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6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拯一方面为恭王说话,“开复差使”,一方面建议朝廷,叫关卓凡、倭仁、曾国藩、三个,“充任议政大臣”。

    “议政”两个字,有清一代,都是极其敏感的。

    “议政王大臣”制度,起于天命四年的“十固山执政王”,天命六年又有所谓“八王议政”,从而形成了一个“议政王大臣”制度。

    这个制度本质上是满清贵族共和,是宗室向皇帝分权的一种制度。所以自康熙朝开始,圣祖、世宗、高宗三代,不遗余力地对这个制度进行各种打击,收事权于皇帝。

    其中,雍正朝还因为“八王议政”,闹出了绝大的风波,允禩、允禟几个,一跤跌倒,再也没爬起来。

    乾隆五十六年,“议政王大臣会议”正式废止。

    恭王的“议政王”的衔头,是一个特例,表明和两宫“同治”之意。这种事实上分掉一半皇权的做法注定是长不了的。果然,现在,两宫就开始向恭王“收权”了。

    在这种情况下,王拯弄出一个“议政大臣”,而且其中只有关卓凡是宗室,曾国藩还是汉人,怎么可能?实在叫人哭笑不得。

    王拯的原意,是请各派势力坐在一块儿分猪肉,这样就不会打架了。

    这个折子,因为里面有这么荒唐的内容,如果上面不想找王拯的麻烦,注定是“淹了”,连带着他为恭王陈情的那部分一起烟消云散,一点效用也发挥不出来。而且,谁还都不能说什么。

    也有这么一个说法,王拯却不过情面,不能不给恭王说话,但折子里故意加入了一段“荒唐语”,自废武功,这样,既对“恭系”有所交代,又不会真得罪另外一边。

    唯一有价值的折子是六科给事中谭钟麟上的。

    “海内多事之秋,全赖一德一心,共资康济,而于懿亲尤甚,若廊庙之上,先起猜嫌,根本之间,未能和协,骇中外之视听,增宵旰之忧劳,于大局实有关系。”

    不言对错,纯粹劝和,这个思路倒是很对头的。

    但事情也有点诡异。因为谭钟麟是守旧派,是反对洋务的,他和恭王,都不是对方的“菜”。这个时候,倒站出来为恭王“背书”?

    于是有传言“恭系”和谭钟麟私下底做了交易。这种流言,很大程度上消减了这份折子的效用。

    这位谭钟麟,有一个日后很有名气的儿子,叫做谭延辏А

    无论如何,一个谭钟麟是不够用的。

    这是京官和言路上的情况。

    旗人和宗室那边又如何呢?

    旗人和宗室不待见恭王的原因,前文已经说过了;而对关卓凡,却正处在“最有想象空间”的阶段。

    轩军这支“子弟兵”,扬威中外,一洗八旗“多年之颓风”,“旗下的多久没有这么抖过了!”可以说,旗人里边,不论贫富贵贱,都把关卓凡当做地道的“偶像”。

    虽然不晓得关卓凡上台后会推行什么满汉政策,但“再损,损不过恭老六吧?”

    普通的旗人期望尤高,都说关贝子的老爹虽然当过五品官,但家道早就没落了,其实也是苦出身,“听说当年肉都吃不上的”。既然如此,必然晓得“民间疾苦”,秉国之后,一定会照顾贫苦无依的旗人。

    而恭老六,生下来就锦衣玉食,哪里知道我们穷人家过什么日子?哪里会管我们穷人家过什么日子?

    所以,除了恭王的两个兄弟惇王、醇王之外,“恭系”很快发现,其他的宗室,都不足恃,能保持中立就很不错了。

    最令“恭系”意外的是原本寄以最大希望的地方督抚。

    几乎所有的地方大员都沉默不语。

    大多数地方督抚的心态:这是“满洲人的家务”,是不必也不便搀和的。

    这种心态,和当初祺祥政变时,地方上没有什么人为肃顺说话是一样的。

    还是那句话,只要我们的利益不被损害就好了。

    那么,关卓凡上台后,对地方的政策,会和恭王有什么大的不同吗?

