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7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积中避匿不出,唐文箴等在山上一直等到半夜。徒众汹汹,情绪愈来愈激烈,开始喊打喊杀。唐、邓、陈三个见势不妙,纵马回逃,教众在后追赶,随从吏员数人被杀。

    这下子就闹大发了,阎敬铭上疏,要求进剿。

    是否应该进剿黄崖山,朝廷内部多少是有争议的。

    这一来,张积中虽然不服朝廷政令,和捻匪也有勾连,但毕竟“反迹未明”。

    二来,“泰州教”是个很特殊的教门——它的正式名称既为“太谷学派”,就有一层研究学术的面纱;而且,由于这层关系和教主本人的特殊出身,教中有很多山东当地的官眷,甚至有的官员也是信这个教的。

    张积中自己,算是“世家”。大哥张积功做过临清知州,发匪攻城,举家殉难;儿子张绍陵因此过继给了长房,袭了云骑尉的爵,现在是候补知县;亲家秦云樵——即张绍陵的岳父,做过范县知县;张积中的表兄吴载勋,做过济南知府,是他在教中的最重要的追随者,以及在教外的最重要的庇护人。

    最后朝廷还是批准了阎敬铭的计划,但要求山东地方再做一次劝降的努力。

    这一次派出去的,就是张绍陵和吴载勋了。

    条件不变,只是多了一条:交出上次杀害吏员的凶手。

    二人苦苦相劝,张绍陵更长跪哭请,但张积中不稍为动,放言道:“乃公肯以磊磊落落之身,低首下心而乞活焉?汝辈惧,可自往也。”

    再劝,张积中大怒:“积中此生绝不履公廷也!必欲积中出者,积中出就死耳!积中亦丈夫也,伏剑而死则可,桎梏而死则不可!积中以身殉学矣,何出为!”

    吴载勋无奈下山复命,张绍陵终不能舍弃老父,留在了山上。

    黄崖山上,开始大肆备战。

    *(未完待续。。)
第一二五章 挣个脸
    山上教徒堵塞山路,无关人等,一律禁行;再召各附山民众入寨,运送粮草、薪柴、煤烛进山者络绎不绝;又有数百山民下山,在附近大量收购骡马。

    接着,山上各寨居民开始向山顶迁移,所有隘口都安装了铳炮。

    还有一个情况引起了官府的高度警惕:有武定府的盐枭,自大清河泛舟至孝里铺,上岸入山。情报显示,船上满载武器。

    最后,黄崖山上各寨遍竖红、黑两色旗帜,山之四周,皆闻炮声。

    这就是“扯旗放炮”了。

    先动手的居然不是官军。黄崖山教众头裹红巾,下山四处截杀驿递马夫;又有教众企图破坏电报线路,不逞而退。

    张积中逆迹大著,已无可议,朝廷下令进剿。

    阎敬铭原先的想法,是要朝廷下旨,派张勇赴鲁主持军事。张勇在朝廷经制中的职务是山东提督,这本来就是他的责任。但张勇不但是山东提督,还是轩军松江军团的副军团长,派张勇等于动轩军,拿百战名将,野战雄师,来对付一个小小的教门,未免太过牛刀杀鸡,如此,还要“地方治安部队”何用?

    事实上,山东地方部队刚刚完成缩编,关卓凡认为,黄崖山一役,正是拿来检验其成色的好机会,看一看他的“野战部队和治安部队分建”的路子,走起来到底够不够通畅?

    所谓“山东地方部队”,番号驳杂,但主要还是以绿营为主。整编这帮子功能已接近废品的丘八。关卓凡是花了大力气的。名义上张勇个人主持。其实全程由轩军一手操办。

    关卓凡以张勇的名义,派出了一支数百人的“军事顾问团”,开赴山东,越过巡抚,全面担负当地绿营的整编事宜。

    原本整编对象不包括巡抚亲将的“抚标”,但阎敬铭很见机,主动交出了自己的四千名抚标亲军。

    山东是绿营大省,原本全省各种货色的绿营兵加在一起。有近四万之众。当然,考虑到“吃空额”这一古老悠久的传统,实际人数远没有这么多。关卓凡汰弱留强,大刀阔斧,砍去了三分之二,只留下一万二千五百人,五百人为一营,编成二十五营。

    其中,巡抚的“抚标”有五营,包括一个马队营。其余二十个营。由两名副将统带,一人十营。一名副将下设三名参将。一名参将统带三个营。还有两个马队营,一名副将亲将一营。

    山东全省不设总兵。

    “军事顾问团”十人一组,每一个营派驻一组,“全面指导工作”。

    具体如下:

    清朝的绿营,是世兵制和募兵制的奇葩混合体,“军事顾问团”首先宣布,彻底废除世兵制,全面实施单一募兵制。

    其次,加饷。

    绿营原先的薪饷标准,马兵月饷银二两,步兵一两五钱,皆月支米三斗。比之轩军固然地下天上,亦远远不及旗营和湘、淮、楚的“勇营”。关卓凡想,这个待遇,不饿死就不错了,还想人家卖命打仗?

