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郑王天下-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实在是他们深受戎狄之苦久矣!

    当然了,必须要讲到的是,此时的戎是戎,狄是狄,也唯有晋国戎狄不分,皆曰狄。

    一般而言,在此时,东方曰夷,如齐国之边的莱夷,南方曰蛮,如楚据南蛮之地,西方曰戎,如郑忽将要征伐的草中戎,骊戎,以及郑忽助齐时,所伐之戎,北方曰狄,如晋国东有赤狄,西有白狄。

    戎和狄在衣服上也很好区分,以动物毛皮作衣服的是戎,以动物羽毛作衣服的是狄。

    而此次郑忽若欲取台谷之恶金,则必先经过草中戎,骊戎,然后才能伐赤狄。

    因为台谷之地现在是在赤狄的势力范围。

    而草中戎和骊戎两个部落正好在赤狄以南,陉邑以北。

    这就是意味着,郑忽伐赤狄必须得经过草中戎和骊戎。

    在这种情况下,郑忽的内心深处最想唱一处假道灭虢的戏,但碍于不知道草中戎和骊戎内部的情况,不知道此事是否可行?

    “看来要向陉人了解一下具体情况了!”郑忽心说。

    若等祭仲到来,两人合兵一处,无论是草中戎还是骊戎都不是郑国的对手,甚至在郑国大军面前,很难有招架之力。

    但问题在于,游牧民族打不过就跑是天性,郑忽也率军追之不及,一旦郑忽率军与赤狄作战时,若是局部的小战倒也无碍,关键是万一局势不受控制,届时逃跑的戎人再在后方攻郑军一刀,这事就大发了。

    要知道游牧民族背后捅刀子,捡便宜,打秋风也是与生俱来的。

    无论如何,郑忽若不事先将草中戎及骊戎平定,实在不敢冒这个险!

    大军入城后,郑忽在陉人的带领下前往城守府见陉守。

    还未至,却在路上碰见驱车匆匆赶往城门处准备迎接郑军的陉守。

    于是,没奈何,二人分别在车上简单的行了一礼,车马错过,陉守急忙让人调头。

    陉守今日接到郑忽所遣使者的通知之后,就立马开始安排,毕竟郑忽的三千余人加上即将到来的祭仲所率领的三千余人,将近七千人的兵马安顿在陉邑可不是小事。

    而且如何招待郑忽,这些事他都得考虑。

    本来陉邑各种事务已经极多,此时又添一些,他颇有些一时手忙脚乱的味道。

    好在事情虽多,用有解决的办法。

    当他处理完事情之后向下属询问郑军到达何地时。

    得到的回答是,大军马上就要入城了!

    他闻言之后,这才火急火燎的向城门赶去!

    此次的前来的郑军不啻于陉邑的救星,他可不想有任何的失礼之处。

    要知道,自从苏子国灭后,陉邑就处于孤军奋战之中。

    陉守面对戎狄的入侵,曾经请求过王室的援助,但却没有得到回应。

    后来实在无奈之下,只能向郑国靠拢,但问题是郑国与陉邑之间有原来的苏子国之地阻挡,郑军虽有心却害怕其他几邑在背后捣乱,终究没有派兵前来。

    现在突闻郑军已至,陉守怎能不高兴,颇有一种王师终至的兴奋与喜悦之感!

    …………

第164章 合兵() 
“世子亲临陉邑,吾却如此……真是失礼之至,此吾之过也!”

    刚调转过车头,陉守急忙向郑忽致歉,话语中免不了还带着几分矜持!

    他没有以臣相称,不仅是因为一上来就一副跪舔姿态,有失卿大夫体面,而且他现在还没搞明白郑国对陉邑究竟是怎样定位的,是打完这一仗就撤,依旧留下陉人独自抵抗戎狄,还是会将陉邑纳入郑国,持续不断的帮助陉人对抗戎狄。

    “井大夫切莫如此!”

