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调治190问-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固卫为主,可选用异功散合玉屏风散加减(黄芪15克,党参、白术、茯苓各12克,陈皮9克,防风6克)。如伴有肺阴虚者,可加用滋养肺阴的药物,如沙参、麦门冬等。

    (2)脾虚:慢性支气管炎脾气虚弱者,纳运无力,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食欲缺乏、便溏等,其治疗应以健脾益气、固护后天之本为主,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克,党参、白术各12克,当归、半夏、陈皮各9克,木香、砂仁、甘草各6克)。平日咳痰稀薄量多者,加桂枝、茯苓等;食欲缺乏、脘痞较重者,加焦建曲、焦麦芽等。

    (3)肾虚: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肾虚者,可表现为肾阳虚或肾阴虚。

    ①肾阳虚者,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形寒肢冷等,其治疗应以温补肾阳为主,可选用金匮肾气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肉桂、附子)治疗。

    ②肾阴虚者,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其治疗应以滋补肾阴为主,可选用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治疗。

    用扶正固本之药调治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患者,其药物用量宜小,因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平素脾胃功能较弱,如长期服用大剂量补药,脾胃不能运化吸收,机体不但得不到补益,反而会引起腹胀脘痞、食欲缺乏等。同时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多伴有气衰血少,血行不畅,因此在扶正固本的同时宜适当加入当归、红花、白芍、赤芍、佛手、木香等理气活血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机体代谢,并可使补益药不致滞腻,有利于药物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应用补益药时,要注意实邪未尽者不宜用,滥用补益药不仅不利于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反而可使实邪未尽的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引发变症,患者切记,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补益药。

    skbshge

68。中医是如何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并发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 
根据慢性支气管炎并发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之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不同,中医通常将其分为肺脾气虚型、阳虚水泛型、肺肾阴虚型、痰浊壅肺型及痰热郁肺型5种基本证型进行辨证治疗。

    (1)肺脾气虚型

    主证:咳声低弱,咳痰稀薄,喘促短气,自汗畏风,动则喘促更甚,气少倦怠,食后脘胀,舌体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薄白腻,脉沉细无力。

    治则:健脾益气,理气活血化痰。

    方药: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生黄芪、丹参各15克,防风10克,白术、党参、陈皮、茯苓、半夏、山药各12克,紫苏子9克,薏苡仁18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2)阳虚水泛型

    主证:咳嗽气喘,心悸尿少,面目、下肢甚至一身俱肿,腹部胀满,唇甲发绀,舌质淡胖、苔薄少,脉沉细。

    治则:温阳利水,益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制附片6~10克,桂枝9克,熟地黄、紫苏子、半夏、葶苈子各10克,白芍、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赤芍各12克,丹参15克,甘草6克,大枣6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3)肺肾阴虚型

    主证:喘促气短,动则喘甚,咳嗽痰少,或痰黏难出,胸满烦躁,手足心热,口干喜饮,潮热盗汗,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数。

    治则:滋肾养肺,化痰止咳。

    方药:六味地黄汤合生脉散加减。太子参15克,熟地黄、麦门冬、山药、沙参、陈皮、牡丹皮各12克,五味子、生地黄、山茱萸、当归、半夏、地龙各10克,甘草6克,大枣6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4)痰浊壅肺型

    主证:咳嗽,痰多色白如泡沫,短气喘息,尤在活动之后严重,平时怕风怕冷,动则出汗,胸闷脘痞,纳呆,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健脾燥湿,化痰降气。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杏仁、白术各12克,砂仁、白芥子、甘草各6克,紫苏子、莱菔子、枳壳各10克,薏苡仁24克,生姜3片,大枣6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5)痰热郁肺型

    主证:咳喘气急,胸脘痞满,口渴心烦,痰多气促,痰黄黏稠,尿黄便干,可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治则:清泄痰热,化痰降逆。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桑白皮、黄芩、栀子、杏仁、半夏、陈皮各12克,茯苓、瓜蒌各15克,川贝母、紫苏子、莱菔子各10克,鱼腥草24克,甘草6克,大枣6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skbshge

69。中医是如何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并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 
根据慢性支气管炎并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之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不同,中医通常将其分为寒痰壅盛型,痰热壅肺型,肺肾气虚、痰浊壅盛型,脾肾阳虚、水湿浸渍型,痰湿内盛、蒙蔽清窍型,痰热内盛、热入清窍型,元阳欲绝、气阴欲脱型7种基本证型进行辨证治疗。

