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7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久保利通的判断,不能说错。如果关卓凡不是一个穿越者的话,对日本的认识不包括原时空二十世纪的经验,那么,他确实会如大久保利通所认为的,只对日本实施“有限干涉”,努力在日本保持“力量的平衡”。

    可是,关卓凡是自二十一世纪穿越而来。

    关卓凡要如何对付和处置日本,大久保利通、桂小五郎、岩仓具视,这班十九世纪的天才人物,是再也想象不出来的。

    大久保利通认为,萨摩藩只取皇宫一隅,而战斗并未在皇宫范围内发生,应该会在中国人的容忍范畴之内。这次行动如果成功,可以大幅增加萨摩藩在政局中的影响力,也算是对日本当前的局势进行适度的“再平衡”。

    所以,干!

    没想到,中国人不但向京都派兵了,而且,算算时间,这支部队应该是在“乾门之变”前就上路了——中国人想干什么?!

    不需要幕府大肆宣扬中国大军的兵威,萨摩藩有自己的渠道了解实情。再说中国人大张旗鼓地沿山阳道进军,本来也没有藏着掖着的意思。萨摩藩很快便掌握了这支中国部队的军力:三千五百至四千兵力,包括成建制的骑兵;五十至六十门新式大炮。

    对于京都的萨摩藩的军力来说,这是压倒性的力量。而且,萨摩藩的要人们清楚地知道,这支中国部队非幕府可比,拥有的,绝不仅仅是数量上的优势。

    所以,无论如何,不能和中国人在京都发生武装冲突。

    中国人跑到京都来,肯定不是来做调解人和仲裁人的。幕府大声嚷嚷着中国大军一到,就要“清君侧”——不能把这个当成虚张声势。

    殷鉴不远,不能重蹈长州藩的覆辙!

    所以,大久保利通和小松带刀商量之后,决定:萨摩藩不趟这滩浑水了。

    萨摩藩府向朝廷上书,请辞守卫皇宫乾门之职,“煌煌钦命,虽武门之誉莫过于此。无奈小藩兵甲疲惫,力不能支,若贻误王事,百死难赎……”

    奏章拜发,小松带刀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他本来就对萨摩藩赤膊上阵持保留意见,只不过拗不过大久保利通罢了。小松家世代为萨摩岛津家重臣,眼睛里只有藩主,没有天皇。大久保利通心心念念的“皇室兴废”,关俺们小松家什么事?

    但这道奏章,却让大久保利通非常痛苦。他素有“勤王”之志,如此风雨飘摇之际,弃皇室而去,不能不叫他异常内疚。可是,形势比人强,他身为萨摩藩士,见知于藩主父子,首先要做的,是保全萨摩藩。再说,萨摩藩若不抽身而退,只会徒然做了倒幕派的陪葬,于大局并无补益。

    收到萨摩藩的上书,倒幕派公卿,岩仓具视、中山忠能、中御门经之等人大惊失色。新帝一登基,他们便大肆动作,最重要的底气还是来自萨摩藩的武力,现在萨摩藩要毁约“下船”,如何是好?

    桂小五郎和大久保利通、小松带刀会面,激愤大骂,声称萨摩藩若真的“半途而逃”,就是“天下公贼”,“长州志士必取贼子首级”,“我杀不成岛津久光,难道还杀不成大久保和小松吗?”

    这还真不是白吓唬人。大久保利通和小松带刀,不能够像岛津久光那样重重护卫,而以桂小五郎之能,若处心积虑,没有理由刺杀不了一两个藩臣。

    *(未完待续。。)
第四十三章 宫之焚
    大久保利通怒道:“桂小五郎剑术精绝,天下人谁不知晓?但我和小松大人岂是贪生怕死之辈?只是请问桂君,若不改弦更张,除了叫萨摩一千五百壮士和心怀大义的公卿一齐化为齑粉,并累及天皇陛下,于回天大业,到底有何好处?萨摩藩若重蹈长州藩之覆辙,请问还有谁来‘倒幕’,谁来‘尊王’?桂君一时快心,却陷皇统于万劫不复之境地,到底是贤是愚?是忠是奸?”

