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6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这下子,天从人愿啊!

    帖子上特别注明了会面的时间:“戌时四刻”。选择晚上会面,当然是要避人耳目,那么,就是要“与闻机密”了!

    蔡寿祺全身充满了“天将降大任”的兴奋和激动。他将名刺双手郑重奉还,表示一定准时过府拜见贝子。

    当天晚上,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但蔡寿祺却心中火热。

    *(未完待续。。)
第二十九章 向东还是向西
    蔡寿祺准时到了毅勇忠诚贝子府,被从角门接了进去。蔡寿祺愈加惊喜:如此机密,果然是要“办大事”了!

    一直被延入书房。一见关卓凡,蔡寿祺便行大礼,关卓凡伸手相扶,连声说道:“蔡先生,我敬你国士,可不好行这样的礼。”

    蔡寿祺脑子晕乎乎的:称“先生”而不名,贝子是真待我以国士了!

    他坚持“礼不可废”,到底磕了头。

    这一谈就是一个时辰,谈了什么,没有人知道。

    第二天上朝,出来这么一个消息:惇王病了,明天告祭太庙,他的告祭后殿的差使空了出来。

    “奉旨办理告祭太庙事务”的恭王当场举荐关卓凡接任。

    关卓凡很是愣了一愣。

    告祭太庙,就是向列祖列宗报告捻、回乱平的大喜事。本来这是皇帝的工作,但小皇帝太小,做不来这个活计,循例遣宗室中位分最高者代皇帝告祭。

    告祭太庙分告祭中殿和告祭后殿。中殿即正殿,告祭中殿是皇帝的责任,由老惠亲王代表皇帝告祭;后殿按例遣官告祭,这个差使派给了惇王。

    惇王生病,后面还排着一堆王爷贝勒,本来轮不到关卓凡这个贝子,但作为赐给关卓凡的一种特殊的荣誉,派他告祭太庙后殿也无不可;何况捻、回为他所平,由他亲自来向列祖列宗报喜,也有特别的意义。

    慈禧马上称好,慈安自无异议,于是没等关卓凡发表意见。恭王的提议就通过了。

    事出仓促。关卓凡找不出推辞的理由。但心里莫名奇妙地不安。

    以他的判断,恭王不应该再给他锦上添花了;而且,另外一个当事人是惇王。

    这里面有什么猫腻吗?

    关卓凡虽然是学历史的,但太庙的祭祀太冷门了,他并不如何了解,只知道什么迎神、初献、亚献、终献、送神,程序无比繁复。

    但这个倒不是问题,他这个承祭官其实什么脑子都不用动。因为所有的程序都会有太常寺的赞礼官唱礼指示,他们让你干嘛就干嘛,行礼如仪就是了。

    如果有人想玩花样,能怎么玩呢?

    想不出来,毕竟对大部分的细节并不了解。

    想不出来就不想了,见步行步吧。

    次日,天没亮就起身,大伙儿在午门前集中。

    銮仪卫陈法驾卤簿于午门外,日出前四刻,太常卿至乾清门请旨。准奏。于是午门严鼓,法驾卤簿前导。不陪祀的王以下各官齐集朝服跪送,导迎鼓吹设而不作。

    一路浩浩荡荡,出端门,左拐入太庙街,自街门入,至太庙南门,承祭官们下轿,入太庙,至大戟门“幄次”,即俗称“小金殿”者——这是在开始正式的祭祀仪式前,用来给皇帝和承祭官们歇脚、盥洗的地方。

    大佬们待在“小金殿”的这段时间里,司礼们从“神库”中把各位前任皇帝的“神主”请了出来,安坐殿内神龛之中。

    这样,告祭太庙的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老惠亲王和关卓凡分头行动,一个去正殿,一个去后殿,同时开始了冗长繁复的祭祀活动。

    过程就不细表了,总之大半天折腾下来,整个告祭结束之后,关卓凡头晕脑胀,比指挥了一场战役还累。

    第二天就出事了。

    一个叫做吴凤阁的御史上折,弹劾关卓凡主持告祭太庙后殿的时候“失仪”。

    事情出在进入后殿的过程中。

    程序应该是这样子的:太常寺的赞礼官引承祭官至后殿垣门,承祭官东向立;然后赞礼官引承祭官入垣门右门,升右阶,至殿外拜位前,北向立。

    关卓凡在后殿垣门前,是西向立的。

    因为那个太常寺的赞礼官就是这么“唱礼”的。

    妈的,原来在这儿等着老子呢。

    左躲右躲,还是掉进坑里啦。

    朝野轰动。

    关卓凡打平大乱,晋封贝子,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居然有人在这个点上参他!

    主持国家大典“失仪”,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轻的不过罚俸,重的可以削爵,完全视乎当事人的“圣眷”如何。

    恭王立即上折自劾,称自己“办理告祭太庙事务不力”,自请处分。

    很有意思。

    恭王的折子没有提到一个“关”字,但谁都会想,恭王因为什么“办理告祭太庙事务不力”?还不是因为关卓凡在告祭后殿的时候出了纰漏?