    郑忽其实对这位陉守还是比较有好感的。

    这位陉守名友,和郑国老祖宗郑桓公同名,据说其为神农姜姓之后,原居于岐山周原,是周原当地的望族。

    要知道周原可是宗周发源地,周公之所以称为周公,就是因为周公的畿内之封在周原,后来周公受畿外之封鲁国,畿内之封由其次子君陈嗣位,周公死后,在周朝中央担任官职的所谓周公,都是君陈一脉。

    井氏为周原望族,由此可见井氏在周原乃至周公故国的地位!

    就这样一显赫望族,却在六十余年前的那场犬戎入侵中轰然崩塌,其家族只得四散逃命,而井友的大父(爷爷)也正是那个时候带着一部分族人逃到了成周王畿内的苏子国避难。

    在陉邑,井友的大父受到了当时负责管理陉邑的陉邑大夫的礼遇,于是,井友的大父带着族人在此安定下来。

    却不料,没过多久,北方的戎狄趁各国合力平犬戎,无暇它顾之机,入侵成周王畿,灭苏子国!

    也就是在此役,陉守大夫力战身死。

    死前,陉邑大夫拉着井友大父的手,就说了两个字“复仇!”

    井友大父有感于陉邑大夫及陉人对其的礼遇,毅然接过复仇的大旗,带领着陉人开始了与戎狄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

    即便到其死时,也依旧念念不忘复仇,拉着井友父亲的手道:“夷灭尔宗族者,戎狄也!汝敢忘乎?”

    井友父亲死时亦如此对井友说。

    这些情况,郑忽自然是从情报中得知,这些事情根本不用刻意打听,陉邑里传的到处都是。

    一开始,郑忽单纯的以为这只是统治手段,忽悠嘛!

    后来,郑忽才发现这个家族真的是一直遵行着他们的誓言。

    从其家族继任陉守开始,到而今,与戎狄大小百余战,几乎无岁不战。

    陉人提起其家族,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但凡有一人敢说这家族的不是,绝对会引得众人群起而攻之。

    就这样一个家族,郑忽怎能不感到钦佩。

    不过,近十几年来,陉人在对戎狄的战争中开始处于下风。

    原因也很简单,无岁不战带来的是青壮的伤没,陉邑不过一邑之地,可用青壮本来极为有限,每一个青壮的损失,对陉邑来说都是一个极为沉重的打击!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井友的父亲开始寻求外部援助。

    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周王室,但奈何周王室已经不复宗周时的盛况,自保堪堪有余,若是让其主动进攻戎狄,比登天还难!

    于是,没奈何,井友的父亲又向卫国、邢国求援。

    卫国根本就不想管这摊子烂事,邢国虽然以前是对抗戎狄的大户,但是此时已经衰落,而且距离远,根本不可能前来。

    在这种情况下,井友的父亲只能将目光投向郑国,但当时郑庄公初即位,忙于坑共叔段,且当时苏子国虽灭,但依旧属于成周,郑庄公也不太想趟这趟浑水。

    直到周桓王强行与郑换地之后,当时井友的父亲已死,井友再次向郑国求援。

    但郑庄公考虑到苏子国其他几邑的不确定因素太强,而且当时郑国与中原各国交战正酣,所以,依旧没有出兵援助。

    好在,去岁郑国终于结束了与宋国之间的长期敌对,而且今岁郑忽提出了伯天下之策和并力北近的方针,郑庄公这才下定决心经略北方。

    不然,陉邑不知道还得在这种孤立无援下坚持多久!

    郑忽与井友在城守府前一同下车,井友引着郑忽向正堂走去。

    入堂,井友请郑忽上座,郑忽推辞不受,井友再请,郑忽再辞,井友三请,郑忽便不再推辞。

    “井氏英烈,吾慕之久矣!今日得见,足慰平生!”

    方坐定,郑忽便主动打开了话匣子。

    “世子谬赞矣!”井友稍微谦虚了一句。

    “世子今日来陉,此陉人日夜殷勤期盼也,吾谨代陉人谢之!”