    经过激烈的争吵,最后,双方达成了新的妥协。

    说好:萨摩藩继续向朝廷“请辞”,朝廷则一再予以“慰留”——这些其实都是障眼法,关键是要利用你来我往的这几天宝贵的时间,完成重大行动的准备工作。

    萨摩藩最终同意新的“妥协”方案,并不是大久保利通和小松带刀两个,真的被桂小五郎的暗杀恐嚇吓住了。这个时代,到处呐喊、奔走的日本武士,大多数确有随时被人乱刀砍死或者切腹自尽的自觉,“贪生怕死”的,还真不大好意思出来混。

    大久保利通考虑的是,如果任由朝廷里的倒幕派全军覆灭——幕府接下来甚至还有另立新帝的可能,那样,日本境内,再无可以制约幕府势力的力量,萨摩藩就算暂时能够置身事外,时间稍长,幕府的注意力必转向萨摩,萨摩孤军应对,祸福难料。

    次日,萨摩藩再次上书,请辞乾门守卫之职;朝廷再次温言慰留,“所请应无庸议”。暗地里。各方相关准备工作都在密锣紧鼓地进行着。

    幕府那边。虽然并不确定萨摩藩的“请辞”。是否出于真心实意,但几个主事的都认为对手“阵脚已乱”。松平容保更是兴奋,磨拳搽掌,准备“收复失地”。

    萨摩藩向松平容保暗示,如果第三次请辞还不获准,就自行撤离乾门。松平容保大喜,在紫云山金戒光明寺里,遥望皇宫。盼着萨摩藩赶快第三次上书。

    萨摩藩果真第三次上书,朝廷也意料中地第三次予以慰留。

    萨摩藩派人给松平容保送来口信,第二天交接乾门防务。

    在这儿补充两句。日本的皇宫,狭义上的叫做“御所”——天皇居住的地方;广义上的则叫“御苑”。“御苑”的范围比“御所”要大得多,除了天皇居住的“御所”外,还包括公卿们的府邸和朝廷的办公机构。“御所”和“御苑”的关系,大致相当于中国的紫禁城和皇城。

    “乾门”并不是“御所”的大门,而是和“禁门之变”中的“蛤御门”一样,是“御苑”的入口之一。

    松平容保高兴得觉都睡不好了。

    他确实没办法睡好觉了——当天夜里,“御所”燃起大火。

    火头是从“御车寄”烧起来的。所谓“御车寄”。就是天皇出门时的停车坪,只是这个停车坪不是完全露天的。而是有一个用桧树皮铺成的屋顶。据说,“御车寄”屋顶选用的桧树皮,都有七十年以上的树龄。但不管这些树皮芳龄几何,都算是最好的燃料,于是火头一起,便一发不可收拾。

    “御车寄”距会津藩守卫的蛤御门很近,守蛤御门的会津藩兵动作倒是不慢,赶忙冲过来灭火。但“御车寄”的火头还没有控制住,第二个火头又烧起来了。

    这次是在离“御车寄”不远的“诸大夫间”。

    “御车寄”其实是一个大门,除了天皇出门的时候用,朝臣们入宫的时候也用。过了“御车寄”,就是“诸大夫间”——这是朝臣们上朝前等待休憩之所。

    “诸大夫间”用隔扇分隔成三个房间——“虎间”、“鹤间”、“樱间”,每个房间的隔扇上,都有以房间名字为主题的绘画,皆为江户狩野派画师的作品。比如“虎间”,画的就是各种姿态的老虎。