    而且,关卓凡是他举荐的。

    所以,这个折子其实是变相地坐实了关卓凡“失仪”。

    这个“连环套”,看起来非常高明。

    可惜,圣母皇太后不肯按照恭王的思路走。

    关卓凡自请“闭门思过”,但两宫不许,硬逼着他参加朝会。

    当着军机大臣们的面,慈禧把吴凤阁的折子拍在御案上,“啪”的一声,军机们都吓了一跳。

    慈禧说道:“那个给关卓凡引导的赞礼官叫什么名字?”语气中有压抑不住的怒气。

    几个军机大臣都是一凛。

    恭王心里有鬼,说话便加了小心:“回圣母皇太后的话,他叫金元朗。”

    慈禧说道:“这个金元朗构陷宗室重臣,包藏祸心,要革职拿办!”

    军机们都是一震。

    恭王默然不语。

    君臣之间是不可以长时间地沉默的,文祥轻咳了一声,越次奏道:“请圣母皇太后明示。”

    慈禧朗声说道:“你们想啊,告祭的仪注,关卓凡是不懂的——换了我也不懂,你们也未必见得懂吧?当然是那个姓金的说什么他做什么。难道姓金的说‘东’,关卓凡一定要往‘西’?还是关卓凡分不清东南西北?那么他是怎么指挥千军万马的?他的那些个胜仗是怎么打赢的?”

    “就算关卓凡听错了——‘东’‘西’两个字差别这么大,听得错吗?好吧,就当关卓凡听错了,那个姓金的不需要提醒他吗?提醒了关卓凡还不转过身子来?!”

    我的御姐,今天才算见到你的真颜色呀。

    “这些道理,稍稍用用脑子就能明白,这个吴凤阁,捉到风就是雨,妄邀幸名,卑污不堪,一块严办!”

    “这个案子,军机上一言不发——六爷,你那个折子根本就是添乱!你们难道真想这么糊糊涂涂地由得小人兴风作浪?真不怕寒了功臣将士的心?!”

    慈颜震怒,指责极其严重,军机们包括恭王一起跪下,除了关卓凡,一个个背上的汗渗了出来。

    这个案子的结果很快出来了。

    金元朗自认“荒唐粗疏”,唱错了礼,连降四级,从一个从七品的“博士”降到从九品的“录事”。

    当然知道这个家伙不对劲,但不能真按“构陷宗室重臣”的思路去办。因为那样一来,姓金的固然难逃一死,还得穷追他身后的“主谋”,会兴起滔天大狱,谁也承受不了。只能选择一个“工作失误”的较轻的罪名。

    既然只是“工作失误”,也就无法办得更重。是人就会犯错,办得太重,后面比着例子,活就没法干了。

    这个道理慈禧也是明白的,所以虽然不甘心,但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对吴凤阁可就没那么客气了。

    本来言官可以“风闻言事”,对翰詹科道折子里的谬错,朝廷一向包容,处分也很慎重。但对吴凤阁的折子,却明发上谕,痛驳“无耻”,“是何居心”,然后将他一撸到底,“即行革职,勒令回籍”。

    没有一个同僚站出来声援吴凤阁。第一,朝廷确实占着理;第二,大伙儿隐约感觉到,这里面牵扯着绝大的政争,卷进去,一不小心,就被绞成肉馅了。

    *(未完待续。。)
第三十章 临幸
    这一番雷厉风行,快刀斩乱麻地办下来,朝野上下都明白了,关贝子在两宫皇太后那儿的“帘眷”牢不可破;不仅如此,和处分吴凤阁的上谕同时宣布的,是“加授关卓凡御前大臣”,就是醇王和伯彦讷谟诂现在干的活。

    圣心所系,皎然若秋月。

    朝廷地方,京里京外,官员们开始蠢动,多有人考虑重新站队了。

    恭王一击不中,颇为懊恼。他原本也没有指望这一招能够予以关卓凡重创,但想着可以止住他向上的势头,没想到反倒托了关卓凡一把。

    还有更严重的后遗症。

    第一个,是“恭系”因此发生了难以挽回的分裂。关卓凡彻底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不说,文祥、曹毓瑛这些“恭系”最核心的成员也有想法了。

    文祥、宝洌枪踝钋仔诺牧礁觯闶亲蟀蛴冶邸5南槌稚砩跽荒苡梦南榘煺拢庵植还獠实幕罴莆南槭遣环奖阌胛诺摹R虼苏飧鍪虑楣踔缓捅︿'商量过,具体的方案还是宝洌贸隼吹摹

    不过文祥和恭王生死相托,他再怎么对恭王不满,也是不会背弃恭王的。

    曹毓瑛就不完全是这么回事了。

    曹毓瑛很早就对恭王和关卓凡的关系产生忧虑,事情的发展证明了他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曹毓瑛并不是一个心心念念于名位的人,他更多是从朝廷和国家的大局考量。处在“恭系”集团核心圈子边缘这样一个特殊位置,曹毓瑛的看法更客观;作为一个汉人。他看得更多。更深。更远。

