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清史通俗演义-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去了半日,才来回报。牛鉴不待开口,忙问道:“抚议如何?”张喜道:“据英使濮鼎查说,和议总可商量,但耆将军到此无期,旷日持久,兵不能待,须就食城中方可。”牛鉴闻他和议可商,已觉放心,及听他就食城中的要约,又着急起来,便道:“据这句话,明明是要来攻城,这却如何使得?”张喜道:“家人亦这样说,同他辩驳多时,他说要我兵不入城,须先办三百万银子送我,作了兵饷,方好静候耆将军。”(大敲竹杠!)牛鉴道:“这也是个难题目。银子要三百万,哪里去办?”

    道言未绝,外面报副将陈平川禀见,牛鉴传入。平川请过了安,向牛鉴道:“寿春镇的援兵,已到城下,求大帅钧示,何日开战?”牛鉴道:“要开战么?这事非同儿戏,倘一失败,南京难保,长江上游,处处危急,岂不是可怕么?”平川道:“不能战,只好固守,请下令闭城,督兵登陴方好。”牛鉴道:“你又来了。前日将军德珠布,闻英兵已到,饬十三城门统行关锁,你想朝廷现主抚议,如何可闭城固守,得罪英人?我与伊都统费尽口舌,才争得”已启申闭“四字。德将军掌管全城锁钥,我没奈何去恳求他,你如何也说出这等话来?”平川道:“耆将军尚在未到,抚议尚无头绪,倘英人登岸攻城,城中没有防备,如何抵敌?”牛鉴不禁变色道:“英将并不来攻城,你却祝他攻城,真正奇怪!本帅自有办法,不劳你们费心”。当下怒气勃勃,拂衣起座,返身入内,(不愧姓牛。)平川只得退出。

    牛鉴到了内厅,亲写了一封急信。叫干役两名,把信付他,令他加紧驰驿,去催耆钦使。一面又命张喜,再赴英舰,与他附耳谈了数语。(什么秘计,诸君试一猜之!)张喜领命又去。

    看官!你道这个家人张喜,真能够与英帅面谈么?原来,英舰中有个末弁,叫作马利逊,能作汉语。张喜与马利逊认识,数次往返,由马利逊介绍,此次仍由马利逊引见濮鼎查,两边言语,也由马利逊传译。濮鼎查就问:“三百万兵饷,可曾备齐么?”张喜道:“耆将军即日可到,和事就可开议。牛大师恐贵使性急,特遣张某前来相告。贵国初意,无非为了通商的事情,现我朝愿允许通商,贵国当可罢兵了”。濮鼎查道:“要我罢兵,也是容易,但须依我几件事情。第一件须赔偿烟价,要一千二百万圆。”张喜道:“广东已给过六百万圆,如何今日还要赔索?”濮鼎查道:“那是兵费,不是烟价。现在我兵由粤到此,饷项又用去数千万,亦须照例赔偿。”

    张喜不禁伸舌,便道:“还要赔兵费么?”濮鼎查道:“烟价兵费外,香港是要割让的。香港以外,还要把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开埠通商。”张喜道:“款子有这么多!”濮鼎查道:“还有还有!讲和以后,俘虏是要放还;将来两国通使,应用平等款式。此外,如我国的商民,损失颇多,也应酌量赔偿。烦你去通报贵国公使,如肯照允,当即退兵。”(濮鼎查真是泼辣。)张喜不敢辩论,便辞别了濮鼎查,当由马利逊送他登岸。张喜向马利逊道:“议和的条件,这般厉害,恐怕是不易办到。”马利逊道:“我与你向来熟识,不妨对你直言,这是我国所索,并非中国所许。此次我国兴兵,通商为主,不在银钱,但得两三港贸易,已能如愿,余事由中国裁酌便了。”张喜点头告别。相传马利逊本是中国人,因在英领事处,服役多年,投入英籍。英领事嘉他勤慎,所以拔他作个英官。马利逊这番言语,也算是暗地关照,格外有情。