    (1)寒痰壅盛型

    主证:咳嗽痰多,痰白而稀,气短喘息,恶风易出汗,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结代。

    治则:温肺化饮,降气平喘。

    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紫苏子、半夏、前胡、当归、杏仁、紫菀各10克,陈皮、茯苓、白术各12克,厚朴9克,桂枝、生姜、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2)痰热壅肺型

    主证:咳嗽喘满,不能平卧,痰黄或白黏不易咳出,或身热口渴,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大或弦大。

    治则:清热宣肺化痰,降逆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生石膏(先煎)30克,黄芩12克,瓜蒌、鱼腥草各24克,炙麻黄、杏仁、桑白皮、莱菔子、半夏、紫苏子、川贝母、炙甘草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3)肺肾气虚、痰浊壅盛型

    主证:畏寒乏力,气短自汗,咳喘动则尤甚,痰多清稀,腰酸腿软,舌质淡或暗紫体胖,苔白滑,脉沉细或弦滑。

    治则:温肾纳气,肃肺化痰。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三子养亲汤加减。熟地黄、牡丹皮各12克,茯苓、泽泻各15克,山药20克,山茱萸、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款冬花各10克,肉桂、甘草各6克,熟附片6~9克,大枣6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4)脾肾阳虚、水湿浸渍型

    主证:面色灰暗,四肢不温,下肢水肿,小便短少,心悸气喘,不能平卧,舌质淡胖、苔白滑腻,脉沉细滑。

    治则:温阳利水,健脾化痰。

    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熟附片、半夏各10克,茯苓、丹参各15克,白术、白芍、泽泻、猪苓、车前子、陈皮各12克,干姜、桂枝、甘草各6克,大枣6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5)痰湿内盛、蒙蔽清窍型

    主证:表情淡漠,意识蒙眬,甚或昏睡,气促痰鸣,唇紫舌绛,舌苔白腻,脉弦细数或濡数。

    治则:化痰、开窍、熄风。

    方药:涤痰汤加减。半夏、枳实、黄连、竹茹各10克,胆南星9克,陈皮、郁金、石菖蒲各12克,茯苓、丹参各15克,生姜、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6)痰热内盛、热入清窍型

    主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气促痰鸣,躁动抽搐,或见身热,舌质紫绛,苔薄黄乏津,脉弦细数。

    治则:平肝熄风,豁痰开窍。

    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羚羊角粉(冲服)0。1~0。2克,川贝母、竹茹、郁金各10克,鲜生地黄、钩藤、茯苓、白茅根各15克,菊花、生白芍、黄芩各12克,生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7)元阳欲绝、气阴欲脱型

    主证:气喘不止,面色晦暗,汗出肢冷,虚烦不安,时而意识模糊,循衣摸床,气息微弱,舌质红绛无苔,脉沉细而数甚或脉微欲绝。

    治则:回阳救逆,益气养阴复脉。

    方药:生脉散合参附汤加减。人参、五味子各10克,麦门冬、丹参各15克,熟附片、干姜各9克,黄芪20克,甘草6克,大枣6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skbshge

70。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为何要谨慎合理地使用中草药?() 
尽管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药物有很多种,其方法也多种多样,但时至今日还没有哪一种药物和方法能彻底治愈慢性支气管炎。不过,通过合理的治疗和调养,完全可以控制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病情,使之长期处于临床缓解期的状态,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措施应当是综合的,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养、运动锻炼等,不要以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就是服用抗感染的药物,只有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方能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今,越来越多的中草药被试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验方及新的中成药更是层出不穷,有相当一部分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应用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即使无效也无坏处,今天用这个验方,明天又换那个新药,其实中草药同样有毒副作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也应注意谨慎合理地使用中草药。

    (1)中草药也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中草药无毒副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是药三分毒,有相当一部分中草药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尤其长期服用时,其毒副作用更加明显。前些年的“关木通致肾衰竭事件”、“龙胆泻肝丸事件”不都是由中草药的毒副作用引发的吗?例如,中药七叶一枝花、皂角所含皂苷和酚类,长期服用可引起恶心呕吐、头痛、食欲下降、便溏、腹胀等症状,并可引发肝细胞坏死;郁金、姜黄所含樟脑能引发中枢兴奋、烦躁不安、头痛头晕;桃仁可致神经系统严重损害;川楝子所含毒素可抑制呼吸、引发内脏出血等。即使药性比较平和、没有发现其有明显毒副作用的中草药,长期服用也有偏热偏凉、滋腻碍胃等问题,其安全性也大打折扣。因此,使用中草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必须谨慎选择,合理运用,做到选药恰当,剂量合适,疗程适当。