    现在,这些精美的绘画和整个“诸大夫间”一起卷入熊熊烈火。

    会津藩兵往来奔跑,大呼小叫,手忙脚乱。

    这只是一个开始。

    “御车寄”算是“御所”的西门之一,由西而东,“诸大夫间”之后,月华门、清凉殿、承明门,火头一个接着一个烧了起来,终于,轮到了居“御所”之中的紫宸殿。

    紫宸殿是正殿,相当于紫禁城的太和殿。

    京都“御所”的建筑,用料以木为主,其木料占总建筑材料的比例,比中国的宫廷更高,连紫宸殿前的台阶,都是木头做的。一旦火起,就是放到二十一世纪,也不是轻易可以扑灭。十九世纪中叶可怜的消防能力,对这种连续的、诡异的、大面积的火势,更加无能为力。

    火势由紫宸殿继续向东,将春兴殿卷入烈焰后,掉头向北。小御所、御学问所起火后,常御殿也烧了起来。

    常御殿是天皇平日起居之地。“御所”之外,刚刚赶到的松平容保披头散发,看着无边无际的冲天烈焰,魂飞魄散:不晓得天皇陛下的玉体可有恙否?

    常御殿之后,火势继续北向,“御所”北端的皇后常御殿——皇后平日起居之所,若宫御殿——皇子起居之所,姬宫御殿——皇女起居之所,纷纷燃起大火。

    至此,整个“御所”,变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火盆,烈焰烛天,照彻了整个京都的夜空,甚至在大阪都能看得见。

    萨摩藩兵也加入了救火的行列,但火势蔓延开来之后,萨摩藩兵也好,会津藩兵也好,都只能够眼睁睁看着,基本上什么也做不了。

    几千名士兵焦头烂额地忙乱了许久,还没有接应到任何一个宫内的重要人物,包括天皇陛下。逃出来的,都是普通的宫女杂役。抓住他们讯问宫内情形、天皇安危,一概懵懂。松平容保下令,宫内逃出来的,全部扣押起来,一个不能放走。

    站在松平容保身边的德川庆喜,火光映照之下,脸色阴沉得好像马上就要下暴雨了——咳咳,果真能下一场暴雨,浇熄这场大火就好了。

    在历史上,京都“御所”先后被焚七次,现在的这个正在熊熊燃烧的“御所”,主体建筑其实是刚刚挂掉的孝明天皇建造的——这才多久啊,就第八次了!

    而且,没有哪一次火灾,火势如此迅速、如此猛烈、如此诡异。

    *(未完待续。。)
第四十四章 天翻地覆
    这场后世史家称之为“宫之焚”的大火,整整烧了一天一夜还多。子末丑初,第一个火头自“御车寄”冒起;直到次日卯初,整个“御所”的大火才完全熄灭。

    精美恢弘的“御所”一片焦黑,到处残垣断壁,再也找不到一间完好的房屋。

    士兵们一边搬开断梁残瓦,搜寻尸体和可能的生还者,一边往废墟上浇水,防止死火复燃。“御所”中,处处余烟袅袅,时时水汽弥漫,和刺鼻的焦臭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副诡异的“有味道”的画面。

    太阳升起来了,光柱在烟雾和水汽中穿行,人影晃动,却没有人高声说话,火灾现场笼罩着一种令人不安的寂静,使得这幅画面显得愈加鬼魅。

    一具具尸体被摆在已经变黑了的“白沙地”上。这些尸体,有的已经焦烂扭曲,面目全不可辨;也有的是死于浓烟窒息,形状尚算完整。

    情形愈来愈不对劲。

    寻找尸体和生还者的工作已经进行了大半,但不论是死是活,迄今没有找到一个宫内的真正重要的人物:

    今上天皇;孝明天皇的异母妹妹敏宫;孝明天皇的遗孀们,“女御”——皇后九条御子,“典侍”——妃嫔,包括今上天皇的生母中山庆子,还有两位在“和宫下嫁”中发挥重要作用、曾经名列“四奸二嫔”的堀河纪子、金城重子——前者的另一个身份是岩仓具视的姐姐,后者的另一个身份是千种有父的妹妹。

