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大司马-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时代,冒着极大风险推出了这项改革。

    “这位郑庄公,夫子如何评价呢?”蒙仲询问庄子道。

    庄子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必须承认,郑庄公是一位褒贬皆有的雄主,他耍手段杀死起初就关系不好的弟弟郑段(即叔段)。

    郑庄公与郑段乃是亲兄弟,母亲皆是武姜,区别在于武姜生郑庄公时难产,经历万般痛苦才将其生下,而生郑段时则是顺产。

    是故,武姜偏爱小儿子郑段,而讨厌郑庄公。

    而郑段呢,仗着母亲的疼爱,在国内横行无忌,让郑庄公很是不喜,想杀掉弟弟甚至是母亲,却又唯恐遭到世俗的职责,于是想出一个计策,既放任弟弟郑段,让后者因此变得越来越狂妄、越来越跋扈,最终,郑段与母亲武姜联合,试图内应外合杀掉郑庄公,夺取郑国的君位。

    就这样,郑庄公名正言顺地用讨逆的大义杀死了弟弟郑段,还驱逐了他的母亲武姜,立下不至黄泉、毋相见也的誓言。ps:然而过了几年后,郑庄公实在思念母亲,又碍于自己的誓言,于是就挖了一条地道,在地下(黄泉)与母亲相见,这即黄泉相见这个典故的由来。

    耍手段杀弟逐母,此事尽显郑庄公的枭雄本色,但在治理国家方面,郑庄公却是一位明君,在他的治理下,郑国当时非常强大,不怵晋、楚。

    这样一位雄主,若单纯用“善、恶”或者“好与不好”在评价,就未免会有失公正。

    而儒家的思想,蒙仲认为亦不能单纯就定为“惑世妄言”。

    不可否认,儒家思想认为“礼制至上”,甚至于孔子曾经还包庇了弟子曾参。

    这件事的起因,是曾参的父亲曾点。

    某日,据说有乡人的一只羊跑到曾点的家院前,被曾点捉起来宰杀吃了,而其子曾参没有举报。

    后来叶公——叶公好龙的那位叶公,便就这件事对孔子说道:我们那地方有非常正直的人,父亲偷羊,儿子就出来检举揭发。

    孔子就回答道:我们那里正直的人与这种正直有区别,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这里面。

    儒家思想“崇尚礼制”,就到这种地步,也难怪道家会指责儒家“巧伪”,而法家亦看不上儒家。

    后来孔子的弟子子夏说道: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很符合儒家的风格,儒家一向认为,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必执着于细节。

    但孔子时代的儒家,也有值得赞赏的地方,比如对学的态度,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但学的目的是什么?

    对于孔子本人而言,他学习的初衷是为了当官,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尊重。

    再到孟子、荀子时期,荀子首次提出了学以致用的理念,使儒家的学,总算是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用!

    用在哪里,即用在治国、用在治人。

    说到治国、治人,应当首推道家的治国之道,在治国方面,从道家鼻祖老子起,道家就明确地指出了无为无不为的治国策略,以劝诫各国的君主。

    无为,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顺应自然,不要做多余的事。

    比如说,在四五月本应该做农事的时节,君主不要因为与他国开战而耽误了国民的农事。

    关于这一点,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其中的勿夺其时,就是告诫君主顺应自然——该让农民种地的时候就让农民种地,不要做多余的事。

    除此之外,还可以延伸到对待国民的态度,总而言之就是,国民想要去做什么,就让他们去做,君主不要“额外”——即除了刑书以外——去约束他们。

    而无不为,也不是指什么事都做,同样也是指去做顺应自然、顺应天道该做的事。

    这方面体现在哪里呢?

    打个比方,国内发生天灾,务农的国民因此颗粒无收,这个时候就应该顺应自然,开仓救济国民,而不是违背天意,继续向国民征收田税。

    延伸下来,还有想办法提高国民的道德修养这类的。

    君主无为(不做多余的事)、臣子无不为(多做些顺应天道、顺应自然的事),这即是道家的核心治国思想。

    而相比较道家的治国思想,道家的“治人”思想,就显得格外的“不亲和”。

    在这方面,道家的主张就是自我约束与自我提高,道家认为,只要世上人人都注重道德,那么这个世道就不需要多余的东西——比如儒家仁义礼数的束缚,以及法家刑法的约束。

    但遗憾的是,世人未必都有这样的觉悟。

    这就是道家思想的局限,或者说,也是它被称赞的地方:道家思想只主张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却并不会像儒家、法家一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人身上。

    而就,就注定道家思想很难在像当代这种道亏之世有所作为。

    “并非我道家思想不好,恐怕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蒙仲正色说道。

    听闻此言,庄子带着惊讶看向蒙仲。

    因为蒙仲的这个观点,与他不谋而合。

第21章 “伪”之辩(三)()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即指世道的风气正在逐渐变坏,而人们的心思呢,也不再像古人那样淳朴、善良,而是充满了谲诈虚伪。

    不得不说,蒙仲这句话恰好又说中庄子的心坎。

    庄子为何竭力提倡使世道回到古代圣人的那个时代,甚至于劝导舍弃聪慧、心机等多余的东西,其实也是这个原因。

    “但回得去么?”蒙仲问庄子道。

    庄子默然不语。

    虽然他不想承认,但事实就是他的思想根本不足以动摇世俗。

    就在庄子沉默之际,蒙仲小心翼翼地说道:“夫子,我以为这或许也是‘天意’?”

