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诗经的历史-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鱼图腾 和采集一样,捕鱼和打猎是原始社会人们生存的主要手段。这个行业在西周、春秋时代仍占有重要地位。国风160篇,描写捕鱼、狩猎的诗歌有近20篇。从国风对捕鱼情景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西周、春秋时代鱼的品种已有10多种,如鳢(li)鱼、鲔(wěi)鱼、鳟(zun)鱼、鲂(fáng)鱼等。捕鱼的工具有大网,名叫“众”,也有小网,叫“哉”,有鱼竿。鱼线是用丝织成的,叫“缗”(ming,钓鱼用的线)。人们还发明了“笱”(gou),是一种出口有倒刺,能诱鱼进去而不能出来的筒形鱼篓。

    除捕鱼外,人们还将吃不完的鱼用水池养起,水池养鱼最迟在商代已经出现。孟子万章上说,有人送鱼给子产(郑国大夫),子产叫人用池子把鱼养起来。

    鱼在诗经中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人们称之为“鱼图腾”或“鱼意象”。古人认为,鱼属阴,以此比女子。闻一多说,笱象征没有节操的女性,那些自由进出的各色鱼类,象征她所接触的男子。“鱼则是匹偶的隐语,打鱼、钓鱼等行为是求偶的隐语。”“以烹鱼或吃鱼喻合欢或结配。”以鱼象征人类两性的交媾、繁衍,这源于原始社会的鱼图腾崇拜。这种崇拜意识在西周、春秋时代的人们中还有遗存,原因是捕鱼在诗经时代还是一个大的产业,是人们食物的一个重要的来源。

    牛形墨砚

    商周时期,牛仅被用来祭祀,并且是等级最高的祭祀品。春秋时期,牛耕开始普及,牛走下了祭坛,成为生产活动中的主要畜力。后世学者多将其人性化,赞其勤劳等美德,而民间则多将之神化,牛神成为主管丰收的农业之神。

    人物龙凤帛画 战国

    这是一件葬仪中用以引导死者升天的铭旌,墓主人侧身而立,身着长裙,广袖宽袍,双手合十伸向前端,在她的前面不远处,绘有一龙一凤,暗示墓主人将在龙凤的接引下升入天界。整幅画以线条为基础,动静结合,十分和谐。

    鱼图腾崇拜在近年的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证明。无论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人死后用鱼作殉葬物十分普遍。以三峡地区的古代巴人为例。那时的巴人是以渔猎为主的民族,族人沿河岸居住。已经发现的战国至西汉初年巴人墓葬,不仅棺椁(guo)的形状像船,或者就以船为棺椁,在棺椁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鱼骨残迹。考古学者认为,“巴”就是“鱼”的古字读音。黄河流域的鲁国(今山东)也是以鱼作为图腾崇拜的。“鲁”由“鱼”和“口”组成,在甲骨文中,方字作“口”,“鲁”就是“鱼方”的意思。

    西周、春秋时代,野外狩猎是男人的一种经常性活动,狩猎方法多种多样。从国风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人们不但用驱马射猎的方式来猎取较大的禽兽,而且还使用了猎犬帮助狩猎。捕捉小动物一般用网。网有大小之分,而且还发明了网车。由于捕鱼和狩猎是当时人们的一项重要食品来源,因此,对捕鱼、狩猎有一套严格的制度规定。如:规定春、夏时不准捣鸟巢,取鸟蛋;不准捕捉幼小的鸟兽,不可用鱼网在陂池中捕鱼;不准举行大规模田猎等。礼记月令记载,西周时,由“虞人”(周代管理山林的官员)对川泽进行统一管理,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据左传记载,齐景公在沛地狩猎,用弓召唤管理山林的虞人,没有回音,于是派人逮捕了他,问虞人为何不来应召。虞人说,按照祖制,狩猎时要用皮冠呼唤虞人,我没有见到皮冠,所以不敢来应召。齐侯听了虞人解释,只好将他放了。国语鲁语记载:鲁宣公夏天在泅水之渊滥捕鱼,水虞官里革当即将他的鱼网拆断,并且对他讲了一番保护生物的道理。里革说:自古以来,只有大寒降临,才开禁捕鱼。春、夏时,正是鱼的孕育期。这个时候必须禁止用大小鱼网捕鱼,特别要禁止捕捞有卵的鱼及小鱼,使鱼鳖能生长。现在鱼正在孕期,不让鱼生长,用网滥捕,是贪婪的行为。里革的一番话,说得鲁宣公灰头灰脸,只好悻悻作罢。

    野合图

    尽管周礼对婚姻进行了较详细的规定,但野合的古风仍然存在,甚至周礼中也说:“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即在仲春之月,男女可以自由交往,甚至发生性关系也属正常。图为汉代画像石拓片。

    宰丰骨 商代

    在原始社会,狩猎是是获得肉食的最主要渠道。进入奴隶社会之后,虽然农耕得到普及,但因生产力低下,狩猎仍然是人们获得的食物及动物毛皮的重要方式。这段肋骨记载了商王帝乙将猎获来的犀牛赏给宰丰的事,它背面刻有兽面纹,并且镶有绿松石。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白玉鸠鸟佩 宋代