    还看不出来。

    裁湘是恭王手上做的;裁淮,背后有关卓凡的影子,但毕竟其时恭王还在台上,恭王才是裁淮的主持。事实上,这些事情,这两个人无论谁在台上,都是要做的。

    何况,关卓凡已经对相关人等做了足够的补偿。

    所以,李鸿章当然不会站出来说话。

    左宗棠更不用说了,他的西征的差使刚刚由关卓凡保荐,怎么会站到自己“荐主“的对立面?

    至于曾国藩,听说曾中堂的二公子就在关贝子的幕中哦。

    几个大佬不出声,小弟们自然缄口不言。

    地方督抚保持沉默,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判断,新的中枢,对待汉人的政策,很可能比原来的更好。

    许庚身入直军机就是明证。

    *(未完待续。。)
第三十七章 瞎起哄
    不仅地方督抚,京里的汉官,因为许庚身的入直军机,也对“援恭”提不起足够的热情。两宫皇太后如此圣明,咱们还和她俩对着干,合适吗?

    这也是言路上形不成支持恭王的声势的重原因之一。

    非但如此,许庚身入直军机,还在“恭系”内部引起了复杂的反应。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甚至截然相反。

    许庚身是公认的“恭系”,因此有人认为这意味着,两宫只是对恭王“小惩大戒”,天意尚可挽回;这种观点可以摆在台面上,但却不是主流,更多的人认同一种不好明示于众的说法:两宫只想打击恭王一人,罪不及其余。

    这样一来,人们的心思就没有办法不活泛起来了!

    紧接着,又一个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出现了:两宫派文祥“暂署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之职。

    真的非常有趣,恭王被打倒了,但“恭系”的人物却在加官进爵。

    当然,也有人把这个视为两宫的“术”,用以分化瓦解“恭系”,大局底定之后,未必不秋后算账。

    但这也不是“主流观点”。用这种手段来对“恭系”打马虎眼,未免太过匪夷所思。事实上,仔细想想,人家牢牢地掌控着局面,也实在没有这个必要。

    极少数人想到了两次给关卓凡传旨的钦差都是许庚身,一次上海,一次日本,他们之间,会存在什么特别的关系吗?

    推动恭王复出的努力。并没有停下来。但也只剩下最后一招了:惇王和醇王。

    惇王和醇王都上了折子。而且,都是曹毓瑛的手笔。

    曹毓瑛虽然已经有了新的想法,但为两个王爷捉刀,依然尽心竭力。

    这两个折子的共同点,都是避过了最要害的“贪墨”这一条,而将“骄盈”轻描淡写成“言语失于检点”。

    惇王的折子说这些不恭的举止,“非中外臣民所共见”,意思是家丑何必外扬?

    醇王的折子说。由两宫皇太后“面饬”恭王就可以了。

    惇王的折子说,恭王“受恩深重,勉图报效之心,为盈庭所共见”。

    醇王的折子说,“倘蒙恩施逾格,令其改过自新,以观后效,恭亲王自当益加敛抑,仰副裁成”。

    慈禧先看的惇王的折子,再看的醇王的折子。看完了将两份折子摆到一起,又看了一遍。这一遍看完了。推给坐在对面的慈安,格格地笑着说:“姐姐你看,这哥俩像不像在讲相声?”

    慈安很吃力地看了一遍,边看慈禧边在旁边给她讲解,看完了,慈安也笑了:“还真有点像。”

    惇王和醇王的反应早在慈禧预料之中,她也早就想好了应对的法子。

    第二天,召见倭仁等大臣,两宫将两王的折子发了下去。

    慈禧说道:“我也不晓得五爷是怎么回事,今儿个他上折子给六爷说好话,可辛酉年在热河,不就是他说的六爷要谋反吗?到底他哪一句话才是真的呀?”

