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8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前,征日回国,关卓凡晋贝勒的圣旨中,明确他“一切礼仪制度服用起居,皆用多罗郡王例”。这是给予关卓凡“郡王待遇”的意思。不过,“郡王待遇”仅仅是一种荣誉,关卓凡的级别,还是不折不扣的贝勒。还有,关卓凡虽然享受“郡王待遇”,但他从没有摆过郡王的谱出来——不然,就太不知道“谦抑”了。

    “加郡王衔”不同,这是实实在在升了半级,距真正的郡王,只有一步之遥了。

    贝勒到郡王,是一个大坎儿,如果不是世袭罔替,普通的宗室,一辈子就卡在这道坎儿上了,非对国家有特大功勋不能迈过。

    “加郡王衔”,预示着,关卓凡事实上已经迈过了这道坎儿,由“郡王衔贝勒”而“郡王”,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此其重大含义一。

    其二,“副总统”是个什么东东呢?明白美利坚官秩的人都晓得,在美利坚,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子,是国家的第二号人物——既然“崇秩对等”,那么,在国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那个人,就是关卓凡了!

    就是说,在中国的政治体系中,东风压倒西风,关卓凡正式取代恭王,成为中央机枢的最高负责人。

    从今以后,军机处就只有一个领班了。

    *(未完待续。。)
第一八四章 团圆饭
    因为没有把奕誴付诸有司,“揭帖案”和“落毒案”其余涉案人士,也就没有走刑部等三法司的程序。

    立海,由宗人府转内务府慎刑司,杖死。

    敖保,交内务府慎刑司,杖死。

    “聚贤堂”所有武师,涉“揭帖案”者,交步军统领衙门绞决;其余全部军流至乌里雅苏台。

    还有一位,德兴阿。

    立海的供词扯到了德兴阿,说他曾向惇王递小话,说圣母皇太后和关贝勒如何如何,话说得十分不堪。于是,德兴阿被视为“玷辱圣德、谬种流传”之始作俑者,慈禧恨极了这个家伙,一心一意,要他的脑袋搬家。

    但是,在这个问题上面,关卓凡却有不同看法。

    市井之间,八旗内部,甚至,宗室私底下面,说这种“小话”的,何止千百?如果因为这个事儿杀人,一定会叫人心障,不利于俺收揽人心。何况,关卓凡并不认为他是这种“小话”的受害者,事实上,某种意义上,他还是这种“小话”的受益者。

    德兴阿本来也不是什么多重要的人物,惇王得罪,冰山既倒,他就更加无足轻重,杀他,也起不到“立威”的作用。

    有害无益之事,俺是不爱干的。

    不过,台面上得另外找个理由。

    于是,军机“叫起”的时候,关卓凡装作十分尴尬的样子,说道:“启禀两宫皇太后,德兴阿虽然罪不容恕。可是……呃。臣和德兴阿。是打过一架的。如今,臣忝领机枢,若重处德某,不明白的人,大约会说……呃,这个,关某人假公济私,狭私报复。臣的名声不足惜。只怕,脑筋不清不楚之人,会议论我皇太后至公至正之圣德。”

    别人还没怎样,慈安先笑了出来:“对呀,你为了那个姓吕的女人,跟德兴阿狠狠打过一架呢。”

    这下子,关卓凡就真尴尬了。

    其余几位大军机,憋着劲儿,小心脸上不要露出什么异样的表情来。

    慈安自知失言,脸上微微一红。轻轻咳了一声,转向慈禧:“妹妹。我看,关卓凡说的也有道理,不然,咱们就放这个姓德的一马?”

    慈禧微微一笑,说道:“没想到,居然是你来给他求情——好吧,赶这个家伙到打牲乌拉去!”

    这样一来,德兴阿落下的处分,比“聚贤堂”军流的武师还轻。同样是军流,乌里雅苏台在蒙古极边之地,打牲乌拉却是在吉林,是旗人的老巢,德兴阿到了哪儿,日子过得可比在蒙古啃沙子舒服多了。

    第二天,又一道谕旨颁了下来:“着郭嵩焘进军机处学习行走。”

    宝洌Ъ热槐怀獬隽司匀痪偷貌挂桓鼋ィ馕恍陆蟪蓟崾撬蠡锒碌闷鹁ⅲ衷诿盏捉蚁词枪尴伞

    嗯,也不能说在意料之外,可是——

    郭筠仙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关贝勒的心腹之寄,政局一番大变之后,用自己人“补位”,这个,合情合理,不算意外。

    问题上,郭嵩焘是汉人。

    数一数,六位大军机,关贝勒、恭亲王、文博川,旗人;曹琢如、许星叔、郭筠仙,汉人,刚刚好,三对三。

    这个局面,自世宗创设军机处以来,从所未有。

    军机处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军机大臣中的汉员,至多两名,籍贯一南一北。事实上,汉员“满编”的时候并不多,就算“满编”,常常两个都是北方人;如果只有一个汉员,那铁定是北方人。

    满洲亲贵对南方的汉人,有着根深蒂固的不信任。

    许庚身是杭州人,入直军机之时,已经令人意外;现在,郭嵩焘入直军机,跌破了更多人的眼镜——

    军机大臣里边,汉员第一次“超编”,就人数来说,第一次和满员旗鼓相当。

    还有,郭嵩焘是湖南人——也是南方人。

    还有,郭嵩焘是“湘系”出身。

    这些说明了什么呢?

