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8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也是一队轩军近卫团的骑兵,两百人左右,人更彪悍,马更雄壮,显然是精中选精。还有,这队兵身上的军装,和场上的一千兵,也颇有不同:领口、袖口、对襟、帽檐、斗篷,都镶了金色的花边,胸前还挂着一条金灿灿的穗带。

    不过,最抢眼的,不是这些金灿灿的玩意儿,因为,真正金光耀眼的,是他们前呼后拥的那辆马车。

    这辆车子稀奇!

    这辆车子有四个轮子!而且,前轮、后**小不同,前轮较小,后轮较大;车轮亦不是安装在车厢下边,前轮在车厢前边,后轮在车厢后边,和车厢并不接触。定睛细看,看明白了:前后车轮,由向下弯曲的弧形车架连接,车厢就安置在这具弧形车架之上,车厢等于是悬空的。

    还有,这个轮子本身,看上去和咱们的车轮也大不相同!不论轮轴、幅条还是外圈,都比咱们的车轮细了许多,尤其是那个外圈,黑漆漆的,看上去竟不是木头做的?

    车厢也稀奇!不晓得用的是什么珍奇的木料,也不晓得上了什么漆,绛红的颜色,打磨得锃光瓦亮——这也罢了,最奇的是,这个车厢的上半边儿,前后左右,一溜儿大块的玻璃,晶莹剔透——哎呦,车厢还能做成这个样子?

    整架车子,手工极其精细,雕花镂纹,鎏金錾银,溢彩生辉,眩人眼目,连车架都是精雕细琢,描金错银——这哪是架车子?如果具体而微,摆到枱面或者多宝架上边,便是一件极奢华精致的赏玩之物了!

    此时未到卯正,且秋冬之交,昼短夜长,天色尚未完全破晓,这辆车子能够在大伙儿面前纤毫毕现,有赖车厢四角,都装了一盏玻璃罩子的“气死风灯”——里面的灯火,不晓得使了什么机关,明亮如斯?车子四周,照耀如同白昼!

    (昨天的事情没有完全了结,今天还得继续办,因此更得晚了,抱歉。明天应该可以恢复正常了)

    *(未完待续。。)
第五十三章 宝马香车
    还不止这些——这辆车子的驾驭之法,明显和咱们的不一样。

    六匹高头大马两两成对,前后三对,驾辕拉车。可是,驭手却不是坐在车上,而是骑在马上——每对骏马左首边的那一匹上面,都骑着一位全副戎装的驭手。

    这可有意思了。

    还有,这六匹驭马,极其神骏!体高,头窄,颈长而修美,四肢细长,上面的肌腱却丰隆坟起,十分发达。皮毛是一水儿的深栗色,在“气死风灯”的照耀下,油光闪亮。鬃、尾都做了细致的修剪。辔具之上,亦见雕镂装饰,虽未像车身一般镶金嵌银,可也是精致异常。

    旗人马上得天下,虽然到了这个时候,“弓马”的本事大多是谈不上了,但眼光还是有的——单看模样儿,这六匹骏马,竟比最好的“口马”还要神气!一班亲贵文武,不论“懂行”与否,不由都在心中大喝了一声彩。

    这是六匹阿拉伯马。

    阿拉伯马体型之美,尤在欧洲培育的纯血马之上,算是世上最漂亮的马种。中国所产马匹,滇马、川马这些“南马”固然无法望其项背;“北马”里边,蒙古马、口马,也难比肩,甚至西域马,亦要略逊一筹。

    同时,阿拉伯马长于驰骋,短途冲刺、长途奔驰都是所长,因此也是世界上最好的战马。阿拉伯人当年能够席卷三大洲,建立起庞大的哈里发帝国,这算是重要原因之一。

    用国外的骐骥,改良中国的马种,是关卓凡一直心心念念的事情。这个事儿,在美国的时候,关卓凡就开始筹划了。轩军骑兵师的“白人营”里边,就为此招用了不少长于此道的人物。

    不过,马匹的改良,不是一日之功,该用什么马做种马,就言多而歧。原本打算用美国马做种马的,后来有人认为阿拉伯马更佳,关卓凡也是这山看着那山高,于是又进了一批阿拉伯马。这批神骏非凡的马儿,还没来得及派去播种,就遇上了“太后阅兵”。关卓凡灵机一动,先拿过来拉车!