    怎么说?

    庄子闻言看向蒙仲,想听听这名弟子对此又有什么见解。

    见此,蒙仲斟酌了一下,说道:“小子认为,其中‘首恶’,在于私心、恒产。”

    私心,顾名思义,而恒产,即是指属于个人的固定产业,比如财帛、田地等等。

    在尧舜禹汤时期,恒产属于整个氏族或部落共有,男人耕地狩猎、女人务桑织布,整个世道很和谐。

    然而一旦人有了私心,这种和谐的局面就被打破了。

    周王室奉行周礼,推行井田制,实则就是希望在君主制下,实现先古圣贤时期的和谐。ps:在这里提一句,庄子抵制君主制,是抵制君主制下“多余”的那些礼数与刻意讲究的阶级区别,并不是抵制君王治民这个模式。

    但是到了当代,井田制就基本瓦解了,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公田。

    所谓公田,最早是周王室用来以身作则,以及要求诸侯以身作则,劝导天下国民勤奋务农的田地,这种公田的收成,会被用来祭祀先祖、神灵。

    但在经过数代之后,无论是周王室还是各国诸侯,都已渐渐放弃了亲力耕种,而是改叫国民去耕种——而且还不给报酬。

    此时的世人,已经有了私心,谁还会去干这种无利益的事?

    于是乎时间一长,公田逐渐荒废,而诸侯与国民私自开垦,并未得到承认的私田,却是越来越多。

    鲁国是第一个承认私田属于恒产这件事的,且鲁国也因为这件事而变得强盛。

    其后,各诸侯纷纷效仿,使国家改革,承认土地属于个人(或氏族)恒产,从而使“同耕同食”的井田制被彻底瓦解,不劳者不得食的模式,转变成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世人的私心由此迅速膨胀。

    “孔子曾言,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人一旦有私心,就会开始计较。而在井田之制下,有的人做得多、有的人做得少,有的人勤奋踏实、有的人偷奸耍滑,可他们得到的,却是一样多。似这般‘不公’的制度,它能维持多久呢?因此学生以为,井田之制的瓦解是必然的,或是天道运作下的必然。”蒙仲正色说道。

    庄子闻言,遂提笔在一块竹简上写道:是故才要倡导世人摒弃成心。

    蒙仲在看到那块竹牌后想了想说道:“昔日,有二人前往齐国稷下学宫求学,其中有一人来自鲁国,因家中贫穷,是故每日都用咸菜、粥块充饥。而宋人家中殷富,每日酒菜不断。因二人平日里交好,某一日宋人见鲁人每日都食用咸菜、冷粥,便叫家仆准备了一篮酒菜,命其赠予鲁人。

    鲁人感谢了宋人的好意,却婉言拒绝了那些酒菜。

    当宋人询问他原因时,鲁人回答道:我因为从来没有吃过好的饭菜,是故每日还能咽的下咸菜、冷粥,若是我今日吃了你赠予的美味酒菜,明日之后我还咽的下这些咸菜、冷粥么?

    夫子,先古圣贤治下的世民,还未经开化,是故人与人能和谐相处,人与禽兽亦能和谐相处,但当今世道,人心诡而多变,你希望世人摒弃成心,岂非是让那名鲁人在食用过美味饭菜后,又让他再次以咸菜、冷粥为食么?小子认为,没有大毅力的人,是根本做不到。倘若人人都能做到,那岂非人人都是庄子?”

    听了蒙仲的话,庄子闭着眼睛长长叹了口气。

    虽然弟子在最后小小恭维了他一句,但他却丝毫高兴不起来,原因就在于这名弟子举的例子实在是太透彻了。

    是的,人的本性是“得到”与“占有”,而不是“舍弃”与“付出”。

    尝过美味佳肴的人,恐再也咽不下咸菜冷粥;尝过权力滋味的人,恐也再难舍弃权力;纵使是拥有“智慧”的贤者,他愿意舍弃自己的智慧么?

    看到庄子叹息,蒙仲小心翼翼地说道:“我道家的思想,适用于先古时代,但恐怕不是很适合用在当代。”

    听到这话,庄子睁开眼睛看了一眼蒙仲,抬起手在一块竹牌上写道:昔日惠施亦曾因此笑我。

    随后,庄子便在一册空的竹简上,写下了他与惠子间所发生的这件事——这也是庄子首次在梦中面前无意间展露他的人脉。

    事情的起因,是魏王当时赏赐了惠施一些葫芦籽,惠施将这些葫芦籽种下,收获了一些大葫芦。

    后来他见到庄子时,就借这些大葫芦来调侃庄子的思想,说他曾将这些大葫芦制成舀水的容器,但葫芦壁太薄,承担不起自身(加上水)的重量,容易破碎;纵剖制成瓢吧,又嫌太大了,舀水舀酒舀汤都用不着那么大的瓢。他仔细想想,觉得这葫芦大虽大,但大而无用,于是就用锤子将其打碎丢掉了。

    庄子一看就懂了:这是在讽刺我啊!