    有的人心里边嘀咕,有的人暗地里兴奋不已。不过,满汉之别,是极其敏感的事情,不论大伙儿心里边儿怎么想,都不会形诸言语,哪怕对于至交,也不能轻易吐露。特别是在眼下的这个关节点,可不敢行差踏错啊。

    胡言乱语,是万万要不得的。

    *

    腊月二十二,封印。第二天,腊月二十三,小年夜,关卓凡推了一切应酬,和白氏、明氏两个嫂子,好好儿地吃了一顿饭,同席的,还有小芸和小虎两个孩子。

    这是极少见的情形。

    关卓凡在家里边儿吃饭的时候本来就不多,如果他在家里吃饭,一般情况下只是两个嫂子陪着,小芸、小虎是不会与席的。两个孩子的饭一直是另吃的。这是因为,关卓凡的饭点儿完全没有准儿,白氏、明氏可以空着肚子等他,小孩子正在长身体,可不能这么干。

    还有,关卓凡太忙,吃饭的时候,才能腾出空儿来,听白氏、明氏交代一些家务。

    这些“家务”,不是油盐酱醋锅碗瓢盆什么的,而是关府和各王公府邸之间的年节往来。

    关卓凡号称“不收礼”,但那是对下属和外官而言的,和亲贵之间,礼尚往来,既不能不送,也不能不收。

    收礼不必说,单说说送礼。

    这些节礼上边,要花许多心思,上到亲王、下到亲戚,一个也漏不得的。且什么人送什么礼,既不能过轻,也不能过重,不然就得罪人。轻了固然得罪人,重了一样得罪人——不是得罪收礼的那位,而是得罪和他同等身份的人士:那谁谁,凭什么比我收得多?

    更不能不小心触了收礼人的忌讳。不然。送礼就送出仇人来了。

    总之。无数的讲究。

    初初的时候,这些节礼,关卓凡都要亲自打理——那个时候,白氏、明氏还不大懂这里面的道道。后来,居移气,养移体,见识多了,眼界开了。这些事体的来龙去脉,两个嫂子也都一一明了,关卓凡才放开手,交给白氏、明氏去打理了。

    不过,关卓凡虽不具体过问,但其中比较重要的,特别是给宫里边儿送的礼,白氏、明氏两个,还是会跟关卓凡交代一遍的。

    这些事儿,小孩子是不会感兴趣的;关卓凡听白氏、明氏交代“家务”。也腾不出空儿来和两个孩子沟通、交流,小芸、小虎若和他一块儿吃饭。必定又气闷、又拘束,那又何苦来哉?

    还有,吃饭的时候,关卓凡难免会和两个嫂子说几句风话,这个,就更加“儿童不宜”了。

    所以,关卓凡早早的就说,“今儿一家人好好儿吃个饭”,并叮嘱白氏、明氏,要小芸、小虎同席,还说“今儿一句家务也不聊”,两个嫂子都颇为意外,甚是惊喜。

    小芸已经十岁了,良好的营养,优越的生活条件,小姑娘身上已见凹凸起伏,一个小人儿鲜嫩水灵,出落得犹如水葱儿一般,现在往关卓凡面前一站,已是地地道道美人胚子一枚,将来的艳光,亦隐约可以想象了。

    小虎小着小芸一岁,还没有开始“抽个”,略显单薄,不过,安安稳稳的,很有个小大人的样子了。一双眼睛,黑如点漆,十分灵动,和他沉静的表情,相映成趣。

    整整五年了,小孩子们都长大了,关卓凡不禁心中感慨。

    吃饭的时候,关卓凡果然“一句家务也不聊”,话头基本都放在两个孩子身上,问的,大多是他们俩的功课。

    功课这回事儿,小芸、小虎是没法子同自己的姊姊和娘亲聊的,这不仅仅是白氏、明氏的“文化水平”实在有限,聊不到一块儿,更重要的是,关卓凡“钦定”的小芸、小虎的几门功课中,除了书经词赋,还有洋文和“西学”,这两门东东,对于做姊姊的、做娘亲的,更加是天书了。

    小芸、小虎的功课,关卓凡颇有用来做近代初级教育试验之用意,这个若要详述,话就长了,容后再表。

    小芸年纪渐长,再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一见到“三哥”就往他怀里扎了,何况和“三哥”碰面的机会,也是愈来愈少;小虎见到他“关大大”,更是拘束,总是大气不出一声,低眉顺眼地“站规矩”。