    说完,再次向郑忽行礼,郑忽回礼道:“井大夫切莫多礼,陉本郑土,此吾之职责所及,吾不敢受大夫之谢!”

    “世子所言极是,是臣失言了!”

    郑忽的橄榄枝刚抛下,井友毫不犹豫的就接下了。

    这正是他想要的,不过,井友还是有些不放心“吾闻世子此来,为伐戎狄而来,陉人苦于戎狄久矣!陉人闻世子大军至,无不拍手称庆,愿军久驻,以报家国之恨,只是不知世子是否可全陉人拳拳之意?”

    “井大夫之意,吾知之矣!吾已灭温,伐絺而有原、樊,祭大夫亦征州而据欑茅,苏子国十二邑已大定。内乱既弥,唯戎狄之属侵夺我北鄙之地,且怀贪厉之心,刻削王室,此吾父君之所忧也!”

    “故自今而后,郑欲以举国之力北向,尊王室而攘戎狄,愿大夫知之!”

    井友闻言大喜过望,忽又想起了父、祖当年的遗憾,一时间眼泪竟忍不住落了下来,感叹道:“若吾父及大夫泉下有知,可以无憾矣!”

    随即,又正了正冠,极为严肃的起身,一揖及地,道:“陉人苦于戎狄,父子妻儿为其所虏,宗族子弟为其所绝,世子诚能助陉人复夷宗灭族之恨,陉人愿世世为郑谨守北疆之地,无怀贰主之心!”

    郑忽回礼道:“家仇亦国之恨也,忽虽不佞,必不敢使陉人父子兄弟长恨于地下,且长者言‘父母之仇,弗与共天下也!’,愿灭戎狄以解陉人绵绵之恨!”

    “世子高义,臣代陉人再谢之!”

    二人就这样达成了协议,郑忽以助陉人攻伐戎狄,换取陉人对郑国的忠心。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回报,自然就得有付出。

    不过,对郑国来说,这个付出只是顺便的,何乐而不为?

    就在此时,有城守府小吏来报,说祭仲大军马上就要入城了!

    …………

第165章 假道灭狄之计!() 
“见过世子!”

    城守府正堂之外,祭仲当先对伫立门口的郑忽行礼道。

    “祭大夫多礼了!”

    郑忽回礼,报以微笑。

    对于祭仲,至少在郑忽没有上位之前,待以殊礼,是十分必要的。

    “容吾为祭大夫引见!”郑忽向祭仲示意身边的井友道:“此陉守井大夫讳友!”

    之后又对井友介绍道:“此吾国之正卿祭大夫讳足!”

    二人相互见礼,而后跟随着郑忽步入正堂。

    三人落座后,郑忽简单的向祭仲询问了一下州和欑茅二邑的一些情况。

    再之后,三人很快便切入正题。

    郑忽道:“草中戎、骊戎居狄之要,欲伐狄则必先过戎,戎狄相结,是我战多而功少,诎力而反受其害,兵法云: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今大军已出者十余日,若两伐之,是我弊之于三国,且久结兵祸,非国之利也!”

    祭仲闻言表示赞同,井友暂时不知道郑忽想要表达什么,沉默不语!

    “世子有何高见?”祭仲问道。

    “不若借道于二戎以伐狄,反而灭之,可以免祸!只是不知二戎之君可否假道于我?”

    井友听到这里,算是彻底明白郑忽的打算了,他这是准备先集中兵力攻打狄人,反过来再攻打戎人。

    这个计策确实很妙,因为郑忽若是选择先攻打戎人,那么狄人来救援的可能性比较大。

    原因也很简单,草中戎和骊戎这两个部落,说句不好听,其实就是狄人的看门狗。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说戎狄的周边环境。

    郑忽最终目的台谷在后世所谓的晋城盆地内部。

    晋城盆地三面环山,东、南皆是太行山,西为原山。

    陉邑在太行以南的平原,台谷在太行以北的盆地内部。

    太行山成为隔绝南北的天然屏障。

    然而大自然的伟力不仅在于创造一些鬼斧神工,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象,更在于处处为生活在这片大自然的人和动物留下生机。