    第二个,一些原先立场相对中立的重要人物,被向远离恭王的方向推去。

    比如老惠亲王,人比较中庸,年纪也大了,原无意卷入后一辈的政争。但恭王来这么一出,巴掌不但打到关卓凡的脸上,老惠亲王这个主祭官也颜面无光。好好的一桩体面差使,变得左右不是味道,心里很怪恭王多事。

    老惠亲王不高兴也就罢了,毕竟老人家退出中枢已久,不掌握实际的政治权力。

    告祭太庙风波最大的副作用,是把慈安彻底地推向了慈禧这边,使她完全接受了慈禧之前提出的“提醒提醒老六”的主张。

    恭王这一招棋,实在是个臭子儿。

    关卓凡原想着“先下手为强”,没想到先下手的是对方,不由感叹。政治斗争真是容不得一点疏忽,放不进一点“温良恭俭让”。

    他看清楚了自己的敌人。而且,敌人们已经勾起手来了。看起来势力似乎无比强大,有随时给自己挖坑的能力。

    自己在朝廷里几乎算得光杆一支,还没有真正的班底。

    所以,自己的策略就不能是那种“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了,因为敌人不会给你这个时间。

    必须“擒贼先擒王”,然后自上而下碾压。

    反击必须迅速、狠辣、准确,一击即中。不能像恭王这样,打蛇不打七寸,反被蛇咬。

    咦,我是蛇吗?

    两宫皇太后临幸毅勇忠诚固山贝子府。

    这一次的安排有两个很有趣的地方。

    一个有趣的地方是,伯彦讷谟诂和关卓凡共同担任“扈从大臣”。“扈从大臣”由御前大臣担任,关卓凡刚刚派了御前大臣的差,有担任“扈从大臣”的资格了。

    两位扈从大臣不算太稀奇,问题是关卓凡还是这一次临幸的对象,按理说是要在家里接驾的,他这个“扈从大臣”的差,可怎么办呢?

    慈禧确实有想象力:叫关卓凡到宫里“接”我们姐俩。——这也算接驾了吧?

    然后关卓凡“前扈”,醇王“后扈”,到了毅勇忠诚固山贝子府后,走在前面的关卓凡以男主人的身份,在大门口跪接,之后的仪注就和例牌的一样了。

    很说得过去,因为君主重大的出行确实是分“前扈”和“后扈”的。只是太后走亲戚不算什么重大“国事活动”,一般情况下,一位御前大臣担任“扈从大臣”就可以了,即所谓“随扈”。

    内务府和礼部的人面面相觑,从头到尾推演了一遍,该有的仪注一项没落下,什么毛病也挑不出来。

    慈禧内心隐隐有这么一个念头:这么“接驾”,有点像“接亲”了吧。

    第二个有趣的地方是,这一次两宫皇太后临幸毅勇忠诚固山贝子府,关防由御前侍卫和轩军近卫团共同担任。

    派关卓凡御前大臣的差,是为让他能够担任“扈从大臣”;派关卓凡“扈从大臣”的差,是为轩军近卫团能够参与这次关防打底。

    御前侍卫和近卫团的分工是,御前侍卫负责外院,近卫团负责内院。

    这么大费周章、大兜圈子的安排,根本目的,在于确保内院的“清净”,即关防内院的是百分百的自己人,因为两宫皇太后要和关卓凡在关府商议最机密的事情。

    从级别上来说,一等侍卫不过正三品,轩军近卫团里边,有总兵,正二品;有副将,从二品;有参将,正三品,还多是赐戴红顶子的。参与关防的近卫军官的品级,较御前侍卫只高不低,完全有为两宫皇太后站岗放哨的资格。

    外界看上去,只会把这些特别的安排当做两宫给关贝子的一种特殊的荣耀,怎么也不会想到后面还有这么多的弯弯绕。

    这次临幸,两宫要求关府不可“靡费”,就是说不要准备文艺节目啦。

    不是圣母皇太后突然转了性,而是这一次要谈正事、大事,没有时间听曲看戏。

    到了日子,关卓凡早早地过来“接驾”,才知道母后皇太后凤体微恙,今儿是去不了毅勇忠诚固山贝子府了。

    原来昨天晚上慈安吃坏了东西,闹肚子,人有点虚,太医看了,没有什么大碍,可是得好好休息,只好在宫里呆着了。

    于是关卓凡只接到了圣母皇太后这位客人。

    到了关府,阖府老少,行礼如仪,不必细表。

    关卓凡引着慈禧往内院走,“请圣母皇太后四围逛逛”。

    安德海、玉儿两个跟着,白氏、明氏两个陪着。

    伯彦讷谟诂留在正厅,说要“主持外院的关防”。蒙古汉子表面上粗豪,心里明镜似的,知道人家有要紧的话说,自己不好跟过去碍眼。

    进了内院,关卓凡又请太后到自己的房间里“歇歇”。这一次,安德海、玉儿、白氏、明氏四个也不跟着了。

    进了西厢房,一股热浪迎面扑来。“地龙”生了火,再加上两个熏笼,屋内温暖如春。

    掩上房门,放下厚厚的棉门帘,慈禧好奇地打量着“他”的房间,刚想说点什么,关卓凡就从后面把她抱住了。

    慈禧一下子浑身变得没有一丝力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