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请问卫中正在不在?”
  “某就是。”
  “见过卫道长。”
  “你是……”
  郑朗将来意一说。
  卫中正有些好奇的问:“你就是郑州的那个郑家子?”
  “是。”
  “请进,”卫中正让他们进去,此时未扬名,寄住在这个道观,十分寒酸。
  “鄙所简陋,恕罪则个。”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哈哈,郑小朗果然是一个雅人。不过我不解,你身后小婢所捧之琴也是一把好琴,为何还要求琴?”
  “那是先父遗留的亡物,小子不敢弃。这是为了另一个人……”这些人半隐半出,品性高洁,郑朗也没有隐瞒,将事情经过说了出来。
  “好。”石中正肃然起敬。
  仅是教了数月的琴技,居然让这少年如此放在心上。并且那女的身份是如此的寒贱。眼睛又转了转,道:“琴我手中还有一把,择日就要斫完,不过我有一个条件,听闻小郎书画之艺,举世无双,能否送一幅字画给我?”
  “喏,道长之言,敢不从命。”
  说完了,替石中正画了一幅《知音图》。正面借用了陕西的那位大神名作《谿山行旅图》画意,画了三座大山,同样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二面积,但略有不同,除了借用了他的雨点皴皴山石外,略加了唐伯虎的长斧劈皴,山体更加险峻高大雄奇,山也不一样,那是从三门峡看到的山,并且刻意仅画了一座山顶,其他的两座只画到山腰部分,表达了山之高,以至画面都容纳不了。
  在这种压迫雄诡的大山下,用了小斧皴与小钉头皴,与卷云皴勾勒更细碎的近景。一道瀑布茫茫从山上而来,会成小溪流下山脚下的大河里。河边有树,有石。石上坐着一个樵夫。河里有一艘船只,船头上坐着一个长者,正在抚琴,另外还有一个童子默然站在边上伺立。
  严格意义上,这是郑朗第一次画出自己的图画。
  还有大杂烩的嫌疑,拼凑与斧凿的痕迹十分明显。不过这四年来画了许多画,这两天又观摩了三名顶级大作作画,给了他一些启迪。抛去缺点不谈,整幅画从气势,到喻意、布局、构图都算得上良作。特别是三座大山的雄奇与近景的细碎柔和古朴,对视觉更产生了冲击力。
  画很大,近一米高,四十多公分宽。郑朗从上午太阳日上三竿开始画,一直画到天微黑,才吃力的将它完成。
  很难说值与不值,想斫一把好琴,材料充足,也要几月时间,若材料不充足,以现在的工艺与条件,有可能需花费几年辰光。
  况且情义本来就是无价的,不能单纯的用金钱去衡量。
  “好画,可否写字?”
  “好,”郑朗答道。提起毛笔又写下了行小诗:伯牙楚宫前,彩舫扬帆楚江边。
  澹然碧水拽残日,曲氤环山飘寒烟。
  停棹泊舟望枫晚,对月轻吟凤尾弦
  曲末有客礁上赞,高山流水便不散!
  还是讲高山流水知音的故事。晋国的士大夫伯牙是楚人,晋王派伯牙出使楚国。完成了差事后,省视乡里,与诸人友依依惜别,登上了楚王拨出的船只往回返程。在路上泊了下来,对月抚琴。忽然听到草丛中有动静,士兵下去,抓来了一个樵夫。问其原因,原来砍柴晚了,正好听伯牙弹琴,觉得妙,于是潜于礁上草丛中。
  伯牙大笑,汝也听弹。但小看了人,此人名叫子期,一番交谈,让伯牙心折,于是为之抚琴,试其真正本领。一弄琴弦,心有高山,子期说:“美哉洋洋乎,意在高山也。”琴音一改,又说:“美哉洋洋乎,其志在水。”让伯牙更为心折,怜才意起,赠金劝其苦读。
  第二次出使楚国,刻意去寻子期,谁知道子期自他劝说后,白天砍柴,晚上苦读,心力耗尽,染疾身亡。伯牙来到子期坟前大哭,哭完后说道,子期不在,谁能听懂我的琴音。将凤尾琴摔碎,自此不弹琴了。
  这是琴史上的美事,可结局终是惨了些。于是郑朗诗中仅摘了前面的故事,用了便不散结束。也是取了雅意。
  “好字,好诗。”卫中正喜不自胜,又说道:“小郎可否为我弹一曲高山流水。”
  这句话有喻意的,我是子期,你将会是晋国的士大夫的伯牙,前途无量。
  换一般人,要么真会弹起来,那就不美了。要么会悖然大怒,那更不能碰这些雅物事了。
  郑朗微微一笑道:“我们合奏如何?”