    事实上,负重剪力,并非阿拉伯马所长,拿阿拉伯马来拉车,并不常见。拿可做种马的阿拉伯马来拉车,更是暴殄天物。关贝勒此举,看上去着实荒唐。

    可是,关卓凡有他自己的道理。

    首先,在伦敦定做的这辆车子,轻便而灵敏;里面的乘客,亦不过两个身段苗条的女人——圣母皇太后和贴身侍女玉儿。这点重量,一匹马就可轻松拉动。而现在,足足放了六匹马在车子前边。即便再加上三个驭手的重量,对于这六匹马而言,亦不过闲庭信步,不会有一点压力的。天津一行,纯粹当成遛个弯、活动活动筋骨啦。

    其次,拍马屁这种事,不拍则已,拍就要拍足了。宝马于前,香车在后,双重聚焦,效应翻倍。国家中枢之地,万众瞩目之中,人人惊奇,个个赞叹,想来,素来好面子的御姐,当芳心暗喜,慈颜大悦。

    还有,车是洋车,马是洋马,左右都扣着一个“洋”字,都可以附会到“洋务”上面去。事实上,这辆车子,确实不仅仅是一件奢侈品,从材料到制作,都包含了许多这个时代最先进的、中国尚不掌握的科技和工艺。

    所以,关卓凡的这个安排,在公在私,都有相当意义。六匹种马跑这一趟,物有所值,不能叫“暴殄天物”。

    即将进入午门“内广场”的时候,车子停了下来,护卫的礼兵左右分开,一名骑士纵马而出,戎装大氅,威风凛凛。众人看时,毅勇忠诚多罗贝勒关卓凡是也。

    这不是关卓凡第一次着洋军装在北京城内亮相。赴西北剿回,就是在家里披挂齐整了一身洋军装,才认镫上马,踏上征程的。不过,在这种“国家大典”级别的场合中,关贝勒以洋军装亮相,却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王公亲贵、文武百官,都是眼前大大一亮。

    关贝勒驰到那辆“豪车”之旁,勒马企定。

    卯正时分,午门城楼上的钟鼓再一次敲响。

    钟停鼓歇之后,午门的正门缓缓打开。静鞭三响,皇帝奉两宫皇太后銮驾迤逦而出。

    鸣赞官喊“跪”,文武百官“呼啦啦”一大片跪了下去——不过,不包括“外广场”骑在马上的关贝勒。

    百官起身之后,轮到关卓凡了。他轻催坐骑,和马车同时启动,一车一骑,小跑着进入了“内广场”。

    场内,所有人的目光都随着这一车一骑转动。

    距皇帝和两宫銮驾三丈左右的地方,一车一骑同时停了下来。关卓凡滚鞍下马,踏上三步,利落地一掀大氅,单膝跪下,挺胸抬头,右臂屈肘握拳平胸,朗声说道:“毅勇忠诚多罗贝勒、军机处行走、奉旨统带敕命轩军松江军团臣关卓凡请驾!”

    (这两天情况特殊,时间实在过于紧张。今天更新既晚,字数又少,狮子汗颜。最迟后天,无论如何,恢复正常)

    *(未完待续。。)
第五十四章 如中魔怔
    之前的上谕,已说明此次“太后阅兵”,轩军自“毅勇忠诚多罗贝勒臣关卓凡”以下,“甲胄在身”者,“以军礼觐见”。可是除了轩军,当时的清朝军队中,不但没有近现代意义上的军礼,甚至也谈不上专门的军礼。军中同袍之间,武官文官之间,行的还是官场的庭参礼。至于臣子对君主,更加是不必说了。