    (2)应用中草药诈骗钱财者时有发生:采用中草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确实能有效缓解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防止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并发症,具有简、便、廉等特点,而深受广大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欢迎。需要指出的是,有不少利欲熏心者打着用中草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幌子,把中草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当成赚钱、骗钱的重要手段,应用中草药诈骗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钱财者时有发生。因此,广大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多问几个为什么,谨慎使用中草药,千万不可轻信小广告。

    (3)中药同样面临药贵的情况:中草药曾以简、便、廉著称,享有较高的声誉,现今许多中药贵得令人咋舌。含有冬虫夏草、穿山甲、砂仁等名贵中药材的中药汤剂其价钱更是高得离谱,一剂中药少者10~20元,多者可达30~50元,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不是服用一剂、两剂中药就能达到目的的,一吃就是几十剂甚至上百剂,方能稳定其病情,价格自然也就不菲,所以使用中草药同样面临药贵的问题。另外,中草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还存在疗效不够可靠的问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如何好;一用就能缓解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治愈慢性支气管炎,这仅仅是美好的愿望。因此,应用中草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要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谨慎合理地使用。

    skbshge

71。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应该怎样谨慎合理地使用中草药?() 
在选用中草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时,要做到谨慎合理地使用,必需注意选择合适的药物、有明确的应用目的,同时还应做到组方精炼、剂量科学。

    (1)药物合适:在药物的选择上,不仅要考虑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还需要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做到中西合参,综合分析,合理选择。例如,中药紫菀具有较好的润肺、化痰、止咳作用,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可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能有效缓解其咳嗽、咳痰等症状,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最常用的中药之一。若从中医的角度考虑,较适宜于中医辨证出现风寒犯肺的患者,用于痰热壅盛的患者并不太适合,宜与清热化痰药配伍;五味子具有敛肺滋肾之功效,对慢性支气管炎出现肺肾亏虚者较为适宜,若用于痰热壅肺之患者则药证不符。

    (2)目的明确: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应用中药应以辨证为依据,但也应注意结合现代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做到用药的目的明确。是控制炎症,改善咳嗽、咳痰等症状,还是要增强免疫力、预防病情反复,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观察以上目标是否达到,如果没有达到,必须审查用药是否合理,及时调整用药,以期达到理想的疗效。

    (3)组方精炼:中医治病组方强调配伍,主、辅、佐、使目的明确,用药精炼,毫无目的地杂药乱投,一开就是二十几味甚至几十味,这是绝对错误的。药物进入人体后,都要经代谢解毒,发挥其治疗作用,中药也是一样。在选用中药汤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时,组方用药要科学、精炼,配伍要合理,每一味药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以期达成最佳配方。

    (4)剂量科学:中药都有一定的用量范围,超长时间、超大剂量使用,是导致毒副作用发生的主要原因,如长期使用木通容易引起肾衰竭和肝损害,桃仁、杏仁等含有氰苷,超剂量使用其中毒反应可以致命。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时,必须严格掌握其常用剂量,不能随意加大剂量,也不可不加分析地长期使用,做到用药的剂量科学合理。药典所定的剂量具有法律效力,它是法律和科学的结合,不可轻易突破。

    skbshge

72。中成药的处方来源有哪些?有何组方特点?() 
中成药是指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照规定的处方、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生产的复方制剂或提取加工而成的中药新剂型。中成药具有组方严谨、疗效确切、便于携带、服用方便、适宜工业化生产等特点,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中成药既有可供医生治病使用的处方药,又有可供具有一定医药知识的患者自行购用的非处方药,仅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及其相关疾病者,就有百余种。

    (1)中成药的处方来源:中成药的处方来源有历代文献选录的处方、民间验方及新研制3个方面。历代文献选录的处方,多为医药学家对历史上长期用药经验或对当时用药经验的总结,特点是组方严谨,疗效确切,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处方;民间验方是指历代文献中未收载而民间流传很广的有效经验处方;新研制的中成药则是指近年来按《新药审批办法》或《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研制、经国家药政部门批准生产的中成药,其中一部分是按中医理论研制的,也有一部分是按照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研制的。

    (2)中成药的组方特点:来源于医药文献的中成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