    晋城盆地在南方的生机就在原山,原山之上,有一条大河流经其中,名曰少水。

    少水过原山俯冲而下,在原山与太行山的交界处冲刷出一片平原。

    这片平原不仅是进入晋城盆地的通道,也是草中戎、骊戎逐牧而居的生息之地。

    当然了,进入晋城盆地的通道有很多,但是在南部,能供郑军大队人马进入只有这一条。

    晋城盆地中的狄人若是得知郑军大队人马攻打骊戎和草中戎,那么他们很有可能会猜到郑军的最终目的其实是他们,从而出兵援助二戎!

    打狗,主人心里肯定不高兴,但关键是,草中戎和骊戎这两条狗和狄人一心吗?

    郑忽觉得这种可能不大,甚至是根本没有可能。

    游牧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强者为尊,赤狄势大,二戎只能选择屈服。

    现在若是有扳倒狄人的机会,想必二戎肯定不愿错过。

    游牧民族背后捅刀子,拖后腿不仅是在农耕民族中间享有盛名,在他们的内部,也是心照不宣!

    “世子多虑了,臣家尝居于北疆,知戎与狄其实一丘之貉……”

    井友开始为郑忽介绍起了戎狄的一些情况。

    “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其人,不识礼义,寡有廉耻,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

    “其行,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虽父母妻子,亦敢加以刀兵,实非王化之民!”

    “故而,以臣愚见,世子苟能遣人以卑辞厚赂遗之,二戎必愿假道于我!”

    “善!”得到井友的确认,郑忽心中也是相当高兴。

    不过,对于狄人内部的情况,郑忽还是不太清楚。

    “忽虽欲伐狄,然狄远,吾知之所不及也,井大夫可有教我?”

    郑忽整了整衣冠,非常郑重的向井友请教道。

    井友回礼“唯!”

    “北狄曰赤,因其尚赤衣故也!”

    “赤狄分而有十五氏,其以潞氏为最,灭潞子国而有其地,因以称焉!”

    “其后有皋落氏、廧咎如氏、甲氏、留吁氏、铎辰氏、祁氏、狐氏、蒲氏、楼烦氏、仇由氏、无终氏、鲜虞氏、肥氏、瞒氏。”

    “皋落氏又曰东山皋落氏,其分而有二,一在晋之东,一在邢之西。”

    “廧咎如氏在黎之南,卫之西,郑之北,世子所伐之台谷属焉,其势中上,以郑之强,亦足取焉!”

    “甲氏居太岳之丘,留吁、铎辰依潞氏而居,祁、狐、蒲在晋之西,与白狄比邻而居,楼烦在狐氏之北,仇由在邢之西,无终在燕之西。”

    “鲜虞,白狄之别种,因迁于赤狄杂居,故属焉,与肥共在邢之北,瞒在齐之西北,邢之东南!”

    郑忽听着也咋舌不已,原来赤狄内部竟然这么混乱。

    以前他只知道赤狄很强,应该是特别强。

    像后来齐桓公率领齐、郑、宋等国存邢救卫。

    当时齐、郑、宋三国还都是中原强国,就这三大强国带领其他诸侯军队面对赤狄依旧是裹足不前,由此可见赤狄的强大。

    不过,话虽如此,但是赤狄内部不统一,这就意味即便其势强,也绝不长久。

    像齐桓公存邢救卫时,面对的赤狄部落应该不止一个,而是很多个部落的联合。

    不然,晋国这个春秋前期的小受国家如何能在后来独自灭戎狄而有其地。

    各个击破肯定是对付赤狄的最好选择。

    若让其形成合力,郑国北进肯定受挫,甚至于有可能饮恨当场。

    这也是郑忽听完井友的讲述,最先想到的。

    “井大夫可谓知博矣,然吾尚有一事不明,还望井大夫赐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