    轩军内部所行,当然是近现代军队的标准礼仪。可午门之下,百官之前,拿这一套用诸皇帝和两宫皇太后,未免过于骇人眼目。所谓步子太大,是要扯着蛋的,这种事,还是要一步一步地来,要有个适当的过渡。

    这个“适当的过渡”,就是关卓凡现行的这种古军礼。这种礼节,当时的旧军队中,也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着,这个场合拿来用用,既不必走回打千叩首的老路,也能够为保守派人士接受。

    关卓凡起身之后,皇帝和两宫皇太后降辇,皇帝站到一边,两宫皇太后相对微微一福,表示就此分手,一个“东巡狩”,一个“守社稷”,各司其职。

    关卓凡快步走到马车前面,拉开了车门。

    紧接着有人上来,摆好了脚踏。

    圣母皇太后将手搭在长春宫总管太监李莲英的胳膊上,缓步向车子走来,贴身侍女玉儿紧跟其后。

    “气死风灯”映照之下,关卓凡看见,御姐一对美丽的凤眼中,熠熠生辉。

    到了车子跟前,圣母皇太后有意无意。斜斜向关贝勒瞄了一眼。关贝勒昂首挺胸。四目相交。都看到了小小一团火焰,在对方的眼底跳跃。

    李莲英小心服侍,圣母皇太后从容拾步登车,在车子的后座坐定了。

    哎呦,这个位子——

    坐垫和靠背,都软乎乎的,可人坐了上去,却隐隐有股力道向上托着。身子并不会陷将下去。那种“欲拒还迎”的感觉,着实奇妙!

    李莲英退开,玉儿登车,坐在侧边的一张小皮杌子上,面对车门。

    脚踏移开,关卓凡关上车门,转身认镫上马。

    名赞官高喊“起”,礼兵队先导,关卓凡随扈,马车辚辚开动了。

    除了母后皇太后。小皇帝打头,王公亲贵、文武百官。一律“跪送”。

    午门城楼上,第三次钟鼓大作。

    “外广场”的一千名轩军近卫团骑兵,调转马头,五骑一横列,一队又一队,跟了上去。

    “太后阅兵”终于成行了。

    *

    出了皇城,北京城热闹得跟过年一样。

    “太后阅兵”是“千古未之有也”的盛事,轩军近卫团则几乎已被口耳相传成了天兵神将——轩军近卫团扈从太后“出巡阅兵”,这个热闹,谁不要瞧?

    天色尚未破晓,大清门至正阳门,正阳门至永定门,道路两边的人群,已是密密麻麻。顺天府和步军统领衙门倾巢出动,维持秩序。

    “太后东巡”的队伍,在北京城内的行进路线,是由大清门而正阳门,自正阳门出内城;由正阳门而永定门,自永定门出外城,然后迤逦而南。

    这支队伍,在北京人的想象中,应该是龙旗蔽日,华盖相承,花衣蟒袍,翎顶辉煌;满眼钺、瓜、斧、镫,盈耳金、石、丝、竹。太后、皇上“出巡”哎——说书的不是这么说的么?唱戏的不是这么唱的么?老辈人不是这么讲的么?

    而眼前的队伍,除了最前边的两杆在风中猎猎作响的“轩”字旗外,什么花样也没有了。

    似乎应该有些失望——可是,且慢,北京人还从来没有见过精气神儿这么足的一支军队!

    士兵们都骑在马上,寒风如刀,人儿和马儿,却统统抬高了头,挺高了胸脯。清晨的阳光照耀着,每一匹战马身上都闪着油光,每一个士兵的脸面,都像雕塑出来的一般。

    哇哦,真正叫“人强马壮”!

    打横望过去,马头跟马头一条线,马尾跟马尾一条线,马背上的人——嘿,还是一条线!

    一水儿笔挺的洋军装,一水儿闪着寒光的洋枪!

    黑头发、黄皮肤,着洋装、挂洋刀、挎洋枪——可是,比洋兵还精神!