    鸟是中国的另一重要图腾符号。在古代文化遗址和文献中,鸟的形象和文字描述都很多。“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有五彩之鸟,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彩鸟是司。”汉代以后,鸟的神性色彩渐渐淡化,形象逐渐走向写实。

    驱虫仪式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则!”这是先民在腊祭(祭祀农业神的重要祭礼)中所吟的“咒语”。古代人们认为虫害是某种邪魔在作怪,因此驱虫仪式多以巫术形式进行,如图所示,几个农民在田间插竹竿,竹竿上写上禾神等名字,以期吓退各种害虫。

    最能真实反映周代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状况的是豳风七月。这首诗,以写实的手法记叙了周代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和日常生活。男子的主要工作是田间耕作、狩猎,女子的工作是采桑、织布。这首四时农家诗,被称为周代农业的百科全书,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受到历代史家的重视,从中可以看到周代农人的日常生活、劳作的具体状况。

    正月:农人开始修理农具耜(即犁头),把冰块运到冰室里藏好。

    二月:赤脚下地耕种,妻子和女儿送饭到地里,开始春耕生产。田官看见这个情景,心中十分高兴。二月,农人还要很早起来到冰室里取出冰块,献上韭菜和羔羊,为祭祀做好准备。

    玉蚕 西周

    西周初期,民间已经有栽桑养蚕活动。诗经中曾多处出现描述农耕蚕织的诗句,这件玉蚕是西周礼蚕时的祭祀器物。

    二十四节气图

    早在西周,人们就学会了用圭表测日影的办法来确定春、夏、秋、冬四个节气。战国末期,人们确立了二十四节气,从而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沿袭古人,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判断时令。

    四璜玉珮组

    玉珮是西周最能显示等级身份的玉器,一般由马蹄形黄玉或白玉,与珠状枣红色玛瑙以及料珠相间,连缀成串,不同等级身份的人佩戴不同的玉珮组,图为四璜玉珮组,是等级较低的诸侯夫人佩戴的器件。

    三月:姑娘拿着竹筐上山去采桑和白蒿(一种食用蔬菜)。一路上提心吊胆,怕被贵公子看上了,被纳为妾婢。

    四月:王瓜成熟了,开始采摘。

    五月:蝉开始鸣叫了,斯螽推动双腹,想要飞翔。

    六月:织布娘(一种虫)开始活动了。农人一家上山采摘李子和野葡萄食物。

    七月:伯劳鸟鸣叫了,农人在田里收割葵菜和大豆,回家煮着吃。这个季节还有瓜吃。

    八月:女人在家纺织麻布料,把它染上色黑和色黄,为公子做衣裳。男人下田收割早稻,打枣子,割蒲苇,摘葫芦,一年的秋收和纺织开始了。

    九月:官家给农人发放寒衣,开始收麻子,采苦菜,打柴火,修筑打谷场。

    双龙相绞玉 战国

    战国时期,以玉随葬已成为很普遍的习俗,玉的雕琢水平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大多数做成圆形或弧形,转折处也琢磨成弧角,饰以圆弧为主体的纹样,显得十分和谐统一。

    瞎子说唱图金廷标绢本设色

    周代统治者为了制作礼乐和考察民情的需要,通过采诗和献诗的方式,收集并整理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春秋公羊传中记载:“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十月:开始收割谷子,把庄稼运进来,把打谷场整理好,脱粒进仓库;酿酒。这时,老鼠活动猖獗,要把房子四周的漏洞堵好,用泥土涂北窗和门户,还要熏老鼠。做完这些事后,上山去割茅草,为贵族修葺房子。

    十一月:上山打狐狸,回家后将狐狸皮剥下来,为贵族公子做皮袄。

    十二月:去野外田猎,修习武功,打到小猪可以自己留下,三年以上的大猎要献给老爷。此外,还要去凿冰,在明年正月藏入冰室,以备贵族们祭祀用。

    年终,全体宗族组织的成员要到“公堂”,即现在所称的学校去聚集庆贺,准备羊羔和韭菜享献先祖和先妣。大家在一起喝酒,祝贵族老爷万寿无疆。

    从七月可以看出周代农事活动的几个特点:

    (1)周代的农人,一年四季生产非常繁忙。男人耕种、打柴、盖房子、打猎、凿冰,女人采集、养蚕、纺织,全家都要参加劳动。

    (2)农人生活状态非常艰苦。根据考古材料,殷商至西周,只有贵族住在土地上面,其他人都住地下。平民的房子是先挖一个深洞,四周围上很低的土墙,上面铺上茅草,像老鼠洞。平常吃的是李子、野葡萄、苦菜、葫芦、葵菜、大豆等。只有到年终才能吃肉喝酒。

    (3)贵族和农人生活贫富差别很大。农人把田里的农活做完了,要去给贵族老爷修葺房子,织好布,染上色,送给老爷做衣裳;打到狐狸,皮子给老爷做裘衣,打到大猪也要献给老爷,等等。