  “好!”
  两人取琴合奏了一曲《高山流水》。此时小村庄也让他们惊动了。卫中正没有名气,可此时郑朗风头正劲,来了许多围观的百姓。但两人仿若不觉,一边弹奏一边对着微笑。
  曲罢,两人再次哈哈大笑,也不告别,太俗了!
  一边笑郑朗一边抱琴登上牛车,返回客栈去。
  斫琴师一般琴技都很好的,自己都不会弹,如何斫出好琴,这不是后世的工业化。不过想要进步,还要另寻高人。
  这次所寻访的一个人才是真正的古琴大师,高僧知日。
  也是北宋时很有名气的一段传承,其源于琴师朱文济,为天下人公认为琴技第一。赵匡义将哥哥与侄子莫明其妙弄死了,怕天下人不服,于是弄出了许多名堂,替自己正名。包括对琴弦的改造,想将七弦琴改为九弦琴,想与周文王试比高低。
  这一改很是莫明。本来五弦有遗音弹不出来,于是后人增二弦补阙,正好七弦,尽得音妙。而且宽度也正好,否则成了九弦,手不大的,根本够不着。或者一挤,弦与弦之间的距离同样有着严格标准,挤到一起扎窝儿,还能有什么音色。朱文济面对赵匡义的压力,始终不同意。
  古琴才没有让赵匡义糟蹋掉。
  其人早死,于是传其门人夷中大师。但夷中同样也死去了。夷中又将琴技传给了知日与义海,后者比前者琴技更高明,但此时去了越州法华山练琴。到越州去观摩一下琴技,那是不可能的。
  可知日在京城的一家寺庙里。
  拜访的对象正是他。
  寺庙不大,但是递了名帖进去后,小和尚跑出来说道:“郑家小郎,我家师父说不见。”
  居然再度吃了闭门羹!
  郑朗没有气妥,反正要等卫中正的琴,还有十来天时间。于是坐在寺院门口,将古琴放在石头上,开始弹奏起来,先弹《秋江夜月》,宋代肯定没有,最早见于明代,根据张继的那首名诗月落乌啼霜满天谱写的,其中有一个特殊的指法,叫打圆,用它描写钟声,很有意思的一个技法。
  大和尚,你心动不心动?
  一曲结束,没动静。再来,又是明人根据苏东坡与一妓女相爱故事改编的《古琴吟》。曲子很幽怨。
  然后又到了《春晓吟》,一团和气!春风满面!
  再到姜夔的《古怨》,有激昂壮烈,也有苦闷悲愤。
  接着又转到了《双鹤听泉》,超然出尘。
  寺院的大门再度打开了,一个不到四十岁的大和尚走了出来,说道:“阿弥陀佛,小施主,你太刮躁了。”
  但接下来说了一句让江杏儿与四儿膛目结舌的话:“这些好曲子,生生让小施放埋汰,作孽啊作孽!”


