

    “轩帅,我看还不止于此。”刘郇膏皱着眉头说道,“李少荃的心思,怕是项庄舞剑,志在沛公。怎么看都像是一条调虎离山的计策。”

    如果说吴熙是“虎”,那么上海道台这个位置,就是那座“山”了。关卓凡认为刘郇膏的这个见解很深刻,默默的琢磨了一会,说道:“姑且静观待变好了,看你这位老同年,还有什么花巧使出来。不过淮军阻在太仓,我却不能在昆山空等他了——刘先生,传团官以上的将领,到我的中军来会议!”

    会议的主旨。是要商量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对于淮军目前的困境,大多数将领认为。这是个极好的机会。

    “老总,淮军本来就靠不住,我们打自己的,”淮军吃瘪,是张勇最乐意见到的一件事,他把双臂张开,向内一合,做了一个环抱的姿态,激动地说道,“拿苏州一口吃掉它!谭绍光郜永宽什么的,都是咱们轩军的手下败将,惊弓之鸟罢了,不信他们还能翻起什么浪花来!”

    “唷,你张勇的学问见长啊,话里都带出成语来了。”关卓凡一笑。

    “这都是老总栽培有方!”

    “嗯嗯,好说,我也没栽培你什么。”关卓凡把张勇的提议思索了一下,环顾其他人,“大家的意思呢?”

    各个团官之中,伊克桑、姜德和吴建瀛,都是热切要立功的人,都赞成张勇的话,只有福瑞斯特,摇了摇头,用生硬的中国话说:“按照情报来看,长毛在苏州一带,有六万人的兵。不是说不能打,可是又要打,又要攻城,这个,我认为,是做不到的,而且苏州的城墙,很厚很厚,我们最强的十二磅炮,也是轰不破的。”

    “不错,这就显出我们轩军的一桩短处了。”关卓凡点头道,“苏州这样的城墙,要想攻破,大约只有挖地道,在底下塞火药炸毁它。可是要说挖地道,长毛会,淮军也会,偏偏咱们轩军,就是不会。”

    挖地道绝对是一门手艺,不是有人和工具就可以做的。太平军之中,尽有原来出自广西的矿工,挖地道是拿手的活计,凭着这一招,不知打破了多少名城大邑。淮军则是以湘军为班底组建的,亦从湘军带来了挖地道之法。而轩军长于野战,攻城则要靠大炮,遇到苏州这样坚固的城墙,就有些束手无策了。

    可见工兵的重要性,关卓凡心想,不过眼下还谈不到这一点。

    “福瑞斯特说得有道理,苏州先不去打它,我们还是等一等李抚台。”关卓凡指着案上的地图,下了结论,“世杰,先把苏州南边打扫干净,吴江和震泽这两个县,给我拿下来,省得以后打苏州的时候,碍手碍脚。”

    话刚说完,便有一名在堂外戒卫的亲兵,拿着一张纸进来,交给了图林,又小声耳语两句。

    “爷,这是从淀山湖转来的电报。”电报线路,还没有拉到昆山,因此上海的消息,只能先发至淀山湖的电报房,再以专门的骑兵来递送。图林把手上的纸,呈给关卓凡:“赵景贤赵大人,说要请您回上海一趟。”

    “嗯?”关卓凡心里打了一个突,不知上海发生了什么状况,屋里的将领们,亦将目光注视在他的脸上。等到他打开了那张对折的纸,便见到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嘴角露出一丝笑容,脸色也变得明朗。

    “阿思本舰队开到上海了,李泰国急着要见我。”关卓凡抬起头,压抑住心中的得意,轻描淡写地说,“咱们轩军,也要有水师了。”

    *

    阿思本舰队的八条兵舰,历经两个月的航行,终于在十一月十九日这一天,到达了上海。

    船进吴淞港,立时便轰动了租界,继而是上海县,继而是整个松江府。替关卓凡坐镇上海的赵景贤,一面命电报房发电报知会前方的关卓凡,一面飞报朝廷。而上海的居民,无论中国人还是洋人,只要有闲,无不相约去到吴淞,名目都是“看船”,而已经在美**舰上实习了近两个月的丁汝昌,更是天天盯着这一支舰队,恨不能即刻爬上船去,“学以致用”。

    洋人的炮舰见得多了,这一次如此轰动的原因,是因为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支真正的海军舰队。

    “开玩笑么?自己的炮舰!”

    老百姓固然都是这么说,当关卓凡在两天之后,赶回到吴淞口的时候,心中亦做这样的感慨。

    很难说得清楚,中国的海军发展是自何时开始停滞的。在这个问题上,满清王朝固然要负上大部分责任,但其实自郑和下西洋结束,明英宗登基之后,就已经停止建造大型海船,彻底闭海,宪宗在成化年间,更是销毁了郑和远航的所有档案资料。

    有明一代,总的说来仍以海禁为主,而到了清初,海禁则变得更加严格,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五百石,大约只有三十吨,于是大船从此绝迹。顺治十七年颁布“迁海令”,更是把从渤海湾到广东的沿海居民一律内迁三十里,将所有船只烧毁,寸板不许下水,违者“死无赦”。此后虽然偶有弛禁,但对行船仍附加许多苛刻限制,如每条船只许携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携带铁斧一把。