    豳风七月以特有的农家泥土气息与中国历代文人的牧歌情调式的田园诗划清了界线。文人的田园诗,不过是旧时代士大夫过腻了都市生活,借田园风光抒写自己的隐逸情趣。七月和这类田园诗绝然不同,它属于另一世界。

    彩织毛布

    中国的纺织业发展得较早,早先秦时期,丝织工艺就已相当完善。这块彩格毛布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彩织布。可见先民对于从有色素植物或者矿物中提取颜料和布料的染色技艺都已相当完善,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其上的颜色依旧光鲜。

    玉璜 战国晚期

    东周时期,玉璜的造型和纹饰空前繁芜,精彩纷呈,最常见的是两端雕成龙头或虎头及整体装饰透雕图案的玉璜。最精美的则是上下缘外侧附带透明纹饰的璜,图案纹样有龙、螭虎、凤鸟和卷云形,制作非常精细。从东周开始,玉璜的佩带也与西周有了区别,西周时期为脊部朝下,两首朝上,从东周起则为脊部向上,两首向下。

八大节气和腊祭() 
玉重圈璧 西汉

    重圈璧始见于战国时期,是随着巫史文化崩溃,玉器日渐摆脱其宗教意义,而转以装饰为主的产物。图中玉璧为青玉所制,有白斑。透雕二圈,刻龙纹,内圈的三个龙头衔接二环,造型别致,构思巧妙。

    土牛鞭春

    中国的节日可追溯到史前时代,商周时代不少节日变成为国家的祭典。当时的节日仪式较简单,宗教色彩浓厚,节日时间不固定。秦汉时期节日基本定性。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前必须进行演练,称为演春,然后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

    原始先民在农业耕作中,开始逐渐掌握了天象知识,形成了农业节气的概念。春秋时期,人们把农时分为八大节气,即: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人们按照这些节气来安排一年的耕种。春分时,百草繁茂,“牧于原野”,将马群放出,秋分时水寒草枯,将马群归厩。先民建房也按节气安排,冬至以后不再施工。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在公历三月二十一日前后。

    秋分:“秋分秋分,日夜平分”。在公历九月二十三日前后。

    元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宗教活动日渐频繁,需要在一些固定的日子里进行劳动休整,开展娱乐活动或举行祭祀活动,于是逐渐出现了某种节日。春节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不是一天,而是若干时日,一般都要过到初五,有的地方要过到正月十五,甚至到正月底。人们在这段时间祭祀祖先、天地、鬼神,相互拜谒。

    周公测景台

    这是我国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天文古迹,为西周时所建。相传西周初年政治家周公姬旦,不仅制作礼乐,建立典章制度,还精通历法,曾在阳城(今河南告城)设台观测日影,并通过日影的变化测得立春、夏至、立秋、冬至四个节气。

    冬至:严冬来临,这一天,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在公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在公历六月二十一日前后。

    立春:春季开始,立是开始的意思,万物有了生机。在公历二月四日前后。

    立夏:夏季开始,气候变得温暖起来,万物生长迅速。在公历五月六日前后。

    立秋:秋季开始,气温由热转凉,凉爽的秋天来临了。在公历八月八日前后。

    立冬:冬季开始,天气变冷,田间作物收割贮藏,农事完成。在公历十一月七日前后。

    从八大节气到二十四节气,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人们对天象的认识逐步加深。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创制太初历,并附二十四节气表,由此,“二十四节气”正式形成。

    牛郎织女星座

    牛郎织女的故事产生于人们对星相的观察和想象。对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观测和绘制早在周朝就已经出现,但直到东汉,牛郎织女的传说才定型,这也就产生了中国的“情人节”:七夕。

    祭祀农坛

    一直到清代,由皇帝主持的祭天仪式都还是一年的盛事。图为雍正帝祭祀先农的仪式。作为一个农业国家,似乎所有的祭祀活动都是围绕农业进行的。而且,连中国的节日,也无一不顺应了农时。

    汉人春节的形成始于对农时节气的认识。上古时期,一年的农事结束后和开春之时,为了庆祝丰收和祈祷来年获得好收成,人们要在年底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称为“腊祭”。“腊祭”是汉人春节的最初表现形式。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腊先祖五祀。”诗经豳风七月这样描写当时的祭祀场面:

    跻(ji)彼公堂/称彼兕觥(si gong)/万寿无疆。

    (译诗:大家一起到公堂/举起牛角酒杯/恭祝老爷万寿无疆。)

    人们还为来年新春祈祷做准备。诗经豳风七月: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京师求雨

    芒种后的十五天为夏至,这一天日照时间最长,北半球白昼从此渐短。夏至节在汉代已有,宋代时官员还要放假三天。图绘初夏少雨,民间划船击鼓以求雨的情景。

    玉镯 新石器时代

    古人对玉的笼统概念是“石之美者”,并赋予这些“美石”以信仰和崇拜的功用。自这时开始,玉便开始了其在历史中不同寻常的历程。图为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镯,上雕刻有一精美兽头,是专为巫师而制作的“神器”。

    (译诗:做这些春酒/为了求人生长寿。)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

    (译诗:可叹我的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