 第一百十六章 谈生意

  “大和尚,出家人讲究sè即是空,空即是sè,小子有没有埋汰这些曲子,与大和尚有何关系?”郑朗微微笑道。
  据传这个知日高僧隐居此寺中,只知道他琴技很高明,然而无论什么达官贵人求他鼓一曲,都不答应。想他出面,只能用非常办法对付。
  “阿弥陀佛,小施主,你是刻意yòu老衲犯下贪嗔罪过。”
  “没有啊,难道你寺院门口禁止我弹琴吗?四儿,将那几本琴谱拿来。”
  “喏。”
  提前写了十首古琴曲,对此郑朗不在意,正如大和尚所说的那样,以自己现在的琴技,这些好曲子在自己手上是有些埋汰了。并且自己分心太多,放在大和尚手中,才能真正将它发扬光大。
  这也是一种雅量。
  与他授新皴法,以及将那些字贴于严家客栈的墙壁上同是一理。百家齐放,才能让这个民族有一个更好的文化氛围。
  不过时间紧,仅默写出十首琴曲。还有也不能一下子塞给老和尚,会惊奇它的出处,以后又不好吊老和尚的胃口。才四十不到,还有几十年好活,以后慢慢来。
  十首曲子当中,就有刚才弹琴的五首曲子。
  接着了曲谱,一本本的翻,他在翻,知日的眼睛珠子就跟着他的手在动。郑朗叹了一口气,道:“小子本来好心前来赐谱,没有想到人家出家人四大皆空,让小子失望啊,杏儿将火舌拿来。”
  杏儿看到知日急得抓耳挠腮,笑嘻嘻的拿来火舌。
  不能烧,大和尚一把抢过火舌,道:“小施主,有何条件,请讲来。”
  觉得很不好,又念了一声佛:“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给你一曲,传我一年琴技。”
  “那不行,小施主本来以学业为主,耽搁小施主时间,老衲也不得清静。十曲,”知日数了一下道:“十天。”
  “大和尚,你岂止是贪,简单太贪婪了,古今往来,有多少琴曲留传下来,居然一曲只授我一天琴技,诸位乡亲,有没有这个理儿?”这一闹围上了许多香客。
  一个个感到很搞笑,有人凑着热闹道:“小郎说得对,大师条件太低了。”
  大和尚无奈,只好又道:“一曲二日。”
  “太少,一曲半年。”
  “小施主,一曲半年,十曲五年,难道小施主不参加科考啦?况且你出来时久,你家中还有娘娘,不怕她们担心,三日足矣,十曲一月,你也要回去过元旦。”看来大和尚也不是真正不关心世事,听说了一些郑朗的情况。
  这一说,也有理。
  “三日太少,一月一曲。”
  “可你不准备回家?”
  “那是小子的事。”
  “百善孝为先,此举不妥,真小施主爱琴,老衲用四日换一曲,还能赶得上元旦。”
  “半月,大和尚,不要心太贪了,我是一半一半的减,你居然一天一天的加,这不象是谈生意的。”
  知日差一点气得吐血,这是佛门圣地,居然是谈生意!周围的香客听闻后,全部笑倒。知日无奈,只好又道:“五日吧,是老衲的底线。”
  “十日,这也是小子的底线,若不同意,四儿准备烧,将它烧掉,我离开此地,回郑州安心读书去。”
  “好来。”
  “若是十日,你难道在京城过元旦。”
  “大和尚,实际小子今年只叼扰你十几天,其余的寄存下来,下次来京你再偿还。”
  “你太惫赖。”
  “小子不惫赖,大师是方外高人,小子如何说服大师?”大和尚默认下来,郑朗也改了语气,换成尊称的称谓。
  “进来吧。”知日无辄了,摇着头,在诸人的哄笑声中将他带进寺庙后面的禅院,接过琴谱,开始授他琴技。
  这才是真正高明的师父,论琴的造诣,知日远在柳玉娘与陈四娘之上。当然,若没有陈四娘打下的底子,此时知日也未必有好耐心授他琴技。除非郑朗出家为僧,落在此佛门中。
  ……
  这件事是笑谈,也是美谈。刘处担心地跑到客栈来询问:“郑小郎,你越走越远了。”
  “刘少监,无事,后生此次出来主要是寻字。琴画无所谓,字寻得,任务完成了。只是承诺给人一把良琴,正在等候,琴成我就离开。况且,刘知州,后生这几年来出来过几次?”
  刘处不能回答。
  虽然这一次闹得沸沸扬扬,然而仔细一想,也似乎没有荒废多少学业,四年多来,前年出来过一次,今年出来过一次,其他时间几乎全部闭门在家苦读了。比起其他的学子,这样的出行,简直是天壤之别。
  “而且此次心愿一了,回家后,后生也要安心苦读,准备科考。”
  “这才是正业。”
  “刘少监,放心吧,后生心中有数,要等琴,权当放松的。要不要后生为你弹奏一首刚学来的《风入松》?”