    因此,刚开始的时候,两个孩子还是拿捏着,规规矩矩地,问一答一。不过,终究是小孩心性,关卓凡问的话,接二连三地搔着了痒处,两个孩子的话,很快便多了起来。小芸更是连比带划,一口清脆柔软的小京片子,且说且笑。

    这顿饭,关卓凡和小芸、小虎说的话,之前一整年加起来都比不上。

    白氏、明氏两位,从头到尾,插不进什么话,但脸上的笑意,却是愈来愈浓。明氏还趁人不注意,扭过身去,偷偷地擦了擦眼睛。

    关卓凡说,小芸和小虎的功课,今后他要定期“检查辅导”。“检查”是什么,白氏、明氏是晓得的,“辅导”是个什么名目,就不大了然了,脸上虽然还挂着笑意,心里边却不由都紧张起来,暗暗地提起了劲儿。

    这顿饭,足足吃了差不多一个时辰。

    饭后,关卓凡来到书房,摊开纸张,压好镇纸,研得墨浓,蘸得笔饱,嗯,这是要办重要公事的意思了。

    白氏沏了一杯酽酽的英吉利的“红茶”,放到他的书桌上,然后退出书房,轻轻地带上了放门。

    我要做一个“年度总结”。

    再好好想一想: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未完待续。。)
第一八五章 一起发财,宁不动心?
    关卓凡提起笔来,在纸上一一写下:

    平捻、靖陕,中国核心区域的变乱已经结束;左宗棠和轩军携手入甘,将回乱从接壤中原的地区一路向西压去,战火逼蹙西北一角。

    整体上来说,中国已经拥有了一个较长期的建设、改革、发展所必须的和平内部环境。

    再来看看外边的世界。

    日本的脊梁骨被打折了。也许,它还会试着重新长起来。不过,关卓凡认为,日本的骨头架子,彻底散开来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看情况:如果它试图自我接骨,我会再捶它一拳;如果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有心各行其是,却总是欲断还连的,那么,我送佛送到西——帮它拆骨。

    总之,在可预见的将来,日本再也不能够像原时空那样,从外部阻挠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了。

    欧美诸强,以现有的历史资料,看不出有足够的破坏中国近代化进程的**。

    何况,美国已经成为中国的盟国。且征日之后,双方“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进一步加深了。

    还有,英国已经开始启动和中国的和解进程。一项极具象征意义的的议案,正在英国下议院激烈辩论。目前,各方面的情况都说明了,大英帝国表现出了和中国全面合作的强烈意愿。

    整体上来说,中国建设、改革、发展必须的较长期的外部和平环境,也具备了。

    把目光转回国内。

    洋务如火如荼,局部的建设、改革已经开始。中国的近代化堪堪上路。

    其中。有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之改革。时人以为难行,后人以为不可行,但关卓凡毅然决然行之,居然成功起步,为今后万里征途卸下千斤重担——比如,改革八旗。

    结束战乱和启动改革的过程中,关卓凡本人,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初步完成了自己的权力布局。

    中央层面,他取得了两宫皇太后的坚定支持,获得了满洲贵族的有条件的拥戴,最终“忝领机枢”,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拥有了更多的全面推行改革的权力。

    中央机枢——军机处内部,他和他的支持者,已占压倒性多数,政策的制定、出台,系于他一人之念。几乎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当然,干不干得成。另说。

    设立“顾问委员会”,不仅把铁路这类最重要的新政,直接抓在自己手里;还通过国债这个金融大杀器,捏住了国家的命脉,把中国和工业化、近现代化绑在了一起,将中国推上了改革的不归路。

    另外,“顾问委员会”还撕开了旧官制的缺口,为今后全面改革官制,打下了第一根基桩。

    地方层面,最重要的沿海诸省,江苏、浙江、广东等财富渊薮,已落入关卓凡的直接掌控;山东、福建和直隶的天津地区,关卓凡也通过其他手段,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

    不过,内地的大多数省份,尚在“关系”势力之外,对地方的掌握,还远远不够。不论是为了集中资源进行工业化建设,还是为了巩固个人权力基础,关卓凡都要进一步大力加强对地方的掌控,这是他下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之一。

    初步实现了对言路的控制。

    不过,这个“控制”,现阶段只局限在“打压”的层面,也就是说,只勉强做到了对反对改革的言论的压制。下个阶段,要激励和培养支持、鼓吹改革的声音,真正地站在舆论的制高点上。

    武装力量的建设、掌控,则是比较成功的。

    首先,经过一整年的进一步的改造、训练,轩军成功完成了“升级换代”。

    “扫盲工程”成效卓著。太后阅兵的时候,华尔曾经骄傲地对关卓凡说:“轩军一定是全世界识字率最高的军队!”

    纪律性和凝聚力都大幅度提升。事实上,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冯姓班长殴伤李姓士兵案、马进忠偷溜出营会亲案,才特别引人瞩目,才引起了“军事委员会”成员的激烈争论,才会惊动关卓凡亲裁。

    放在别的军队,这些事儿,屁都不算一个。

    文化素质、纪律性、凝聚力的大幅度提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