    这是“咱们的兵”啊!

    这一切,交织成一副充满异样魔力的画面,令道路两旁的人们如中魔怔。

    自礼兵队出现在距大清门最近的人群的视野中,到最后一队骑兵驰出了永定门,欢呼声如同沸腾的海潮,始终回荡在北京城的上空。中间,还夹杂着无数鞭炮的的响声。

    许多人还自发在门口摆上了香案,朝天礼拜。

    拜什么呢?给圣母皇太后行礼吗?似乎是,又似乎不是。

    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情愫,一时之间,当事人自己也不甚说得清楚的。

    洋装、洋枪,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既烙着屈辱和恐惧的印记,同时,也是威慑和力量的象征。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洋务”也好,“卫道”也罢,都太“形而上”了,他们看事情,只会本能地着眼于利害相关。当洋装穿在自己人的身上,洋枪握在自己人的手中,老百姓的潜意识中,会认为“威慑和力量”已为自己掌握。

    这个体认带来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令他们欣喜不已,兴奋莫名。

    更重要的是,他们昨日所闻,今日所见,让他们相信,这个“威慑和力量”的掌握,不是花架子,是实实在在的。

    十九世纪中期,还没有什么精确制导、超视距打击,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可以说百分百体现在其精神风貌和步操水平之中——反过来说也一样:一支军队的精神风貌和步操水平,基本上决定了其战斗力的高下。

    至少可以这样说:一支看上去吊儿郎当的军队,未必一定没有战斗力;但一支精神抖擞、整齐划一的军队,却是一定有战斗力的。

    老百姓本能的观感其实是非常准确的。

    还有,无数史实都证明了:笔挺的制服、犀利的兵器、整齐的队列,组合在一起,是在最短时间内激起受众自豪、骄傲和服从的狂热情绪的最佳利器。

    *(未完待续。。)
第五十五章 非时之物
    “太后东巡”,一路上的供奉,都事先在途中设点备办,早就安排得妥妥当当。因此,这支队伍并不携带多少辎重。全骑兵流的配置,虽然徐徐行去,速度却相当不慢,巳正三刻的时候,已经到了大兴的黄村。宫里面的习惯,不论早、午、晚,传膳的时辰都比平常人家来得早,于是就在黄村歇息打尖。

    黄村这儿,有好大一片俗称“南海子”的皇家苑囿,即后世称之为“南苑”的。庑殿亭榭,什么都是现成的。圣母皇太后一行,就歇在“南苑”的行宫里边,洗手、擦脸、补妆、传膳。

    传膳的时候,慈禧很想将关卓凡也“传”了过来,说点什么,做点什么。可一想传完膳后,略做休整,又要上路,这一进一出,未免折腾他个人仰马翻,饭都没法子好好吃几口,算了。

    下午申正二刻左右,队伍达到了廊坊的沈万庄。此地世居沈、万两大姓,后世称之为“万庄”的。这个地方,就比不得中午打尖的黄村了。这个时代的黄村,已经相当繁华,但沈万庄则人烟尚少。圣母皇太后驻跸之所,是当地一位姓万的大乡绅的宅子,四周那是相当的清净。

    宅子不算大,颇为精致清洁。且看的出来,整座宅子,不久前刚刚修饰粉刷装裱过一遍。圣母皇太后的寝室,床榻桌椅更加全部都是新的。是不是专为接驾而“更新换代”,咱不好说——如果是的话,似乎也不能说“一两银子也不花”。

    至于被褥枕袱。都是明黄织锦面料。一看就是内务府的花样了。

    圣母皇太后驻陛之前。地龙已经烧得滚热,屋子里还摆了两个云白铜的大火盆。嗯,就算外面大雪纷飞,里边也是够暖和的了。

    晚膳是一个大大的生鱼片火锅。这个鱼,不是普通的鱼,而是松花江的“翘头白鱼”。这种鱼,一向作为贡品,由宫里分赐京中各王公府邸。等闲富贵人家,难得一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