    这些做法,终于给了中国造船业以致命的打击——和其它许多工艺技术一样,中国造船技术历来只靠师徒口手相授,鲜有文字记载,几代不造,便臻失传。特别是大船,明朝的时候,还是能造而不许造,清朝后期,则是“就算想造,也根本造不出来了。”

    不幸的是,中国又长期没有海防观念,虽然很早就有“水师”,但“水师”并非海军。清承明制,分设巡江、巡湖的“内河水师”和防守海口、缉捕海盗并且“巡盐”的“外海水师”。但这个“外海水师”,只有一两百条破木船,不但算不上是海军,其实连充任海岸警备队都不够资格。而那场著名的海防与岸防之争,则还要等到十几年之后了。

    既然如此,那么先买着也没有问题!关卓凡的亲兵在码头上设了警戒,而他自己,则一面拿目光搜寻着舰队之中,属于自己的“金台”和“百粤”两舰,一面等着李泰国的到来。

    殊不知,李泰国也正亟亟乎的等着要见他,在旗舰“镇吴”号上收到通报,立即带着舰队的司令,谢纳德。阿思本,匆匆走下舷梯,一见正在码头上含笑凝望的关卓凡,便上前握住他的双手,高兴极了。

    “逸轩!”李泰国笑容满面地说,“听说你升任了江苏省的行政长官,恭喜你!”

    藩司是一省的行政长官,此话不假,而李泰国对关卓凡的好感,则是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他认为关卓凡英语流利,洋务通达,是中国官员之中罕见的。二是在阿思本舰队一事上,关卓凡委托利宾办的那一个折子,尽了力量,算是促成舰队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即使没有前两条,也还有关键的第三条。

    他受过关卓凡五千两银子的重贿。

    (三更,谢谢大家。)

    *(未完待续。。)
关于本书,说几句
    连续四天,每天三更,说实话,真累。

    累的不光在于每天大约要码九千个字儿出来,而且在于要保证住每章的质量,不能有大的起伏。前三天事情少,还好说,今天要忙,于是不得不码字码到凌晨五点半。

    不过累归累,欣慰的是许下的承诺总算做到了,没有开空头支票。

    谢谢大家的月票,谢谢各位的打赏,也谢谢留声机的飘红。

    这本书写到现在,有许多朋友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其实书评区的每一条留言,狮子都有很认真地去看,去想。书里有些错误的地方,能改的,狮子会立刻去改掉,也有少数错误,狮子暂时没有去改,这并不是说狮子以为大家说的不对,而是由一些其他的考虑,以后慢慢再跟大家说。

    这本书,有完整的大纲,而且在任何时候,基本都有未来五十章的细纲,所以“卡文”的情形,很少会出现,更不会因为没东西可写所以去灌水。即使是像包子馒头那样的章节,也是在五十章之前就定好的内容,绝不是临时起意水出来的。

    好看不好看,那是笔力问题,无可奈何。

    灌水没灌水,那是态度问题,马虎不得。

    不过大纲设计得比较严谨,也有一桩不好的地方,就是朋友们提出来的一些想法,有些明明很好,却不能够全部吸纳,否则一旦大纲的方向开始动摇,扭来扭去,那真正可能会出现断更甚至太监的情形,这是我和大家都不愿意见到的。

    让这本书稳稳妥妥地一直写到完本,永不断更,是可以做到的。

    说这个,是说如果有些很好的意见我没有采纳,则请大家多多包涵,因为这不代表着我认为这些意见不对或者不好。

    加更暂时告一段落,明天开始,还是两更,中午一更,晚上一更。大家要是还有月票,非要赏狮子一张,我也不能说不要是不是?哈哈,其实没有月票也没关系,大家的订阅,就是狮子最大的动力!说实话,每次发完新的一章,转眼刷新一下,看到那一大堆订阅的数字,狮子立刻又会充满动力,冲向下一章的劳作。

    谢谢,真心的。

    *(未完待续。。)
第九十三章 李泰国
    “逸轩,这是舰队司令,我的好朋友,英国皇家海军的阿思本上校。”李泰国热情地为关卓凡和阿思本做介绍,“谢纳德,这位就是我跟你说过的,大清皇帝的侍卫,江苏省的行政长官,关逸轩先生。他是这支舰队的分统,而且他可以说流利的英语。”

    阿思本彬彬有礼地跟关卓凡握了手,互相问好,但神情之中,依然有一丝掩不住的傲慢。

    对于阿思本的态度,关卓凡丝毫不以为杵——事实上,关卓凡根本不关心这个人,因为他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很快就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按照朝廷与李泰国议定的条款,崇厚是这支舰队的“汉总统”,阿思本则是这支舰队的“帮同总统”,李泰国则居间“经理一切”。对于朝廷委任关卓凡为分统,要将其中的两只兵舰交给上海的轩军,李泰国是在舰队到达香港以后,才得知的。

    这个消息很突然,但李泰国思考之后,决定不做反对——毕竟关卓凡只是一位“分统”,如果有必要,自己这个有权“经理一切”的人,仍然可以集合整支舰队,何况目前舰队的六百多名官兵,全部是他从英国招聘来的水兵。因此,他自信仍有足够的本钱跟朝廷去讨价还价。

    同时,他也很希望能够让这两艘兵舰,投入对江宁的作战,以证明舰队的威力,增添下一步谈判的筹码,更不要说这两艘船不是交给别人。而是要交给关卓凡——这个人送过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