    张喜据实回报,牛鉴不好遽复,又延挨了两三天。忽闻钦差大臣耆英到了,牛鉴忙出城迎接。耆英入城,谈起和战事宜,与牛鉴很是投机。(也是牛类。)刚拟去拜会英帅,英帅的照会已到,大略照前时所说的款子。耆英按照各款,稍稍驳诘,即行启复。不料,英使濮鼎查,定要件件依他,方许讲和,否则明日开战。这个照会答复过来,急得耆英、牛鉴、伊里布,没法摆布。忽报英舰高悬红旗,气势汹汹,准备开仗。耆英不得已,复遣张喜赴英船,与约翌朝会商。濮鼎查却翻着脸道:“还要商议什么?允与不允,一言可决。闻汝大帅还添调寿春兵,与我接仗,我却不怕,明日同你交锋便了。”张喜忙说:“没有这事。”濮鼎查不信,还是马利逊从旁缓颊,方说:“明日辰刻,如再不允,我兵一齐登岸,运炮至钟山顶上,轰碎你的全城,休要后悔”。(分明恫吓。)张喜还报。

    翌晨,耆英遣侍卫咸龄,藩司黄恩彤,宁绍台道鹿泽长,往英舰会商。两边磋议了一回,由濮鼎查定出数款:第一款,是清、英两国,将来当维持和平。这一条是面子上语,无关得失。第二款,是清国须给英兵费洋一千二百万圆,商欠三百万圆,赔偿鸦片烟六百万圆,共二千一百万圆,限三年缴清;第三款,是开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港,为通商口岸,许英人往来居住。第四款,是割让香港。第五款,是放还英俘。第六款,是交战时为英兵服役的华人,一律免罪。第七款,是将来两国往复文书,概用平行款式。第八款,是条约上须由清帝钤印。咸龄等见了此款,明知厉害得很,但是耆将军等一意主和,不好再行申驳,只说:“即日照奏!请俟政府批回,即可定约。”濮鼎查道:“须要赶紧,迟则不便。”咸龄等唯唯趋出,急报知耆英等,将条约草案呈上。耆英也不待瞧明,即与牛、伊两人会衔,饬文牍员写好奏章,由八百里加紧驿使,驰奏北京。

    道光帝览奏,未免懊恼,立召军机大臣会议。军机大臣不敢多嘴,只大学士穆彰阿道:“兵兴三载,糜饷劳师,一些儿没有功效,现在只有靖难息民的办法。等到元气渐苏,再图规复不迟。惟钤用御宝一条,关系国体,不便允准。应饬耆英等改用该大臣关防,便好了案。”(见小失大,忽近图远,真好相才!)道光帝迟疑一会,才道:“照你办罢”。当由军机处拟旨,饬耆、牛、伊三人遵行。

    耆、牛、伊三人,奉到上谕,见各款都已照准,只有钤用御宝,须改易三大臣关防,暗想这是最后一款,谅来英使总可转圜,遂令张喜至英舰知会,约期相见。马利逊先问张喜道:“议和各款,已批准么?”张喜道:“件件批准,只钤用御宝事不允。”马利逊道:“我国最重钤印,这事不允,各议款都无效了。”张喜突然一惊,半晌道:“且待三帅等会过英使,再作计较。”马利逊道:“我国礼节,与中国不同,钦使制府,必欲来会,请用我国的平行礼。”张喜道:“是否免冠鞠躬?”马利逊道:“免冠鞠躬,仍是平时的礼节,军礼只举手加额便是。”张喜道:“简便得很,我去禀明便了。”

    两人别后,转瞬届期。耆、牛、伊三帅,带领侍卫司道,径往英舟。濮鼎查出来相见,两下用了平行礼,分宾主坐定,订定盟约,倒也欢洽异常。耆、牛、伊回城后,又想了一桩拍马屁的法子,备好牛酒,于次日亲去犒师。到了英舟,濮鼎查忽辞不见。(真会做作。)三人驰回,急令张喜去问马利逊。一时回报,据英使意见,日前议定各款,一字不能改易,如或一字不从,只好兵戎相见,毋烦犒劳!耆英道:“他如何知我消息?我昨日与英使相会,因初次见面,不好骤提‘易盈两字,今日是借了犒师的名目,去议这件款子。偏偏他先知觉,不识有那个预报详情?”张喜在旁,垂头不答。牛鉴道:“为了这事仍要用兵,殊不值得,想圣上英明得很,且再行申奏,仰乞天恩俯准,当无不可。”耆英道:“如何说法?”伊里布道:“奏中大意,只叫说钤用御宝,乃是彼此交换的信用。我国用御宝,彼国君主,亦应照办,讲到平行款式,尚属可行。这么说来,想皇上亦不至再行申斥。况内有穆中堂作主,我们备一密函,先去疏通,自然容易照准了1耆英依言照办,奏折上去,果然降旨依议。耆英等再赴英舰,与濮鼎查申明允议,约定仪凤门外的静海寺中,两下换约。”