    这些人,统统不知下落。

    不能完全排除有人烧得面目形状不能辨认——但这种可能性很低。因为火头是从西边的“御车寄”烧起的。由西而东。再而北。这才烧到天皇居住的“常御殿”,最后才烧到先帝的皇后、妃嫔们居住的地方。以上人士,应该有足够的时间逃生,一个都没逃出来,绝无是理。

    当然,也可能全部都逃了出去。火头既然由西而东,再而北,如果要逃生。自然是向东、向北,而萨摩藩守卫的乾门,就在东北方向。

    萨摩藩一口咬定:这些大人物,俺们一个也没有看见。

    更加不对劲的是,倒幕派那几位最重要的公卿,如中御门经之、中山忠能、岩仓具视、千种有父,迄今不见踪影。

    幕府派人上门查问,几家人都是相同的说法:前天傍晚,宫里来人将老爷传走了。

    最有意思的是:同时传进宫去的,还有几位大人的世子。

    情形愈来愈清楚了:这是“火遁”啊。

    乾门虽说由萨摩藩掌握。但幕府的探子和新选组一样在暗处施以严密监视。正常情况下,不管白天黑夜。几十至百来号人,加上必不可少的辎重,从容出宫而不被发现,没有任何可能。

    但“御所”大火,幕府和会津藩的注意力被火势吸引,精力完全放在灭火上面,加上其时的局面混乱无比,此时在夜幕掩护之下,趁乱出宫,最是神不知、鬼不觉。

    而且,大火继续燃烧,整整又烧了一天一夜。于是,在被发现“人不见了”之前,逃亡者们就有了足足一天一夜的宝贵时间,消除踪迹,远离追兵。

    “清君侧”的口号嚷得太凶了,居然把“瓮中之鳖”吓跑了!

    “瓮中之鳖”?唉,想当然耳!人家其实原本就不在自己的“瓮中”啊。

    萨摩藩和倒幕派勾起手来搞鬼无疑,说什么“第三次请辞若还不获准,就自行撤离乾门”,还假惺惺地和会津藩约定“交接防务”,戏演得真好!

    想到被人摆弄于股掌之上,松平容保气炸了肺。可又能够怎样?扑上去咬人家?

    萨摩藩声称,天皇陛下下落不明,“御所”又变成了这副样子,俺们在京都也没啥事可干了,这就“自行撤离”——不过晚了一天而已,可别说俺们食言啊。

    幕府顾不上萨摩藩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把天皇追回来,不然,还不天下大乱?

    现在的京都,已经开始乱了。

    流言四起,人们暗地里都说,萨摩藩请辞乾门守卫之职,朝廷一再慰留;幕府眼见争乾门而不得,庆喜大人便指使京都守护职松平会津守在“御所”里放火,以此威逼朝廷就范,没想到火借风势,把整个“御所”都烧了!

    这个说法,颇有市场。因为火头是从“御车寄”烧起来的,而“御车寄”靠近会津藩负责守卫的蛤御门。

    也有人说,幕府不喜欢今上天皇,这把火,就是要谋弑!

    奇怪的是,没人说天皇陛下“崩于大火”,而是都认为天皇陛下已经在“忠义之士的扈从下”,及时出了“御所”,“巡幸地方”去了。

    幕府现在没有心思“镇压反动言论”,现在的首要任务是搞清楚:天皇一行人,到底去了哪里?

    就在这时,轩军“东进支队”终于抵达京都。

    京都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外国人。

    中国人虽然同文同种,但也是外国人——这也罢了,真正扎眼的,是轩军“东进支队”中,还有一个白人营和一个黑人营。数千名外国人进入京都,特别是里边还有上千名西洋人,对于京都乃至全日本来说,都是天翻地覆的大事。

    其时日本虽说已经“开国”,但根据相关条约,洋人们主要集中在长崎、神户、大阪、横滨、江户这些地方,京都几乎是一个洋人都没有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孝明天皇坚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