    辛酉年在热河,惇王和肃顺两个人喝酒,都喝醉了。借着酒兴,惇王说恭王要造反,要杀肃顺的头。幸好当时肃顺也是神智不清,这话没真进耳朵里去,没当回事。

    惇王差点闯下大祸,祺祥政变后,大家都以为“糊涂王爷”说“糊涂话”,这事就不了了之了,并没有人去追究他的责任。但惇王从此也不受重用,两宫和恭王没给他派过任何有实权的差使。

    慈禧这几句看似随随便便,但极其厉害,意指惇王当年说“恭王”谋反,是借酒盖脸,存心在肃顺那儿陷害恭王。

    这一顶帽子扣下来,这个折子写的再好,也是一钱不值了。

    倭仁表示,这两个折子,可以“置而不议”。

    这可把醇王气坏了。

    五哥的折子四嫂已经发表了看法,就等于“议”过了;“置而不议”的其实就我这一份折子。你不同意我的看法没问题啊,可你不能“议”都不“议”,这不是欺负我年轻,看不起人吗?

    于是醇王一门心思地要给倭仁“这个死老头子”一点“厉害”瞧瞧。

    这个也是慈禧疏忽了。在她的心目中,醇王既是她的小叔子,也是她的妹夫,是地道的“自己人”。他上书为六哥说话,不过出于兄弟情分,不得已为之,并非真的要和自己打擂台,所以根本没当回事。

    醇王的小眼睛滴溜溜地转了一轮,还真给他抓到倭仁的一处“痛脚”。

    慈禧亲拟的那道上谕,第一句是“谕在庭王大臣同看”,醇王认为上谕的意思是叫“王大臣”们看朱谕的“原件”,现在大家伙儿看到的都是“抄件”,不是“原件”,“承旨”的倭仁就算“违旨”,于是叫曹毓瑛替他再拟一份参倭仁的折子。

    曹毓瑛哭笑不得,不好直接说醇王无聊,而是委婉地说这么做隔靴搔痒,不能真正打痛对手,帮不到恭王的忙。

    醇王不死心,又找上了方鼎锐做枪手,终于写了一个折子:

    “窃臣恭读邸抄,伏见上谕内有‘内廷王大臣同看’等因;彼时臣因在差次,未能跪聆朱谕。自回京后,访知内廷诸臣,竟无得瞻宸翰者,臣曷深骇异之至!

    “伏思既奉旨命王大臣同看,大学士倭仁等,自应恪遵圣谕,传集诸臣或于内阁,或于乾清门恭读圣谕,明白宣示,然后颁行天下。何以仅交内阁发抄?显系故违谕旨。

    “若谓倭仁等一时未能详审,岂有宰辅卿贰,皆不谙国体之理?即使实系疏忽,亦非寻常疏忽可比。

    “兹当皇太后垂帘听政,皇上冲龄之际,若大臣等皆如此任性妄为,臣窃恐将来亲政之时,难于整理,谨不必嫌疑,据实纠参。”

    醇王摇头晃脑地念了几遍,自觉一等一好文章,递上去肯定大大露脸,说不定能再蒙奖谕:“七爷的书读得好!”

    折子递上去后,醇王天天抓耳挠腮,他六哥的事体,反倒放在旁边。到了第三天,“上面”还没有动静,实在忍不住了,叫了福晋进宫去打探消息。

    慈禧一看见妹妹,脸就拉了下来。

    醇王福晋正在莫名其妙,慈禧已经夹头夹脑地骂了开来:“回去跟老七说,就算他要捣蛋,也要有点水准,这么瞎胡闹,我这个太后大姨子的脸都叫他丢光了!”

    醇王福晋完全不明就里,愣愣地等姐姐发完了火,问道:“他怎么啦?”

    慈禧“哼”了一声,心想这个糊涂妹妹和那个糊涂小叔子还真是一对儿,细道理跟她也说不清楚,只捡最紧要的说好了。

    她说道:“你听清爽了,回去和老七说,他六哥的事,叫他不要跟着瞎起哄,我又不是要老六的命!”