    于是庄子也讲了一个故事,说宋国有一家人,世世代代蹲在河边漂濯丝绵为业,因为学会了制作一种护肤的药膏,手搽了药,就能不生冻疮。后来有客人来拜访这家人,出百金的高价来买制药的秘方。

    宋人的全家都觉得,世世代代漂濯丝绵、辛苦一年才挣几金。现在卖掉药膏的秘方,一日就能赚到百金。于是他们就将秘方给卖了。

    这位客人买得秘方以后,远游吴国,晋见吴君,取得信任。后来越国侵犯吴国,吴王派他带领军队参加冬季的水战,他手下的士兵都搽了护肤的药膏,手脚不生冻疮,因此大败越国军队。吴王酬谢他,赐于土地,封为侯爵。你看,同样的使手不开裂,一个大用,惕土封侯,一个小用,一辈子也免不了漂濯丝绵。ps:这段典故来自庄子的逍遥游。

    见庄子写完这则故事后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蒙仲愣了愣,不解地问道:“夫子是担心学生会因此觉得我道家思想无用么?相反学生认为,若儒家出君子,而我道家便出圣贤。”

    儒家出君子、道家出圣贤?

    庄子眨了眨眼睛,心中很是受用,不过他还是提笔在竹牌上写了几个字,来纠正蒙仲的说法:道家无圣贤,唯有在野遗贤。

    是的,跟标榜仁义、推崇圣人的儒家不同,道家讲究的是圣人无名,是故从来不推崇圣贤。

    “夫子所言极是。”蒙仲拱了拱手。

    随后,师徒二人再次将话题兜回了儒家以及巧伪这两方面。

    期间蒙仲对庄子说道:“因旧日不可追,我道家思想恐难适用于当前这个世俗,而此时,儒家提倡‘礼制’,用‘礼制’来约束世人,学生以为,亦有可取之处。昔日伯乐驯马,因马王桀骜不驯,是故其余马群亦不屈服。当时有二人给伯乐献计,一人说道,在马群面前将马王杀死,群马就会畏惧,乖乖顺从。而另一人则说道,只要给马王强行套上枷锁,时日一长,马王与群马就会顺从。夫子以为,是杀掉马王好,还是给群马套上枷锁好?”

    庄子深深看了一眼蒙仲,他当然蒙仲这则寓言暗指的就是法家与儒家。

    从本心来说,他当然觉得释放马群最好——这即是道家思想,但在“道家不适用于当前世道”的情况下,单单就法家与儒家相比较,庄子不得不承认,还是儒家的礼治更好一些。

    毕竟,别看法家与儒家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但法家的本质是胁迫、是震慑,是使人畏惧,而儒家的礼治,无非就是用仁义礼德来约束世人——一个是被杀掉,一个是被抹去棱角,若在这两者当中选,庄子也只能选择儒家了。

    当晚,庄伯得知今日庄子与蒙仲在正屋内辩论,便在服侍庄子时笑着问道:“夫子,您觉得蒙仲此子如何?”

    庄子沉思了片刻,提笔在竹牌上写道:甚为睿智,非比寻常。

    见庄子竟然给予蒙仲如此高的评价,庄伯感到颇为惊异,惊异之余,他便他将这几日打听到的有关于蒙仲的事,通通告诉了庄子。

    比如蒙仲生时便有异相,不哭不闹,异于常人。

    再比如,蒙仲在其蒙氏族内的乡塾学习时,就颇为好学,小小年纪就已经将论语读完了。

    听到这里,庄子恍然大悟:我说这小子对儒家思想怎么那么了解。

    想到这里,他再次陷入了沉思。

    尽管今日通过与蒙仲的交流,使庄子不得不承认,儒家的“巧伪”可能也有其可取之处,但他还是本能地抵制儒家。

    但问题是,如今除了道家思想外,就属儒家思想对蒙仲的影响最大,这让庄子有点担忧。

    若是他庄周尽心尽力,最后却教出一个儒家弟子,那岂不是叫世人笑掉大牙?

    想来想去,庄周决定教蒙仲除道家以外其他学派的知识,希望以此淡化蒙仲对儒家的好感。

    可是,该教哪家的学术呢?

    捋了捋髯须,庄子心中有了主意。

    名家!

    即教他挚友惠施的论著!

第22章 名家() 
名家,即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派别,由于注重“名”与“实”之间的关联,故而在后世称为名家,但在早期时,名家却被当世称为辩者。

    名家的思想,源自礼官,当时世人对于“名”非常看重,孔子亦曾言: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名家的代表,当前较为著名有邓析与惠子。

    邓析亦是郑国大夫,与当时的国相子产都支持“刑文公开”,同时,他还主张不法先王、不是礼仪,即表示先王制定的法令并非不能更改的圣物。

    是故,当国相子产使郑国出现改革时,邓析亦是其中的参与人物。ps:前文作者记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