    届期免不得有一番手续,小子不欲再详,只好大书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即西历一千八百四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清、英结南京条约,和议告成,便算完案。(第一次国耻。)但英舰尚未退去,兵弁多上岸游览。江南华丽,远胜他省,青年妇女,妆扮得百般妖艳,英兵不懂中国禁忌,就上前去握手相亲,吓得妇女们大叫“救命”,恼了许多男子汉,说他怎么无礼,将英兵围住,拳打脚踢,着实的敲了一顿。这一场瞎闹,几乎又惹起大交涉来。英将要下令赴斗,耆、牛、伊三人,亟遣黄藩司前去道歉。那英将不肯甘休,定欲按问。没奈何将闹事的百姓拿了几个,枷号示众。(不愿作元绪公,恰要他吃独桌。)并出示晓谕军民,只说:“外洋重女轻男,握手所以示敬,居民不要误会,致启嫌隙!”(若比握手更亲一层,便是相敬如宾了?)众百姓似信非信,因内外交相胁迫,只得忍气吞声罢了。

    到八月终旬,英兵先得六百万圆偿金,方退出江宁,还屯舟山,长江一带无英兵。惟舟山及鼓浪屿,英兵尚不肯撤退,须俟偿款交清,方行撤去。清廷无可奈何,只好一期一期的解他赔款。道光帝痛定思痛,想惩办一二庸帅,遮盖自己脸面。延臣窥伺意旨,参本弹章,陆续投呈。于是道光帝连下谕旨,牛鉴革职逮问,命耆英代任江督,弈山、弈经、文蔚,亦仿牛鉴例逮治。余步云正法,独伊里布特沐重恩,升任钦差大臣,赴粤议互市章程。这是议和的功绩,清廷原特别优待他的。

    转瞬间又是一年。春正月,诏闽督怡良谳台湾狱,革台湾总兵达洪阿,兵备道姚莹职,海内哗然。这件案情,也是从英兵入境而起。英舰入犯的时候,曾遣偏师窥台湾,达洪阿、姚莹,督率参将邱镇功,守御鸡笼口。见英舰驶入,开炮抵敌,轰退英兵。当下捷报到京,道光帝下旨嘉奖。嗣后英兵又窥大安港,达洪阿、姚莹,预设埋伏,诱敌进口。英舰鼓轮直入,巧巧触着暗礁,霎时间伏兵齐起,奋勇上船,擒住白人二十四名,黑人一百六十五名,炮二十门,及英兵所得浙军器械,约数百件。捷报再上,道光帝亲书朱谕:赏达洪阿太子少保衔,加姚莹二品顶戴。达、姚两人,将英俘监住,请旨正法,有旨批准。达洪阿等也算谨慎,把黑人一百六十五名斩首,留白人不杀。到了江宁议和,两国当交还俘虏,台湾只交出白人。英使濮鼎查,寻了间隙,偏诉江、浙、闽、粤诸大吏,略说:“台中两次俘获,均系遭风难民。镇台达洪阿,道台姚莹,垂危邀功,请会奏惩处!”这位和事佬耆英,连忙上奏。(洋奴,洋奴!)达洪阿闻这消息,也具奏声明原委,最后的一篇奏牍,恰是自请开缺,候钦派大臣查办。道光帝遂饬怡制台渡台讯究,一面将达、姚两人撤任。正是:

    功罪不明先受谴,忠奸未辨已蒙冤。

    毕竟怡制台讯究后,达、姚两人得罪与否,请看下回分解。

    中英开衅,为禁烟而起,屡战屡败,直至江宁受困,情见势绌,不得已而乞和。种种条款,令人难堪,耆、牛、伊三大臣,唯唯诺诺,不敢少违。英人始愿,且不及此,何其怯欤?顾后人以此为五口通商之始,目为耆、牛、伊罪案,吾谓通商尚不足病,重洋洞辟,万国交通,中国宁能长此闭关乎?但战事为禁烟而起,至和议成后,于“禁烟”两字,绝不提及,是真可怪!英人未尝不允禁烟,我既事事如约,则“禁烟”两字,应不难乘此提议,数十百年之积毒,不至长遗,尚足为万一之补救!乃议和诸臣,见不及此,清宣宗亦屡败而惧,含糊了事。虎头蛇尾,能毋为外人窥破耶?本回写牛鉴,写伊里布,写耆英,暗中实写宣宗。语重心长,隐含无数感慨。