    一律翻一番,即马兵月饷银四两,步兵三两。这个标准,还是赶不上旗营和勇营,但相差已经不太大,和绿营自己比,更是“历史性的进步”了。

    因为绿营的总员额削减了三分之二强,虽然加饷一倍,但朝廷在山东绿营上的总支出,还是大幅度减少了。

    武器装备方面,绿营原先的兵器极其驳杂,既有刀、枪、剑、矛这些冷兵器,也有鸟枪、铳枪、抬枪等火器,还有少量“红衣大炮”。

    关卓凡决定,彻底淘汰鸟枪、铳枪、抬枪这些所谓的“热兵器”,换成洋枪。

    这个“洋枪”,不是轩军用的后装枪——还没那么奢侈。再说,野战部队和治安部队也要适当保持一点代差嘛。

    山东绿营用的是美国的斯普林菲尔德前装枪,这批枪是美国打完了内战剩下来的库存,战争部长斯坦顿问关卓凡要不要,关卓凡想不要白不要,于是五万条斯普林菲尔德前装枪,连同基数弹药,作为实施“关逸轩法案”的一部分,以赠送给松江军团的名义,越洋来到了中国。

    前装枪虽然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但目前,依然是大部分的近代化国家——包括不少欧洲强国的主流兵器。关卓凡认为,至少五年之内,拿来维持国内治安、镇压小规模暴乱,是足够用了。

    山东绿营换装备的时候,关卓凡说,就从轩军的装备中拨一部分好了,不用朝廷再掏腰包啦。于是自御姐以下,朝野内外,都为关贝子的高风亮节,公而忘私,感叹不已。

    当然也不能全员换装,五万条枪看似不少,可接下来还得照顾其他省份呢。于是,山东绿营三分之二的兵员换装了斯普林菲尔德前装枪,剩下的,每一营,设立一支长矛队,一支大刀队。

    整编后的山东绿营,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很有特色的战法:经过持续的火力压制,近距离接敌后,由长矛队和大刀队首先发起冲锋。

    全国各省绿营中,山东绿营第一个彻底废弃了弓箭。

    训练,自然采用西法,“排队枪毙”,“三段击”,等等。

    补充一句,“斯普林菲尔德”这个名字太拗口了,普通中国士兵不容易记得住,于是,由意译而来,这款步枪有了一个很诗意的中国名字:春田。

    完成了基本的训练之后,轩军派出的“军事顾问团”大部分撤回,但每一营留下两人,作为张军门的“联络员”,其实就是监军兼政委,既加强对山东绿营的控制,也保证训练成果不走样,不变形。

    这样,整编结束后的山东绿营,就算不是轩军的“二线部队”,也形同轩军的“后备役”了。

    张积中之流,连州县都没有占领过,说到底不过“占山为王”。进剿黄崖山这么个土佬儿,如果张勇亲自出马,打赢了也不会给轩军包括张勇自己加什么分。但如果能由山东绿营把这个差使漂漂亮亮地办下来,就可以证明:关卓凡的“改制”是成功的,是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这个意义,可比前者大得太多了。

    还有一个原因,也使得轩军不适合直接出手,但这个,是只有穿越者关卓凡一人晓得的,暂且不表。

    不过,为了万无一失,关卓凡还是做了一点小弊。他以张勇的名义,向山东派出了一个“军事顾问小组”,为阎敬铭提供作战意见。另外,他还派出了一个炮兵连,所携火炮,除了六门拿破仑炮外,还有两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维特沃斯”十二磅后装线膛炮。

    “维特沃斯” ;后装线膛炮是关卓凡从美国带回来的,较之拿破仑炮,它射程更远,准确性更高,装填也更方便。对一千六百码外目标,“维特沃斯”连射十发,着弹点竟只有五英寸的偏差,快赶得上狙击手了。

    但这种炮初初问世,上述都是“试验数据”,尚未经过任何实战检验。关卓凡想,山路狭窄崎岖,地形变化大,限制多,非常适合“维特沃斯”这种直瞄加农炮,好不好用,咱们用用看呗。

    所以,轩军派给阎敬铭的“军事顾问小组”中,就出现了一位级别很高的人物:松江军团炮兵师师长安德森——他过来纯粹是为了看“维特沃斯”的打击效果的。

    不过,安德森的身份,对外是保密的,不然,这场仗还没开打就变味了。

    加了饷、换了枪、整了编,山东全省绿营,士气高昂,从官到兵,个个憋着一口气,要给绿营挣个脸,要给山东挣个脸,也要给北京的关贝子、天津的张军门,实实在在地挣个脸。

    (今天两更,晚上还有一更,更新时间会稍晚一点,八点半之后吧。)

    *(未完待续。。)
第一二六章 第二炮
    关卓凡判断,黄崖山上教众总数过万,但超过一半是老弱妇孺,真正能打仗的青壮并不算多。而且,小成气候之后,张积中就把精力放在装神弄鬼以及和女弟子胡搞上面了,早就没心思组织教众“习练战事”。因此,黄崖山上的教徒,头脑可能足够狂热,但战斗力不见得能高到哪里去。