    顿了一顿,又说道:“叫老七乖乖的,以后才会有好差事给他做!”

    慈禧教训妹妹和妹夫的那天晚上,许庚身造访曹毓瑛的府邸,两个好朋友一直谈到了深夜。

    惇王碰了一鼻子灰,醇王也偃旗息鼓,恭王的复出之路似乎拐进了死胡同。

    鉴园的假山前面的花厅里,恭王、文祥、宝洌А⒉茇圭父鑫脱

    花厅外面,一丛丛腊梅正在怒放,红梅白雪,极为精神。

    恭王手里轻轻晃动着一只高脚的玻璃杯,里面装着绛红的葡萄酒。他突然自失地一笑:“也不错,以后可以长伴梅花逍遥了。”

    话中意味,叫文祥和宝洌奈话玻床恢窝砸越猓

    曹毓瑛开口了:“王爷,事情还没有到绝望的地步。我以为,有个人能够解开眼下这个困局。”

    恭、文、宝一起把目光投向了他。

    曹毓瑛说道:“不过,这个人现不在京里。”

    宝洌募保实溃骸八。谀睦铮俊

    曹毓瑛缓缓说道:“关逸轩,在上海。”

    *(未完待续。。)
第三十八章 远游归家的人
    恭、文、宝三人都是一震。

    宝洌碜油耙惶剑窦嚼鲜蟮拿ǎ劬Ψ懦龉饫矗鼻械厮档溃骸霸趺此担俊

    曹毓瑛平静地说道:“无非交易而已。”

    宝洌档溃骸八希俊蓖废蜃蟊咭慌ぁ鞘俏鞅撸澳潜呦衷诳墒钦甲懔松戏纭!

    曹毓瑛微微冷笑:“为什么不肯?他的那点班底,不是只能打仗,就是在上海江苏,而且资历太浅!京里边可以说就他一个人,这么大一个摊子,他两只手就撑得起来?”

    言下之意,我们可以“不抵抗”,但也可以“不合作”。你一个人,头头撞着黑,处处碰着壁,孤掌难鸣,玩得转吗?

    宝洌б慌拇笸龋档溃骸白寥缂蒙睿 弊房聪蛭南椋骸安┐憧茨兀俊

    文祥并没有宝洌д饷蠢止郏问浦链耍懿环烈皇浴S谑堑懔说阃罚档溃骸白寥缬屑亍N蚁耄幢悴宦羌白世膊豢赡馨焉虾=盏娜耸侄寂匠⒗锢矗暇鼓潜叩难笪褚惨簟!

    宝洌档溃骸笆恰T勖侨桃蝗蹋靡蝗茫钜羰墙辛峡旄闯觥痪惺裁床钍梗共灰欢砩暇突鼐 

    他转向恭王:“六爷,你说呢?”其他两人也望向恭王。

    等了好一会儿,恭王终于开口了:“我和逸轩,之前是有一点误会的,说的开么?”

    这么说就是同意了!

    文、宝、曹如释重负。曹毓瑛说道:“王爷放心,一定说的开的。关逸轩不是一个只盯着三瓜俩枣的人,会晓得厉害轻重的。”

    文祥说道:“咱们这边需要一个人和那边接头。琢如。你……”望着曹毓瑛。意有所询。

    曹毓瑛摇了摇头,说道:“我不成的。”微微踌躇了一下,说道:“说实话,咱们这边的人,和他走得最近的,是许星叔。”

    文祥和宝洌Ф允右谎郏忌钌畹阃贰N南樗档溃骸昂茫寥纭D蔷推湍闳ズ托鞘逅狄凰嫡飧鲆馑肌!

    曹毓瑛郑重地点了点头,说道:“好,这个事,今天晚上我就去办。”

    文祥微皱眉头,说道:“有一件事,不知道我猜的对不对。西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