第57章 怡制台巧结台湾狱徐总督力捍广州城() 
却说闽浙总督怡良,本是达、姚两人的顶头上司,只因军务倥偬,朝廷许他专折奏事。达、姚遂把始末战事,直接上奏,闽督中不过照例申详,多未与议。因此,怡良亦心存芥蒂,此次奉旨查办,大权在手,乐得发些虎威,聊泄前恨。(外不能御侮,内却偏要摆威,令人可恼!)到了台湾,驺从杂沓,仪仗森严。台中百姓,闻得怡制台为办案而来,料与达镇台、姚道台一方面,有些委曲,途中先拦舆鼓噪,争说达、姚两官员的好处,制台大人,不必查究。达洪阿得了此信,连忙亲往驰谕,百姓们才渐渐解散。

    怡制台一入行辕,门外又有一片闹声,经巡捕来报,外面的百姓,每人各执香一炷,闯入行辕来了。怡良问为何事?巡捕答称百姓口中,无非为达镇台、姚道台伸冤。此时达、姚两人,见过怡制台,已自回署,怡良忙着人传见。不一时,达、姚俱到,百姓分开两旁,让两人入辕。怡良此时,只得装出谦恭模样,起身相迎,与两人行过了礼,随说:“两位统是好官,所以百姓这般爱戴!现仍劳两位劝慰百姓,禁止喧闹,兄弟自然与两位伸冤。”达、姚两人忙禀道:“大帅公事公办,卑职等自知无状,难道为了百姓,便失朝廷赏罚么?”正答议间,外面的喧声,越加热闹。怡良忙道:“二位且出去劝解百姓,再好商量。”达、姚两人,只好奉命出来,婉言抚慰。众百姓道:“制台大人,既已到此,何不出来坐堂,小百姓等好亲上呈诉。”达、姚两人,乃再请怡制台坐出堂去,晓谕百姓。怡良没法,亲自出堂,见外面有无数百姓,执着香,黑压压的跪了一地。前列的首顶呈词,由巡捕携去,呈与怡良。怡良大略一瞧,便道:“本宪此来,原是与达镇台、姚道台伸冤,汝等百姓,好好静候,千万不要喧哗1众百姓尚是不信,又经达、姚两人,再三劝慰,百姓方才出去。”

    怡良又邀达、姚两人入内,便道:“二位的政声,兄弟统已知悉,但上意恐有误抚议,所以遣兄弟前来。”一面取出密旨,交与两人阅看,内有“此案如稍有隐饰,致朕赏罚不公,必误抚局,将来朕别经察出,试问怡良当得何罪!”等语。(炀灶蔽聪,前后多自相矛盾。)两人阅过上谕,便道:“卑职等的隐情,已蒙大帅明察,真是感德不忘,现只请大帅钧示便了!”怡良道:“现在英人索交俘虏,台中擒住的英人,已多半杀却,哪里还交付得出?兄弟前时曾有公文,寄达两位,叫两位不要杀戮洋人,两位竟将他杀死一大半,所以今日有这种交涉。”达洪阿道:“这是奉旨照办,并非卑镇敢违钧命。”怡良道:“君要臣死,不得不死。(专制时代的谰语。)现在抚议已成,为了索交俘虏一事,弄得皇上为难,做臣子的也过意不去。为两位计,只好自己请罪,供称:‘两次洋船破损,一系遭风击碎,一系触礁搁沉,实无兵勇接仗等事。前次交出白人数十名,乃是台中救起的难民,此外已尽逐波臣,无处寻觅。’照此说来,政府可以借词答复,免得交涉棘手了。”(计策恰好,只难为了达、姚。)达洪阿不禁气忿道:“据大帅钧意,饬卑镇等无故认罪,事到其间,卑镇等也不妨曲认;但一经认实,岂非将前次奏报战仗,反成谎语?欺君罔上,罪很重大,这却怎么处?”怡良道:“这倒不妨,兄弟当为二位转圜。”遂提笔写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