    所以,他认为,虽然黄崖山山势起伏深广,不多集兵力,难以密为环里,但真正用于进攻的部队不需要太多,多了地形所限,也施展不开。

    大部分的兵力要用于外围布防。

    张积中老巢在山顶大寨,附近出山歧路极多,官军攻入大寨之前,必须预先在周边各隘口严密防守。一旦攻破寨墙,混乱之中,必有趁机逃脱者,预为之备,才能够一网打尽,不留后患。

    按照爵帅的指示,“军事顾问小组”为山东绿营制定了以下作战计划:

    参剿部队次第出发,最先出发的应该是马队,他们的任务是将在黄崖山山下周围活动的教众驱回山中,为大部队“清场”。

    各部都到达黄崖山,完成了对黄崖山的包围后,主攻部队才开始攻击入山。

    第一波的攻击,主要任务是夺取教众在山路上设置的关隘,拿下一个关隘后,交由后续部队布防,然后才进攻第二个关隘,步步为营,最终将山民全部逼入山顶大寨。

    完成了以上作战任务后,不着急马上对大寨发动总攻,先休整两天。一。养精蓄锐;二。更重要的。大寨地势险要,要在这段时间对周边地形做仔细勘察,为总攻做好准备;三,同样重要的,要将大寨周边隘口,一一占领,断绝张积中外逃之路。

    为分散敌人注意力,这两天应大力开展对寨中劝降瓦解之工作。当然。如果张积中真肯投降,也好。

    这两天里,还有一件事情是要做的:切断大寨的泉水汲道。

    上述布置完成之后,即对大寨发起总攻。

    攻击应由东、西两个方向同时发起,从东寨门、西寨门同时攻入。

    所有攻击,都应等炮兵到位之后再行发动,最大限度增加火力,减少伤亡。

    这份作战计划,如果没有亲临黄崖山,是几乎不可能拟得出来的。但是。轩军的人,难道已经到了黄崖山。仔细打探过了吗?

    阎敬铭又惊又佩。

    在进剿黄崖山的战役中,山东绿营非常严格地执行了这份作战计划。

    最先出发的是“抚标”的马队,由营官王萃率领,同行的有抚标中军营务处总办道员潘骏文,马队的任务是为后续部队“清场”,潘俊文的任务是“踩看山路”。

    抚标马队营在距黄崖山十八里的水里铺,和泰州教的游骑遭遇。教众红巾裹头,正在骚扰乡下,勒索富户,见到官军,并不逃跑,反而迎上前来,往来驰骋,呼啸示威。

    教众没有想到,官军并不和他们追逐,而是做了一个很奇怪的动作:下马,列队。

    正在疑惑,官军队列前面,突然一股股白烟冒起,接着便枪声大作,教众一个个人仰马翻。

    这是什么火铳?竟然打得这么远的?!

    余下的教众,立即调转马头,向黄崖山狂驰而去。

    马队营向着黄崖山方向一路“清场”过去,潘骏文则一路从容查看地形山路。

    两天后,参剿各部先后到达长清南乡,布下了对黄崖山的包围圈。

    这些部队中,第一队为参将王正起所带两个营一千人;第二队为参将姚进修所带三个营一千五百人;第三队为阎敬铭自督左协副将王成谦,抚标中军四个营加左协四个营,共四千人,乃是此进剿之主力;第四队,也是最后一队,由参将王心安带三个营一千五百人。

    加上已经出发的抚标马队营,共八千五百人,三分之二的山东绿营集于黄崖山下了。

    王正起和姚进修二将,即督部进山,兵分两路,开始攻击。

    王正起这一路山势最为险峻,泰州教在入山隘口集中力量布防,主将是张积中的高足刘耀中,此人中过武举,颇知兵事,是张积中在军事方面最重要的助手,算是黄崖山的“武状元”了。

    但这一路因为地形关系,兵力很难展开,军事顾问小组认为,两个营的兵力足够,再多无益,要做的是加强火力。

    因此,炮兵连的八门火炮,一分为二,王正起、姚进修每部各配四门,而其中两门“维特沃斯”十二磅后装线膛炮,配置给了王正起这一路。

    王正起部推进到距离入山隘口一里地的地方,停了下来。

    再往前走,地势抬升,山路收窄,就要“入隘”了。

    这个位置,还远在黄崖山教众任何一种投射兵器的最大射程之外——弓箭、抬枪、鸟铳、土炮,但对于官军来说,不但拿破仑炮和“维特沃斯”线膛炮,就是斯普林菲尔德步枪——“春田”步枪,也早已进入有效射程。

    望远镜里,隘口上,一群红巾教众围着一个身材高大、肩披大氅的人。

    这位应该就是刘耀中了。

    安德森叹了口气,心想:这就是个靶子嘛,根本不用“维特沃斯”炮,找个斯普林菲尔德步枪的特等射手,就可以干掉他了。

    不过,山东绿营里暂时还没有这种狙击手水准的射手,所以,还是让“维特沃斯”开一开荤吧。

    两个营的士兵整齐列队,但大伙儿的目光不可避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