  “不能弹,以后最好都不要弹这曲子?”刘处变sè地说。
  这有一个来历,当年朱文济不同意改九弦,赵匡义偏要改,改好了后,强行朱文济弹琴,于是朱文济便弹了这曲子。诸大臣离得有些远,没有看清楚,于是一起拍马屁,说果然新琴新曲,节奏悠美。朱文济讥讽地说道,九弦我不会弹,臣一直用的是七弦,其他两弦碰都没有碰,此曲更不是新曲,而是一首老曲子《风入松》。
  赵匡义与诸臣的尴尬可想而知。
  但郑朗根本不在意,马上小皇帝就要掌权了,你当着他的面说,你爷爷当年那么干是错的,小皇帝也不会生气。除非自找没趣,在朝堂上唾沫横飞,说你爷爷毒死了太祖皇帝。
  还是有人说的,司马光用隐晦的语气,记录了此事。可是后面几个皇帝有谁怪罪过?甚至到了宋高宗时,大臣们直接将此事翻出来,强行让宋高宗扶持赵匡胤的后代为太子。
  不过嘴上喏喏。怎么办,这位座师就是一个胆子小的人。
  得知自己学生不会再象字那样,来一个悟画悟琴,刘处这才放心的回去。
  郑朗是准备回去了,开始在京城采购一些物品,是带回家给几位娘娘的。几位大舅哥也要动身,顺便给他们备一些礼物。来到了马步街,一边挑选货物,一边闲逛。
  夜晚来临,东京城大街小巷反而变得更热闹。
  走了几步,听到一阵阵喝彩声,挤过去看,见到两个大汉手舞着长枪,枪技十分精湛,不时的做出互斗的样子,惊险万分,引得旁者不停的喝彩。郑朗也鼓起了掌。
  其实宋朝人不懦弱,懦弱的是畸形的国策,有的武人很牛,比如澶渊之盟前辽国入侵,二十多万大军压境,先是进攻威虏军城,与北宋勇将魏能战了战,耗了一些兵力,魏能后撤,契丹人压上,结果后面另一个更猛的人率军杀了出来,张凝,一年多前在一把大雨中杀上长城口,生生斩杀了两万辽军的勇将。契丹人在这两个勇将的冲击下,大败。
  威虏城不好啃,转向了北平寨,可这个人更不好啃,田敏,只有五千人马,不守反攻,主动出击!用少数步兵居然战胜了多数契丹骑兵。但还不满足,就带着这几千步兵,趁夜杀进二十多万契丹大军中,差一点将宋真宗那个干弟弟契丹皇帝给活捉了。
  这才是真实的宋军。
  啃得大门牙都掉了好几颗,只好再转,转到了保州。这个对象就好啃了吗?杨六郎!
  也没有让杨六郎出战,前锋军冲向保州,在一个密林里遭到一片箭雨袭击,只好下马,下马还是射,死了许多人,契丹人只好退走。既然是这么庞大大军的前锋,最少也有五六千人吧。可真正放箭的宋军有多少人?十人!仅是杨六郎手下小校孙密率领出来的十名斥候。
  契丹人听到真相后全部傻眼了,还是早让为妙,这个恐怕啃都啃不起。于是又在草城川与宋朝大将高继勋交起手来,高继勋让贾宗在寒光岭下设伏。但你设了伏,契丹人未必进去。这没有关系,带着人就杀过去了,勇猛不可阻挡,将契丹人象赶羊一样赶到寒光岭,此战就击毙了一万多契丹战士。
  可是后来宋真宗与一群文臣让主帅王超设什么军阵,以为他们都有赵匡胤的本领呢,结果十几万人在哪儿不打仗,摆阵了,让契丹人利用骑兵的机动xìng,绕道杀进中原,澶渊城下。
  听了听,听到了两个大汉的来历。又是退伍的军卒,被逼无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